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實習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02K
本文目錄2017生態實習報告觀光旅遊的樂園—關於生態農業科技的實習報告大學生暑假城市生態學實習報告範文生態環境實習報告

一江水養南北人,丹江口水庫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其水質質量狀況不僅直接影響到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而且直接關係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近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我的中國夢·生態環保”--赴丹江口水環境調研團隊在丹江口市進行了實地調研。

生態實習報告4篇

1.“庫區情·飲水思源行”水環境調研

在這個“病從口入”的時代,我們將“飲水思源”舊詞新說,意爲喝着杯裏的水,想着水源地的環境。丹江口水庫的水會逐步流入千家萬戶,我們喝到的是健康安全的水麼?這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這次調查我們團隊以丹江口水庫爲主要考察對象,沿着河道實地考察丹江口水環境,用相機和紙筆記下最真實的水環境,並將作品製成微電影進行宣傳。

2.“環保行·共築中國夢”居民、企業訪談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通過與當地老百姓的交談,我們團隊瞭解到居民的垃圾處理方式,河流附近的環境污染狀況,目前丹江口的水質情況以及當地相關部門推行有關政策和規定的力度。另一方面,對相關企事業單位(農夫山泉公司,污水處理廠,丹江口市環境保護局等)進行訪問,從工業、農業、養殖業、旅遊業等方面瞭解丹江口水庫的污染源,目前已經採取的措施和仍然存在的問題。

3.“保駕水·護航送健康”問卷調查及宣傳

作爲水源地的居民,我們有責任保護水環境;作爲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更應該保護水資源。然而,是否人人都有這個意識,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們團隊通過編寫、發放調查問卷,瞭解當地居民環保意識。並通過發放宣傳單,讓人們認識到保護丹江口水環境的重要性,培養人們爲水資源保駕護航,爲北方人乃至所有同胞送上健康水的責任意識。

4.“中國夢·生態環保夢”宣講會

中國夢,是我們所有人的夢。而讓一切夢想成爲現實的基礎卻是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應該是同心共築中國夢的首要任務。根據前期實地考察、訪問調查獲得的資料數據,開展“我的中國夢·生態環保夢”主題宣講會主要是向人們展示我們身處的環境,同時通過發放宣傳單,播放央視報道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重視,倡導全民參與保護水環境。

5.“我的家·我的環保夢”心願集裝箱

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藍天白雲,山清水秀的家鄉,這是每個家鄉人的願望。但總有很多期望和夢想無法傳遞給他人,由此我們設計一個心願集裝箱,邀請當地居民寫下對當地水環境保護的期望和建議,並將結果整理,上交給有關部門,希望有一天他們的夢想可以實現。

一江水,養育南北人;一江水,寄託南北情。七天水都之旅在我們的不捨中落下帷幕,但水環境的調研仍沒有結束,後期我們團隊仍會和當地有關部門保持聯繫。生態環保,我們來了!水環保,我們在路上!

觀光旅遊的樂園—關於生態農業科技的實習報告2017生態實習報告(2) | 返回目錄

觀光旅遊的樂園—關於生態農業科技的實習報告

實習內容:盤龍區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園於XX年開工建設,投資規模1100萬元,經過三年的建設,已成爲我省一座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美、觀光休閒配套齊全,集農業科技、生產示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科普示範、商業貿易“六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生態展示園。

歷時三年的盤龍區農業科技展示園建設於10月27日全面完工並正式投入運營,盤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又多了一個亮點。這並不是一個企業的開始,更是一個地區經濟的將來,有了這一企業就會帶動更多的發展。

