2022北大畢業致辭(精選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66K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校友,

2022北大畢業致辭(精選10篇)

親愛的同學們、爸爸媽媽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x級本科生胡璟怡。在這個隆重的場合,在北大這片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聖地上,請讓我們一起再回首,看同行路上的美麗風景,回憶一下屬於我們的北大和時代。

四年前,當世界杯結束的時候,我們即將開始自己的北大生活;四年後,當世界杯開始的時候,我們卻又即將結束我們的北大生活。四年前,我們還以爲可以隨心所欲選擇想進的課堂而不受考試約束,還以爲不必遮遮掩掩的校園愛情就一定可以地老天荒。四年後,我們仍記得爲學術挑燈夜戰的許多光陰,也依舊是沒有實踐的愛情理論家。四年前,我們站在成府路口,思考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四年後,我們慶幸當年的選擇。這四年裏,燕園和我們一起成長:空調裝進了宿舍,理教長高了一層,而二教的走廊變身爲藝術的殿堂。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就是與這個不斷前行、越來越美的北大道別。

選擇了北大,就選擇了一條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的道路。初來乍到的我們曾經在豐盈的選擇裏幸福地迷茫過。北大帶給我們很多足以讓人傲嬌的瞬間,比如在實驗室裏接觸最先進的科研項目,比如在課堂上縱覽世界風雲變幻,比如在學生團體中參與組織上千人的大型活動,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天下大事盡在我手的錯覺,覺得自己的未來理應可以選擇整個世界。於是,在滿足埋首於自己的小天地之外,我們也開始放眼整個大時代的節奏和命運。

然而,當我們的眼界一不小心擡得高了一些,越過了燕園青灰色的院牆,接觸到更廣闊的社會,我們開始思考,或許有些年少輕狂了,或許不只是我們選擇世界,社會也在選擇我們。

所幸,安寧的燕園隨時接納迷惑的我們。未名春水照我,博雅書香溫柔,提點我們要把自己塑造爲強大而睿智的人。兩千多個小時聆聽恩師傳道授業,從往聖絕學中汲取思想精華;學業起伏、情場得失、人際交往的融洽與矛盾共同把我們偶然的焦灼梳理成平順。還記得因爲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兩位同學注意到中關村大街上的一個特殊羣體,並對他們的街頭生活產生了好奇,爲什麼他們會在這裏?如何才能改善他們的境遇?爲此我們開始了長達十三個月的參與式觀察。後來這個研究成果獲得了挑戰杯競賽特等獎,不過我始終覺得這個研究的更大收穫在於,讓我們開始學會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社會,用自己的雙手去撫摸世界。

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的前行中,我們學會了選擇。有些同學選擇投筆從戎,將年輕的赤誠鑄成鐵甲鋼盔;有的同學選擇古生物學,留下了一個人的畢業合影;也有些同學選擇異地支教,將一腔熱情和白皙的皮膚奉獻給祖國的大西部。就在兩個月前,x在這片園子中親口說我們可愛、可信、可貴、可爲,代代青年都在川流不息的時間之河裏擁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於是我才明白,其實選擇a還是選擇b,並無所謂對錯。重要的永遠不是我們的位置,而是我們胸中是否還有那一輪黃河月時刻照亮心底,是我們在多彩的時代是否還有自己的信仰。揹負明月,則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無論出將還是入相,無論是化身職場達人還是獻身學術,都一樣可敬。張益唐老師的厚積薄發十年一劍與俞敏洪學長的白手起家披荊斬棘,同樣是北大人的驕傲,他們都在用自己的堅守改變這個時代。原來,我們所有人都做出了一樣的選擇,選擇了責任與擔當!雖然社會的x比未名湖水更深更廣,我們會面臨許多意料之外,但若懷揣“我們怎樣,時代就怎樣”之心去改變自己的人生,並對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的人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我想我們終將以一己之身,影響整個時代的節奏。

同一片水土,養育了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前天與同學畢業留影,又走到我們熟悉的燕南園。這個六月,溼潤的北京格外配合我們的離愁別緒,雨後一個平常的傍晚,都可以被燕園美哭。想到曾無數次步履匆匆穿梭於園中角落,如今漫無目的的兜兜轉轉都會心生情愫。未名湖水還在靜靜地流淌,流淌成我們長達四年的美好路途。

在我們與燕園進行儀式上、空間上的道別之際,感謝每一位老師,多年潛心學術誨人不倦;感謝我們的父母,即便遠隔千里,也爲我們輸送源源不斷的愛意;還要感謝博實大叔、樓長和燕園的每一份子,感謝你們四年的陪伴與付出。當然還要祝願坐在這裏的大家前程錦繡,心想事成。在最後的燕園時光裏,讓我們刷爆最後的飯卡,籌劃最後一次畢業旅行,打包最後一件行李,送出最後一本書。但同時,我們都明白,心中的燕園不曾遠離也不會遠離。我們只需帶着勇敢的心,向前,向前,與北大精神爲伴,一路前行!

謝謝大家!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2

敬愛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謝謝你們叫我回家。讓我有幸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分享我親愛的學弟學妹們的特殊喜悅。一進家門,光陰倒轉,剛纔那些美好的視頻,同學的發言,老師的講話,都讓我覺得所有年輕的故事都不曾走遠。可是,站在你們面前,親愛的同學們,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畢業的時候,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出生。那個時候你們的朗朗部長還是衆女生仰慕的帥師兄,你們的渭毅老師正與我的同屋女孩愛得地老天荒。而他們的孩子都該考大學了。

就像剛纔那首歌唱的,“記憶中最美的春天,難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將理想“變現”的歷程,我們只是一疊面額有限的現鈔,而你們是即將上市的股票。從一張白紙起步的書寫,前程無遠弗屆,一切皆有可能。面對你們,我甚至缺少一分抒發“過來人”心得的勇氣。

但我先生力勸我來,我的朋友也勸我來,他們都是84級的中文系學長。今天,他們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貧淡泊;有的已經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發了財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離了婚、生活並不如意,但在網上交流時,聽說有今天這樣一個機會,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讓我一定要來,代表他們,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說點什麼。

是的,跟你們一樣,我們曾在中文系就讀,甚至讀過同一門課程,青澀的背影都曾被燕園的陽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纏滿的綠牆上。但那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我們之間橫亙着20多年的時光。那個時候我們稱爲理想的,今天或許你們笑稱其爲空想;那時的我們流行書生論政,今天的你們要面對誡勉談話;那時的我們熟悉的熱詞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們記住的是“拼爹”、“躲貓貓”、“打醬油”;那個時候的我們喜歡在三角地遊蕩,而今天的你們習慣隱形於偉大的互聯網。

我們那時的中國依然貧窮卻豪情萬丈,而今天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在苦苦尋找迷失的幸福,無數和你們一樣的青年喜歡用“囧”形容自己的處境。

20多年時光,中國到底走了多遠?存放我們青春記憶的“三角地”早已蕩然無存,見證你們少年心緒的“一塔湖圖”正在創造新的歷史。你們這一代人,有着遠比我們當年更優越的條件,更廣博的見識,更成熟的內心,站在更高的起點。

我們想說的是,站在這樣高的起點,由北大中文系出發,你們不缺前輩大師的庇廕,更不少歷史文化的薰染。《詩經》《楚辭》的世界,老莊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詞章,構成了你們生命中最爲激盪的青春時光。我不需要提醒你們,未來將如何以具體瑣碎消磨這份浪漫與絢爛;也不需要提醒你們,人生將以怎樣的平庸世故,消解你們的萬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們,走入社會,要如何變得務實與現實,因爲你們終將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爲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

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也許有同學會笑話,大師姐寫報社論寫多了吧,這麼高的調子。可如果我告訴各位,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學,那些不管今天處於怎樣的職位,遭遇過怎樣的人生的同學共同的想法,你們是否會稍微有些重視?是否會多想一下爲什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如此?

