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裏說中國(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1W

青年節裏說中國 篇1

首先,讀書先要立志,要爲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立志爲修身之本”。讀什麼書和如何讀書,必須先回答“學生應該成爲什麼樣的人”或說“爲什麼而讀書”的問題,即立志的問題。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在當時是培養國小教師的中等師範學校,學生應該被培養成合格的國小教師。但是,在當時時局動盪、軍閥混戰、社會不穩定、人心不安寧的境況下,接受新教育的師範學子,怎能只滿足於學做個合格的國小先生?毛、蔡等青年學子面對民國初年這個多事之秋的社會現狀,在求學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修學儲能”“爲革新社會的準備”的宏偉志向。而劇中人劉俊卿讀書只爲考取法政學校當官、只爲讓自己小家生活富足,缺乏爲衆人爲社會爲國家爲民族而讀書的志向,結果是處處碰壁、走上歪門邪道。今天,青少年學子們似乎不再以志當存高遠爲榮了,讀書爲稻樑謀、爲官位計、爲黃金屋、爲顏如玉的實用心態何其濃重。重新倡導和加強崇高理想教育,引導年輕一代樹立遠大志向,應該成爲當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之主旋律。青少年學生當今應該像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樣,確立爲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宏偉志向。

青年節裏說中國(精選3篇)

其次,讀書要堅忍,要有忍受清貧、不畏艱難、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和精神。就讀一師的學生,大多是貧寒子弟。楊昌濟先生鼓勵毛等弟子要以“堅忍”二字爲讀書與爲人之精神,終生爲之不懈。讀書,不是享福,需要克服生計之苦,需要下苦功夫去讀。毛澤東衣着樸素、勤奮好學,一雙鞋子穿得露腳趾,楊昌濟老師給兩元錢讓他買雙新鞋,而毛澤東上街走到書店看到一本好書,就顧不上買鞋了;蔡和森不以家貧而自羞自卑,反而自尊自強自力,邊讀書邊上街擦鞋掙錢。對照先輩青年時期自強不棄的艱難求學經歷,現在我們的一些青少年學生卻在物質生活上相互攀比,相互吃請,穿着要名牌,甚至奢侈浪費,而學習上只求過得去。有許多貧家子弟在父母不惜傾家蕩產而送他們讀書時,卻不領父母深情、不珍惜大好時光去認真讀書,而是貪圖安逸、混張文憑;而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學生,日常生活浪費嚴重,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面對此種情形,我們的學校應該加強“儉樸爲修身之要”“窮且益堅不墜落青雲之志”的教育,不要把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浪蕩公子和安逸小姐。

再次,讀書要講方法。具體要做到“八要”:

一要確立讀書路徑爲 “先博後淵”。廣泛涉獵,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奠定知識基礎,在各科合格基礎上然後再學有專攻,求深求精。毛澤東沒有門門課程優秀,但卻在努力做到各科合格的前提下對文、史、教、政、法等有專門深入的探究,常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意。現在的學生只爲考試和升學而讀,讀書面狹窄,又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二要好讀書,苦讀書,但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要“如飢如渴”,“貪婪地讀,拼命地讀”,刻苦讀書但不死板僵化,聯繫當時實際爲究時局問題之理和爲改造社會儲能而活學活用地讀書,這是毛澤東的讀書精神、態度和方法之一。

三要“學問思辨行”結合。毛澤東經常強調“讀書求知,主要靠自己”,靠“自學,自己學”,擬定自修計劃,自覺研讀、多寫、多想、多問、研討、辯論、辨析、力行,是堅持自主讀書、自主研修、獨立思考、質疑發問、共同討論、身體力行相結合學習方式的典範。

四要“文明其精神”與“野蠻其體魄”相結合。讀書的目的在於修學儲能、文明精神、強健體魄,而在讀書過程中,讀書方式也要腦力與體力結合,要勞逸結合,靜坐讀書與體育鍛煉結合,書本學習與活動學習結合,只有體質健康、精力充沛,才能學習時全神貫注;而且這也是讀書之求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宗旨使然。毛澤東曾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與周世釗等其他骨幹一道,以體育鍛煉爲中心,掀起了全校性的課外活動熱潮。

