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漢服的基本禮儀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穿着漢服的基本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穿着漢服的基本禮儀
穿着漢服的基本禮儀

着漢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得體行儀

所謂“禮儀制度 衣服正之”,漢服自古爲禮制之服,是與禮儀制度分不開的,因此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漢服,都不是隨心所欲的。而就算穿了漢服有形而無神,有表而無禮,在生活中仍然行爲浪骸無拘無束 舉止行儀不得當 也是屬於沐猴而冠的 所謂古人常說“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見不光只是行完了禮就可以東倒西歪胡瘋胡鬧 也不是爲了行禮而去行禮 爲了穿漢服而去穿之竊以爲 穿着漢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時 也要舉止得當 行爲得體 因爲漢服不等同於一般衣服 乃禮儀之服文明之服也 你穿上了漢服也就不等於一般的俗人 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 知書答禮的上國之民因此 所行所爲 也要與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 當然 所謂時代已進步 沒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禮 但我認爲此者是爲就事論事 對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僅此而已 你穿上漢服就應該去幹與此行爲相得當的事 並不是只爲尊重古禮文化才這樣 這也是起碼的做人準則 你大可在穿上漢服之後哪怕是本着對漢服 對漢服起碼的尊敬這樣做既可 而脫下漢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類 隨意瘋隨意玩樂了”正因爲現在社會不要求人時時漢服不離身因此 你在穿着漢服這段時間拘謹點也累不倒哪去 言歸正傳 在下便就着吳夫子所說接下補充幾點生活中的細微常禮有不合之處 還望不吝指正

一 衣者——所謂“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來被視爲最大失禮竊莫做“衣冠禽獸” 穿好漢服後要將衣冠調規正既穿好漢服後要檢查一下所謂“整衣姿”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 不要“側帽風流”(那是東施效顰)

2 腰帶繩結或鑲玉處以及綬佩要正對腰部中間

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裏”在外“面”在內以及左衽都屬於反穿,裙子圍時由於兩面都有綬帶(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圍反)衣服穿反爲最大忌諱乃爲凶服對人對己都不吉利

4 不要在漢服配戴多餘的事物東西或者把多餘物品插在漢服中(如將什麼物事夾在腰帶上)古人要攜帶物品可將其藏於袖中不要將多餘物品暴露。

所謂忌諱”衣不蔽體“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衣帶要繫緊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來(那是花和尚魯智深)

2 裏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爲白色)中衣包括交領上衣下褲,既內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層,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話裏面還要穿一層襯裙 一般來說 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話裏面還要圍一層白裙 深衣裏面是褲袍衫裏面可直接是白褲 綁腿襪 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話裏面要穿白褲通常情況下很寬大;女子襦裙裝裙子裏面也要穿白褲(在裙子裏面不穿褲子那是和服)

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謂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漢服後在家要戴網巾出門要戴冠帽沒有帽巾要用巾帕將髮髻處裹住(當然古代是那麼做,鑑於現代人不留頭髮,出門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脫帽露頂“(那是喝醉的張旭)

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門就好象穿內衣內褲上街一樣 雖然前者比之後者衣料多了一些 但你穿上漢服後比一般人高出一等 衣服規格自然也就擴大一級:)

