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來源:瑞文範文網 5.01K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又被稱爲:“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基本介紹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8月15日,四國政府同時宣佈接受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945年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並將每年的這一天作爲抗戰勝利紀念日。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由周恩來總理簽署的通告,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爲9月3日。

每一箇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這個日子:9月3日。今天,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每一箇中國人,都請記住這個數字:3500多萬同胞傷亡。血與淚的記憶,不能忘,也不敢忘。緬懷先烈,祭奠同胞。

起源

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用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

相關習俗與活動

瀋陽市在9月18日有紀念活動,汽笛長鳴;12月13日,南京也全市拉響警報。但這些都是地方性而不是全國性的活動。 XX年九一八紀念日前夕,中國各界人士聯名發出呼籲:在每年的9月18日和8月15日,舉行國家級紀念大會;每年的9月18日,全國大中城市鳴響警報3分鐘,下半旗;每年8月15日,全國舉行慶祝活動。參加聯名呼籲的285名各界人士中,包括中國史學會原會長戴逸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湯重南教授等知名學者,也包括馮錦華(中國大陸首次保釣行動總聯絡人)、李秀英(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耿諄(日本花岡勞工暴動領導人),以及抗日烈士後代和普通百姓等。

在XX年和XX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上,也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議在抗戰紀念日舉行全國規模的紀念活動。

意義與影響

1945年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日子。全面的歷史將對後人趕到更好的教育,愛國主義將回到它本身的含義。當前中日關係正處於近年來的最底點,日本右翼不斷挑起是非,並在日本政府影響力越來越大,官方的對立到了最近年來最強,而民間的對立情緒也放大到最大,日本一次次在兩岸事務和歷史問題上刺激着中國人民的神經,民間反日情緒越演越烈,這一切,都將影響到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政府應該此,告訴年輕人一部完整的抗戰史,以史爲鑑,立足長遠,爲真正富民強國制定一套歷史教育體系,發奮圖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

9月3日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第一個值得揚眉吐氣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日子。

1991年國務院修訂頒佈的新辦法中沿用了這一修改後的紀念日。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0號《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佈,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佈)中發佈的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這是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抗日戰爭紀念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