我知道,與我們這一代相比,你們這一代人的社會化遠在你們踏上社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家的盛世集中在你們的大學時代,但社會的問題也凸顯在你們的青春歲月。你們有我們不曾擁有的機遇,但也有我們不曾經歷的挑戰。

文學理論無法識別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獻擋不住地溝油的泛濫。當利益成爲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我很擔心,“懷疑”會不會成爲我們時代否定一切、解構一切的“粉碎機”?我們會不會因爲心灰意冷而隨波逐流,變成錢理羣先生所言“精緻利己主義”,世故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會不會像那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有的是人才,卻並不培養精英”?

我有一位清華畢業的同事,從大學開始,就自稱是“北大的跟屁蟲”。對北大人甚是敬重。談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傳言,他特認真地對我說:“這個社會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適應,而是北大人的堅守。”

這讓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時,陳平原先生的一席話。他提到西南聯大時的老照片給自己的感動:一羣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這應當就豎人眼裏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將來的你們身處何處,不管將來的你們從事什麼職業,是否都能常常自問,作爲北大人,我們是否還存有那種浩然之氣?那種精神的魅力,充實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聖絕學”,是否還能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

馬克思曾慨嘆,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氣的人。今天的中國,同樣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給我們的教育,才格外珍貴。從母校的教誨出發,20多年社會生活給的我最大啓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因爲堅強,更因爲信仰。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原樣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擁有最飽滿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寫過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很喜歡這個書名,它以樸素的設問提出了人生的大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事在人爲,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後,我想將一位學者的話送給親愛的學弟學妹——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各位嘉賓,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剛纔,教師和學生合唱團演唱了《燕園情》,這首歌雖然還不是我們正式的校歌,但這麼多年來,它的旋律、它的歌詞、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爲家、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已經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學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園情》開始的,今天在這裏,也將以《燕園情》畫上一個休止符。

四年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你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燕園,開始了在北大的求學生涯。那時,你們在一體的操場上第一次學唱《燕園情》;而今天,在同樣悠揚的歌聲裏,你們就要帶着在北大收穫的知識、友情以及愛情,帶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記,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張本科畢業生“合影”在網絡上“走紅”,這張一個人的“合影”來自元培學院的薛逸凡同學,她所在的古生物學專業,或許是中國唯一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很多網友贊她爲“女漢子”,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誰懂?”,“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其實,無論什麼專業,寂寞也好,熱鬧也罷,作爲校長和老師,只要你們學有所成,只要你們快樂成長,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滿足。20__屆畢業的全體本科生同學們,祝賀你們!

同學們,大學時光匆匆而過,以至於身爲“90後”的你們都開始慨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是的,對一個始終在奮鬥、始終在攀登的年輕人來說,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四年光陰轉瞬間就流走了。我想,這四年的時間,已經凝結成了你們在無數次“刷夜”苦讀之後的哲思與明辨,凝結成了你們在國際交流舞臺上閃光的才華與自信的氣度,也已經變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師長雙鬢的縷縷白髮。當你們在回憶過往,追問青春的意義時,我希望,大家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教導你們的師長以及四年來相互關愛、相互扶助的“小夥伴”們說一聲——“謝謝!”正是他們時時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如此的精彩!今天,請把掌聲獻給他們!

此時此刻,站在這個講臺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靜,願意與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時間印記。我和我的同齡人,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雖然歷經波折,卻也幸運地搭上了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時代列車。1978年我上大學的時候,人們還在討論收音機和電視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而現在,我也同你們一樣,經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試圖用微信與朋友們交流。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拉近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相信就在此刻,你們當中有不少人正通過微博、微信將畢業的體悟和感恩的心情傳遞給千里之外的親友。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都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同學們,變革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包括我們所身處的燕園,每天也都在發生着許多細微但深刻的變化。我們的北大,正變得更加國際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這一切的變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

那麼,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北大人應如何作爲?我們除了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時代的潮流,更需要堅守什麼?哪些東西需要不斷變化,而哪些東西又亙古不變?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今年5月4日,x來到北大,與我們共度校慶和五四青年節。在師生座談會上,x給大學生算了一筆“人生賬”:“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_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

同學們,x指明的這筆“人生賬”,不就是擺在你們面前的歷史“際遇”和“機緣”麼!x還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爲喻,勉勵青年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身體力行,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校友羅家倫先生在《寫給青年》一書的序言中談道:“我們不能揹着時代後退,我們也不能隨着時代前滾,我們要把握住時代的巨輪,有意識的推動他,進向我們光輝的理想。”在五四時代,他們那一批“90後”通過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在改造國民性的基礎上,重塑人的靈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也開啓了中國現代化的征程。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爲核心的五四精神,成爲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奮發圖強的精神燈塔,也爲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資源。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洶涌而來、各種思潮相互碰撞的變革時代,堅守核心價值觀就是“務本”,將自己的人生事業融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國正作爲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北大人不應沉湎於以往作出的貢獻,而要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發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諸位同學,將來能夠代表我們這個國家,對人類文明的傳承與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面對紛紜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實現“小我”與“大我”的協同進步?是被社會的慣性所牽引,還是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是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選擇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時,是選擇放棄,還是義無反顧地前行?是做憤世嫉俗者,還是積極的建設者?在此,我對大家有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堅守“砥礪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學家楊時曾說“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無論什麼時代,砥礪德行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個人的德行修養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響和教化別人。“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在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堅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輩,他們的堅守讓我們在時代波瀾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這其中,第三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醫學部教授彭瑞驄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驄先生生於20世紀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成長於內憂外患,社會動盪的時代,彭先生較早便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與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墳附近的什坊院村辦起了保健院,組織北醫師生輪流爲附近農民義診。在這段實踐中,彭先生目睹了農民飽受病痛之苦和貧困的折磨,堅定了爲大多數人服務的理念。從醫70多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先生都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這樣寄語醫學生:“‘無德不醫’。學校只能教育你認識是非,但是社會太複雜了。你要是想拿學醫當敲門磚去賺錢的話,那就別來學醫,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貧,默默奉獻,正是老一輩北大人畢生堅守的羣體特質的生動寫照。希望這種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夠在你們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二是希望大家堅守“守正篤實,久久爲功”的平和心態。今年3月,我在學工部舉辦的“教授茶座”活動中與一些同學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座談中,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生涯規劃。物理學院一位同學說,學物理、做科研壓力很大,需要犧牲很多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堅持。我告訴他,北大人做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基本素質——那就是忍耐。今天在這裏,我還想跟大家分享哲學系湯一介先生治學的例子。作爲老一輩哲學家,編纂一部能夠挖掘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呈現中國儒學源流的《儒藏》,是湯先生長期以來的願望。20__年,經過反覆論證,湯先生將編纂《儒藏》的設想提交學校和教育部並得以正式立項。這一年,76歲高齡的湯先生受命成爲《儒藏》工程首席專家。《儒藏》工程是一項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國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項迄今爲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儒藏》“精華編”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餘種,約計2.6億字;而“大全編”則收入儒家經典著作3000餘種,約10億字;此外還將編纂著錄兩萬餘部“儒家經典文獻總目”。面對這項浩如煙海又繁瑣龐雜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湯一介先生義無反顧。他說:“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來配合。今天,我們編纂《儒藏》可以說正在實現着400多年來中國學者、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儒藏》編好,將儒家文化瑰寶系統全面地收藏,成爲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之後120__年內不會有人超過。”湯先生秉持着這樣的赤忱之心,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仍然不遺餘力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守正篤實,久久爲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學習。