5 不要穿素衣(白色縞素)出門此兇祭守恪之服也 而正常的帶有衣緣綴有暗紋的白色衣服皆無恙

6 晚上睡覺時要穿中衣合衣而臥 如果你睡覺也想保持漢文化的話 當然 一般情況下來說 脫下漢服就是暫時脫離了漢文化 因此 睡覺可不在禮儀之列。

二 、立——所謂”站似鬆坐如鐘 臥似弓“古人講究的是這個 同時也藉此修身養性 從日 常行爲鍾提煉人的心德當然我們畢竟沒練過武 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鬆但最起碼也要站直 不要駝背 不要”稍息“其實對站沒什麼太多講究不過最難辦的就是手的姿勢 因爲站立時別的都很順其自然 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 (所以在脫離禮儀的今天我們看到站着的人手不是背後就是抱胸 什麼姿勢的都有)因此古人規定站立時手應貼在腹部手藏在袖子裏 恭謹規矩 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比如伸出手請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 平時手都要規矩的放好 因爲古人認爲手腳無拘無束的亂動很爲失禮我們常看到的古畫中描繪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現在看到的旗袍表演 雖然換成了胡服 但手的姿勢依然保持端莊的搭在腹部 就是這種禮儀的延續 尤其女孩子應更爲注意 其實 更嚴格點講古代女子漢服的袖子一般情況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長平時則更是手藏於袖中不輕易露出來 當然現在不必那麼嚴格 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規矩不要隨意亂動就可以了

三 坐——

1 坐椅子時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 雙手放在膝上 不要翹二郎腿 不要東倒西歪 無論多麼疲憊 古人在選擇正坐沒有選擇胡坐的原因也是由於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話會很不雅觀 而且 雙足露於外面更是不好 因此 後來人們雖然選擇了坐椅子 但仍注意裾擺 走路時不受拘束 坐下時卻一定要整理下衣裾蓋於腳面上

2 坐在地上時按華夏最正統的禮儀應爲”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腳跟上 雙手規矩的放在膝上 目光平視 要問好時就頷首要禮拜時就手放於地上叩首

3 但考慮一來在現實社會中太小日本二來我們民族脫離跪坐時間太長難以適應,覺得趺坐(盤腿)應取代正坐盤腿時 腿不要伸直 不要半盤 身體挺直 手放於膝上 其實在古代華夏這種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但漢族沒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爲那時男女都爲上衣下裳着裝 由於裳是圍合的這樣坐很容易露出身體 不雅觀 但到後來一是這種坐姿已傳入了中原二來男子着裝由上衣下裳變爲了袍衫 所以這樣坐也無傷大雅了 只要盤腿依然手放規矩 目光平視就沒問題但由於女子仍着裙裳加上禮教的禁錮 所以不允許女子盤腿而坐 因此我們看到日本也有趺坐但只限於男子 朝鮮男女雖然都趺坐 但女子爲了不失雅 而採取立起一腿 手放於膝上的坐法雖然如此 但在下以爲女孩子還是不要趺坐的好:)

四 行——行就是走路 也不必講究太多但一定要走的穩重 走的穩當 該放下步子的時候 莊重緩慢有禮不要小跑 也不要蹦蹦跳跳 其實對步子古代對女子要求最嚴 什麼笑的露齒行不露足 走的緩慢不可邁大步 當然現在不必講究這個其實男女應該一樣 只要做到步態穩重得體該快時快該慢時慢就可以了 古人行步有時也與立姿一樣 手貼在腹部 但後來也不講究這些了 有時只限於女子

五 臥——古時”臥“與”躺“是有區別的 現在所說的躺按正統禮儀講 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着 古人無論休息還是睡覺都是”臥“的 臥就是側身 有時以一手託頭 而沒有面朝天的躺 一則像物品那樣才叫躺二則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觀很失禮(說白了 只有死人才那樣)因此要側身到現在人們的睡眠習慣皆由”臥“改爲了”躺“ 所以這點就不能強求了但在休息時應合衣而臥 或者 躺着也可以 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來

六 用頷首代替握手 雖然穿漢服應行正規禮儀 但平時打招呼 問好的次數也太多 如果都遵循古禮的話太累 拱手在現實生活中畢竟顯得有些怪因此 像平時握個手之類的簡單禮儀用頷首代替就可以見面點一下頭 或者微一鞠躬 簡單而有序 現在日本韓國就以頷首爲常禮

漢服的傳承體系

漢服自西周的衣裳、皮弁服、褘衣、鞠衣、袒衣、袴褶、襌衣、褠衣、裲襠等服制開始,歷經幾千年的繼承,在大唐《開元禮》中得到了充分展現和體系化,按功能分爲冕服、朝服、公服、常服。大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齋服有玄端素端。

周禮對周代及周代後世的服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漢服文化就是以周禮爲基礎,經過漢唐宋明的考證和傳承形成的千年不變的體系,且通過儒教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記載下來,男式漢服服制十二等

