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師禮儀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2W

古時,逢學校落成或新的學年開始,都要舉行隆重而儉樸的開學典禮,其內容就是學生們在學校裏的水池中採集萍蘩、芹藻等各種水生植物,祭祀先師孔子。師生依次肅拜奠獻,祭物雖薄,態度卻相當莊重。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整理了關於古人尊師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古人尊師禮儀

古人尊師禮儀

據《禮記•文王世子》等古籍記載,這種祭儀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諸侯國的新學校落成後,以及每年春天貴族子弟入學時,都要採集野菜獻祭先聖先師,稱爲“釋菜”或“釋採”。《禮記•月令》記:“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鄭玄注:“將舞,必釋菜於先師以禮之。”又說明當時舉行釋菜儀式時,連天子也要親率公卿和諸侯大臣前往觀禮,重視的程度非同一般。

釋菜之禮在流傳過程中,世人對此儀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說,大致內容是,孔子率學生周遊列國,一度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食,依然講頌絃歌不衰。學生們背後發牢騷,之路說:“如此可謂窮矣”,子貢說:“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惟有顏回照樣認真聽課,又採集芹、藻、茆、蘩之類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給老師充飢,還駁斥子貢說:老師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當國者的恥辱,怎麼能說老師“無恥”呢?孔子表揚顏回說的對,再針對子路“可謂窮矣”的謬論,又講了一番“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的大道理,主題是,真正的君子,應該以是否擁有理想抱負等精神財富來衡量窮與通,處境越壞,越要“內省而不疚於道”。同時也婉轉地批評了子路等人不該以處境順逆來判斷窮通,更不該因此放棄對老師的信仰與追隨。“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表示了對“吾道”終將行於天下的信心,也是對顏回中心誠意的讚賞(《風俗通義》卷七)。

子路、子貢等人唯唯受教,從此明白了尊師的根本意義在於重教的真諦,只要老師未窮於道,哪怕他處境再艱難,做學生的都應該始終尊敬不怠;像顏回這樣,即便是弄一些野菜來,也足以表示尊師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後,大家老老實實地聽孔子傳道授業,並採擇野菜供老師充飢,知道楚國派出營救人員把他們接走。數年後,孔子帶領學生返回魯國,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學年開始時,都要學生先採擇野菜供奉,以此養成他們尊師重道的品性。因爲魯國的學校叫“泮宮”,校內的池塘叫“泮水”,影響所及,後世宮學裏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稱,學生用於祭祀先師禮儀的野菜,多是從這裏採集的。《泮池躍鯉》說的是清代天津府學泮池中有躍鯉之瑞的故事,讀者則可藉此設想新學年開始時衆學生簇擁在水邊爭相採集植物的情景。他們的身後,便是奉祀孔子和衆先賢的文廟。

釋菜之外,還有一系列弘揚尊師重道品德的儀式或規矩,其對象也由“先師”轉移爲現實生活中的老師。如新生入學,應向老師敬獻贄儀,依各人家庭經濟狀況,“無論薄厚”,藉此表示心意。聽老師講課,“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哪怕是位尊皇帝,也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聽講》說的就是北宋仁宗繼承帝位時,還未脫離課堂受業的學生時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聽學士孫奭和馮元爲他講解儒家經典。每逢這位學生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時,老師便停止講課,宋仁宗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快端正態度,認真聽講。皇帝如此尊師,各級官員更當惕厲,以明清時代的州縣官學爲例,只要是上面派來了新的老師,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禮”,絕對不許有輕視老師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爲發生,“苟有此風,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裏,也有“先生將食,弟子饌饋”、“先生已食,弟子乃徹”等種種儀節講究。做得更地道一些,還有學生主動相幫老師做家務幹雜役的。

據說現在有些農村地區,仍有學生將菜蔬放在老師門外以表示尊敬的風俗,有人認爲這應該是古代釋菜之禮的餘韻不衰。夫子聞說,或許要感嘆“禮失而求諸野”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