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七年級有什麼民間習俗

來源:瑞文範文網 6.49K

一年到頭,飲食最爲豐富的要數過年了,頓頓雞鴨魚肉之後,來點小米稀飯何嘗不是一件愜意的養生美事。可是,在民間講來,卻有“年七年級,不吃稀”的講究。小米粥、玉米粥等稀飯補氣養胃,是一種稀鬆平常的家庭餐品,可爲何到了年七年級,它就成了忌諱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推薦春節習俗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大年七年級有什麼民間習俗
民間說法

一種是說,如果在年七年級吃稀飯、稀粥,出門遠行的時候一定會被雨淋。誰都希望自己出行時風和日麗,爲了避免被雨淋,大家在過年飲食方面當然會注意一些。稀飯,在山東、河南等地又叫“糊塗”,單單是這個詞就讓人聯想起“頭腦發昏”、“拎不清”、“不清醒”等意思。所以,由此引申,民間就有說法,小孩子在年七年級喝糊塗,就會在讀書算數的時候犯迷糊,幹活也不利索。大人們當然不想自己家的孩子“犯糊塗”,於是,“年七年級,不吃稀”就漸漸成爲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另外,古人認爲,“稀”含有“少”、“薄”的意思,與貧窮相關。過年的時候,人們當然是祈求富貴、豐裕。人們覺得如果一年的第一天就喝稀,一年都不會吃上豐盛的東西。換句話講,這一年都不會過得太富裕。.

習俗寓意

“年七年級,不吃稀”也是春節的重要忌諱之一。說的是在大年七年級這天,一日三餐不可吃稀飯,否則這一年當中,出外旅行時一定會碰到下雨。無論是誰,出門遠行都盼望着遇上晴朗的好天氣,不希望被淋雨。果真應驗的話,人們過年吃飯時當然應當小心謹慎爲是。

之所以不吃稀,還有別的妨礙,那就是對下一代年輕人不利。

科學依據

從這種習俗的說法看來,至少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存在着不得不吃稀的情況。其根源在於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背景,尤其是經濟發展狀況。解放前,生產力水平落後,普通百姓家往往並不富裕,有時候遇到水旱災害,收成不好,糧食不夠吃,爲了充飢維持基本的溫飽,吃糠咽菜也在所難免。建國以後,爲了號召全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考慮到絕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實際,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倡過“忙時吃幹,閒時吃稀”。另外,在一年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裏吃稀,是會被人笑話的,是丟面子的。爲了顯示自己家裏的富有,或至少不比別人差,再窮也得想方設法讓全家人過年時吃頓分量足、營養大,可以實實在在稱爲“乾飯”的團圓飯。

“年七年級,不吃稀”的習俗,固然有上述令人想往的意味,尤其是對於貧窮人家來說,這一習俗的重要意義以及實際表現,就非同小可了。然而。這一習俗顯然沒有任何科學道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春節期間的做法肯定影響一年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過大年吃稀與否跟此前此後過什麼樣的日子沒有直接關係。另外,飲食衛生和營養學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飲食結構要合理搭配,飲食形式也應當多樣化。春節期間往往把高蛋白、高脂肪的各種動植物食品吃個夠,適當吃點稀飯薄粥、粗茶淡飯,倒對於胃腸消化吸收大有益處。實際上,現代人並不見得嚴格恪守這一刻板說法的約束,大魚大肉之餘偶爾吃點稀飯、喝點鹹湯也是情理中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