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在古代有什麼習俗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7W

在天文學上一般把冬至作爲冬季的開始,這一時節氣溫將會有比較大的降幅,人們應當做好防寒保暖,合理調節飲食起居,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患者應密切關注病情的變化。下面就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在古代有什麼習俗,歡迎閱讀!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在古代有什麼習俗

冬至是什麼意思 冬至節氣在古代有什麼習俗

冬至是什麼意思

每年的公曆12月22日或23日,人們將迎來冬至節氣。古人認爲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對它相當重視,將它作爲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爲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稱爲“亞歲”。漢代以來,每年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峯時期朝廷要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則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到了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

而在我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爲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爲標準,因爲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爲周正農曆的第一個月。

冬至節氣在古代有什麼習俗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爲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從冬至起,白晝逐日加長,黑夜一天天縮短。晝陽夜陰,天陽地陰。中國古代禮天崇陽,因此,冬至日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是一項國家大典。到了這一天,“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夢樑錄》)祭天前皇帝要先行齋戒。冬至時,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祭天的儀式很隆重,也很煩瑣。皇帝只是按照禮儀官的引導完成早已熟悉的規定動作。

冬至日的朝會也很熱鬧。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參加這隆重的朝會。屆時,文武官員要整齊地排列在殿中,宋時俗稱“排冬儀”。皇帝駕臨前殿,接受朝賀,其儀式和元旦時一樣。《漢書》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古人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吉日,所以值得慶賀。《後漢書》、《晉書》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賀冬的記載。到唐宋時,這一習俗尤爲盛行。“最是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禋,加於常節。”(《夢樑錄》)到了這一天,車馬喧嚷,街巷擁擠,行人往來不絕。“嶽祀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明清之際雖曾一度廢止,但清代以後直到近世,民間仍有冬至節之俗。

冬至節賀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長”與“隆師”。所謂履長,是指晚輩禮拜尊長,尤指兒媳獻履獻襪。冬至日的禮拜尊長不同於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鋪排家宴,向父母尊長行禮。此外就是媳婦給公公婆婆獻履獻襪,這正是“履長”的本義。這種儀俗至晚在魏晉時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中便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在古代,冬至這一天還要舉行“隆師”活動。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師”就是敬師、拜師。到了冬至這一天,塾師先要率領學生給孔聖人拜壽,然後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這一風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師”。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纔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爲紅;陰則爲藍;雨則爲綠;風則爲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爲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