盤龍區委、區政府前瞻性的提出了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帶動雙龍旅遊小鎮發展的思路。明確區農業局通過招商引資,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土地流轉的模式。 盤龍區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園,是盤龍區農業局和錦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現代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園。 由雲南新犁溫室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盤龍區農業生態觀光園。該項目由昆明市盤龍區政府及昆明市錦莊農業科技公司聯合投資,建築總面積爲6172平方米,它是農業產業升級的又一亮點之一。該園區集種植,觀賞,餐飲,娛樂於一體,體現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爲市民的出遊、親和自然提供了新的場所。 展示園佔地35畝,分爲採摘園區、示範觀賞園區和休閒娛樂園區以及綠色超市四大功能。建園以來,大棚面積達17000平方米,已種植綠化苗木2萬餘株,50餘個品種;觀賞食用瓜果品種41個,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品種20個。今年引進了五彩番茄、迷你黃瓜、紫色苣菊、紅珊瑚、火焰菜、苦苣等15個新品種。目前,已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下崗職工再就業130人,有力地推動了雙龍旅遊小鎮建設工作。三年來,在建園遇到困難的時候,市總工會送來了再就業扶持資金,市婦聯送來了城市婦女創業貸款,同時,也得到了省、市農業部門、盤龍區各職能部門、雙龍街道辦事處黨委、政府、麥衝村村委會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指導。

盤龍區農業科技展示園的建成,爲盤龍區貫徹落實昆明市發展都市戰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爲雙龍片區旅遊小鎮的發展開創了新模式。下一步,展示園將進一步完善功能分區,積極引進全省特色農產品入駐綠色超市,讓展示園成爲農業發展的窗口,也爲市民休閒旅遊,體驗農耕文化提供一個好去處。

此示範園區功能定位:

1、經濟生產功能,農業示範以農爲本,是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體現。

農業是我國必須要發展的產業,當今社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擁有了知識,更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也就是溫飽問題,我們要把農業搞好還是一件任重道遠的話題。發展觀我們要嚴格把握好,發展是硬道理。農業觀光屬於產業觀光的一部分,是一種將農業與旅遊業相結合的消遣性生態旅遊活動,利用規劃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規劃設計建成各種活動場所,如風景遊覽、水面垂釣、鮮果採摘、狩獵捕撈、農村風俗體驗等活動來吸引遊客,帶動城郊或鄉村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伴隨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着收入、閒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於是,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闢了旅遊業發展的新領域。

隨着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爲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作爲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爲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儘管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我們的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未來12年間,中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 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爲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中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XX年的5.44% 達到8%。因此,作爲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通過這些力爭也足以表明他的前景是可觀的。

2、示範傳播功能,有現代農業高科技的示範,推廣和傳播職能。說它具有示範性,是因爲,在這裏我們還有一個基地,在基地上,我們發展生產,種植養殖多樣化,把我們的產品推出市場,在市場上把我們的名打出去,通過產品來傳播我們的旅遊示範園。農產品的推廣帶動了我們經濟上的發展,像那些無公害雞蛋,走進了市場,進入了千家萬戶,它的名已經走出了家門,很快傳播開來,這一典型的例子足以說明了它的傳播性。

3、觀光休閒度假功能,現代高科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重要補充手段。

觀光休閒是此生態園的特點,現在人們都是緊張的忙碌着,快節奏的生活,把很多人都繃在了弦上。放鬆心情,這裏是最好的選擇,快節奏,把你我都累得無法呼吸,來到這裏你就會有種進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覺,其實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而且,這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社會,應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完善環境,可以做到古代人做不到的事情,體現高科技的力量。 旅遊觀光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爲載體,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它不僅具有生產性的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人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譽爲21世紀的新興產業。以北京爲例,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收入已達到農業總收入的30%以上。雲南省作爲有着悠久歷史的農業大省,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實現農業與旅遊業的最佳結合,既符合本省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世界生態旅遊發展的大趨勢。 現代社會,人們渴望能在優美的環境中放鬆、休閒。於是,迴歸田野、自然的觀光農業就成爲人們最好的選擇,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新的熱點。據專家介紹,觀光休閒農業,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就已形成產業規模,進入90年代,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光休閒農業也應運而生。生態觀光農業園主要是以發展養殖、種植園爲最主要的經營項目,養殖和種植品種力求做到新、奇、特。在養殖品種中,可引入市場銷售情況較好、人人愛吃的動物及特色品種。種植項目應引進速生、抗病豐產、好看、好吃,或外觀奇特的產品。