冕服

冕服產生於西周時期,隨着周禮的一次次復興,處於漢朝至明朝的漢服體系中的核心。冕服的千年延續是對漢文化的堅守。周代冕服種類有大裘冕、袞冕、驚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場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漢以後歷代王朝的復禮思潮中,有時或以別的稱謂形式出現。六冕中,歷代主要採用的是袞冕一種。袞冕是冕服當中,最華麗的服裝,與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徵,主要是冕冠的旒數(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 作爲六冕當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徵意義最爲崇高而又最具獨特之處。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襪、舄、腰帶(革帶、大帶)、弊膝、佩玉、綬、劍、圭等的十四種。周代六冕的不同,可由十二文章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凡爲冕服,例必有相應的“文章”。歷來被普遍採用的文章之章目爲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之十二章。《周禮》始傳六冕的楷模,繼而訂立六冕取名之準則與承載往後千古歷代冕服之服色的用事、義涵,包括冕冠、冕服之衣及裳、冕服之足衣、冕服之坿飾、冕服之服章等之形與圖的用「色」規制,皆緣自周禮冕服之制。《易繫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尚書‧舜典》:「…(天子)五載一巡狩,羣后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臯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彰)哉。」可見黃帝堯舜時代已有冠服規制,而有此論功酬庸的相關文獻。綜此可知此種服章規範之施的崇高境界。

《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又如《禮記‧王制》及《內則》篇:「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 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所有「皇」、「收」、「 」、「冕」等,這是虞、夏、商、周祭冠的異名,而「冕」之名稱,又似周代纔有。但這四種祭冠的形制有何異同,因史籍文獻無徵,不得而知。如由甲骨文考據,應是在殷代時已有冕,收、 、冕,這是異名而同制。另一記載:殷王曾以冕爲即位的禮冠,《尚書‧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河南商丘)」因此以上所見之章服制度,爲後世數千年立下根基,歷代都認爲這是有虞氏真實的遺規,而後世代因襲仿行。 先知爲上以制其衣,後知爲下複製其裳,衣裳始備。 黃帝、堯、舜垂衣裳,蓋取諸乾坤,故衣玄而裳黃。旁觀翬翟草木之華,乃染五色,始爲文章以表貴賤,而天下理。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備十二章。玄衣繡裳,上六章在衣,下六章在裳。上畫下繡。“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爲兩己相背,取其辨也;絺,紩也,紩以爲繡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繪之於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繡之於裳,所謂十二章也。採者,青、黃、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繒帛也。繪於衣、繡於裳皆雜施五采以爲五色也。”

六冕立名之準則

《周禮》所稱的六冕各有其定名之準據。特經探究其根柢淵源,乃是出於《尚書‧舜典》。後漢鄭玄注稱:「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而六冕之得名,乃據上述之辭依圖而得名:起自最高的「大裘冕」而下乃分依上衣之圖紋爲名,在此有謂「取首章爲義」。蓋因六冕之中「大裘冕」不具文飾,其餘五冕皆有圖文,乃以九、七、五、三、一等奇數爲節。此種圖文,有其專名,曰「服章」,十二圖文,謂之十二服章,簡稱十二章,分依天子、公侯以下的爵級遞次用之;上衣無圖文者,則以衣色爲名。

(一)、大裘冕:其上衣以「黑色」羔(乳羊)皮(毛向外)爲之而得名。《周禮‧司服》「大裘冕」注:「大裘,羔裘也。」賈公彥疏:「……然則凡祭之服皆同羔裘,義具於〈司裘〉也。」

(二)、袞冕:依鄭玄注《周禮》,有謂袞也者,龍文居首之衣,「登 (升)龍於山,登火於宗彜。」 因而「袞」以得名,所謂「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彜」,稱:乃遵依於圖制變更《尚書》所謂, 十二圖文之第次,即此而圖爲龍、山、華蟲、火、宗彜、藻……黼、黻的序列。自此而後,歷代的所施,皆依鄭注爲準。歷代無不照此採行。一一各皆依其色相,分以諸色或「繪」或「繡」以爲彰施。

