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散文(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7W

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散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記

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散文(通用3篇)

朱自清在《匆匆》中寫道:“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就是人死了卻無法再回來,親愛的姑姑,在這冰冷的墓裏,您一個人長眠在這太久太久……

有時我感覺我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如此遙遠,我的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麼不讓侄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姑姑的清明節就連天都灰濛濛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疼愛侄女的姑姑爲什麼就再也不回來了?

在以前,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邊陪我。您就陪在孤獨的我身邊。我的童年因您而美麗、快樂。

透過那濛濛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麼嫩綠,油菜花盛開了,還有那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着。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姑姑您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蔚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着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着。那個緊隨其後的慈祥婦人不正是姑姑嗎,她的臉色爲何這樣蒼白,爲什麼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捨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婦女那嘮嘮叨叨的話語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麼沒有看出姑姑眼中的憂傷,老婦人是在用最後的力量延長着小女孩的快樂。最後就無奈地離開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於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姑姑您卻再也回不來了,而陪我度過的卻是那長長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散文 篇2

時逢清明,有一種思念在心裏油然而生,那是對逝去親人無限的思念和緬懷。

人們總以不同的形式在緬懷着逝去的親人,墓碑前的聲聲祈禱和祝福,墳前擺滿的水果和鮮花,還有那聲聲的響起的爆竹和滿天飛舞的紙錢。緬懷親人,因爲在他們逝去的生命裏承載着我們成長的記憶,因爲在他們的生命裏給予我們太多無私的愛,因爲即使在他們逝去的最後一秒,他們的心裏卻依然牽掛着我們。

有一種思念藏在腦海,埋在心底,那是對親人的思念。每當從腦海翻出這一頁,不禁淚溼眼眶。讀大二的時候,老爸的一個電話如一把冰冷的刀把我的心剖成兩半,老爸說,你爺爺去世了,趕緊回來。然而當我匆匆的回到家中,面對的卻是一副冷冰冰的棺木。然而爺爺的一句話始終在腦海迴盪:“好好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

如今出社會了,然而每當想起爺爺的這句話,內心卻似乎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催促着自己不斷的去努力,這就是愛的力量。

爺爺的逝去給家裏增添了無限的悲痛,第二年,這種悲痛卻讓整個家裏幾乎陷入了絕望。那時,我已經出來東莞工作,卻還是老爸的一個電話,把我心再次的擊碎了。奶奶走了,奶奶真的走了……我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辦公室的失聲痛哭,課長的悉心勸導和安慰卻依然無法平復我內心極具的悲痛。那時回到家中,已是傍晚時分,家中除了哭聲一片,所有的人都低着頭,不說話,我走出門口,擡頭看看天空,我希望有一顆流星會劃過,我希望看到奶奶在天空向我招手。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一片漆黑。

1x年正月初八,離開家來東莞,門前,奶奶提着烤火的小爐子,跟我說了一句話,那是最後一句話:“要掙到錢來,要爭氣點,你還好,我最擔心的是你哥的婚事”

誰曾想,那次的告別成了永遠,一個星期之後,奶奶走了。試想,如果我晚幾天去上班,也許我還能多陪奶奶一個星期,可是後悔只會讓自己的內心生起深深的自責。

出社會了,我們總是爲了生活而忙忙碌碌,回家成了奢侈,回到家中我們成了客人。也許當我們掙了很多的錢回到家鄉的時候,面對卻是那一副冷冰冰的棺木。逝去的老人,在成長的路上給予我們無私的愛和關懷,而當我們長大成人,老人卻在孤獨中掙扎而去……

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窗外的天空也露出陰沉的臉,下午時分,陰沉的臉終於忍不住眼眶的淚水。也許逝去的親人也在默默的哭泣,只是我們的淚流在臉上,而他們的淚卻流在我們心裏。

爺爺,奶奶,我想你們了!願細雨悄悄的傾述我對您們的思念,願清風捎去我對您們真誠的問候。

逝者安息,生者猶須努力!加油!

清明節思念親人的散文 篇3

清明,又叫掃墓。中國自古以來,絕大部分地區人死後都是土葬,做有墳墓,正如《紅樓夢》所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後人常在墳墓上鍾樹木,已進行保護,蔭及子孫,同時做爲紀念的標記。今年,又是國家新增法定假日中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第一個清明節。

我和爺爺,爸爸去掃墓,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洗,墳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樹木凋零。因此,到了春日清明,我們前去看望,帶上食物供奉,並整修墳墓,清除雜草掃墓。壘一些新土,使墓地從換春光。

宋代詩人晏殊在《春景》詩中曰:“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農曆三月的清明節,爲親人掃墓祭祀,是中華民族充滿人情味的一種民族習俗,是對已故親人表達哀思與懷念之情的傳統方式。其間蘊含着濃郁的親情,深沉的寄託,虔敬的孝心,自是此俗綿延千年而爲廣大民衆所認同的主要原因。

我猛然看到墓地上一個大姐姐悲痛,傷心欲絕的在一座新墳痛苦,“媽媽,您怎麼走了,丟下女兒不管了,爸爸老早前病故,我要上學啊,上學誰給我做飯,誰給我輔導作業呢!都是女兒不好,您在世時和您頂嘴,學習不用功!傷透了媽媽的心,”“她邊哭邊傷心,泣不成聲”“媽媽我好想你,給你燒紙錢,不要丟了我不管,我會時時來看您的,從現在起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不辜負您的一片苦心。”我在一旁也忍不住眼水順着臉頰往下淌。聽爺爺瞭解她媽媽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清明掃墓,卻有不和諧的地方。在清明前後,有些人上墳時,祭祀燃品從紙錢,冥幣到真正的人民幣從紙製的摩托車,電視機,空調到紙製的小車,別墅,在不斷的“升級”。甚至有的還有紙製的警衛和小姐,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可以說是祭祀燃品,在於時代同時進步,社會上有什麼,祭祀燃品就有什麼。

唐代詩人王建在他的《寒衣行》詩中曰:“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寒食節,即清明節的前三天,意思是,在寒食節這三天,在人間已經禁止生火做飯,所吃的都是冷食品.

掃墓爲死去的親人焚燒大量烏七八糟的祭品,有礙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風尚,而且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污染我們的生存環境,甚至引起火災,在我國因清明節上燒祭品所引起的火災,幾乎年年都有發生。

清代詩人郭鹿在他的《積雨》詩中曰:“湖上小桃三白樹,一齊彈淚過清明。”意思是說,就連湖上的小桃樹,都在紛紛爲清明落淚,更何況是對已故的親人呢!利用清明節,尋根問祖,感恩懷親,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應當文明掃墓。毛主席當年會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時說道:教我者黨,生我者父母也!“將感恩之情溢於言表,但他獻給雙親的僅僅是一束松枝而已。做爲我們在清明節去祭祀已故親人的掃墓者,大家應從毛主席的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點啓迪,儘量遠離那些祭祀陋習。

在親人墓前植樹,用一束鮮花寄哀思,緬懷親人對自己的賦育之恩,教育後代要繼承先人的優良家風……要達到“祭我相思千點淚”的致哀追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