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4W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 篇1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皇家對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國古代歷亙古不變的禮制。早在兩漢時期,儒家經典《周禮》便提到了“中秋”一詞,《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詳細地描繪了中秋的飲食以及養生。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精選5篇)

皇家更是對祭月活動相當重視,唐朝時,祭月儀式便已完善。

《新唐書·卷十五》中便有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後來一直延續到明清,尤其明朝,明世宗在位時,還特意在北京建月壇專用於祭月活動。

《明嘉靖祭祀》中記載有:“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醜、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

而隨着歷史不斷的發展以及推進,秋天祭月後來也變成了民間文人雅士的一個風俗,逐漸在民間興起,百姓爲了祭祀先祖,同時也爲了保佑土地豐收,家人團圓。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便自發形成了祭月的活動。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 篇2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 篇3

中秋節的起源於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先秦時代,即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祀制。《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之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帝祭月修造的。我國各地至今也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北宋時中秋節以爬山登樓先睹明月爲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供品有圓餅。解釋上“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卷八)。吳自牧(約1270前後在世)的《夢樑錄》卷四也記載,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購買酒菜來歡度中秋。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在世)的《新編醉翁談錄》卷四則記載了當時人由賞月進而拜月的習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除了團員、娛樂、拜月之外,還有賞燈的風俗。周密(1232-1308年)的《武林舊事》卷三記載杭州中秋夜:“燈燭華燦,竟夕乃止”。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據說水燈是爲討江神喜歡,並非純粹爲了觀賞。並且宋朝起,在杭州錢塘觀潮,也成爲一中秋節習俗內容。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 篇4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了,在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的今天,究竟慶祝中秋意義何在?這裏,就讓我們重溫一些有關中秋與月餅的故事。

根據古書《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日,”此處所謂“潮汐”皆爲祭拜之意。唐朝開元遺事寫道,“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而宋朝《東京夢華錄》亦記錄“中秋夜民間爭餐灑樓玩月,至於通曉。”由此可見,農曆八月十五日祀月賞日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今日,我與爸爸媽媽來到外婆家,在此之前,舅媽與舅舅及一些親戚已先來一步。

我們在吃完年飯後,因爲牀少的可憐,所以我們沒睡,小孩子們及我聽大人們說故事,年紀又頗有文采的外婆給我們講了中秋節團圓之意,根據我有限的記憶再用大家聽得“懂“的文體來複述一遍。

“中秋節——月餅何以能寓團圓之意,蘇東坡絕句中說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已道出了人們中秋吃月餅盼團圓的願望。古往今來普天之下,中華遊子莫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是炎黃子孫,不論離國多遠,離鄉多遠,一到中秋就會想起月餅,眷戀親人。

講完了,不得不承認,確實有番道理,月餅確實是思念家人的“替代品,”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爲什麼月餅總是吃不厭呢?因爲自從月餅成爲中秋節日的食品後,品種不斷創新,一次次獲得大衆的讚賞。

中秋節,吃月餅,念親人,這已成爲習俗,也已成爲習慣。那些在外的遊子們,有時間回去看看你們的親人吧!

中秋節的歷史演變及別稱 篇5

中秋燃燈

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中秋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中秋燃燈的規模僅次於元宵燈節。

吃月餅

吃月餅,中秋節飲食習慣。“月餅”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一種圓形有餡的餅餌,爲農曆中秋節應時食品,元周密《武林舊事》:月餅爲“蒸作從食”。至今山東掖縣、濰縣等地還有此種月餅。取團圓之義。咸豐九年《金鄉縣誌》:“中秋日:作月餅、買西瓜,饋送親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