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8W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

時光飛逝,一轉眼一個學期又過去了。本人在學校領導的關心下,在學校同事的支持下,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回顧一學期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缺點和不足更是不容迴避的,現反思如下: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精選14篇)

一、課堂上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應有客觀公正的評判。

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爲學生創造了富有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我也常在教學中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們常有許多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觀點。這個時候爲了珍視學生的個性特徵,尊重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我往往對這些答案全盤肯定,統一說個好,造成皆大歡喜的局面。

反思:

(一)這些答案都是十全十美的嗎?這些答案就不存在問題了嗎?指出不足,就一定傷學生自尊嗎?不!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的心靈並非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即便部分學生如此,那麼,這般“呵護”,也只會使其心靈更嬌更脆。試想,這樣的學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驗?再說,虛假籠統的評判反饋給學生的是錯誤的信息,這種欺騙對該學生而言也構成了傷害。

(二)在保護一方的同時是否又傷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顯勝出一籌的同學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學生領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師還可敬嗎?以後的教育還有說服力嗎?

所以這是狹隘的“尊重”,可能換來的是無盡的“傷害”。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作爲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對學生的答案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教師應善於指出學生不足。的確,在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時,很可能會傷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真誠的目光,鼓勵的話語,親切的拍撫傳達你對他的信任、期待、熱愛。學生在發現自身不足的同時,感受到了濃濃的師愛,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二、語文課應該姓“語”,應該注重品詞析句,應該上出語文味。

語文課本身包含的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課程標準一聲令下:“強調課程之間的整合”,於是在我的教學下,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成了科學課、成了社會課,語文課變了味,不再姓“語”了。語文課強調學生對於語言的品味,而我對一些文句優美描寫精彩的片斷,對其中的重點詞句視而不見,讓學生籠統讀過幾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讀真能讓學生感悟、理解、內化嗎?我們是否把朗讀的功能過於誇大了?不啓動思維,不用心體悟,在囫圇吞棗的朗讀中,精彩的詞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學生的大腦中閃過,在嘴邊溜過,在他們大腦的皮層上未留絲毫痕跡,不待下課,這一切恐怕早化爲過眼煙雲。如此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談何積澱?學生的語文素質又從何提高?

(二)語文課重在品詞析句,這是語文課語文味的來源。語文教學需要品詞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對一些成語,需啓動分析思維、聚合思維,並在聯繫上下文的過程中進行理解。需要強調的是,這理解決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賓奪主式的灌輸,而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心靈與文本的交融。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理應成爲閱讀的基本功。

(三)將品詞析句與朗讀相結合。遊離於品詞析句之外的朗讀,猶如喪失靈魂的軀殼。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方顯其完美。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品味,在解析後藉助朗讀進行表達。對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思,可直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詮釋、表達對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讀,語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積澱,學生才能學會閱讀,才能進行大閱讀,他們心靈中的文學園地纔有可能生機盎然,碩果累累,才能品嚐到語文課的醇美味道!

我想在這紛繁的教改大潮中,作爲一名一線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先進教育理念,瞻前顧後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機械運用也好,都不是應有的態度。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這纔是每一位新世紀人類靈魂工程師應有的素質。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2

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的感覺還比較滿意,幾個曾經學習上無所謂的孩子對語文感興趣了,對於語文學科來講,興趣顯得尤爲重要。大部分同學進步很快,讓我感到自己平時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回報。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爲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爲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3

本課下來總體感覺還不是很理想,還是要時刻提醒自己,教學時語速要再緊湊一些。但是我認爲認認真真地去準備這樣的一節課,加上各位名師指導,老師之間互相討論,能夠使得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所以這次的課上下來,讓我受益良多。

在教學本課之前,一直爲本課的教學設計左思右想,絞盡腦汁。並且看了許多有關本課的教案,以及網上的一些教學視頻,並吸取一些認爲適合自己教學的設計方案。就教學設計而言,原本打算以“驕傲”一詞作爲導入,先讓學生用“驕傲”說一句話,預設:我當了班幹部,媽媽爲我感到驕傲!這裏的驕傲就是自豪的意思。或者學生說:“雖然我這次考試考到班級第一名,但是也不能太驕傲。”那麼這時老師可以說在這裏,驕傲又翹尾巴的意思,有些洋洋自得。另外可以用課件補充第三種意思。但是最終考慮到,學生可能在用詞說話上花費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不一定能達到老師所希望學生說出的各種不同含義的驕傲,於是將這個方案捨棄,直接由教師送“驕傲”如題。至於當時一位老師提出學生可能會不明白這裏的驕傲是什麼意思,我認爲,教學完本課,學生就會明白原來老奶奶爲小男孩感到驕傲就是自豪的意思。並拓展驕傲的其它意思。我的一位師傅告訴我,先不要考慮怎樣將課堂上出新花樣,而是要知道這節課你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不要只考慮自己要怎麼教,而要考慮教會學生什麼。以這個爲中心加入一些花樣,這樣就是錦上添花。我認爲說得很對,於是先做好達成目標的這個任務。但最終還是認爲自己能力有限,上了一堂家常課。