三是希望大家堅守“寵辱不驚,自信自勵”的人生哲學。隨着人生階段的轉變,你們將迎來一個更加複雜、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實,同學們可能一時會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們在偶爾“吐槽”之餘,勇做積極的建設者,化難爲易、化壓力爲動力、化自卑自滿爲自信自勵,寵辱不驚,處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今天很多年輕人抱怨這不對、那不對的東西,可能正是我們可以發展的機會。與其抱怨,不如把它變成現實。”改變別人也許很難,但改變自己只需要堅持。我校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也講過一段很有啓迪性的話:“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來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難、多歷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努力完善自我,抵達“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學們,時代在變,北大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不會改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不會改變,“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胸懷不會改變,“以天下爲己任”的抱負不會改變,“常爲新”的奮鬥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會改變!這些帶有“北大印記”的精神特質,應當就是我們在大變革時代永遠不變的堅守。

同學們,我一直認爲,北大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複製的。希望大家永遠不要被喧囂、浮躁所迷惑,請勇敢地做你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獨一無二的北大人。

從今天開始,我相信,無論你們走到哪裏,所有的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北大,這裏是你們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時代如何變革,植根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燕園情”將始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這是永遠割不斷的!

最後,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醞釀已久的一句話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一個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輕的時候確立自己的目標,你就會節省很多時間,走更少的彎路,你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就會更近,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同學們,依依惜別,再見珍重。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祝願你們乘風破浪,前程萬里!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4

老師們,同學們,家長們,大家好。我是牟思浩,很榮幸能代表畢業生髮言。回想20x年的畢業典禮,我站在理科五號樓天井的主席臺上代表20x級本科生髮言。那時,我對畢業季充滿了浪漫化的想象,似乎對未來也有不少豪言壯語。如今三年過去了,除了依然感慨時光易逝之外,還多了一些對世界的理解。因此,在畢業這個具有儀式感的節點上,我們應當回頭看看這三年所收穫、創造和給予的一切,看看自己的變化,無論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也看看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首先,三年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焦慮,並親身體驗到了其中的一些。這些焦慮或者來自生活中實在的挫折和阻礙,或者來自理想主義遭遇社會現實的不適,或者來自人格個性的底色和基調。但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必然結果。焦慮雖然痛苦,但它並不負面,也並不虛弱。我們雖沒有必要崇尚或美化這種體驗,但學會面對焦慮並從中成長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我始終相信詩人的那句話:這一切都是種子,只有經歷過埋藏,纔有生機。我想,培養戴着假面的所謂的“成功人士”並非北大社會學系給予我們的教育所期待的結果,真實而豐富的人性總是更加動人,而焦慮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年中,我慶幸與15級的同窗貌同分擔了彼此的焦慮,這使我漸漸理解不同人的曲折心腸和難言之隱,理解了大家在生命中最在意的那個部分,也因此,我們能夠見證彼此的成長。

其次,三年中,我對事物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按照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不斷打破刻板印象,拒絕任何僵化的理解方式。有人天生是樂天派,有人一輩子都在和抑鬱抗爭;有人含着銀勺來到世界卻爲窮苦的人發聲,有人從底層奮鬥到高位卻反過來將武器對準自己的同胞。一個社會事件可以在輿論的催化劑下化合成無數個版本,權威文本被反覆詮釋,普通大衆在立場之間變換着位置,行動派們一些陷入了目標置換的漩渦中,戰鬥的同時忘記自己爲何而戰,一些在多方勢力的擠壓之下失去力量……我們見證了太多這個時代的光怪陸離。當我們用單一的工具去解釋它們時,無論是資本、階級、還是教育、心理,都會使得這些具有厚度的社會事實瞬間變得索然無味,也使我們被禁錮在狹隘的一己之見中無法自拔。接觸了更多的事情才懂得,一方面構建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爲中心尋找一條實現自身和服務社會的道路,另一方面積極地介入更廣闊的經驗並達至對他人的理解,是多麼需要智慧。此時更覺費老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可貴,這種美好的願景令人動容,始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第三,我對人的侷限性有了更多的體驗。我們不可能做一個現代社會中的魯濱遜,而是必然要與他人共在,入侵他人的生活,和他人共享情感,在共同體中分有權利和義務。對做慣了天之驕子,也曾活在很多夢幻泡影之中的我們而言,憑一己之力做出改變世界、讓世人銘記之事的想法並非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我堅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創造價值,但這種創造是在他人之間、在人類社會之中被完成的。這既需要我們的堅守和執着,也需要我們不斷調試、妥協、讓步。今天以後,我們之中有的走上工作崗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有的走入更高的學術殿堂,距離一個真正的學者又更近了一步。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重構一個帶有侷限性的自我認知都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但願我們大家都能直面自身的脆弱和侷限,並且不羞於向他人敞開甚至求助,都能幸運地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持。“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着的人千里難尋。”這種社會支持無論是來自兩三摯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良性的職業共同體,都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宏大的抱負之外,擁有體味生活中點滴幸福的能力,學習做一個最簡單,其實也是最難得的普通人。

焦慮、複雜性和侷限性這三個關鍵詞似乎使得這個發言充滿了負面的情緒,但我想表達的只不過是“真實”二字。這兩個字看似容易,想要達到難於登天。因爲我們時刻要克服很多幻覺、執念、怯懦,接受自己的不完滿,對自己誠實。這種真實其實恰恰蘊含着最正面的姿態:那就是基於“真”的勇氣和行動力。沒有人能夠確保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此時此刻的我們正在真實地思考着、行動着,未來於是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在我們即將離開燕園,奔赴各地開始新生活的此時此刻,我們自然會問自己,我變得更好了嗎?未來要如何過?其實,再給我們三年的時間,或許也回答不好這類問題。計算和權衡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關鍵的時候或許還靠意志和勇氣。祝願我們大家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多辨真假、少計得失,坦誠地面對自己並把自己和無限廣闊的世界聯繫在一起。

在此,我還要代表所有碩士畢業生感謝北大和社會學系的培養,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和同學媚勵和關愛,感謝家人和愛人的無條件信任和無私的支持。很幸運生命中有你們陪伴。在北大社會學系的三年時光會在我們每個人的骨血中留下永久的印記,伴隨我們的一生,並給予我們力量。最後,祝大家畢業快樂!祝大家都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5

各位敬愛的老師、可愛的師弟師妹,上午好!

感謝你們讓我來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這是我的榮幸!