4、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學生和市民的 學農的實踐基地,也是休閒旅遊區。

通過科普來體現農業的價值,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裏,這也是園區的主要思想,因爲園區的主題思想就是以“農業科技與生態旅遊”爲宗旨,突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組裝和應用、示範,以體現其經濟型。打造一個農業與旅遊業有機的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的品牌,並通過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景觀,通過旅遊載體,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有增強了示範輻射的功能。以此奠定農業旅遊項目發展的基礎,探索出一條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時帶動周邊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該園區現新增農業科技培訓中心一棟,內設三個大會議室,約200㎡,一個小型會議室,20㎡,一次性可容納340餘人的會議室。園區可以長年無休的向公衆開放,有開放式的草坪廣場XX㎡,可舉行較大型的各類戶外活動,有意可容納50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 示範園以展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蔬菜無土栽培技術(水培紅薯,水培草莓,基質栽培番茄等)和種植展示特色瓜果蔬菜活體植株爲特色。現已引進種植瓜果蔬菜品種84個,綠化樹和花卉品種56個。示範園現有員工150人,其中項目管理人員12人,技術管理人員5人,本地失地農民20餘人,下崗女工20餘人,下崗女工和應屆女大學畢業生79人,佔公司總員工的50%。在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下,女大學生在這裏有了一個展示的平臺,爲了讓更多的大學生就業,示範園申請成爲“女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讓剛走出校門的女大學生揚起了風帆。此公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我也看到了它的前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

我在這實習期間我擔任導遊性質的工作,我每天面對的不再是學生,而是更多陌生的面孔,我漸漸的發現自己專業知識不熟悉,給他們、自己帶來的困擾,但我來到這裏也很開心。這裏似乎有種神奇的魅力,在這裏,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綠色,是希望的指示燈,是幸運的號碼牌。看到這些植物我發現你對它說話時它是有感知的,雖然我不知道它的語言,但我也會用心去呵護,微笑每一天的對待他們,漸漸的我發現他們也在對我微笑。

這裏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園,更是許多許多生命孕育的地方,我每天與它們在一起,真的很有趣啊。這裏有一個瓜果園裏面有很多奇異的瓜果,比如:鶴首,你別說,它的形狀和仙鶴還真有幾分相似呢,還有黑子南瓜,頑皮小孩,鬍鬚瓜,金童玉女,等等。生態園因爲有了它而變得不一樣了,它是一個集觀光休閒爲一體的園區,來這裏的遊客大多數是昆明的市民,這裏的交通並不很方便,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剛來到這裏的時候我就有個疑問,“爲什麼這裏會被這麼多的人所喜歡呢?”時間久了我才瞭解,它有它的可貴之處、特別之處。在這裏你看不到塵事的喧囂,這裏的空氣是新鮮的,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芬芳的,充滿愛的味道。在這個瓜果園裏它還設計了休息的地方,當遊客們走累了的時候可以在瓜棚裏休息,喝茶、聊天、打牌。這裏還有冷飲,小吃之類的東西,就像是渡假村一樣,在忙碌了一個星期之後,有一個這麼寧靜幽美的地方可以放鬆一下也是不錯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工作的壓力也在不斷高漲,它就像彈簧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斷一樣,幸虧有這樣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可以讓忙碌的生活緩解一下。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到瓜果園裏工作了。我所接觸的是更多陌生面孔。似乎一切又都是新鮮的了,但是其實我已經和他們相處了三個月了。我們的瓜果園現在開始換季了現在是一批新的生命正在孕育。望着它們我感到很開心,彷彿看到了希望的小苗在快樂地成長。陽光灑落,微風撫過,它們也在隨着旋律而舞。大自然是神奇的,把這裏裝點如此美麗。我漸漸地被這裏的一切所吸引。每當我迎着陽光和他們在風中搖曳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這些天我發現,他們長大了,這時我才發現時間逝去了,也讓我漸漸的明白自己並不是一棵植物你也需要成熟,不僅僅是成熟,更重要的是成長。記得有一次,一羣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我們這裏參觀。我作爲他們的導遊,我向這些小朋友介紹了整個園區。看見他們用稚嫩的表情問我這是什麼,那個叫什麼的時候真的好有趣啊,我們這裏還種有仙客來,我就像這羣天真的孩子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每個小朋友聽得都津津有味,這時我有很強的自豪與滿足感。當他們要離開的時候真的還有些捨不得呢。我用我的微笑送走了這一羣個小朋友,他們給我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微笑,更是一段回憶,一段童真。

