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中秋情結是怎樣的(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W

文人的中秋情結是怎樣的 篇1

曹雪芹在《紅樓夢》裏,多次描繪了大觀園熱鬧的中秋夜。晚宴落幕,月上柳梢,賈母領着衆人前去賞月拜月。書中寫道:“當下園子正門俱已打開,吊着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着斗香,秉着風燭,陳獻着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裏面久候。地下鋪着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祭祀月神這個活動,嚴格來說只是拜拜月亮,祈求保佑,沒有什麼巫術色彩,可以理解爲人與大自然的一種和諧。

文人的中秋情結是怎樣的(精選3篇)

現代文學家周作人,覺得舉杯邀月只是文人的雅興。他在《中秋的月亮》中寫道,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爲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賬要緊,月餅尚在其次。他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鄉下的中秋節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亮。此刻中秋的意義,在周作人看來,吃月餅的重要過於看月亮,而還賬又重要過於吃月餅,這就是鄉下人的中秋。

文人的中秋情結是怎樣的 篇2

當代小說家老舍,對中秋的兔兒爺似乎情有獨鍾。他在《四世同堂》中寫道,中秋節了,祁老人到街上去想買個兔兒爺給自己的小孫子,買點月餅、買兩盆菊花回來。可是由於日本人佔領,沒有兔兒爺了,沒有菊花可賣了,沒有節日可過了。老舍還有一篇短文《兔兒爺》,文中寫兔兒爺雖也系泥人,但售出的時間只在中秋節前的半個月左右,與月餅同爲迎時當令的東西,故不妨作得精細一些。況且小兒女們每願給兔兒爺上供,置之桌上,不像對待其他的泥娃娃那麼隨便,於是也就略爲減少碰碎的危險。這樣,兔兒爺便獲得較優越的地位。

當代作家賈平凹的中秋之月,神祕而別有趣味。他在《月跡》中,展現了一幅幅中秋夜月色的淡雅圖畫,顯示出明月慷慨的性格。此刻,山村兒童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裏,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隨着奶奶出來倒酒、喝酒,證明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接着是他們又在院內、院外、河船、河的上灣、下灣,以及同伴眼睛裏,全都發現了月亮,於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麼多: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孩子們爲了得到月亮鍥而不捨,最後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了滿足。

現如今,這些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已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但她的文化內涵始終如一,依然代表着中國人崇尚團圓、和諧、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文人的中秋情結是怎樣的 篇3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寄託着人們無限的遐想,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文人往往有着濃厚的中秋情結,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神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