畢業是結束,更是開始,從此你們將走進一個全新世界。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你們的心中,除了萬丈豪情、離愁別緒,或許還有一點點茫然,對於未來的茫然。

歷史是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我們畢業時,有單位、有宿舍,但沒有選擇的機會;今天,你們沒有保障,但有選擇的機會。你們中的很多人會感到兩難:如果堅持理想,可能生活窘迫;如果遷就現實,可能與理想漸行漸遠。未來的日子裏,該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尋找到平衡點、尋找到事業的起點?我想說,即便現實很骨感,仍然要努力實現豐滿的理想。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人生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拿得起放得下。

我的同班同學於川,1988年畢業於北大中文系,九十年代中期已經擁有一家規模可觀的科技公司,在世俗的眼光中,他無疑是令人豔羨的成功者。但他卻驚世駭俗地關閉公司,徹底迴歸文學夢想。也許是紀伯倫提醒了他:不要因爲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自己爲什麼出發。

爲了挽回此前所有蹉跎的歲月,他以超常的真誠、勤奮、熱情投入寫作,轉型的陣痛劇烈並且持久,他卻甘之如飴,終於大器晚成,迄今已發表12部長篇小說、三部電視劇本,其中,小說《最後一個貝勒》20x年創造了影視改編授權費用的全國紀錄,電視劇《青果巷》今年三月在央視八套黃金時段播出,並獲得廣電總局首屆年度優秀劇本獎,全國只有18部劇本獲獎。

拿得起放得下是很難到達的人生境界,於川做到了,相信他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第二個故事是持之以恆。

我的好友孫維寧,1988年畢業於復旦新聞系,1991年自費赴美留學,臨行前他說未來的人生目標是用英語寫作。外人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度過那些漫長而艱難的日子的,也很難想象他經歷過多少坎坷。語言不通,所有開支都得靠自己打工,但他矢志不渝,積極融入美國社會,在語言、文化上爲理想做準備。20x年獲得南加大電影學院編劇碩士,是這所美國頂級電影學院歷史上第一位母語非英語的華人編劇碩士,並且他的一部英文電影劇本在好萊塢的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爲他頒獎的是喬治?盧卡斯。

孫維寧剛剛進入電影業時,好萊塢競爭殘酷,中國電影在低谷徘徊,誰也無法預見未來。所有人都勸他,從事別的掙錢又快又多的行業,但他喜歡電影,並堅持下來,終於厚積薄發,等到了中國電影的爆發期。今天,邀請他寫劇本的都是中國一流的電影導演。請記住他的名字,他的事業高峯遠未到來!

第三個故事是聽從內心召喚,做自己喜歡並且快樂的事。

說完兩位好兄弟,該說我自己了。

我畢業就進了中國新聞社,那裏寄予着我的青春與夢想,我也殫精竭慮付出了無數汗水,中新社傳統業務有文字通稿、圖片通稿,我率領團隊發起並創立了第三個通稿業務—視頻新聞,當時被互聯網同行譽爲最領先的視頻新聞。20x年,我決定離開,許多好友勸阻我,你老大不小的,別折騰了!再說你那個位置還不錯。我說:中新社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前輩,但他們退休時可能對自己的人生有遺憾,我不想重複他們的命運!

在體制內的無數個難眠之夜,我曾捫心自問:這是我想要的快樂自由的人生嗎?

個人就像是機器上的零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華正茂、理想遠大的青年熬成了中年,黑髮熬成了白髮,經歷了多年現實的壓迫和生活碎片的磨礪,理想逐漸模糊,碌碌一生似乎是命定的歸宿,很多人認命了。但是我不相信!我喜歡北島那句詩:“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但當我真的走出中新社那扇大門時,二十二年沉甸甸的努力似乎頃刻間化爲烏有,而未來變得從未有過的模糊、不確定。妻子鼓勵我說,以後成不成無所謂,只要你開心,大不了咱們用房子養老。

就這樣,我走進了開心麻花。不久前有朋友問我,當時爲什麼敢於在四十多歲的高齡下海?我說,我對錢沒有太多的慾望,下海本來是爲了找樂,但找到的不僅是樂。

喬布斯說,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做我無比鍾愛的事。

於川、孫維寧、還有我們那一屆很多同學,無論多麼坎坷,無論走過多少彎路,也許默默無聞,但都堅守夢想,都在腳踏實地地做着自己無比鍾愛的事,他們是這個時代的脊樑。你們如此年輕,有着大把時間,有着足夠多的選擇,未來有着無限可能,還會擔心骨感刺破豐滿嗎?那麼,請勇敢地出發吧!

魯迅先生認爲,人類要經歷生存、溫飽、發展三階段。現實人生中,每個人都在追求着,有人注重地位,有人注重財富,有人注重內心,有人注重形而下。在我看來,真相是每個人都試圖從不同的路徑探求人生的意義、理想和幸福感。

我想說說我的幸福感。每當開心麻花結束演出,劇院裏響起觀衆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我總感覺到一股暖流在體內激盪,眼眶不斷溼潤,難以言表的各種愉悅、幸福、感恩之情涌上心頭,那種感覺是金錢、地位都換不來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謂成功換不來的,因爲觀衆就坐在對面,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呼吸、他們的歡樂。

20x年4月,北京一位隨時可能生產的準媽媽帶着全套住院的行李走進我們的劇場;20x年6月,深圳一位準媽媽在看戲兩小時後生女,發微博感謝開心麻花讓她的女兒在笑聲中來到人間;20x年12月,北京一位腦手術患者的最大心願就是手術前看一場開心麻花;20x年1月,北京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妻在看戲後私信演員,感謝開心麻花讓他們明白了真愛,他們會珍惜彼此,攜手以後的人生……

生命有限,快樂永恆,傳遞快樂是有功德的,能給那麼多朋友帶來歡樂,不僅我們個人是快樂的,我們的人生也因此更有意義!我快樂,我存在!

我們同學聚會時常談到一個共識:非常幸運在北大中文系接受了紮實的基礎教育,雖然沒上過一門經世致用的課程,但並不影響我們快速成長。因爲北大教給了我們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嚴謹的學風、理性建設性的態度、人道主義的情懷,更爲重要的是,當我們走出校門時,經過古今聖賢思想、胸懷、境界的洗禮,我們的內心平和而充盈,無論順逆、無論進退、無論寵辱,無論環境多麼浮躁功利,都會不畏浮雲遮望眼,腳踏實地爲理想奮鬥。

我想,你們一定一樣在北大收穫了你們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財富,剛纔你們喊出的“中情不渝,文載道義”、“學當儒林之冠,行爲天下之先”,說得非常好。以後的日子裏,北大將成爲你們的精神家園支持你們勇敢前行。

今天,功利主義盛行,無數人間悲劇告訴我們,急於求成的功利主義是短命的、危險的,而理想主義是長久的、快樂的。只有堅定的理想主義者才能達到高遠的人生境界!

就讓理想主義的光芒驅散功利主義的陰霾吧,哪怕僅僅從改變自我開始,一個人的改變就會影響到一羣人,一羣人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社會。這樣的事,北大人應敢爲天下先!

祝願大家都能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無論經歷多少坎坷,當然最好一路順利,都能快樂地去實現夢想。再過四、五十年,回首往事時,會驕傲地說:我收穫了圓滿的人生!

我會永遠祝福你們!謝謝你們 !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各位嘉賓,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剛纔,教師和學生合唱團演唱了《燕園情》,這首歌雖然還不是我們正式的校歌,但這麼多年來,它的旋律、它的歌詞、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爲家、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已經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學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園情》開始的,今天在這裏,也將以《燕園情》畫上一個休止符。

王恩哥校長在20x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四年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你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燕園,開始了在北大的求學生涯。那時,你們在一體的操場上第一次學唱《燕園情》;而今天,在同樣悠揚的歌聲裏,你們就要帶着在北大收穫的知識、友情以及愛情,帶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記,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張本科畢業生合影在網絡上“走紅”,這張一個人的“合影”來自元培學院的薛逸凡同學,她所在的古生物學專業,或許是中國唯一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很多網友贊她爲“女漢子”,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誰懂?”,“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其實,無論什麼專業,寂寞也好,熱鬧也罷,作爲校長和老師,只要你們學有所成,只要你們快樂成長,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滿足。20x屆畢業的全體本科生同學們,祝賀你們!