爲期幾個月的實習期結束了,我在這短短的幾個月的實習生活中,學到了很多在課上學不到的實踐知識,受益匪淺。現在,我對這幾個月的實習做一個總結。爲了把自己在學校當中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在理論當中得以實踐,來到了這個生態園。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技術,瞭解更多的關於農業知識,學以致用是我學習這一專業的最終目的。我的收穫很多,在這裏的學到的是在學校裏學習不到的知識,接觸到的人與事不再是那樣的簡單,讓我明白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你會被染成什麼顏色就看你自己了,命運是在你自己手中的,怎們走也看你自己的了,這時你不可能在依靠別人了,你已經成熟了,就像那些瓜果一樣。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孩童時代,你也需要有童真,但更需要社會的磨練。也許我就是一顆需要鍛鍊的石頭,時間會把我磨成什麼樣子是未來的事情,我只能是把我現在做好而已。我不想說的太多,我只想用我的真實經歷來譜寫。總之,這次實習是有收穫的,自己也有許多心得體會。就業單位不會像老師那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訴我們,更多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觀察、學習。不具備這項能力就難以勝任未來的挑戰。隨着科學的迅猛發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會有很多領域是我們未曾接觸過的,只有敢於去嘗試纔能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更多的則需要我們每個人在實習結束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感悟,去反思,勤時自勉,有所收穫,使這次實習達到了他的真正目的。回憶在這裏留下了它的足跡,天真的生活也一去不返了,在這裏有的只是工作,不開心的時候要自己回去調整,這樣你的生活纔會充滿歡樂。我發現不論你做什麼,只要做得開心就好,把快樂當做自己爲人處事的的終極目標,並把這快樂傳播出去。涉足社會不深的我,不會明白名利的重要,但漸漸地我發現了,要做好自己很難,但我會努力,我不希望就這樣使自己在名與利之間作鬥爭,我一直在告訴自己堅持,堅持。

在這裏工作我發現,我們的公司有很深的挖掘潛力,現在的人有很多都是揹着沉重的壓力生活着,科技在發展,人才競爭仍更加的激烈,在這樣的重壓下,不去找個地方釋放會被壓得窒息的,選擇一個環境美好的地方已經很難了,城市的喧囂讓你我都想逃脫,我們這裏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我覺得應該讓他們有種來到自己家的感覺,就是讓他們自己去摘園區的蔬菜,看他們喜歡什麼,只要喜歡就可以摘,這樣即自由,又舒心。我覺得在我們這裏還缺少綠色,我們應該在引進一些蔬菜,既能觀賞又能吃的蔬菜,要想有更好的發展的話,應該再提供一塊地,讓遊客自己來種,自己來收穫自己的成果,因爲他們大多數都是城市裏的人,這樣可以給他們新鮮感,在他們爲這些植物耕作的時候,他們會不斷的來園區,並且可以增加園區的收入,這樣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爲呢。我覺得這是需要我們去改進的地方。以後的發展還是需要時間去驗證的,就讓它在風雨中成長吧。

