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W

一、 課題釋義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

在衆多的課題中選擇《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課題組成員曾經做過多次研討,大家普遍認爲這個課題很大,極易架空,之所以這樣認爲,原因之一在於:課題內容涉及外語課堂教學的多個領域,單是一個國小就足以令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潛心數年加以探索與研究;原因之二在於:關於對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人們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先期的課題準備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於其他課題而言是比較少的,可供參考的資料不是很多,理論儲備不足。然而愈是困難重重,我們愈是感到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研究,爲此我們深刻挖掘課題本身的內涵,力求把大的課題做精,把空的內容填實,以學生的發展爲主線,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將課題宏觀的釋義爲以下四個部分:

(一) 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伴隨着國家教育部下達文件要求國小自XX年秋有條件的省份、地區從三

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國小英語教學爲英語外語教學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嶄新的契機。國小外語課堂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比單純教授語言更爲重要,相應地,國小外語課堂教學方法更應從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方法與技巧,並對課改初期的外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實際情況加以必要研究,從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英語教學從無到有,從支離破碎到綜合系統,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從

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髮展的過程。教無定法,教必有法。靈活駕御課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來的中學外語課堂教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加強對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勢必會爲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語課堂教學多年來受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影響,課堂教學方法趨於單

一,英語教學對語法性能的講解細緻入微,極爲重視語言形式的傳授,輕語言功能的訓練。課程改革作爲一項系統工程,高中外語課堂教學勢必在國小、國中外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下,着眼於學生的發展,重新量體裁衣,採用更爲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

(四) 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差異的比較

綜上研究(即國小、國中、高中不同學段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勢必表

明,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存在着差異,因此比較差異,深刻挖掘差異形成的各種因素,分析這些因素的內在價值,有利於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教學中尊重和利用這些因素上好各個學段的英語課。

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 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來,外語教學一直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特別是自1996年以來李嵐清副總理對我國當前基礎階段外語教學的改革多次發表談話指出:“我國當前基礎階段的外語教學雖然有了加強和改進,但總的情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花的時間長,相對的效果較差。一些人比喻我們的英語教學是一壺燒了十幾年也燒不開的溫水。必須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認真研究,加以改進。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效益不大,亟待改進。經過國小、中學、高中,大部分學生不能閱讀原版書,不能用外語會話,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影響着改革開放和擴大交往……”恰恰也正是基於一個這樣的背景,誘發了我們對該課題的探討與研究。

正如嵐清總理所講,學生對此不滿意,教師也同樣不滿意。問題出在哪裏?其根本原因是:英語課程的開設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缺乏“—條龍”的課程教學體系,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長時間在低水平上重複。許多學生在國小學習了英語,進入國中後,又不得不從頭學習,中學生進入高中後,又要重複國中階段學習的內容。這種低水平的重複,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還挫傷了學習者英語的興趣。

一時間,中國小外語教學銜接的問題成了外語教學的一個重心工作,而教材要銜接的呼聲則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面對這種衆聲喧譁的局面,我們的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試圖打破外語教學的這種狀況,嘗試以教材的銜接爲突破口,但實踐證明,單憑教材的銜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學銜接問題。人們再一次陷入到深深地思索中來。而此番思索必然將人們的視野聚焦在這個課題之上。

2、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正當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舉步爲艱之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新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感悟到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突出體現圍繞人的發展目標來設計和確定課程標準。

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標準的實施,促使我們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改變舊有的教學模式、打破外語教學學段與學段之間人爲設置的重重禁區,國小、國中、高中三個學段的教師共同坐在一起研究探索各學段有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課堂教學方法成爲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由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照新的《課程標準》,從國小、國中、高中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差異的研究入手,誘發對銜接問題的理性思考。使得該項課題研究的可行性一覽無遺。

(二) 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綜觀國外的外語課堂教學領域的一系列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近年來已經成爲國際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尋求適應國小、國中、高中各年段的相應的教學方法則還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並致力研究的難題。目前教育科學、心理科學、認知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系統科學、腦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爲國際各流派教學方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與科學基礎。大量的外語教學書籍對主要國外流派的教學法都有詳盡的闡述。但是,這些教學方法是否完全適用於國內外語課堂教學,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僅僅歸納和發現一些教學方法還不是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國外更多研究的是在同一學段不同的教學方法,未能站在教學各階段的角度上細細分析各學段之間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從發展的角度看,我們所要做的是對比、分析先前研究過的教學方法、形成差異認識,在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中善於尊重差異,利用差異去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益這纔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所在。