同學們,大學時光匆匆而過,以至於身爲“90後”的你們都開始慨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是的,對一個始終在奮鬥、始終在攀登的年輕人來說,時間總數得特別快,四年光陰轉瞬間就流走了。我想,這四年的時間,已經凝結成了你們在無數次“刷夜”苦讀之後的哲思與明辨,凝結成了你們在國際交流舞臺上閃光的才華與自信的氣度,也已經變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師長雙鬢的縷縷白髮。當你們在回憶過往,追問青春的意義時,我希望,大家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教導你們的師長以及四年來相互關愛、相互扶助的“小夥伴”們說一聲——“謝謝!”正是他們時時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擁有了如此精彩!今天,請把掌聲獻給他們!

此時此刻,站在這個講臺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靜,願意與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時間印記。我和我的同齡人,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雖然歷經波折,卻也幸運地搭上了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時代列車。1978年我上大學的時候,人們還在討論收音機和電視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而現在,我也同你們一樣,經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試圖用微信與朋友們交流。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拉近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相信就在此刻,你們當中有不少人正通過微博、微信將畢業的體悟和感恩的心情傳遞給千里之外的親友。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都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同學們,變革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包括我們所身處的燕園,每天也都在發生着許多細微但深刻的變化。我們的北大,正變得更加國際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這一切的變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

那麼,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北大人應如何作爲?我們除了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時代的潮流,更需要堅守什麼?哪些東西需要不斷變化,而哪些東西又亙古不變?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今年5月4日,x來到北大,與我貌度校慶和五四青年節。在師生座談會上,x給大學生算了一筆“人生賬”:“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

同學們,x指明的這筆“人生賬”,不就是擺在你們面前的歷史“際遇”和“機緣”麼!x還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爲喻,勉勵青年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身體力行,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校友羅家倫先生在《寫給青年》一書的序言中談到:“我們不能揹着時代後退,我們也不能隨着時代前滾,我們要把握住時代的巨輪,有意識的推動他,進向我免輝的理想。”在五四時代,他們那一批“90後”通過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在改造國民性的基礎上,重塑人的靈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也開啓了中國現代化的征程。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爲核心的五四精神,成爲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奮發圖強的精神燈塔,也爲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資源。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洶涌而來、各種思潮相互碰撞的變革時代,堅守核心價值觀就是“務本”,將自己的人生事業融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國正作爲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北大人不應沉湎於以往作出的貢獻,而要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發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諸位同學,將來能夠代表我們這個國家,對人類文明的傳承與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面對紛紜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實現“小我”與“大我”的協同進步?是被社會的慣性所牽引,還是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是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選擇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時,是選擇放棄,還是義無返顧地前行?是做憤世嫉俗者,還是積極的建設者?在此,我對大家有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堅守“砥礪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學家楊時曾說“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無論什麼時代,砥礪德行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個人的德行修養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響和教化別人。“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在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堅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輩,他們的堅守讓我們在時代波瀾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這其中,第三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醫學部教授彭瑞驄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驄先生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成長於內憂外患,社會動盪的時代,彭先生較早便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與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墳附近的什坊院村辦起了保健院,組織北醫師生輪流爲附近農民義診。在這段實踐中,彭先生目睹了農民飽受病痛之苦和貧困的折磨,堅定了爲大多數人服務的理念。從醫70多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先生都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這樣寄語醫學生:“‘無德不醫’。學校只能教育你認識是非,但是社會太複雜了。你要是想拿學醫當敲門磚去賺錢的話,那就別來學醫,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貧,默默奉獻,正是老一輩北大人畢生堅守的羣體特質的生動寫照。希望這種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夠在你們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二是希望大家堅守“守正篤實,久久爲功”的平和心態。今年3月,我在學工部舉辦的“教授茶座”活動中與一些同學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座談中,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生涯規劃。物理學院一位同學說,學物理、做科研壓力很大,需要犧牲很多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堅持。我告訴他,北大人做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基本素質——那就是忍耐。今天在這裏,我還想跟大家分享哲學系湯一介先生治學的例子。作爲老一輩哲學家,編纂一部能夠挖掘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呈現中國儒學源流的《儒藏》,是湯先生長期以來的願望。20x年,經過反覆論證,湯先生將編纂《儒藏》的設想提交學校和教育部並得以正式立項。這一年,76歲高齡的湯先生受命成爲《儒藏》工程首席專家。《儒藏》工程是一項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國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項迄今爲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儒藏》“精華編”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餘種,約計2.6億字;而“大全編”則收入儒家經典著作3000餘種,約10億字;此外還將編纂著錄兩萬餘部“儒家經典文獻總目”。面對這項浩如煙海又繁瑣龐雜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湯一介先生義無反顧。他說:“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來配合。今天,我們編纂《儒藏》可以說正在實現着400多年來中國學者、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儒藏》編好,將儒家文化瑰寶系統全面地收藏,成爲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之後一百年內不會有人超過。”湯先生秉持着這樣的赤忱之心,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仍然不遺餘力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守正篤實,久久爲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學習。

三是希望大家堅守“寵辱不驚,自信自勵”的人生哲學。隨着人生階段的轉變,你們將迎來一個更加複雜、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實,同學們可能一時會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們在偶爾“吐槽”之餘,勇做積極的建設者,化難爲易、化壓力爲動力、化自卑自滿爲自信自勵,寵辱不驚,處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今天很多年輕人抱怨這不對、那不對的東西,可能正是我們可以發展的機會。與其抱怨,不如把它變成現實。”改變別人也許很難,但改變自己只需要堅持。我校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也講過一段很有啓迪性的話:“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來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難、多歷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努力完善自我,抵達“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學們,時代在變,北大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不會改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不會改變,“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胸懷不會改變,“以天下爲己任”的抱負不會改變,“常爲新”的奮鬥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會改變!這些帶有“北大印記”的精神特質,應當就是我們在大變革時代永遠不變的堅守。

同學們,我一直認爲,北大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複製的。希望大家永遠不要被喧囂、浮躁所迷惑,請勇敢地做你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獨一無二的北大人。

從今天開始,我相信,無論你們走到哪裏,所有的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北大,這裏是你們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時代如何變革,植根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燕園情”將始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這是永遠割不斷的!

最後,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醞釀已久的一句話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一個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輕的時候確立自己的目標,你就會節省很多時間,走更少的彎路,你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就會更近,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同學們,依依惜別,再見珍重。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祝願你們乘風破浪,前程萬里!

謝謝大家!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7

同學們、家長朋友們、老師們:

在盛夏時節,國發院又迎來了一個豐碩的畢業季。今年國發院的畢業生總數爲909人。其中,經濟學博士13人、南南學院國家發展博士17人、經濟學和管理學碩士32人、南南學院公共管理碩士25人、BI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66人、工商管理碩士(MBA)110人、PPE經濟學方向35人、經濟學雙學位581人、經濟學輔修30人。在此,我謹代表國發院全體教師和員工,向畢業的同學們以及他們的家人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無疑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中華文明自宋代達到頂峯之後,停滯達千年之久,直到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得以重新上路。

在未來的三十年裏,我們將爲重回世界文明之巔發起最後的衝刺。從1840年算起,以220x年的時間實現現代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國而言,註定將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然而,歷史進程不是線性的;對於身處其中的當事者來說,體會更多的往往不是“進步”,而是停滯、甚至倒退。

今天我們知道,當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的時候,人類開始邁入工業文明時代;而斯密本人卻對此渾然不知,他想做的,不過是爲人類的佔有慾找到一個合理的釋放場域,也就是市場。

社會進步之於個體,永遠是一個超慢的變量,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它們。我們能夠感知的,多半是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日常的瑣碎:升學、找工作、找愛人、找投資、找房子、還貸款,還有各種各樣無休止的柴米油鹽。

在更高的層面,我們還要面對個體在社會和歷史面前的無力感,似乎空有一腔報國志,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

這就引出了我今天要和同學們分享的話題:我們要以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去戰勝生活的瑣碎和不斷襲來的挫敗感?