大學生暑假城市生態學實習報告範文2017生態實習報告(3) | 返回目錄

引言

人與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着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爲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爲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 ,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着影響。”

正是爲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爲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XX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爲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着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羣——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羣。

很多人認爲,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爲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衆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着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裏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裏就住着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裏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裏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着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爲,燕南園有着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爲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爲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着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羣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爲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爲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採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範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3、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

著名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作爲草坪,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它曾經是很爲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兒。這裏曾經是高曉鬆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臺,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誠說:這塊地兒空着怪可惜的,我給你們點兒錢,再修半截圖書館吧。一年後,這裏再沒有一人一張報紙一本書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還莊嚴肅穆的建築淹沒了本來該發生的好多故事。”

後經學生強烈要求,原先的蘋果園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復了,然而那片校園中不可多得的果園卻永遠地失去了。多少總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許真的很難。這些年來,北大爲了接納越來越多的求學者,爲了與國際接軌,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爲的獨特的風景都只能讓位給新的建築,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懷。而發展總是要有的,關鍵是怎樣發展,如何在適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們的驕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開始縮小,或者未名湖周圍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築,那纔是我們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圖”並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廣,北大的驕傲,就在於它所創造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4、匠心獨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徑

北大的校園北部可以說是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優美的浪漫中又給人以思想和歷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於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一位總是喜歡留連於未名湖畔的清華學生說。這種文人士大夫氣,從那一條條通向未名湖的小徑也可以體現出來,它的廕庇和靜謐,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

幽靜的小徑邊生長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它獨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針下部的蠟質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會使土壤受到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於到了颳風的時候會有塵土飛揚。而石頭可以防止揚塵,從而保證了這裏路面與空氣的清新與潔淨。

而路旁的傳統建築的大屋檐則爲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鳥鳴聲不絕於耳。在這裏,人與自然真正融爲一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新華網XX年10月6日有如下報道:

“走進北京大學校園,樹枝上、草地上、教學樓旁、圖書館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頂……到處都可看到成羣的喜鵲以及其他各種飛禽,一派“校園處處聞啼鳥”的景象。

“19年前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北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黎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他上大學時就在校園內看到喜鵲,但沒有現在的數量多,初略估計多達數千只。現在,校園內不僅可以看到喜鵲,還可看到松鼠、刺蝟等多種野生小動物,未名湖上還飛來過白天鵝。講話間,記者不時看到喜鵲從他辦公室的窗前飛過。

“現在,北大校園已變成了各種飛禽和動物棲息的樂園。校園內遍佈了端莊濃綠的檜柏、蒼勁古樸的油松、華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黃富麗的銀杏楓樹等常綠樹和春秋色樹。據北大園林科調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樹,其中3XX年以上的有30棵,1XX年以上的有386棵。

”張黎明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爲北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節假日,到北大校園感受文化氛圍的各地遊客多達數千人。“

是的,在生態建設方面,我們的確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們後來在西校門,看到了一隻對人毫無恐懼的喜鵲。由衷的喜悅,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島與翻尾石魚

湖光塔影,讓人留連忘返。未名湖景色出衆,已經成爲北大風景的標誌。環湖的楊柳婀娜多姿,枝條低垂,溫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隱隱浮現。橫臥在湖中的有石舫,點綴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島。幽靜的湖心島是未名湖上的一顆珍珠。翻尾石魚,則是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老師那裏,才知道了其背後的故事。小島原先是蘆葦等植物旺盛生長的優良環境,是一個生態極其協調的小環境,與翻尾石魚一道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在百年校慶時,學校爲了更好地進行介紹和說明,在小島上設立了一塊說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島,人的影響使得蘆葦的生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到蘆葦完全從小島上消失。

好在學校已經認識到這點,今天看到的說明牌,已經從小島上轉移到湖邊。具有自恢復性的生態系統,在得到長期發展的條件後,應該可以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重新擁有一個優良生態的小島,然而並非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得到補救,有時候,一個不很英明的決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遺憾的。規劃的長遠性由此可見一斑。只願小島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啓示。