又有平冕,黑介幘,今謂平天冠。皁表,朱緣裏,廣七尺,長尺二寸,垂珠十二旒,以朱組爲纓,如其綬色。衣皁上絳下,裳前三幅,後四幅。衣畫而裳繡,爲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素帶廣四寸,朱裏,以朱綠裨飾其側,要中以朱,垂以綠,垂三尺。中衣,以絳緣其領袖,赤皮韍,絳袴襪,赤鋋抃,郊廟臨朝所服也。

(三)、鷩冕:蓋鷩冕七章,華蟲居首。鷩,即華蟲。《周禮》「則鷩冕」注:「鷩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疏:「華蟲,五色之蟲,孔君注以爲華象草華;蟲,雉也。義亦通。」

(四)、毳冕:毳,細毛也。〈司服〉疏雲:「又知『登火於宗彜』者,宗彜則毳也。」〈司服〉鄭玄注:「鄭司農雲:『毳,罽衣也。』玄謂:毳,畫虎、蜼,謂宗彜也。其衣三章,裳兩章。」因虎、蜼兩獸,同其身有貼體的「毳」(白色絨毛),故合稱爲毳,以爲代號。《爾雅》釋獸:「蜼,仰鼻而長毛。」注,「蜼,似獼猴而大」因而蜼是長尾猴(性敏慧),虎象威猛,猴象智慧。

(五)、希(絺)冕:希冕三章,首章爲「粉米」。《虞書》傳:「葛之精者曰絺。」孔氏正義曰:「藻、火、粉米、黼、黻,於細葛而刺繡以五種之彩。」「後代無用葛者,蓋於(虞)時乃質(樸素),暑月染絺爲纁而繡之爲祭服。」鄭注:「希讀爲絺,或作黹,字之誤也。」概「黹」是針黹,即繡技,其說可信。

(六)、玄冕:玄冕乃是依衣色爲名。〈司服〉「玄冕」注:「玄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玄』焉。」疏:「以其祭服本是玄;今玄冕一章,以玄爲名,明上衣無畫。一章者,刺黻於裳而已。是以謂之玄焉。」蓋以始自袞冕皆九章而下。然後逐次遞減其「章」之數。一概上單下雙,以象「陽」「陰」。下至「玄冕」,則上衣無任何服章,下裳僅有「黻」文一章,上衣之色玄,故「以衣爲名」,曰「玄冕」。

冕冠的文化內涵

1、 延(冕版):冠上加「延」(綖)前圓後方,上玄下朱(纁),象天地之道。前低後高,以示俯伏謙遜。

2、 旒 :大裘冕無旒。冕以次,皆有垂旒,旒之數各有等差。旒之設,所以「蔽明」。義在不宜察察爲明。旒之玉,周用赤、青、黃、白、黑五采。漢改以單色白玉珠。東晉用翡翠、珊瑚。明用各色珠,以組貫五采玉十二,象徵一年十二個月的極數。其餘諸冕之旒都是奇數,屬於陽數,亦即是吉數。《禮記·玉藻》雲:“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捲以祭。”《禮記·郊特牲》又云:“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歷朝冕服用色:玄衣纁裳

「玄」是「黑」與「赤」兩色的複合;而在中國哲學理論上,它是千古中華服色制度中最能象徵「天道」的思想色彩。先人以「玄擬天」,這在《周易》〈坤上六〉的爻辭中有所比擬:「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文言曰:「天玄而地黃。」前章已述,是因天道幽深而遠,窺測維艱,如同一片「漆黑」。概以「黑中揚赤」內涵奧祕,與提供無盡的生活資源以育、以養、以造福衆生。因而最尊隆的冕服採玄色,這是中國傳統敬天畏天而「保民以王」的思想之顯現。 纁裳之用纁,文字載錄首見於《周禮》之註文。 《周禮》:「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注:「凡冕服皆玄衣纁裳。」纁色,即赤色、黃色、白色的複合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