從國內研究狀況看,多年來,銜接問題一直受到外語教學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國家教育部最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爲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將課程目標設定爲九個級別並以學生“能夠做事”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這種設計旨在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課程要求有機銜接,保證國家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課程的實施應成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的如上說明足以表明我國在外語教學上所持態度和爲解決中國小銜接問題制定的新策略。教學目標的銜接使得各段課堂教學方法在選擇上有了一定的依據。不同學段受等級標準的影響採取的教學方法也定將有差異,這也自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目前外語研究中缺乏宏觀的研究和對比,只有在對比找到各教學段教學方法的差異的基礎上纔有可能選擇和探索出適合各學段教學目標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曾幾何時,教師教學中忽視學段與學段之間必要的瞭解和溝通,各自爲政,缺乏統籌兼顧,致使銜接問題日益凸顯,各學段之間由教學引發的矛盾也較爲

嚴重,導致了外語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隨着新課程標準的頒佈,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做到,國小教師要從關注和研究中學課堂教學,爲小升中過度期間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爲重要。國中、高中同樣如此,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恰恰還是在於因人施教,爲學生的終生髮展負起責任。伴隨着新課標的出臺,迫切需要該課題研究的最新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使課標精神落到實處。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題的研究成果將從根本上解決各學段教學銜接問題,使人們從外語課堂教學的誤區中走出來,新課程的價值趨向是人的發展,外語課堂要隨時隨地注重將學生的發展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爲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爲最終目標,設計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課題的這一研究成果必將對推動外語教學改革產生深遠的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任務

(一)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經過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的預期目標運用中心輻射,縱橫交錯的研究

策略達成調查報告的最終完成和課例的蒐集整理工作。所謂的中心輻射即站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據《課程標準》積極着手課題研究。所謂縱橫交錯則是指,橫向宏觀歸納總結當前各學段外語課堂教學不同的教學方法。縱向微觀比較教學方法差異及差異形成的原因,最終使我們能夠探索出一套建構於學生髮展之上的,適應中國國情,與新課程理念同步的,滿足於不同學段要求的外語課堂教學方法。

(二) 研究任務

在整個課題研討規劃過程中,我們始終認爲,一切科學研究都應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因此深入課堂調查分析,探索發現並總結出針對中國學生的實際狀況,將當前我國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所採用的多種教學方法列爲深入該項課題研究的鮮活課例。挑選出的課例將盡可能地再現特定教學活動的發生、發展和效果,包含着具體的處置方式和特定的教學理念和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反映教師與學生的典型行爲、思想和情感。從教學研究的角度而言,課例將是一線教師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現,優秀的課例能體現師生的互動,張揚生命的色彩,展示生活的課堂。通過鮮活的課例,最終使廣大的英語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多樣的且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方法是促進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在汲取課例的基礎上我們將通過課例重點分析各學段的外語課堂教學所採用的方法,針對其成因,進行相關的理論分析,找出影響並制約各種教學方法的多種因素。既而通過對多種影響教學方法的諸因素的分析比較,科學地闡述出各學段教法與教法之間的差異。而最終揭示出只有善於重視差異、根據差異、利用差異,才能保持外語課堂教學的生命力,爲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基礎。我們將在兩年時間內,儘可能按照預期目標達成上述研究任務的完成。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分工與工作進程

(一) 研究方法

根據該課題研究範疇及研究內容,我們將盡可能多的採用問卷、訪談、跟蹤調查、統計、分析、對比、文獻等多種方法着力於課題的研究,研究方法與形式的多樣化,將會從更多的角度、層面爲課題研究提供儘可能多的資料、數據和輔證。

(二) 研究工作的分工

本課題從立項之始,即列入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外語室的重點工作,課題

組成員所在單位將爲開展此項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條件和時間保障,確保課題研究紮紮實實、科學嚴謹。天津市教育教學研究室本着“三結合”的原則,即老中青教師相結合,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相結合的原則,國小、國中、高中各學段教師相結合,在徵求各基層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得到了各區教研室和基層學校的大力支持,選派了來自市內各區的具有堅實理論基礎、豐富實踐經驗,有較強科研能力,在九五、十五期間有較出色科研成果的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組。課題組根據其成員的自身工作性質與特點,對課題工作做以寶塔型分工,由室教研室行政主管領導負責課題的督導工作,市教研室外語室主任負責課題的牽頭工作,做好課題的前期統籌規劃工作,定期組織研討活動,聽取課題進展情況,並對各學段、各專項所做研究工作做以質性評估,及時對錶,調整課題研究進度和方向。市教研室外語室相關學段的教研員負責組織好本學段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工作和學段與學段之間的溝通工作,定出彙報小結課題研究的進展。課題組其他成員確定本人的研究側重領域,制定研究計劃,結合本人的工作性質與所處的工作崗位調動其所在區縣的其他教師積極投身此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使他們即成爲課題研究的對象、又是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實踐者,在調研的過程中強調課題實驗基地學校的教師的自我反思,課題組成員在基層調研取證的同時,加強與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捕捉鮮活的具有說服力的課例,輔佐課題研究。