6、蔚秀園與暢春園

有着悠久歷史的燕園,是我們的驕傲。

“北京大學燕園校區,早在金代就成爲京郊著名的風景區。到了明代,大規模構築園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賜園”。民國期間成爲燕京大學校園。校園的用地中包括了八個古園遺址,即“勺園”、“淑春園”、“鳴鶴園”、“鏡春園”、“朗潤園”、“蔚秀園”、“承澤園”及“治貝子園”等。在位置上與圓明園毗鄰,在內容、造園風格上與圓明園之萬春園中的若干園中園有類似之處。不同於宏麗的皇家園林,也有別於咫尺山林的私家園林而獨具一格。後歷經滄桑,諸多古園或隨同圓明園一起付之帝國主義列強之火,或被軍閥侵佔變賣,不少已經夷爲平地。……淑春園、朗潤園、鳴鶴園、承澤園爲倖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爲完整,這是校園歷史悠久的見證,也是寶貴的文物。

“1920年北京通州協和大學、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及北京匯文大學合併,建成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從軍閥陳樹藩手中以六萬銀元買到了淑春園和南部的勺園故址作校址,由美國建築師g負責校園規劃設計,並於1921年動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園最初用地40公頃,學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後徵得朗潤園、鳴鶴園、鏡春園、蔚秀園、承澤園爲教工宿舍福利區,同期還購得治貝子園爲燕大農學系實習場地。 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築功能與環境統一,建築藝術與環境協調。採用傳統民族風格的個體建築與古老園林風格相協調,縱橫交替的建築軸線佈置與園林環境相互滲透,建築組羣母題的應用構成和諧的韻律。建築與山水、道路、樹木相溶合的空間序列,使人產生多種美的感受。”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回顧,讓我們擁有更多瞭解的渴望。今天作爲教工住宅區的幾個園子,又是怎樣的呢?

走進蔚秀園,故園的風韻依稀可辨。然而“建築與山水、道路、樹木相溶合的空間序列,使人產生多種美的感受”的感懷卻蕩然無存。樓房與平房在同一個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與土路在同一個湖邊顯示着自己的功用。因爲這裏修建了幾個條件十分簡陋的價格低廉的小旅館,往來的人更是各色各樣,破壞了那種靜謐而安逸的環境感觀。由於過度的對外開放和管理不善,蔚秀園的今天很是讓人失望,隨處可見的垃圾,簡陋的小飯館和同樣簡陋的小旅館讓人頓失興趣……

那麼,長期在此居住的住戶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戶對此處的反映多是“髒亂差”——垃圾隨處可見,湖邊的平房排放廢氣嚴重污染環境。湖水主要來自萬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氣熏天,蚊蟲成羣。

至於住宅距離湖邊稍微遠一些的住戶,則認爲除了管理不善之外,這裏的生活還差強人意。而且位置比較方便,距離頤和園、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較適宜居住。一個學者模樣的老人說,“大學裏能有北大環境的很少”。一個看上去有八、九十歲的隨兒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說:“環境還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而住戶們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附近沒有大型超市,購物不方便。

在暢春園,我們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我認爲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的不善。一位原來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大媽在一再要求我們證明是北大的學生之後,才細細地給我們講出了這其中的很多問題,她對北大聲譽的維護讓我們很是感動。然而作爲北京大學的教工宿舍區,卻無法提升管理的層次,以至於使其成了來京打工人員的居留地,這一點不能不引起重視。長此以往,住戶的維護是不可能維護住園子的聲譽、北大的聲譽的。

