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的意義及中國情況

來源:瑞文範文網 9.56K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1981年10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創建紀念日[1] )是首屆世界糧食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爲“世界糧食日”。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

世界糧食日的意義及中國情況

意義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上,不僅動植物,而且農作物的品種也在日益減少。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只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爲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佔60%,而大多數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於滅絕的邊緣。隨着農作物品種日趨單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全世界糧食供應 正變得日益脆弱。

自馬爾薩斯於1798年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將超過生活資料生產的觀點之後,人們對他的預言持不同觀點。1968年,保羅.愛赫利奇發表了《人口炸彈》;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這兩部著作都進一步表示擔心說,無限制的人口增長將導致大規模的饑荒。對這種觀點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爲:人不僅僅消費,而且還能生產出比消費多得多的東西。70年代末,美國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來斯特.布朗爭辯說,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農民已經用盡了能夠提高產量的辦法,但稻穀和小麥的產量正開始下降。在亞洲的其它地區,水稻研究人員20多年來也未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產量。[5]

XX年,世界人口正以每年9100萬的速度增長,地球提供給人們“足夠”糧食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許多人正以焦慮的心情在進行研究。許多國家政府對於舉辦“世界糧食日”活動都很重視。有的國家首腦在這一天發表演講,有的國家舉行紀念會或發表紀念文章,有的國家科研機構發表糧食和農業科研成果,舉辦科學討論會等,以提高人們對糧食以及糧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重視和研究。

我國情況

我國是一個人口衆多的農業大國,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僅達到溫飽水平,XX年總產量9380億斤,消費量9978億斤,糧食問題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因此,開展愛糧節糧、反對浪費宣傳教育活動,是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爲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國家糧食局確定“愛糧節糧宣傳週”活動的主題爲“糧食與建設節約型社會”。每一位市民要樹立“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觀念,自覺從如今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抵制和反對浪費糧食的行爲,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2]

國家糧食局將在當天首次向全國糧食幹部職工發起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