我想以大學時代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小書《六人》來開始我的分享。這本書藉助六個文學著作中的人物,講述了六種人生態度。作者德魯多爾夫·洛克爾把這六種人生態度比作人生的六個篇章,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人生的交響樂。

第一個人物是浮士德。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曾經嘗試各種人生路徑,最終迴歸理性,把探究終極真理作爲人生的目標。用浮士德自己的話來說:“我要探究窺伺事物的核心,我想得到關於整個存在的知識。我因此犧牲了我靈魂的幸福,甘願爲一個時間極短的理解永受天罰。”何等剋制、何等執着!作爲北大人,同學們很容易與浮士德的人生態度產生共鳴;追求真理,是北大人永不磨滅的印記。

然而,人生不止是對真理的追求;親情、友情、愛情,青山好水,人間詞話,都值得我們去追求、去欣賞。書中的第二個人物,唐·璜,把這類感官享受做到了極致。

對他而言,“一切真理只不過壽能的陶醉,而一切陶醉也只是一個夢。”可是,夢總有醒的時候。老將至,唐·璜在鏡子裏發現自己兩鬢飄白,不禁對自己虛浮的一生產生懷疑。人間的享受,最好是當作奮鬥的副產品,而不是追求的目標;所謂“佛性”、所謂“仙風道骨”,要麼是附庸風雅之舉,要麼是自甘平庸的藉口。

在追求真理和享受人生之間,我們經常會有彷徨的時刻。當今的年輕一代,生活無憂,選擇更多,卻更容易犯選擇艱難症,就像哈姆雷特一樣。

To be, or not tobe,是一個大問題。哈姆雷特的選擇是走向虛無。“他覺得人生是十分卑鄙無聊的。任何可能有的生存目標都是瑣碎而無價值的,就像造化的惡作劇那樣毫無意義。”

對他而言,“人生的目的不過是死亡而已,因爲,在這世界裏生存的一切都會像塵土一樣被時間的氣息漸漸吹走。就像在沙漠中,足跡一下子就會被吹沒了那樣,時間也會抹掉我們存在的痕跡,彷彿我們的腳就從來沒有踏過大地似的。”

是的,當你對人生產生些許的懷疑的時候,你的腳就已經踏上了滑向虛無的斜坡。

治癒哈姆雷特似的彷徨症的最佳選擇,是做唐·吉訶德。這個中世紀的騎士魯莽、笨拙,往往事與願違,但是,他用行動沖毀任何對人生的懷疑。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出發去解放人類,把人類從歷代相傳的苦難中解救出來。”人們說他是瘋子,“他那些古怪的行動常常引他們開心,他們拿自己的行爲跟這個傻瓜的幻想相比較,更覺得自己的行爲合理了。”理想主義者總事獨的,把理想付諸現實,更會激起世人的反抗。

因而,我們常常糾結於宏大敘事和小我之間,就像書中的第五個人物梅達爾都斯和第六個人物阿夫特爾丁根之間的對立那樣:梅達爾都斯對人類深懷慈悲之心,而阿夫特爾丁根總是在萬物之中只看見自我。

六個人的追求,是人生的六個面向。理性和享樂,猶豫和果敢,悲天憫人和自我陶醉,這看似一對對的矛盾,卻無不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在浩渺的宇宙之間,人類的誕生純屬偶然。宇宙有自己的生滅規律,卻讓人擁有了反躬自問的自覺,讓人不得不面對萬物生滅與永恆之間的痛苦,於是,我們就會彷徨,就會在大我與小我之間掙扎。

北大的畢業生,是從來不缺理性的,也不會缺少理想;我擔心的是,同學們走入社會之後,會被社會渾濁的一面所浸淫,變得猶豫,變得不那麼“魯莽”。

文明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馴服人的動物本性。北大給了同學們充分發揮的空間,而社會卻時刻要把你們納入軌道,變成社會這部精巧機器的零配件。

我不懷疑同學們會心生牴觸,但我擔心同學們會放棄,會像柳永吟頌的那樣,給自己找一個敗退的藉口:“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作淺斟低唱。”

北大的先賢之一梁漱溟先生,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給我們留下一個世紀之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在“淺斟低唱”之中,這個世界不會好。

我要說,如果同學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那就做個唐·吉訶德吧!沒錯,唐·吉訶德顯得魯莽、笨拙,總是被人嘲笑。但是,他樂觀,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他堅韌,像勇士一樣勇往直前;他敢於和大風車交鋒,哪怕下場是頭破血流!

當今的中國,充斥着無腦的快樂和人云亦云的所謂“醒世危言”,獨獨缺少的,是“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勇士。這恰恰折射出北大的可貴;在這裏,同學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以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同學們在邁出校門之後,不忘在北大許下的諾言,做一個社會的批評者,做一個推動中國進步的人。

北大是無可替代的,她與一個國家現代化之間的關係,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無法比擬的。先賢曾經狂歌競夜,我輩續寫青春之歌!

是與同學貌勉!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8

這一兩個星期裏,各地的大學都有畢業的班次,都有得多的畢業生離開學校去開始他們的成人事業。

學生的生活是一種享有特殊優待的生活,不劣稚一點,不臉吵鬧鬧,社會都能縱容他們,不肯嚴格的要他們負行爲的責任。現在他們要撐起自己的肩膀來挑他們自己的擔子了。在這個國難最緊急的年頭,他們的擔子真不輕!我們祝他們的成功,同時也不忍不依據自己的經驗,贈他們幾句送行的贈言,——雖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許做個防身的錦囊罷!

你們畢業之後,可走的路不出這幾條:絕少數的人還可以在國內或國外的研究院繼續做學術研究;少數的人可以尋着相當的職業;此外還有做官,辦黨,革命三條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業親居了。

走其餘幾條路的人,都不能沒有墮落的危險。墮落的方式很多,總括起來,約有這兩大類:

第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慾望。

你們到了實際社會裏,往往學非所用,往往所學全無用處,往往可認完全用不着學問,而一樣可認胡亂混飯吃,混官吃。在這種環境裏即使向來抱有求知識學問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懶,把求知的慾望漸漸冷淡下去。

況且學問是要有相當的設備的;書籍,實驗室,師友的切磋指導,閒暇的工夫,都不是一個平常要餬口養家的人的能容易辦到的。沒有做學問的環境,又誰能怪我們拋棄學問呢?

