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優秀作文10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8.52K

篇一:端午節作文

端午節的優秀作文1000字

五月初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我也瞭解一些,據說是紀念屈原,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廣泛升入人心。因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這一天無論到城市還是鄉村,都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我們不僅可以享受到豐盛的佳餚,還可以享受節日裏濃濃的溫情。

大家都知道,糉子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每家每戶都爲包糉子這個大工程準備着,雖然我家沒做,但是幾天前我已在舅舅家體驗到了整個製作過程,讓我回味無窮。

首先放一些幾抖糯米浸泡一整晚。天亮了,我和表姐們就去採摘棕葉。棕葉枝細葉大,生於陰面的山間谷底,一棵上長得很茂盛,經過我們精挑細選,一會兒,袋子就豐滿了。回去的山路上雖然有些崎嶇,但在這綠水青山,溪澗流水潺潺,林間鳥語花香的自然風光,我們仍是邁着輕快的步伐。

下午,我們就進行了包糉的活動。一大盆生糯米,一盆香噴噴的豬肉和花生,還有幾條白細的小繩掛在椅子上以便包紮和節省空間。我和表姐們都躍躍欲試,便也跟着學,也能學出幾分模樣。一般都是三角糉,但也能做出新花樣,如長長的、微型的。一個個給糉枝緊緊地捆在空中,四個一小串,八個十六個爲大串。一串串都躺到大鐵鍋裏,燒了很長時間,撲鼻的糉香

才慢慢地從鍋裏散發出來。我們在廚房裏俳徊,張望,直咽口水,我們還直唸叨着呆會要吃多少個,非得吃個夠!鍋蓋終於掀開了,糉子的香氣撲面而來,我吃了一個又一個。我們都洋溢在節日的歡樂中。

今天,我也嚐遍了各家送的糉子,各有各的風味,五花八門。午餐是節日的高潮。糉子依然佔主體地位,一大盤糉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繫着淡青的腰帶。腰帶打的是活結,一抽就撒;要是打成死結,就叫罵娘糉-急着要吃,可又解不開,就罵開了。其次是釀豆腐,這是我家節日裏少不了的特色菜了,字面看也許你會覺得很麻煩,其實不難。用剁碎的豬肉放些香料,然後在豆腐上掀一個小坑,把豬肉捏進去,簡直一個精品,再一個個放進油裏炸,便是黃澄澄的方金子一般,那股香味更是誘人,令人“口水直流三千丈”,其它也就幾樣家常小菜。雖然這樣也不算很豐富,但我還是很開心,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在電視上,也報道了城市端午節的一些消息。令人新奇的是那個“糉王”,擺在那大廳前讓人觀看,有人還擁抱它,感受它的碩大,報道說可以讓幾千人吃個夠,真令人耳目一新。還有那一幕幕壯觀的賽龍舟,轟鳴的敲鼓聲,人們的呼喊聲,繪成一幅美妙的賽龍舟圖。

端午節從淚羅江的波浪裏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棕葉式的青綠。端午節裏,那個過程,那種氛圍,那種樂趣,都讓我們回味無窮。

這是一篇敘事作文,作者描寫了端午節時的情景。文章語言優美,如“還有那一幕幕壯觀的賽龍舟,轟鳴的敲鼓聲,人們的呼喊聲,繪成一幅美妙的賽龍舟圖”,形象生動。結尾部分作者抒發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篇二:端午節

逛廟會

端午節在一些地方還形成廟會。壽陽縣歷有九大社團,舉辦陽坡廟會,講究頗多,規模盛大;繁峙縣五月初五傳統是在玄帝廟上唱戲。

逛城牆

我省雁北地區的陽高縣,在端午節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爲“竄城牆”。歷,店鋪作坊各行各業在端午節照例放假半天,學堂師生全部休息。就連在封建禮教束縛下,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在端陽節也要濃豔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這一日,周長九里的城牆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熱鬧。真可謂“男女老少齊登高,佳節觀景樂陶陶”。轉完城牆,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廟祈禱一番。今天,則更多地是爲了觀賞風景名勝與文物古蹟了。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孃家,在節前或節日裏要給男方送草帽、雨傘、扇子、涼蓆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遊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爲遊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爲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端午面目之四:文化遺產精神家園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卻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端午節的放假表明我們國家的文化自覺和對民俗的尊重及保護。也爲端午文化的傳承和光大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但僅有放假還是不夠的。

搶端午,爭遺產,傳承費思量

之爭——韓國端午勝過中國端午?