五要交友切磋、共同討論、共同提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毛澤東深會其意,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起草了一篇充滿激情的而又是破天荒的“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的徵友啓事,寄到長沙各個學校,自此,毛、蔡等陸續組織成立讀書會、學友會、新民學會等青年學生團體,一羣熱血青年在一起讀書討論、爭議激辯、交流讀書心得、探討時局問題、研究學術問題、從事社會活動、鍛鍊身體、遠足郊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各種羣體交往和活動中增進友誼、增長學問、鍛鍊能力。

六要讀有字之書與讀無字之書相結合。毛澤東主張多讀、活讀有字之書,也提倡和力行讀無字之書,在實踐中學習。讀無字之書就是不讀死書,強調關注社會和民衆、向社會學習、向羣衆學習、向實踐學習。在一師,毛與學友就利用暑假,到周邊10多個縣、村去做社會調查。組織各種社羣活動,帶領同學在各種活動中“飽讀無字之書”,受益非淺,既增強了社會認識、人生閱歷,也鍛鍊了實踐活動能力。

七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毛澤東提倡讀無字之書,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一師,毛組織同學成立各種團體,率領學友參與反對“二十一條”、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專制教育、勇敢智巧降伏北洋潰軍保衛長沙古城等社會活動;毛與蕭二人遊學途經安化,巧妙地懲治了當地惡霸丁舉人;組織工人夜學教工人學習文化,等等,都是毛澤東與同學學以致用的典型例子。毛澤東後來曾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爲用而學,在使用中學習,最重要,也最有效。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主要着眼於爲考而教,學生主要爲考試爲分數而學,說得直白些現在的基礎教育某種意義上還是封建科舉教育的翻版,學生學習的多是應考的書本知識,缺乏向實踐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爲立身處世和經事濟世而學。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經世致用、經國濟民,強調爲“大我”、社會、國家和民族讀書,是當今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大力倡導的學生求學方向。

八要“自教育”。毛澤東在一師求學,曾猛烈抨擊舊教育“戕賊人性”、“蔑視人格”,批判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而使其成爲馴民和奴才的舊教育目的觀,提倡“適合人性”的新教育——“自教育”。毛和同學通過自己的行動來體驗和實踐“自教育”,他們自發成立讀書會、學友會、新民學會等組織,自主讀書,自力研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自教育”過程中,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迅速成長,後來大多成爲中國革命事業的主持者和參與者,成爲中華民族命運航船的駕馭者和自我人生命運的自主者。“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爲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爲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70年代對未來教育的預測和要求。

青年節裏說中國 篇2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的我們的”,嘹亮的歌聲響徹整個綜合廳。

這不是在進行文藝演出,也不是專業的合唱隊伍,可是其中,高歌者唱的豪邁,感情投入;聽者,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這是--物資集團“五四”青年大會現場。

物資家園的每一名青年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集團孫鐵文總經理和高偉書記從百忙中抽出時間參加青年會議,並在會上號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學習。讓人感動的是,爲了避免枯燥,使會議取得更好的效果,鐵總這次沒有作報告,而是將學習融到自己親身經歷中,以小故事形式講給大家。他語言幽默、表情豐富、感情真摯,這所做的一切真可謂良苦用心。

鐵總和高書記爲我們青年人樹立了很好的學習榜樣,反問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又以什麼樣的行動回報領導、回報企業?當務之急應該更多的去思考,更好的去體味鐵總和高書記講話,更全面的領會會議精神。 會上鐵總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做了《刻苦鑽研 努力學習 提高自己 實現價值 成就命運》的講話。他分別從學習的自覺性、實踐性、廣泛性、刻苦性、指導性、環境性、責任性、參與性及學習的積累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每一條都說到了點上,每一項都牢記在與會者的心裏。的確,一方面學習很苦,需要有吃苦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我們又必須時刻學習。爲妥善處理二者關係,避免枯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就要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如今,我們的企業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氛圍,如何更好的學習理論、實踐知識,學習別人的長處以提高我們自身的能力,這些就要靠我們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去歸納,去總結。會議最後,高書記就學習的緊迫性和就如何將學習轉化爲能力等問題進行了總結。“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的去學習,才能更好的充實自己,更好的服務企業,更好的服務社會。

今年是“”的第二年,是落實“四個過渡”指導方針之年,是全面構建企業和諧發展之年,是推進“創建學習型企業,爭做知識型職工”目標實現之年。我們的領導身先士卒,附之行動,沒有把發展停留於口號上。那麼,我們廣大青年,在發展環境寬鬆和諧、企業文化繁榮進步的良好氛圍下,更要勇於承擔我們的責任,承擔起我們學習的責任、美化家園的責任、建設企業的責任。

讓我們借鐵總的事蹟,用高書記的話語前進、前進、再前進,學習、學習、再學習。

青年節裏說中國 篇3

最近的幾年,我們的視野裏突然多了一些概念,比如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自信等等,而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更是隨處閃耀。

爲什麼? 爲什麼要強調中國這個定語?

