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的辯論素材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曾經有多少人受一句失敗是成功之母激勵,可是造成成功因素很多,失敗過後沒有反省自己也會一直失敗下去。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的辯論素材,歡迎閱讀。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的辯論素材

①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到現在我才知道,這次話是錯的!其實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確切地說是“失敗的原因纔是成功之母”!一個人,失敗了,卻找不到原因,那他下次還會再失敗的!

②失敗和成功沒多大關係。 更不是母子關係。成功不是失敗造成的,失敗也不會必然性地導致成功。

③"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每個人都會知道,一說起這句話,人們便會想起一些嘗試過很多次而沒有放棄的人,像愛因斯坦他爲了完成統一場理論嘗試了上千次.他的成功是失敗積累起來的.於是,有些人認爲失敗多少次都沒有關係反正會成功的. 這種想法是錯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要加一個前提條件. 如果失敗之後不吸取教訓,不去尋找失敗的原因,不去積極地對待失敗,而是認爲"失敗是成功之母"來自慰.一碰到學習中的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對待學習,結果到期終考試,我仍然考不好. 成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與失敗是在所難免,但不能總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來安慰自己.在失敗的時候我們應該進行總結,檢討,吸取教訓,積極的心態對待失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失敗是成功之母".

④中國有句俗話:失敗是成功之母。我看未必。

父母們教育孩子總喜歡舉的例子是愛迪生。看看人家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裏爲了尋找燈絲,試用了上千種材料,一遍遍的失敗,一遍遍的重新尋找,最終他獲得了成功。爸媽們在故事結束時還不忘語重心長的鼓勵孩子們:失敗不用怕,沒有失敗哪來成功?

沒有失敗哪來成功?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了,好像在孩子們的道路上,一定要先經歷失敗,才能到達成功。

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有沒有失敗是或然的,能不能成功也是未定的。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兩個方面:主觀努力和客觀的基礎。有了主觀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有客觀的事實基礎。如果主觀努力了,但事實上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那會造成許多笑話。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人定勝天的觀念主導下,我們的人民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片面的追求高產,片面的追求人的作用,不顧科學事實的存在,結果使“大躍進”之風愈演愈烈。“大躍進”的失敗固然有當時的政治因素在裏面,但我們不要忘了,那個年代上至最高領導人,下達普通的農民,頭腦熱烈之下,誰又去想想失敗的原因呢?一塊田裏,畝產沒達到預定,只是強調肥力的少施,或者是管理的不善,或者是天氣的無常。一次次的失敗,我們總能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來搪塞,但母親一遍遍的降臨,我們也沒能看到她的嬌兒——成功的降生。而客觀事實有成功的可能,是不是就一定會成功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在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裏,我們的努力也佔有相當的分量。這種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忙忙碌碌,但又喜歡定下種種計劃。等人要實施計劃的時候,人身體裏最惡劣的一種東西也就顯示出來,那就是惰性。孩提時代我們就聽過寒號鳥顫顫的呼叫“哆羅羅,哆羅羅,明日就壘屋”,但這種叫聲到現在也沒能喚醒我們。作爲同一品種的動物,也許古人一首嘆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最值得我們警醒了。

總之,一件事情的成功是主觀努力和客觀土壤完美的結合,缺一不可。

和成功相反,失敗是主觀和客觀某一樣或者是全部出了差錯產生的結果。主觀懈怠了,我們可以改正,只要有客觀的基礎,我們還是可以成功。如果客觀沒有成功的基礎,我們再怎樣努力,那也只是徒勞。我們的先輩不是還試圖發明過什麼“永動機”嗎?甚至若干年前很多人還努力的去證明人是由上帝造出來的,結果當然是荒謬的。

由上可知,成功是成功,失敗是失敗,它們是完全不可並論的兩種概念。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都齊全了,成功自然可以一蹴而就,不必需要失敗這個母親。而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之說也是站不住腳的。

如果任由“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論調在教育界或者科學界流行。那樣人們就不會正確面對失敗,反正失敗的母親在了,成功的兒子還會遠嗎?這種想法只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盲目的再次追逐失敗,二是面對失敗產生不去冷靜的分析原因,盲目樂觀。這兩種效果最終的後果只有一個——失敗。

對失敗,我們應該冷靜的分析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不盲目,也不應該氣餒。如果主觀原因良好而且有客觀成功的基礎,我們要找出原因,爭取成功;如果客觀沒有成功的可能,我們要有勇氣去放棄。