第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會接觸,容易感覺理想與事實相去太遠,容易發生悲觀和失望。多年懷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熱誠,奮鬥的勇氣,到此時候,好像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渺小的個人在那強烈的社會爐火裏,往往經不起長時期的烤煉就熔化了,一點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滅了。抱着改造社會的夢想而來,往往是棄甲拋兵而走,或者做了惡勢的俘虜。

你在那牢獄裏,回想那少年氣壯時代的種.種理想主義,好像都成了自誤誤人的迷夢!從此以後,你就甘心放棄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現在社會的順民了。要防禦這兩方面的墮落,一面要保持我們求知識的慾望,一面要保持我們對人生的追求。

有什麼好方法子呢?依我個人的觀察和經驗,有三種防身的藥方是值得一試的。

第一個方子只有一句話:“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爲要解答問題,——要解答實用上的困難和理論上的疑難。所謂“爲知識而求知識”,其實也只是一種好奇心追求某種問題的解答,不過因爲那種問題的性質不必是直接應用的,人們就覺得這是無所謂的求知識了。

我們出學校之後,離開了做學問的環境,如果沒有一二個值得解答的問題在腦子裏盤旋,就很難保持求學問的熱心。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個真有趣的問題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誘你去解決他,天天對你挑釁你無可奈何他,——這時候,你就會同戀愛一個女子發了瘋一樣,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沒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沒錢也得縮衣節食去巴結她。

沒有書,你自會變賣傢俬去買書;沒有儀器,你自會典押衣物去置辦儀器;沒有師友,你自會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你只要有疑難問題來逼你時時用腦子,你自然會保持發展你對學問的興趣,即使在最貧乏的知識中,你也會慢慢的聚起一個小圖書館來,或者設置起一所小試驗室來。

所以我說,第一要尋問題。腦子裏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知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古人說,“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試想伽利略和牛頓有多少藏書?有多少儀器?他們不過是有問題而己。有了問題而後他們自會造出儀器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沒有問題的人們,關在圖書館裏也不會用書,鎖在試驗室裏也不會有什麼發現。

第二個方子也只有一句話:“總得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離開學校之後,大家總是尋個吃飯的職業。可是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學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學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覺不到興趣了。

爲餬口而做那種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難保持求知的興趣和生活的理想主義。最好的救濟方法只有多多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

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也應該有他非職業的玩藝兒,可以叫做業餘活動。往往他的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爲一個人成就怎樣,往往靠他怎樣利用他的閒暇時間。

他用他的閒暇來打麻將,他就成了個賭徒;你用你的閒暇來做社會服務,你也許成個社會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閒暇去研究歷史,你也許成個史學家。

你的閒暇往往定你的終身。

英國十九世紀的兩個哲人,彌兒()終身做東印度公司的祕書,然而他的業餘工作使他在哲學上,經濟學上,政治思想史上都佔一個很高的位置;斯賓塞(SPENCER)是一個測量工程師,然而他的業餘工作使他成爲前世紀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個重鎮。

古來成大學問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善用他的閒暇時間的。特別在這個組織不健全的中國社會,職業不容易適合我們的性情,我們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墮落,只有多方發展。

有了這種心愛的玩藝,你就做六個鐘頭抹桌子工作也不會感覺煩悶了,因爲你知道,抹了六個鐘的桌子之後,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學研究,或畫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寫你的小說戲曲,或繼續你的歷史考據,或做你的社會改革事業。你有了這種稱心如意的活動,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會煩悶了。

第三個方法也只有一句話:“你得有一點信心。”我們生當這個不幸的時代,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無非是叫我們悲觀失望的。特別是在這個年頭畢業的你們,眼見自己的國家民族沉淪到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強權的世界,望極天邊好像看不見一線的光明——在這個年頭不發狂自殺,已算是萬幸了,怎麼還能夠保持一點內心的鎮定和理想的信任呢?

我要對你們說:這時候正是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信心的時候!只要我們有信心,我們還有救。

古人說:“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說:“只要工夫深,生鐵磨成繡花針。”你不信嗎?當拿破崙的征服普魯士,佔據柏林的時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費希特(FICHTE)的,天天在講堂勸他的國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們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復興的。費希特死的時候,誰也不能預料德意志統一帝國何時可以實現。然而不滿五十年,新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居然實現了。

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鐵律的。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和恥辱,都只數去種.種惡因種下的惡果。我們要收穫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新因。

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有的信心。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佛典裏有一句話:“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丟了。我們也應該說:“功不唐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的丟了的。

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

你不信嗎?法國被普魯士打敗之後,割了兩省地,賠了五十萬萬法朗的賠款。這時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學家巴斯德(PASTEUR)終日埋頭在他的化學試驗室裏做他的化學試驗和微菌學研究。他是一個最愛國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學可以救國。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藥苗。

這三個問題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國大事業沒有多大關係。然而從第一個問題的證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釀酒的新法,使全國的酒醋業每年減除極大的損失。從第二個問題的證明巴斯德教全國的蠶絲業怎樣選種防病,教全國的畜牧農家怎樣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怎樣注重消毒以減少外科手術的死亡率。從第三個問題的證明,巴斯德發明了牲畜的脾熱瘟的療治藥苗,每年替法國農家減除了二千萬法朗的大損失;又發明了瘋狗咬毒的治療法,救濟了無數的生命。

所以英國的科學家赫胥黎在皇家學會裏稱頌巴斯德的功績道:“法國給了德國五十萬萬法朗的賠款,巴斯德先生一個人研究科學的成就足夠還清這一筆賠款了。”巴斯德對於科學有絕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國家蒙奇辱大難的時候,終不肯拋棄他的顯微鏡與試驗室。他絕不想他有顯微鏡底下能償還五十萬萬法朗的賠款,然而在他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他已收穫了科學救國的奇蹟了。

朋友們,在你最悲觀失望的時候,那正是你必須鼓起堅強的信心的時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9

各位老師、同學和家長來賓們,

大家下午好!

感謝系裏提供這個機會讓我代表同學們分享我們在畢業季的所思所想。在大家剛剛看到的畢業展覽和紀念視頻中,我們一起回憶了燕園四年的生活,回憶了我們與國社讀書報告廝守的不眠之夜,回憶了我們和老師第一次下田野時的惴惴不安,回憶了宿舍中、社團裏的鋼鐵和塑料情誼。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往前放,談一談:我們將從社會學系帶走什麼。

這四年社會學的學習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我們學習了中外社會學的經典和現代理論,獲得了系統認識社會的視角和思路;我們學習了社會統計學和數據分析技術,明白數字可以揭示真相也可能說謊;我們走入田野,踐行調查方法,嘗試建立對中國社會第一手的經驗感知。

不過,即將走出社會學門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知識快速流失的現實。幾年後,我們或許不會想起涂爾干將自殺分爲了哪四種類型,也可能會忘記如何解讀迴歸模型中的交互項。如果知識這麼易逝,社會學學習從長期來看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呢?我想,我們能從社會學系帶走,需要從社會學系帶走並長期持有的,是社會學認識世界的態度。

第一,實事求是。在這四年裏,我們嘗試踐行費孝通先生“從實求知”的精神,在收集、分析經驗證據的基礎上理解社會。在未來的大多數時間裏,我們可能少有機會再這樣對社會現象細細考察了,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遠離了“從實求知、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應當用這種原則去判斷我們獲取的信息的性質,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被加工過的事實,哪些是對事實的觀點。我們要明辨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瞭解作者和傳播者的立場、動機和侷限。我們要清楚發言的邊界,知曉我們思考所基於的是什麼信息,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不能告訴我們什麼。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在信息時代保持清醒。

第二,關懷社會。現代人的生活充滿挑戰:我們擁有了時間意識,也擁有了時間焦慮;我們享用着豐裕的消費品,但也爲無盡的慾望所累;我們僥倖通過教育實現了階層流動,卻早早開始擔憂下一代人的成長條件。這些挑戰將會壓迫我們,使我們的生活削減爲賺錢養家,壓縮成一件又一件的待辦事項。最可怕的是,它們可能讓我們變成冷漠的原子,只關心自己的生活軌跡。這時候,我們要有跳出自我封閉的個人世界的能力。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境遇,也要關心身邊人的境遇,更要關心遠方人們的境遇,去認識我們作爲社會人的共同性和差異性。認識共同性,發現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結構性力量,對同道人報以共情;認識差異性,發現那些分化我們生命走向的變量,對面臨更殘酷生活的人施予溫情。將個人命運與他人命運相連、與社會命運相連,我們對抗現代生活的庸碌。

第三,堅持反思。在我看來,社會學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反思精神。我們要保持懷疑,反思流行的觀念,向被認爲理所當然的常識發問。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明白每個人都存在先入之見和有限理性,保持謙卑。我們要用反思要求自己、挑戰自己、鞭策自己——永遠帶着社會學對事實的追求、對人的關懷和對反思的堅持。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位還沒有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未來的設想,它們需要在行動中得到重審和修正。縱使其中能留下一二可取之處,現實的複雜性也會讓實踐它們遠比在這裏描述它們要困難許多。是啊,社會學從來沒有向我們許以更輕鬆的生活,相反,它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在過去並且在將來都能夠持續得到我們的老師和家人的支持。在這裏,請允許我代表畢業生們向你們表示感謝,也請允許我代表畢業生們向你們承諾:我們會謹記這四年在社會學系得到的教誨,不論成功與否、富裕與否、聞名與否,都努力做到——不冷漠、不盲從、不苟且。

謝謝!