端午節源於中國,它是一個民俗的節日也是一個民族的節日,20xx年韓國的“端午江陵祭”被聯合國評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曾引起國人譁然。

簡單地說就是“彼端午非此端午”。韓國的端午“不吃糉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不同於中國的端午節,它的出現可以算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一種特有的有趣的文化現象。

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本身是一種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祀地方的保護神和英雄等,還有一些羣衆性的娛樂活動。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爲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曆四月十五持續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中國很少有如此規模羣衆性的祭祀活動。

端午節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隨着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影響,陸續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日本的端午很多習俗如吃糉子、喝菖蒲酒、沐菖蒲浴等均和我們一樣。而韓國則發展爲以“山神祭”爲核心的節日。“江陵端午祭”至今還生機勃勃地傳承着,根本原因在於它所傳遞的文化精神依然紮根於現代民衆的心裏。那些傳統的祭祀儀式、風物遊藝,依然是他們當下生活的一部分,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彼此朝夕相處,須臾不離。正是民衆的自覺參與,推動着傳統自然地傳承與衍變,生生不息。

之憂——糉子唱“獨角戲”?

令人擔憂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端午節等全國性民俗節日文化遺產在大都市已經遭到了較大的損害,有的被人爲淡化,有的被扭曲變形。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失去了應有的熱情。

走進大大小小的商場,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糉子在提示着人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很多人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但有關端午節的其他風俗,知之甚少。作家馮驥才表示,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爲節日是吃點好東西,穿些好衣裳。

而每逢傳統節日,精明的商家會挖空心思做文章。端午節,商家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搶金奪銀”的機會。於是,動輒上百一隻的糉子被生產出來,擺上商場、超市最顯眼的位置。

正是因爲人們將一些傳統節日推向市場,民俗變成了賣點。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斷了。

當我們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時,卻發現傳統節日的味道已被商品狂潮淹沒。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必勝客、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年畫、糖人、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

之思——全民參與充實端午內涵

節日民俗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一個民族的文化光靠幾個人呼籲是沒有用的,它需要整個民族的一種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自覺。

屈原的傳說很完美地把古代五月份的民俗結合了起來,現在國家將端午節規定爲法定假日以後,就應該充實其節日的內涵。怎麼過端午節,有兩個資源可以利用。首先看古人怎麼過端午節,把有意思的東西復活,這些內容在古籍裏有記載。另外就是考察傳統民俗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把他們的做法跟當代社會融合到一塊。

我們可以每年都去發掘端午節的內涵,慢慢積累,最後建成一個比較好的端午節。像韓國的端午祭,當初也衰落得很厲害,後來一些學者進行發掘,弄得影響很大。日韓兩國都是全民參與過端午節,作爲端午節的起源地,中國更可以全民參與。除了吃糉子、划龍舟,知識分子和老百姓應當一起努力,借鑑傳統因素創造出一些適合現代生活的過節方式。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端午節作爲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有利於建立和強化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文化和文明是需要代代相傳的,前輩不說,後輩就不會了解,如果連前輩都稀裏糊塗,再談傳承和發展就成了一種奢求。”

作者以“端午節”爲主題,講述了自己在端午節和家人一起逛廟會的情景,並抒發自己的感想。內容完整充實,語言流暢自然,如“在端陽節也要濃豔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立意淺顯而耐人尋味。

篇三:端午節作文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爲呀!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爲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糉子,劃的小船改爲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糉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玩的賽龍舟!你喜歡端午節嗎?

文章酣暢淋漓,詳略得當,結構合理,過渡也很自然,由此可見文章作者比較深厚的寫作功底。全文都是圍繞“端午節”來描寫的,通篇讀完,給人以一種一氣呵成意境悠遠的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