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辯論四辯總結陳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5W

四辯總結陳詞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順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辯論四辯總結陳詞,歡迎閱讀。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辯論賽欄目!

順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辯論四辯總結陳詞

主席、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

聽了對方辯友不勝枚舉的論據,我個人更加期盼自己今後的生活能夠順風順水、順心順意了。 對方辯友犯了以下幾點錯誤: 1、 以偏概全 2、 偷換概念 3、 循環論證 4、 錯誤理解我方觀點

對方辯友的論證,使我對身處逆境的仁人志士深感欽佩。但是,卻不足以證明逆境的重要作用。反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順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首先,順境爲人才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富勒的《至理名言》有云:苦難磨練一些人,卻也毀滅另一些人。逆境並不是成才的保證,它會對人才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消磨才華,扼殺人才。

司馬遷秉父遺志撰寫《史記》之時,卻遭遇橫禍,被判死罪。如果不是辯護降罪的“逆境”,他本應全身心的投入撰寫。如果不是無錢贖死地“逆境”,他本應以健全身體著書立說。如果不是入獄受刑的“逆境”,誰能說司馬遷不會更早的完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呢?

其次,順境爲人才的知識積累提供了充分的資源。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當城市的孩子流利使用外語時,山區孩子卻在爲生計犯愁。當城市的孩子熟練運用網絡時,山區孩子卻還爲學費苦惱。是順境增加了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是順境提高了人才的眼界與格局。

國家大力開展希望工程的意義何在?不正是爲了改善山區的教學條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嗎?

再次,順境爲人才的多樣性提供了優良的土壤。

我方承認,亂世出梟雄,但王侯將相絕不是人才的全部表現形式。人才的數量及多樣性,依賴於優良的發展環境。文革時期,知識分子受迫害,科研機構被撤銷,學校停課,文化荒蕪。出現了“人才斷層”、“科技斷層”、“文化斷層”。可見,是什麼給了人才優良的成長空間,是什麼給了人才通暢的發展渠道,又是什麼給了

人才成功的表演舞臺?當然都是順境!

逆境是一種無奈,相信沒有人主觀上期盼逆境甚至創造逆境。逆境中,我們迎接挑戰。順境中,我們奮發圖強,借天時地利人和,創造輝煌。

最後,我再次重申我方觀點:順境更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也祝願在座各位,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順境

1、美國愛迪生12歲的時候,因爲喜歡“鼓搗”科學小把戲,被校長誤認爲貪玩而開除學校。這使愛迪生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然而,她的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兒子的興趣,她不認爲兒子的興許是不務正業。他爲兒子創立了良好的條件,給愛迪生開闢了實驗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學實驗,從而使愛迪生的發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終於發明了白執電燈泡,電報機,留聲機等,並發現了熱電子發射現象。

2、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陸月球的第一人。小時候,他是一個善於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親從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一次,他的媽媽在廚房洗碗,他在後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親問他:“你在幹嗎?”他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媽媽聽後沒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長那樣潑孩子冷水,也沒有罵他,或者說:“不要淘氣,快停下來。”之類的話。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哦!”在這樣的輕鬆的環境下,他終於登陸了月球。可見好的引導方式更有利於他們發展。

3、成長和出人才的本質是一樣的,順境和逆境也都是一個生命歷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奮,是否對學習有興趣。我國古代詩人杜牧就是一個實例。杜牧,出生在一個豪門世家,他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輕的時候,事業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與李商隱被後人稱作“小李杜”。還有文天祥、周恩來、魯迅等人,這不是順境也能出人才的最好證明嗎?

4、轟動一時的張海迪,可以說他的成功築足於逆境中,但是,我們站在順境的角度來看,沒有同志們的幫助鼓勵,她有勇氣活下來嗎?如果沒有組織上的關懷,照顧,她能戰勝病魔嗎?如果沒有黨的哺育指導,她又能做出如此輝煌的成就嗎?

5、要說那些在逆境中成長成才的偉人,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能發現,其實人們往往忽略了順境,而是注重那個人比其它人多付出的辛酸。司馬遷還是漢朝的一個史官,他擁有察看管理漢朝皇家書館的權利,試問如果他沒有那樣的環境,它怎樣寫出真實反映歷史的《史記》,憑空捏造?曹雪芹,祖父曾是江浙織造,曾經家財萬貫、閱書千卷。所以纔可以在書中營造出賈府那豪華奢侈的場面。

問人們去救助戰亂饑荒地區的孩子,是不是爲了讓他們擺脫逆境,更好的成長呢?

拓展閱讀:辯論賽總結陳詞模板

尊敬的主席、評委、對方辯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學大家好:

很高興與對方辯友進行這場友誼辯論賽,下面請允許我代表正方進行總結陳詞。

首先,由我進一步闡述我方的論點,我方並不否認外界的要求會對我們產生一些影響,但它只能作爲一個產考,它並不能最終決定我們的意志,因爲一個人,無論他身在何處,他永遠能傾聽到的是他內心的聲音。在開篇立論時我方一辯就給聲音下了一個明確的標準,“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裏的聲音指的是“有利於社會發展要求的,不違背道德底線的,與社會達成共性的原則、信念和意識。這時候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積極入世,而政治昏暗、社會民不聊生的時候,一個人更多的是傾聽他內心的聲音,爲最底層的老百姓做事,而不是爬到高位爲虎作倀、爲民所恥。”

在辯論過程中我方通過大量的事例、道理,例如: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東晉竹林七賢不肯出仕、段祺瑞堅拒日本威逼利誘,不肯出山,晚節可嘉,從古代到現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向大家證明了我方的觀點,闡述了我方的觀點——“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因此不論是在太平盛世還是亂世,每個人都應有正確的原則,堅定的信念作爲自己的精神支柱,不畏艱難困苦,奮勇漸進。

縱觀整場辯論賽,我方一不小心攥住了對方辯友的9大問題,但由於時間有限,下面我就只列舉其中較爲嚴重的5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定義的問題:對方辯友在辯論過程中將忠於可以的誤解爲參考

2,偷換概念:沒有把握這場辯論賽的重心

3,以偏概全:對方以偏概全實在是盲人摸象,一葉障目

4,惡意逃避:對方反覆對XX避而不談,屢屢逃避我方問題,是不是對方自認理虧呢? 5,斷章取義

6,顛倒主體

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是隨着政治社會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變化的,這種觀念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心,這已經成爲了中國的一種文化特質。

面對忠於外在要求所造成的種種弊端,如果對方同學還能告訴大家人要忠於外在要求的話,我只能用斯邁爾斯的一句話來與對方共勉:一個沒有原則和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不斷隨着風的變化而被迫改變自己前進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