2022北大畢業致辭 篇10

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親愛的20__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畢業班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剛纔看了你們的畢業視頻,點點滴滴的片段連成了大家的北大光華歲月。時間過的真快,你們剛剛入學時歡迎大家的開學典禮彷彿就在眼前。今天你們從北大光華畢業,順利的走過了人生中一段重要的里程。我代表光華管理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對你們的畢業,表示最衷心的祝賀!

很多的家長,親友和老師今天來見證這個重要時刻,分享你們的快樂和驕傲。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都是你們最堅強的支持和力量。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最真摯的感謝!

今天你們就要離開這安靜的燕園,走向社會,走進未知的世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生物醫藥技術的突破,你們的預期壽命都會超過100歲。機器人人工智能的發展,大量常規性工作將會消失,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各種技術創新和革命,人類的衆多夢想在你們這一代將會變成現實。對於年輕的你們,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和無窮的機會。然而,剛剛發生的英國脫歐震驚了歐洲和整個世界,美國的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委內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危機,全球負利率時代的到來,又時時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有人說,這是現有的世界經濟金融政治格局顛覆的開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成就,讓中國在近代史以來,第一次真正的看到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曙光。現在的實力和發展的潛力,爲你們提供了無以倫比的機遇。但是,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就業市場的走弱,外部環境的惡化,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也是異常嚴峻的。

每年這個時候,在大家就要離開校園的時候,都覺得有很多話要說。今年更是如此,可是,千言萬語,竟不知從何說起。也許是因爲時光流逝和加速折舊的原因,我在快速進入老人的行列,最近又讀了一遍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今天正好是海明威去世55週年。我就從它說起吧。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運氣極差,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魚。但他堅信自己會釣到魚。他決定一個人到更遠的海域去。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上鉤了。它激發起了老人戰鬥的激情。大魚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拉着不放,缺少食物,沒有助手,渾身受傷,他也絲毫不氣餒。經過兩天兩夜的搏鬥,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然而,當他剛剛駛上凱旋的航線,馬林魚流出的血,吸引了鯊魚羣的圍攻。一批一批的鯊魚攻上來,老人用盡所有的武器,拼盡所有的氣力,與它們苦戰,試圖把它們打退。他殺死了幾條鯊魚,但它們前赴後繼的趕來。到最後老人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爲武器,而鯊魚們把他的戰利品一塊塊的咬掉。最終,老人回到了港灣,只剩下一口的氣力,滿身的血跡和傷痛,拖回的是一個巨大的魚骨架。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裏,海明威講述的是命運的悲劇和英雄主義精神的勝利。坦率的說,年輕時讀這篇世界名著,我當時並沒有太深的感受。

幾年前,在邁阿密的Key West,我去參觀了海明威的故居博物館。我在房間裏看着海明威出海釣魚的老照片,窗外,我女兒在看院子裏的貓。我女兒現在13歲,那時還很小。海明威故居中有不少貓,據說是海明威養的貓的後代。一般的貓有5只爪子,這些貓有6只,很可愛。夕陽之下,我女兒快樂的在院子裏追着貓看。那一刻,我突然對老人和海的故事,有了新的感受。

在小說中,有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他只是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出現。馬諾林應當算是聖地亞哥的徒弟。因爲老人運氣不好,一直打不到魚,馬諾林的父母不讓他跟老人出去打魚,讓他跟別人去。老人出海,馬諾林去送行去幫忙。老人捕魚歸來,一無所獲,遍體鱗傷,馬諾林含着眼淚,去幫忙,去照顧,去安慰。最後,他跟老人說,下次出海,他還是要跟老人一起去。

我想,老人與海的故事,主角其實不是老人,也不是大海。而是馬諾林這個孩子。他是善良,忠誠,獨立和堅強的化身。老人在海上孤獨的捕魚,和鯊魚搏鬥的間隙,時時思念馬諾林,因爲他給老人以希望和力量。沒有馬諾林,老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就沒用了意義。

你們這麼年輕,如此朝氣蓬勃,全世界和未來都在你們腳下。今天我想起老人與海,因爲你們就是馬諾林這個孩子。你們是時代的主角。你們代表希望。我們給你們留下的世界,顯然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就像老人帶回來的只是一個魚骨架一樣。你們會有更高的智慧,更堅強的意志,去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臨別之際,我有三個期望。

一、勇於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失敗。人生沒有坦途。傾聽內心的呼喚,尋找自己的道路,敢於挑戰自己,這是我們應有的人生態度。在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勇敢的去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失敗,鍛煉出不屈的意志和信念,人生就會越來越精彩。就如海明威所說,“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defeated.”“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失敗後再爬起來,繼續前進,這纔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二、做一個永遠的北大人,光華人。你們之於北大,就是那個青春陽光的馬諾林。今天你們畢業,拿到的不是一紙證書。你們接下的是一份責任,你們要繼承和發揚北大光華的精神。我們深知,北大並不完美,光華也需要不斷完善和進步。這裏留給你的,不是一個更好的工作平臺,一個更高的起薪,一個更方便的校友網絡。你們在這裏學到的知識,也許會漸漸淡忘。也許這裏留給你的,能看得見的,就像聖地亞哥帶回來的一副魚骨架。但是,百年北大,而立光華,這裏有最純粹的大學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因思想,而光華;爲了理想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對知識的渴望,獨立的人格,以及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勇氣。作爲北大光華的校友,走出這個校園,你們就代表北大光華。請記住,這裏真正留給你的,正是這些無形的精神和意志。希望這些精神和意志,在你們身上,散發更耀眼的光芒。

三、勇於擔起時代的責任。近二百年來,中國經歷了所謂3020__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面對蒼生百姓的福祉,一代代先賢先哲,志士仁人,其中包括很多從這個校園裏走出去的老師學生和校友,前仆後繼,抗爭求索,從不屈服,從不放棄。這纔有現在的中國,纔有未來發展的基礎。北大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現在你們是這個時代的主角。你們繼承的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中國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充滿挑戰和困難,人類社會的進步更是艱難曲折。但是你們要繼承的,是爲完美世界繼續努力下去的意志和品質。當面臨時代的需要,國家民族的召喚時,面臨正義和邪惡的較量,歷史的關鍵抉擇時,你們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堅定地站在正確的方向,成爲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這份責任,你們無可推卸;這種精神,你們必須要傳承下去。

親愛的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出海遠航,乘風破浪。爲你們的風雨旅程輝煌未來,我們在這裏默默地祈禱和祝福。一路珍重,常回家看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