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理論視域下的信息課程優化分析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臨近畢業了,大家的論文寫好了嗎,下文是活動理論視域下的信息課程優化,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活動理論視域下的信息課程優化分析

引言

基礎教育中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存在着誤差,對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教學使用僅僅是替代了傳統的教學手段,並沒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的支持、變革作用。由於教師對其認識不足,信息技術在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作用並不突出,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偏離了正確的信息化道路。本文將從活動理論這一視角,重新分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以便獲得更有實際意義的教學設計思路。

一、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在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等)、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爲學生提供優質的信息化學習資源和合適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學的目標也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獲得,還有信息技術技能、解決問題技能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此外,以先進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爲理論基礎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倡以學生的學爲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的意義建構。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信息技術的課堂活動支持,實踐中,教師對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僅將其當作黑板一樣的工具,具體存在以下四種問題:

1.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是爲了促進學生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習質量。要達到此目的,信息技術的使用要符合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實際教學實踐中,某些教師不顧教學內容的特點,只重視信息技術的使用形式。比如某位教師執教圓的認識時,爲了演示圓的畫法,利用3d 建模做了一個圓規模型,並製作了一段三維動畫。案例的結果表明,雖達到教學目標,但是費時又費力,用傳統的教學手法同樣可以做的,甚至教學效果要明顯的多。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不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研究,只注重信息技術使用的形式,爲創設教學情景而使用的音樂、動畫、視頻等,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學生的認知過程帶來干擾,影響態度、情感的培養。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信息技術,以待提高教學質量。

1.2 信息技術代替傳統媒體,教學手段單一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致使很多教師課堂中往往直接運用多媒體的展示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但是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使用並不能涵蓋所有的教學內容,有些教學內容如數學、物理課程中的推導過程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黑板書寫)等就可以很好的展現。

由於傳統媒體教學手段具有其獨特的長處,如黑板板書的可隨時調整功能,模型的的空間結構功能,投影儀的靜態展示功能,幻燈機的實景放大功能等等,這些都有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使用十分方便,投資少,設備要求不高,因此至今仍具有很大的魅力。[2]並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有利於教師的靈活發揮,具有一定的延時性,給學生留出適當的思考時間。單純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學生面對的只是機械的演示,減少了和教師互動的時間,效果並不比傳統手段顯著。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那些用其它教學手段難以表達或不能表達的內容作爲製作多媒體課件的題材,把握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最佳時機和位置。

1.3 信息技術的使用干擾學習活動的進行杜威曾指出,經驗是通過個體的活動實現的。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等技術也是爲了促進學生認知,但是由於部分教師對技術的誤解,課堂中從開始到結束都在應用課件演示,使原來的教師的教變成觀看計算機的演示,缺少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缺失教師的引導,減少了學生自我想象思考的時間,不利於自我知識的建構。尤其對於一些需要實際觀察和動手實驗的課程,若只是應用電腦進行演示教學,甚至取代學生的實際動手實驗操作,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和懶惰性,減少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和興趣,錯過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機會。實際教學時,可以採用計算機輔助實驗課的教學與真實觀察相結合,計算機實驗演示與動手實驗操作相結合。

1.4 對學習評價的忽視評價的目的是爲了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評價並不能只是簡單的認爲是學習結果的總結性評價,隨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革,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的形成性評價是必要的,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的自評、學生的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結合一起,有助於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效果。

二、活動理論的核心特點

活動理論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爲活動的理論。活動理論將人類認識的起點和心理髮展的過程放在活動上,認爲人的心理髮展(有意識的學習)與外部實踐活動是辯證統一的。活動不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意識也不能發生在活動情境之外。