7、萬泉文化公園

公園是公共藝術與綠色生態相融合的一個集中化空間。在20世紀中葉以後,歐美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得到了高速發展,城市空間隨着人口和經濟的發展而肆意擴張蔓延,工礦生產與加工形態尤其是在後工業時代的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訊以及整體生態環境的重重壓力而呈惡性化發展趨向,使得自然生態、動植物羣類的多樣性和人類千古歷史文化類型之遺產的豐富與完整性,均遭到了觸目驚心的破壞。這種情景在貧困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甚。許多大城市中心部位和郊區部位設立的公園已遠不足以起到明顯改善和優化城市環境的功效,而大多隻起着對城市社會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回報、高消費所帶來的心身壓抑和生態環境的侵害做某些調節、撫慰,抑或暫作短時的消解和逃遁之所。

儘管如此,公園,仍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人們對業已失缺的自然景色或農耕時代田園風光的祈求與象徵性的迴歸之地。在許多都市街道、廣場、社區中心已經漸漸失去原由的公共交流、休閒場所之功能,並缺乏優美的綠色生態環境品質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園便更顯其城市花園與“城市之肺”的價值意義。

萬泉文化公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立起來的。這裏在過去是一個早市,後來經清理整頓建成公園,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它是一個半開放性質的城市街心公園,其中有假山、草坪等景觀以及兒童遊樂區、老年人健身區、舞池、輪滑場等公共休閒娛樂設施。難能可貴的是,這裏的地面一律採用軟質的材料鋪就,既不失美觀,又有保護性能。我們大約在上午10點左右到達這裏,很多孩子在玩耍,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還有很多人這裏放風箏,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隨機對遊客進行了採訪。在採訪中,大多數遊人表示住在附近,是常來這裏的,有時候甚至只是爲了散心而來到這裏。他們大多數表示“環境還行,器械不錯,比以前強多了”。帶孩子來的家長表示對孩子的安全放心。而大多數的不滿意集中在公廁衛生上面。據說這裏的公廁因爲無人管理,常常污水橫流,使整潔優美的環境大煞風景。另外就是樹木的缺乏,這樣就導致在夏天的時候,人們因爲沒有乘涼的地方,而只得在清晨或者傍晚來散步,白天則失去了使用價值,不能不說是一個欠缺。

萬泉文化公園從總體上來說是一個成功的規劃,如果能夠加強公園的管理,在一些細微的地方再下一些工夫,應該會是北京西郊生態建設的一個傑作。

生態環境實習報告2017生態實習報告(4) | 返回目錄

炎炎夏日,流火歲月。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我迎來了第一個暑假。爲了更好的學以致用,全面瞭解當代農村的現狀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九人組成的“赴贛南農村生態環境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始了我們的行程。滿懷着對家鄉的美好憧憬和對鄉土的眷顧,我的心激動不已。

這次我們

爲期一週的社會調研我們走訪了龍南的多個生態農業示範點和一些建設較好的新農村示範村,同時也親自與當地的農民進行了有關交流,細緻的聽取了當地有關部門的建設經驗以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通過我們實地走訪和詢問得到的資料我就我們的成果進行了總結,得到了贛南較爲普遍的也是發展較好的幾種生產模式。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畲族風情園,在那裏最爲主要的也算是普遍的生產模式是“豬—沼—果”模式。所謂的“豬—沼—果”模式就是以果園爲主,栽種一或多種果樹,配合果園有自己的豬圈或說是豬場,此外一般也會有一口池塘,還有就是家裏會建一個沼氣池。這就是此種模式的主要硬件設備。該模式的運行方式是以果園經營爲主,豬場是爲了爲沼氣池提供發酵物——豬糞,沼氣池中的沼氣液用於果園的施肥,沼氣用於家裏的烹飪、照明等。此外果園定期的整枝也可爲沼氣池提供發酵物——幼苗。這樣一來該模式的能量便可以循環利用,既沒有能源的浪費也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據瞭解,由於這邊地處農村,與市區距離較遠一般情況下很少有蟲害,因此果樹噴灑的農藥很少,由於豬場的存在果園幾乎不需要使用化肥,因而土壤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根據實際瞭解得知,每戶農家大概只要有六七十畝的果園就可以達到戶年收入幾十萬元。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生產模式是可行且具有無限前景的發展方向,同時它也符合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第二種生產模式是:“礦山—廢水精煉—淨水”,這種模式我主要通過一個走訪的實例進行簡單說明。這是一個主要正對稀土原礦開採過程中排出的水進行進一步的淨化提煉的小型工廠,它不僅可以通過出售提煉出的稀土半成品獲得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污水處理的作用。這樣的工廠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生態經營模式。在中國很多的礦藏重鎮污染問題都很嚴重,其中不少就是因爲開採時沒有注意到其廢水的處理導致河流水體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如果將這種“礦山—廢水精煉—淨水”的模式推廣,不僅可以減少一些開採商的治污投入,還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最重要的是保護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今日我們走訪的那家工廠雖然規模並不很大,卻很好的對河流污水進行了處理還從中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效應,實地觀察並沒有在廠房旁邊發現因污染死亡的動植物,事實說明這樣的模式是確實可行也是具有推廣意義的。

