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不好

來源:瑞文範文網 5.23K

處於青春期的我們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想擺脫父母的管束,但經濟上卻不能獨立;另一方面,與父母觀點發生分歧,出現了代溝。從而導致吵架的產生。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不好。

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不好

爲什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不好

通過調查的發現,有很多像我們一樣的中學生,與父母的關係不亞於“老闆與下屬”的關係。父母想更多地瞭解孩子,但卻往往用了一些很偏激的方法,像偷看孩子的隱私,翻孩子的書包的行爲,我們都覺得很反感,覺得父母不講道理,甚至愚不可及。通常引起導火線的都是偏激的言語,導致偏激的行爲發生。

我們情緒容易波動,而且表現爲兩極性,即有時心花怒放,陽光燦爛,滿臉春風,有時愁眉苦臉,陰雲密佈,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臉”來形容,父母在碰到這種情境時,千萬要冷靜,否則很容易發生衝突。我們可以理解父母的辛苦,但是父母最好能夠忍耐,用比較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並且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漸漸地從家庭中游離,更多地與同伴一起交流、活動,結交志趣相投的同學爲知心朋友,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視友誼至高無上,甚至爲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惜,這些舉止往往令家長很難理解,而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斷乳表現,只是發生得太快,家長沒有心理準備,如果此時的家長愈加束縛,他們離家長愈遠,有的甚至逃離家庭去投奔同學。

我們渴望自由的心理愈發強大,也希望父母可以適當給予我們空間。我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我們去依賴父母。

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爲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爲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從父母方面看,他們認爲我們只是還沒斷奶的孩子,處處需要呵護,但事實上,我們並不希望家長過多幹預我們的生活。然而父母關心我們的手段並不正確,使得我們覺得父母的可怕,甚至對他們表示蔑視。

所以,溝通是家長與孩子交往的最好途徑之一,彼此瞭解對方是前提,要明白衝動就是魔鬼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