(三)研究工作進程

1、 立項時的課題研究論證

由於該項課題涉及國小國中高中三個學段,跨越性比較大,含概了外語教學

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在課題準備期間,課題組成員先後數次學習研討,深刻挖掘課題內涵,確立了從學生心理、學習興趣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確立子課題,着手進行課題的全方位、多層面的研究。

(1)、從心理學的角度掀開課題研究的序幕。

通過學習研討,我們瞭解到,語言輸入的數量與質量及其被學習者吸收的程度、年齡、智力、社會心理等語言與非語言因素,以及學習者的策略與風格,這些都是學好外語的內部與外部的各種因素,而這些因素的差異恰恰是形成各學段不同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它也是研究課堂教學方法差異之關鍵所在。因此我們的課題就要在提取課例過程中關注這些方面的差異,分析研究這些方面的差異。對照課標,本課題將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分析當前各學段所採用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差異形成的原因。揭示教學方法差異形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課標按照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多樣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國小、國中1-5級的目標體系,並與高中的6-9級相銜接。這個目標體系使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爲了一個整體,打破了以往按學段劃分目標的體系。這一改革不僅有利於解決不同學段之間英語課程的銜接問題,也有利於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同時真正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據各學段不同的目標和內容採用適時可行的教學方法提供了目標保障。

其次,情感態度不僅與語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情感態度還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語言的學習。雖說不同學段的學生的生活環境有自然的一致性,各年齡階段的學生的自我意識狀態存在着共同的特徵,受其一般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限制,自我調節的方式也有某種相似的特點。然而,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早就指出了,國小生思維的基本特點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繫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中學生伴隨着國中生生理、心理髮生的顯著變化,其智力發展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其思維活動的基本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但有時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還起作用。高中階段,經過國中階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劇變及動盪,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均趨於成熟和穩定。高中生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具有如下特點: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均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在國中階段,雖然抽象邏輯思維在個體的智力發展中佔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這時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的支持;進入高中階段以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則屬於理論型,高中生已能在頭腦中進行完全屬於抽象符號的推導,能以理論作指導去分析、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的邏輯思維已具有充分的假設性、預計性及內省性。而且辨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已經進入成熟期。

由此可見,年齡的差異造成生理、心理和智力水平思維特點的差異,面對這些差異,我們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勢必要根據差異,設計符合各學段學生生理、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維特點的課堂教學方法,只有這樣課堂才能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住所有的學生,課堂才能成爲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再次,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掌握和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獲得“點石成金”技巧的過程。它是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方法時,要重點考慮、關注的一個方面。鑑於學習策略本身的複雜性,這一過程也受到諸多因

素的影響。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影響學習策略和運用的因素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內在的因素,二是學生外在的因素。內在的因素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智力水平、原有知識背景、學習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以及元認知水平;外在的因素則包括學習材料的難度、學習時間的長短、教學信息的反饋凋節、教師因素及家庭背景等。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影響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掌握和運用。也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究竟要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第四,新課程強調文化意識。我們說語言的教學與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語言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與文化的瞭解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有利於提高人文素養;傳授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但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差異、生理心理的差異、年齡的差異,不同學段的學生往往在教學中表現出對文化關注程度不同、關注角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同樣應當因人而議,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滲透異域文化。

總之,鑑於以上諸多因素在不同學段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設計多種多樣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課堂教學方法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這是人本主義思想的一個體現。本課題將根據這些差異,通過一線調研,發現、分析、實驗、反思、再實踐,進而上升到對教學方法差異的認識,並總結歸納適用於不同學段的課堂教學方法,最終爲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小銜接問題提供可行性方案。