第三種生產模式是:“雞—糞—果”。這種模式跟第一種模式有很大的相似點,只不過經過實踐表明,雞糞是不適合作爲發酵物的,它的發酵產物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沼氣,不能作爲家用燃料,所以產生了這種新的生產模式。這裏只是把沼改成了糞,就是因爲不把糞用於發酵而是作爲一種商品進行出售,主要買給一些專種果樹的農家。據瞭解,如果常年自家的雞的數量在八千左右,一年便可以通過賣糞便掙一萬多塊錢,基本足夠一戶農家一年的開支。如此一年就可以輕鬆掙個五六萬了,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這已經足夠奔小康了。由於農村有廣闊的土地,特別是較爲偏遠的山村,更是山外山,如果充分利用這廉價的條件,發展這種模式是十分容易且十分掙錢的方法。爲了更好地推廣這種方法,因地制宜可以養鴨,養鵝,放牛,放養。只要自己在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分析,相信致富不是問題,希望廣大的農村可以積極響應學習此類先進的致富方法,早日走上小康生活。

第四種生產模式是:“林—遊—果”。爲了更好地響應國家新農村建設和退耕還林的發展政策,林業部門努力做好生態保護工作,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雪中送炭。過去,政府爲了達到上級下達的綠化要求,強制百姓把自家的幾畝救命田種上了楊樹、楓樹,不但苦了百姓,結了很多民怨,也因政府瞎指揮沒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土質條件樹苗成活率極低。而近年由於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一輪高過一輪,不少地方政府對綠化急於求成,不願千里搬運半成樹導致成本上升了幾千倍,綠化質量卻日漸變差。此外這種閃電式的綠化方式純屬剜肉補瘡之舉,拆了東牆補西牆,缺乏全局性和長遠性。這裏介紹的這種生產模式是指:有關林業部門配合當地農戶對原來質量差,產出率低的林地有計劃,有目的地改造爲經濟林地。這樣不但滿足了政府的綠化要求,還備受百姓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外配合當地的一些古城、古建築、古文化,有計劃的改建、修復一些旅遊景點,在果樹成熟時期果園開放售果與當地的旅遊相互刺激,相互帶動。

農村建設利在百姓,功在千秋,希望政府不要過於急躁,也希望廣大的農民們能夠更好因地制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發展模式。

八月流火,伴着此起彼伏的蟬鳴和萬里無雲的明淨藍天,我度過了人生中第一個充滿着溫馨和關愛,洋溢着熱情與愛心的富有意義的暑假。“艱辛如人生,實踐長才幹”,作爲大學生,我們最終要走入社會,融入社會。第一次參加社會實踐,我明白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通過參加這次實踐活動,有助於我們在校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和認識。爲期一週的暑期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年齡段人的感情,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視野,增長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才之路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纔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教堂,在那個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希望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