另外,普世價值這個在過去略顯中性的詞彙現在也被重新審視,我們不再說普世。

爲什麼?普世究竟怎麼了?

道理很簡單,普世就是普適,普適就是通用,通用就意味着放之四海而皆準。那麼問題來了,通用的標準誰來制定?評判的依據誰來掌握?放之四海的責任誰來助推?

答案很明顯,誰的話語體系,誰來決定標準;誰製造的概念,誰來確定內涵;誰建構的體系,誰有動機推廣到全世界。

問題的關鍵在於,使用誰的話語體系,就要匹配誰的標準,就要受誰的制約。而在話語體系的融入和模仿照搬的問題上,我們吃過虧,上過當,走過彎路,交過學費。

先講兩個故事,也許看起來跟主題並不相干。

說說《讀者》和《讀者文摘》的糾紛問題。《讀者》雜誌我們都無比熟悉,它創造了中國雜誌的很多記錄,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三,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被譽爲“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但是它創刊時的名字並不叫《讀者》,而叫《讀者文摘》,就是這個名字引發了一場風波。1982年初,美國雜誌Reader's Digest(譯爲《讀者文摘》)致函雜誌社,指出中國版的《讀者文摘》侵權,要求中國版的《讀者文摘》道歉並改名,中美兩家雜誌社的版權之爭從此開始。到了1992年,爭論再次升級,美國《讀者文摘》再次委託律師致函中國《讀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標《讀者文摘》。最後,這個長達十幾年的糾紛,以中國版的《讀者文摘》敗訴而告終,1993年3月號《讀者文摘》刊登徵名啓事,1993年7月號《讀者文摘》正式改名爲《讀者》。

第二個故事,談談語法。我們從小就學語法,但是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爲中國的語法應該就像中國的文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一枝獨秀,稱霸全球。其實,我們的語法研究比西方晚很多年,只是個新兵,不過百年曆史,而英語和印歐語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語法”這個詞當然也不是我們的本地貨。我們就是仿照西方的語法來建立我們的語法體系的,但是模仿也帶來了問題。清末國語運動後,馬建忠、黎錦熙、高名凱、王力、張志公等學者仿造西方語法開創語法研究的學問,1898年馬建忠參照拉丁語法體系,在《馬氏文通》一書中創造了一套漢語的語法體系,這是中國語法學的發端。然而,漢語並不同於西方語言,我們的名詞沒有賓格主格的變化,也沒有性和數的區別,動詞不分人稱,也沒有時態,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這一不同於歐洲語言的特點,使得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認爲沒有語法,也沒有詞類。直到20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東方的遺產》一書中仍然認爲漢語沒有語法和詞類。

故事講完了,再看開篇的問題。

兩個故事角度不盡相同,有版權的糾紛,有模仿的問題,但背後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是易懂的,就是當別人建立了一個體系在那裏,你要想融入,就必須改變,變成別人可以接受的模樣,或者別人希望你變成的模樣,否則,你就是有問題的。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使用別人的話語體系,只要你使用別人的標準,也就意味着要使用別人的詞語,別人的定義和別人的概念,別人也就同時擁有了肆意指摘和評頭論足的權利。秦始皇爲什麼要車同軌,書同文?就是爲了建立統一的標準。如果說硬件技術的統一標準是爲了對接的便利和融合的進程,那麼本應該百花齊放、滿園春色的思想、文化、精神如果也強求統一,那就將陷入無休無止的爭吵和批判。而且,當你使用別人的標準來映照自己的時候,突然會發現自己很多的不適應甚至不正確,於是,對自身的懷疑和自我否定也就隨之而來。

