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氣祭祖的習俗由來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7W

每逢冬至降臨,上海及江浙等地的交通管理部門便“如臨大敵”。每年將近200多萬人的掃墓大軍、20多萬輛車出行,引發了龐大的人流車流。每年隨着掃墓大軍的日益龐大,祭掃高峯日通往各墓園的道路越來越沉重而漫長。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20xx冬至節氣祭祖的習俗由來,希望能爲你提供幫助!

冬至節氣祭祖的習俗由來

20xx冬至節氣祭祖的習俗由來

首先,從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作品中來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講:“千歲昌期,一陽佳節。四方交泰,萬匯昭蘇。”講的就是冬至是個好日子,此後天地之氣融合通貫,生養萬物,物得大通,萬物旺盛。古代稱頌冬至的詩人詞人很多,如南朝鮑照、北齊簫愨、唐朝杜甫、裴度、白居易、杜牧、韓偓、宋朝蘇軾、范成大、吳文英、文天祥、明朝董其昌等。他們表達的多爲“陽氣從今地底回”的欣喜之情。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用“土圭”(古代測日影儀器)觀測太陽以確定節氣的記載,有冬至日獻襪履的禮制,有冬至日觀雲以佔來歲吉凶或豐收或水旱的習俗。然而,我們從古代詩詞中卻沒有看到過有掃墓風俗的記載。另外,從古代傳奇小說中,我也未發現冬至祭掃習俗的描寫。我喜歡從《紅樓夢》這部社會百科全書中找一些歷史的風俗記錄,經閱,書中僅第十一回講到冬至前後賈母特別關心秦氏病情的故事情節,因爲按中醫理論,逢節氣是疾病惡化或好轉的一個關口,但全書並無冬至祭掃習俗的描寫。

其次,再從古代其他文獻中看。《後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三伏爲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臘爲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後定爲臘月初八。這是秦漢皇帝供奉皇陵的禮制。據東漢王充《論衡·四諱》中說:“古禮廟祭,今俗墓祀”,這是至今最早的民間祭墓的記載了。從這些典籍來看,無論皇室還是民間,都沒有冬至掃墓的記載。另據清代《大興縣誌》和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關於冬至的記載,只有“百官進表朝賀、爲國大典”的禮制,均無冬至掃墓的風俗。

後來,倒是從“百度”搜索上找到一些線索。“百度”有網友提供資料稱:“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爲‘祭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爲掃墓。”但是,當時覺得這條解說並無提供更有權威典籍的資料,所以尚不足信。

近些年來,偶閱書籍,找到了一些“百度”觀點的佐證。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七年級相同。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陵祭》和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陵寢之祭》記載,對南京皇帝陵寢,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歲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寢卻是一歲九祭,分別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歲暮。另據史載,明王朝遷都北京後,山陵建在天壽山,離京城有百里之遙,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節,一般只是令勳舊大臣至皇陵行禮,已再無皇帝親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親自至山陵致祭之制,並且將其定爲清明、霜降兩節致祭。

由此看來,冬至祭祀祖先的習俗,在皇家和民間早已有之,但將冬至作爲與清明並重的墓祭習俗,即使皇族也沒有形成定例。至於民間墓祭風俗,更非冬至必祭的了。據明代姚旅《露書》記載,當時墓祭之俗,最常見的是清明、重陽兩節上墳掃墓,已成明代普遍的習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兩節之外,正月九年級、七月十五、十月七年級三天也屬上墳之日。十月上墳,稱爲“送寒衣”。現在有些介紹中國習俗的書,講到冬至有上墳燒錢、送寒衣等習俗,可能據於延津習俗的說法,但十月七年級與冬至並無直接的聯繫,故此說不足爲信。

由此看來,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習俗,並非先人傳統,倒是近代老百姓自己的創造了。

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但具體做法並不盡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則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再如在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爲“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那麼,南方爲何有冬至墓祭的習俗呢?經文博專家研究,福建泉州安溪長坑鄉的掃墓習俗形成很有代表性。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掃墓,與泉州大多地方無異。但是安溪長坑較爲特殊,老百姓是在冬至掃墓。經調查,長坑冬至掃墓原因其實很簡單——避開春耕大忙時。當地老人講,清明時節,長坑霧氣很重,土地溼潤,常是陰雨連綿,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掃爲冬至祭掃,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至於這一習俗從何時開始,早已無從考證。無獨有偶,福建潮汕一帶老百姓冬至掃墓的理由也如此。當地人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後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後纔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於上山野餐。看來,南方的氣候和北方不同,於是一些風俗形成也有區別。

墓祭的本義,無非是“保本追遠”,以藉助祭掃之禮寄託子孫孝道之情而已。所以,南方形成的冬至祭掃風俗,是老百姓根據中國墓祭傳統習俗和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的產物,是南方民間生活歷史的一種沉澱,也是一種中華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喚。以上文字茲據書籍網絡史料鉤沉索隱,餘不揣淺陋,湊成一文,以求教於各位博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