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來源:瑞文範文網 4.61K

春節過年是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所以講究的習俗也特別多。你知道中國春節的習俗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中國春節的習俗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中國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春節的習俗

1、大掃除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醉魚 4 年前說: 喜歡這張

3、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爲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4、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 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5、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爲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爲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爲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北方春節過年習俗

送竈神

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人們在竈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爲了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竈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竈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竈神不能亂說話。竈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

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的掃除日。把家裏裏裏外外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製作豆腐繭等菜餚均需要豆腐。

殺年豬

臘月二十六,殺了年豬,除了醃製鹹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裏。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裏,“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嚐嚐。於是,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着包餃子、炸丸子。

趕年集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過年好招待親戚。趕大集,置辦春節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農村,臨近年關了,如果不親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轉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講一講、聽一聽,即使家中置辦下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都是沒有年味的。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爲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北方人吃麪食,主要是饅頭,所以平日裏每三五天就要發一次面、蒸一次饅頭。但過年期間則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幾天吃的饅頭、包子、糖角來,所以這一次的發麪特別關鍵。發麪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面引子”用水泡開,摻上面粉,然後放在大盆裏慢慢發酵。因爲量大,所以一般要發一整夜。發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要加入適量的純鹼,再摻入一些麪粉,揉到軟硬合適,然後繼續發酵一段時間。這發麪是個技術活兒,各家主婦們都特別重視,因爲過年親戚來了是要吃的,誰蒸的饅頭酸了、不起了,難免落人笑柄。

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過年,主食就是白麪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說發麪是個技術活兒的話,那麼蒸饅頭則是個體力活兒。饅頭要反覆地揉,纔會有勁、好吃。所以蒸饅頭的時候,各家的男人們往往也會上場助陣。做好的饅頭劑子要大小均勻,然後才上屜蒸。有的人家還會在饅頭上做一些圖案,或者塞個紅棗在饅頭頂上。

貼春聯、守歲

大年三十,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七年級,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

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從大年七年級到元宵期間,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回孃家

大年八年級,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包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姑爺陪着媳婦回孃家,九年級,一般也是回孃家,但意義不同,這個日子,大都是沒了爹沒了孃的走親戚。

閩南春節習俗

1、筅塵日

這是年終的大掃除。人們爲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樑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筅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爲了清潔乾淨,以便能清清爽爽過個年,同時也是爲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收藏起來,待到除夕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跳火羣”。

2、蒸碗糕

“筅塵”節之後,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爲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爲“發糕”。在閩南語裏,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爲“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爲“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七年級最爲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