這就是我們現在需要做的。 1999年1月,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召開的“創新與人才”座談會上,我見到王選。我問:“你以學者的背景思考企業問題,有什麼感觸?”王選說:“科學家和學者辦企業,成功者少。‘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對個人可言,對企業則不然。企業經不起失敗,它的失敗是其他企業的‘成功之母’。”他說,“我讚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理念:如果辦企業,學者的先鋒精神應該與市場抱負相結合,使學術成就和市場利益結合在一起。方正連續6年獲較高人均利潤率,產生了很多弊端,我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衝突,中國的公司考慮問題的順序是情、理、法,西方的公司是法、理、情。高技術公司的使命,是使科學技術成爲有經濟效益的生產活動,需要找一位有敏銳感、有領袖氣質的人。”

⑥在官場上,老爺若是辦了錯事,大抵先是粉飾,或是把大錯說成小錯,譬如明明死了193人,恁說只死了3個人,實在搪塞不過去了,只消說一句“失敗乃成功之母”,於是天大的事,就那麼一風吹了。諸如此類的詞還有“交學費”、“壞事變好事”、“喪事當喜事辦”等等。我們打小就特別喜歡聽那些失敗者走向成功的傳奇故事,深信失敗的一次次積累可以通向成功,以爲教訓多了可以變成經驗。其實,失敗並不必然導致成功,吃一塹也不一定就長一智。有些失敗,跌倒了還可以爬起來;有些錯誤甚至還可以將錯就錯,因禍得福;有些失敗卻是毀滅性的,失敗就是失敗,談不上“成功之母”;亡羊補牢,雖未爲晚,大學聯考失敗也還可以復讀後再考,可是南唐李後主,江山都丟了,讓他如何走向成功?四面楚歌的項羽,除了自刎烏江外,難道真能東山再起?大多數情況下,一次次的失敗會摧殘人的意志、挫敗人的自信心、扼殺人的心智和創造力,使人陷入頹喪絕望的境地不可自拔,只有少數具有超常意志和智慧的人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扼住命運的喉嚨,從而站在成功者的領獎臺上。這就是爲什麼農藥666試驗了666次,最終才獲得了成功,這就是爲什麼“屢敗屢戰”的人有很多,而曾國藩只有一個。但是這樣的事例畢竟是少數。有些失敗,每次都有很高的代價,而有些失敗根本上就不該發生。說這樣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顯得毫無心肝。

2019年春天,SARS在中國的大地上肆虐,一時間多少鮮活的生命突然消失,與其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如說是天災之上的人禍;西部某縣委書記,強迫農民種黃姜,說是可以致富,可是那地方根本不適合種黃姜,結果是大歉收,成千上萬的農民血本無歸、求告無門,縣委書記卻在總結大會上涎着臉大談“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宏論。嗟乎!對於這樣的失敗和災難,我們除了痛心,還應當愧疚。難道SARS不出現我們就不知道要“建立完善的衛生防疫體系”?難道真的要等到災難降臨之後才知道“不該做的事情不能做”?傳說倉頡造字,夜有鬼哭。大約因爲文字本是鬼神所有,來到人間後,既可以傳播思想,也可以助人詭辯的緣故,故爾鬼哭。俗話說“一個官字兩張口,是非隨着當官的走”,一場人爲造成的失敗之後的一句“失敗乃成功之母”,在老爺一面,是自欺,是欺人,是利慾薰心,是官場不可告人的厚黑規則作祟;在老百姓一面,多數人願意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相信官員的一次次誓言,當然,相信中還夾着萬般無奈,無奈之餘,開始了期盼成功的又一次循環。在失敗與成功的問題上,若真要較起真來,官員與老百姓有着不同的法則。

在老百姓一面,“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意味着選擇,選擇當然就要承擔選擇的後果,包括失敗與成功的後果;在官員一面,白紙黑字,授權給你的你才能做,否則就是越權。即便在授權的範圍內,如果你做錯了,或者僅僅是做得不夠好,你也要承擔責任,輕則向人民道歉,重則辭職,這可不是一句“失敗乃成功之母”就可以一風吹的,這就叫問責制。不過,這樣的問責制,似乎只有外國有,中國還沒有,會不會有,也許有一天會有。

總之,構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歸結起來可以是天時、地理、人和。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一點,只是一味地鼓勵那些無休止的失敗,把一次次的“交學費”當作正面事情看待,那十有八九是道德出了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