2.1 活動構成要素之間的互動活動系統包括六個要素:主體、工具、客體、分工、共同體和規則(engestrm,1987)。活動系統裏的構成要素並非穩定且互相獨立,而是動態且持續不斷地與其他構成要素互動。在活動系統中,主體、工具和客體是核心要素。也就是說,所有活動都是以客體爲導向(object-oriented),是由人類(主體)通過工具作爲媒介對客體進行改造來完成的。每種活動最終都產生一定的結果,這種結果可以是物質的、精神的或符號的。人類的行爲活動處於社會文化的情境脈絡中。而在活動系統中,規則、共同體和分工是對人類個體活動發生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描述。共同體是活動主體所在羣體,對學生來說,可能是學習小組或班集體等。規則是指對活動進行約束的明確的規定、法律、政策和慣例,以及潛在的社會規範、標準和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係。分工是指共同體內合作成員橫向的任務分配,也指縱向的權力和地位分配(engestrm,1999),即分工可以根據各活動的具體情況協商進行,也可以自上而下縱向組織。一個組織如何分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參與者的工作文化的性質和氛圍。由此可見,這六個要素是互動聯繫的,共同制約着活動系統的活動進行。

2.2 活動具有層次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活動理論認爲,活動是由動機和目的聯接的活動,是活動、行動和操作的完整體系。活動是有意識的過程,包括一連串的行動,行動又包括一連串的自動化的、無意識的操作。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雙向動態的:活動可以分解成爲行動,並最終被分解爲操作;操作也有可能被打斷而成爲行動。

2.3 活動以工具作爲中介(tool mediation)活動理論認爲人類活動必須以工具作爲媒介。工具是人類(主體)作用於客體的手段。工具可以是像榔頭、計算機等物的東西,也可以是像符號系統、程序語言、模式或啓發等抽象的、精神上的東西。工具將活動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工具不僅在活動自身的發展中形成,而且還保留了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色。因此,對特定文化工具的使用影響了個體外部行爲的屬性和內部心理機能的發展。

三、活動理論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過程的啓示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對於學生而言,學生的學習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爲主動的意義建構,成爲積極的學習者。對於教師而言,不僅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信息化,規則 共同體 分工工具主體 客體 結果活動 行動 操作同時他們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信息技術參與下的課堂教學活動發生變革,提倡的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模式。活動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反對以灌輸爲主要特徵的傳統教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爲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參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問題分析,活動理論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活動的啓示如下:

3.1 強調活動基本要素的分析課堂教學中使用使用信息技術後,教學活動中的基本要素有學生個體、學習工具(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學習內容和目標、遵循一定規則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班級或是小組)、小組內部分工和學習成果。

3.2 強調活動流程的設計這裏所說的活動是教學活動,因爲信息技術的使用服務於課堂教學。現代科技手段應用於教學後,教學結構、教學模式應隨之發生變化,課堂活動流程也會隨之調整。活動是由一系列的行動和操作組成的,它們之間具有序列性和層次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亦須從活動、行動、操作的層級關係考慮,將每個活動分解爲若干個行動或操作,並且將這些行動或操作序列化,形成連貫的活動流。

3.3 強調工具的中介作用工具是主體作用於客體的重要中介。課堂學習活動中,工具是指學習活動的支撐環境,是學習活動得以開展和持續的技術條件,包括各種學習資源、認知工具、通訊交流工具和學習方法等(kuutti,1996)。

3.4 強調活動的設計應體現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出發點,也是終結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活動系統中各要素的設計應遵循同一目標,體現同一性,有利於整個系統效率的提升。

3.5 強調活動的設計體現學習者的個性特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知識建構。知識的建構需要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活動系統的設計注重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和興趣特點等個性特徵。

四、基於活動理論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設計

從以上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分析,結合活動理論對其實施過程中的理論借鑑,活動理論中,教學設計的最佳分析單位是活動,隨着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技術勢必融合於教學、學習過程中,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活動設計的任務就是分析學習/教學活動系統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動態關係。

4.1 確定活動系統的整體目標活動理論認爲,活動是由動機和目的聯接的活動。動機和目標是保證確認活動系統中的各要素複雜關係的重要因素,起到引導設計者和學習者正確行動的作用。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分析學習者的特徵,根據學習者先前經驗和個性特點以及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確定活動系統目標。

4.2 確定活動任務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活動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剖析和對學習者先前知識的瞭解,對學習內容的重新排序,以便確定活動任務。這一環節的進行,有助於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便於學習活動的開展。

4.3 確定活動學習共同體根據學習者面對的多種類型的學習任務的綜合程度,一般將學習任務分爲三類:概念學習、問題解決和設計。對於不同的學科,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模式都不盡相同。教師依據不同的任務的特點,靈活選擇不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

上文是活動理論視域下的信息課程優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