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漢服穿着禮儀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W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裏的“漢” 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裏的冠服體系,因爲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漫談漢服穿着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漫談漢服穿着禮儀
漫談漢服穿着禮儀

穿着漢服無論男女都不應當披頭散髮。如有中衣,請穿着中衣,再套外衣。穿着漢服時應挺胸擡頭,注意儀表。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閒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裏。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纔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爲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鑑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爲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着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裏,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鞠躬),手隨着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着地,緩緩下拜,手掌着地,額頭貼手掌上(拜),然後直起上身,手隨着齊眉(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

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擡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着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爲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主人要爲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並且要爲客人開門、掀簾子等等。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由於現在建築佈局多樣,所以可能不能將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需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可以同時拿筷子,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有關漢人揖禮中的抱拳蘊含着一個非常嚴肅的規定:抱拳時,五指張開,左手把右手儘可能地完全覆蓋抱住,這在古代禮儀史書上有明確記載,應該是一個嚴肅的禮儀常識。這可能和漢服右衽是一個道理,右衽是將左邊的領子覆蓋住右邊領子,而別人看到你的正面就成了長領向左覆蓋短領。

另外,古人的席地而座也是有一個嚴格規定,就是臀部座在腳後跟上,雙腳要完全彎下去(而很多現代人學跪座都是雙腳的腳趾立起來撐住身體),而真正的跪坐則要把腳背彎下去貼在地上,然後坐在腳後跟上。

漢服的發展歷史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爲,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爲“華夏衣裳爲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着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爲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爲深衣,深衣實可爲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爲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羣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遊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爲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爲戎裝。由此,穿着胡服一時相沿成風。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秦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爲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爲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着。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髮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爲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爲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漢族女子的服裝,初承秦漢舊制,後有所變化。衣衫多爲對襟,下着長裙、腰束帛帶。

唐代服飾承上啓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着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爲裙、衫、帔。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併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爲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跑爲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爲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爲對襟,覆在裙外。

清入關之後,正式頒佈剃髮令的時間爲順治二年農曆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剃髮令的正式頒佈意味着清撕下了不強迫剃髮的假面具,徹底強硬的執行起剃髮令來,至此展開了江陰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髮的鬥爭。死亡人數無法統計。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十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髮,改梳髮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 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21世紀初,隨着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證服制、推廣漢服,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着漢服進行推廣,並稱之爲漢服運動。

現代漢服

現代漢服是指立志於復興華夏文明的志願者,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徵,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漢族傳統服飾。現代漢服須遵循的主要原則:第一,現代漢服必須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第二,現代漢服必須是具有數千年來華夏(漢)民族一脈相承的服飾基因。第三,現代漢服要有嚴謹的着裝規範意識,體現漢族人禮義廉恥的文化要求。

現代漢服的基本定位:漢服是漢民族禮服。

現代漢服的實用要求:現代漢服一般實用於祭祀祭典、婚喪嫁娶、傳統節日、慶典、冠禮笄禮(成人禮)、傳統文體竟賽項目等。

現代漢服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濟南府學文廟春季祭孔大典中着漢服的參禮者

第一,現代漢服要注意不要把凡是古代漢人穿的一切服飾都拿來用於現代,不要古人怎麼穿現代漢服就一定要怎麼穿。特別要注意古代漢人流行的時裝或特定的時代裝飾不要強行用於現代。如唐翻領胡服、內衣內褲等。

第二,古代漢族人具有封建官職等級的服裝,如:軍服、官服,帝王服等等特徵的服裝等不宜用於現代漢服。

第三,漢服歷經數千年,漢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自然會具有許多朝代特點,現代漢服不宜帶有朝代印記。數千年的漢服歷程裏漢服有一脈相承不變的元素。提倡運用交領右衽的深衣和襦裙作爲現代漢服的傳承款式。

第四,漢服作爲漢族人自古以來的民族服飾,具有其實用性,但需

漢服祭禮(江陰抗清三公祭)

要注意不同場合漢服的穿着。例如,在正式活動中以穿深衣爲宜,日常生活中以穿着裋褐、襦裙等常服爲宜。

現代漢服現狀:漢服產業發展迅猛,漢服商家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不同款式、質量、價位的漢服以及相關配飾。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對於民族服飾不同層次的質量要求、款式選擇都是處於完善狀態的。

(1)每個人喜歡的款式不一樣是對的,但因爲對漢服認識的加深以及生活上的需要,同袍們對漢服的認識會經歷一個從單純由“華麗、好看、吸引眼球”到“適應日常生活、環境氣候”等的思想上的轉變。

(2)漢服款式資料來源:綜合現有文物與史籍記載。禮服款式相對穩定,常服款式選擇較爲多樣化。

(3)漢服運動是由民間自發發起的,擁有其獨特的活力,而現有漢服的款式也是爲復興的主體——普通同袍所自發選擇的,也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