比如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很多年,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武林中還是沒有名號,很多人還是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或許等到中國成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候,纔有資格重新定義市場經濟)。同理,用別人的體系和座標來映照,中國的語言是有問題的,你看這麼多東西用“語法”都解釋不了,漢語根本就不符合語法,竟然沒有單數複數和主格賓格,那漢語必須要改;中國的醫學當然也是有問題的,因爲你們不符合西醫標準,你們竟然靠刮痧,竟然用鍼灸,竟然講脈絡,竟然練氣功?在別人的手電筒照射之下,你經常是被批判的,這是不合理的,那是不合法的,這些又是不合情的,你們這樣不是自由,你們這樣不是民主,你們這樣是侵害人權,你們必須要改。問題還不止於此,別人還擁有話語和體系的解釋權,就是別人可以修改,可以偷換概念,偷樑換柱,可以指鹿爲馬,指桑罵槐,可以雙重標準,可以雙重人格。

話語體系的建立者,近代以來毫無疑問是西方,現在毫無疑問也是西方,但是未來,不能毫不猶豫認準西方,或者不應該只是西方。

所以,我們必須要走自己的道路,因爲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沒有兩個一樣的國家。如果說我們的民族文化、國土面積、人口密度、歷史傳承、地理環境跟別的國家統統都不一樣,憑什麼思想、道德、倫理、文化、制度要一樣?或者,又爲什麼要一樣?

所以,我們要走自己的道路,還因爲我們的祖先不在西方。我們過去有自己的模式,將來也必須有自己的模式,尤其在虛心學習別人之後的中國模式。我們有幾千年的治理經驗,我們有自己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自己亙古不變的炎黃堯舜。過去我們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其實沒有仲尼,我們還有孟子老子墨子韓非,萬古也並不如夜。同樣道理,這個世界永遠不是隻有一盞燈可以照亮通向未來的道路。在軸心時代,這個世界上同時擁有老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基督耶穌和釋迦摩尼,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將來也一定是百花齊放。

強調中國模式和中國定語,還有一個現實的國情問題。我們需要虛心學習,但不能是沒有標準、沒有原則、沒有堅守地盲目學習。看看現在,我們眼睛裏只有西方,我們的電影看西方,經濟學西方,科技跟西方,技術仿西方,節日隨西方,甚至語言我們都在學西方。看看我們周圍學英語的瘋狂,即使我們知道中國生產了世界上最多的“啞巴英語”患者,即使我們知道中國生產了世界上最多的英語專業學生,我們還是不知道躬身自省,還是不知道及時調整,還是忍不住從中學開始學英語,從國小開始學英語,甚至幼兒園開始就開始學英語。你可曾見過世界上還有哪個奇葩的國家如此醉心於另外一個國家的語言?尤其是學了也白學、學了也不用以及學了不會用的情況下?

說說美國。美國是挺好,但不是自古以來一直好,也未必從今往後一直好。在過去,輝煌和榮耀都不屬於美國,人類榮耀的歷史上鐫刻着希臘羅馬,鐫刻着泱泱大中華。中華在很長的時間裏就是世界第一,美國是否能夠延續千年超越他們的光輝時刻?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沒有也不會有第二個美國,因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重現美國之所以成爲美國的內部和外部環境。而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通行價值也實行了這麼多年,可有第二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美國出現?

美國又允許麼?

總結一下。國際之間和文化之間,無所謂普世,更無所謂使命,如果是使命,誰之使?誰之命?基督教好不好?伊斯蘭教牛不牛?如果都好、都牛、都神聖,那該聽誰的?既然都是一神教,是否允許別人的神和自己的主平起平坐?說起來好像也只有中國的寺廟裏能夠同時看到儒釋道、三教九流,各方神仙能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處,這不是世界文化的融通所需要的大格局、大平臺和大智慧麼?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中國只能有一種文化。我們的未來就是要打造中國模式,堅持中國道路,培養中國自信,涵養中國氣質,宣揚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纔是優質的,所有一味模仿卻不知爲我所用的邯鄲學步,都只能踩在別人的巨大腳印裏,也只能卑微地活在別人的陰影裏。我們的未來,註定不可能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通過模仿和複製而找到出路。

說中國其實是爲了說青年,談未來目的是爲了靠青年。國家和人一樣,國家不能成爲別人的附庸,青年也不能複製任何人。國家和青年都要做唯一的自己,而不是第二個別人,如果眼睛裏老是看着別人,也就迷失了自己。

尋找屬於我們的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的命運,也是所有青年的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