(2)從興趣的角度談不同學段外語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是英語課程中不同學段的重要的任務。把興趣、自信心等放在第一位,是對英語教學任務的重新定位。學生在基礎教育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都是一個學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把某一門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完全掌握的過程,這是終身學習的需要。與人的一生相比較,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相對是比較短的,所以在學校學習階段,學生首先應當對學科產生興趣,樹立自信心,學會學習,並能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和條件,包括教師,圖書和環境等,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然後在離開學校以後,就能自己學習,爲終身學習做好準備,根據過去的經驗,包括全國各地中國小教學的經驗,教師們發現,國小生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對英語都比較感興趣。可是,一到國中,就出現了兩極分化。大家認爲這種分化的出現,不是因爲學生的智力發展差異,不是老師教得不好,也不是教材的原因,而是興趣和自信心的原因。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就往往會失去學好外語的興趣和自信心,他們缺乏克服困難、繼續學習英語的意志。多次的研討使我們達成這樣的共識,中國小階段學生出現的問題首先是在興趣、態度、自信心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所以,在初級階段,包括國小和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喜歡學,然後再教他們如何學,使之會學,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個前提下,他們才能同步地前進。當前,我們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正在嘗試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國小的“動、愛、樂”教學模式,國中英語的“三段三環”教學法,高中英語的“五步教學法”,都是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所表現出的差異特點,以激發學生後繼學習的興趣爲出發點,設計出的人本主義教學法。而在具體設計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還應當考慮到不同學段的學生他們究竟對什麼感興趣。國小生或許不能領悟富有深刻內涵的幽默,而中學生又常把教師在課堂上爲激發興趣而設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視爲小兒科,高中生則對教師精心設計的激趣情節不感興趣,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件……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精心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有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深入進行學習與探究。

(3)、從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的角度來深入課題研究。

綜觀外語教學法的歷史,從傳統外語教學法發展到新型外語教學法,再發展到打破外語學科界限而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教學法,其理論基礎從研究語言內部規律的傳統語言學,發展到新興的交叉語言學,再發展到新興語言學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成果,理論逐漸深刻,視野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方法更爲多樣.每一種教學法的興起都有其時代背景與使用條件,他們都有合理的—面,又常帶有一定的侷限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存在絕對優越或錯誤的外語教學法,關鍵在於使用教學法的教師必須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與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達到具體的、既定的教學目的。然而,20世紀80年代後興起的教學法很值得我們注意,因爲它們不僅吸取了新興的語言學理論與語言習得與學習的科研成果,而且打破了傳統外語教學法狹窄的思路,從整體課程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外語教學的途徑;進行這樣的改革雖然困難很多,但是這一改革的方向代表了當前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其實質,創造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的外語教學法。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傳統與當代外語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有着很大的差異,但是,當代的理念與實踐是在傳統的教學理論與方法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規律的認識隨着時代的前進不斷更新。兩者之間雖存在差異,但並非互相排斥.在外語教學領域,由於教學目的是多元的,傳統理論與方法中合理的方面可以爲某些教學目標服務。將它與當代理念進行對比並非對之全盤否定,而是爲了澄清—些模糊的認識,以便自覺更新理念,掌握外語教學規律,充分利用傳統教學中的可行部分,運用新理念與新方法爲—定的教學目標服務。如果明確了科學的外語教學理念,再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師與學生的特點,在諸多的外語教學法中選擇合適的方法,那麼相信外語教學的質量一定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

2、課題實施設計和保證條件

本課題從XX年1月—XX年12月,分四個階段實施。

(1) 前期調研論證(XX年1月—XX年7月)

課題研究小組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及教育部一系列有關文件,舉辦不同層面的研討會,探討該課題研究成果對外語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確定研究意向,蒐集一切能夠輔證課題研究的資料,並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並圍繞該課題設計若干子課題,在全市教研活動中部署子課題認定工作,與此同時撰寫課題的開題報告。

(2)設計並進行問卷調查。(XX年8月—XX年12月)

通過深入一線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蒐集資料,在教科院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設計問卷,並在全市範圍內國小、國中、高中選擇同等層次水平的學校進行問卷調查,並整理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形成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3)深入課堂進行行動研究,精選教學課例。(XX年1月—XX年7月)

深入一線課堂進行追蹤調研,選取有代表性的教學課例加以對比分析,並將精選的教學課例拍攝成教學課例光盤。

(4)研究結題(XX年8月—XX年12月)

召開課題中期研討會,由分管各項工作的課題組成員做課題中期研究小結,

並撰寫調查報告。 然後在全市範圍內廣泛徵求意見,既而進一步在教學中驗證、完善,完成修訂稿,向上級教育科研規劃管理部門申報課題研究成果鑑定。

五、課題研究經費的管理與使用

該項課題已申請獲得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資助金及天津市教研室撥專款研究經費用於該項課題的開發研究工作。在計劃經費使用的過程中,我們課題組成員達成共識,精打細算,厲行節儉,少投入高產出的原則,由課題負責人掌管經費的調撥權,其他成員行使監督職責,共同做好預算工作,力求做到課題先期多投入,課題中期和結題期間急需而投。即課題先期,購置大量與該課題相關的書籍,聘請專家搞小型講座,課題中期和結題時,撥出專款用於課例集錦光盤的刻制。

六、課題最終研究成果

該課題將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形成文字材料,並配教學課例光盤做以輔證。同時並提交圍繞課題設計的若干子課題的科研論文。我們將在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各位專家的指導下,不斷修正我們的調查報告

,力求拿出研究精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