課堂中還有很多做的不夠的地方,我自己認爲其中在生字詞教學中雖然花的時間很多,但是課後想想,發現自己只落實了學生對生字的讀音,欠缺落實記住字形。在教學語言的表達上歸納的不是很好,還有評價語還需要豐富起來。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4

從整體課堂效果看,學生演唱的表現力不錯,聲音的控制和協調能力較強,也比較熟練了。抒情和活躍兩種演唱情緒也能明顯地對比出來。但從整節課的分量和時間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複習鞏固階段一開始就離琴唱,導致暴露出了過多的毛病,給我心裏一個暗示:歌曲還沒學會,於是有意識地加重糾錯分量。其實鋼琴一彈,學生馬上跟上來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爲:

一、從此節課的進程看,離琴唱勢必會影響教學重點的把握,本課時的重點應是處理歌曲,而實際上這節課重點似乎還是糾錯,雖然也及時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緒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夠,學生真正操練的時間不足。

二、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現應儘量讓學生有成就感,得到審美的體驗,而不是故意讓他們“出洋相”,特意暴露缺點。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範唱、跟琴唱喚起他們心中已有的音樂經驗,節約複習鞏固時間,把精力放在歌曲處理排練上。

三、離琴唱一般在學會歌曲後,檢驗音準節奏及表現力時可用,或者進行無伴奏合唱時才採用的。此節課此處採用顯然都不合以上條件。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顯而易見,真有故意讓他們“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處離琴唱的確欠妥當。但是這樣設計,符合本人常態課的風格,我會經常在課堂上搞一些小測試、小研究。像這次,心裏實在很好奇: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到底會在學生心裏留下多少痕跡,會唱成什麼樣呢?結果正如我所料,儘管當時教得比較紮實,但時間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遺忘是學習的勁敵啊。一首再好聽再喜歡的歌曲,沒有經常唱唱,也只會留下支離破碎的痕跡。所以平時經常上一些複習課,舉行班級音樂會十分重要。音樂是不怕重複的,它是情感藝術,每一次唱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從這節課的設計初衷看,此處離琴唱並不合適,加大了糾錯的分量,影響教學重點的準確把握,課堂的完整性受影響。從教學研究和滿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讓他們亂一下也好,況且對他們也無大礙。還能給他們一個感覺:知識技能是很容易遺忘的,只有常溫習才能掌握得紮實。( 勵志天下 i123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5

一、在導入課時,我通過談話“每個人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說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爲。”的句式發言。

二、整體入手,把握重點。

《童年的朋友》全文圍繞着“形影不離”這個關鍵詞展開描寫。上課伊始她就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表達作者和小熊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找出相應的段落,引導學生聯繫課題找出課文的重點段落。

三、直奔重點,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品詞賞句,體會情感。

課文重點段——第三段很適合用來落實讀懂文章內容的訓練。而在閱讀教學中,則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來展開,讓學生說說什麼叫形影不離?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離?通過圈畫有關的詞句,朗讀句子,瞭解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對自己的自責。在練習指導這個環節中,重點讓學生體會聯想句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彷彿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與它的深厚友誼。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詞的方法,自主讀懂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小作者與小熊之間的親密關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對小熊的愛,提高了朗讀的有效性。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6

無論是做爲小說還是童話,《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兒童文學史給葉聖陶的定位是——中國現代童話的拓荒者。這種定位讓我想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矛盾對魯迅的定位:中國短篇小說在魯迅手中形成並且成熟。中國的童話沒有這樣幸運,沒有在葉老手中成熟,而且發展至今仍讓許多學者扼腕甚至汗顏。我們不能苛求拓荒者,畢竟篳路藍縷的艱辛是後人無法想象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葉聖陶的童話不論是早期的《稻草人》還是成熟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都存在明顯的硬傷。首先,在情節上,設計的過於離奇,這幾乎成了中國童話的通病,往往通過離棄的情節來支撐故事。

其次,與現實靠得太近,每次讀《稻草人》都讓我想起二十年代的鄉土小說,這將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礙。

再次是語言,童話雖然沒有在葉老手中成熟但現代漢語確是在以葉聖陶爲代表的五四學人手中成型,例如冰心,朱自清。 但《稻草人》的創作年代較早,現代漢語雖已度過草創階段,但仍處於“童年”時期,與現在使用的漢語有很大區別,這也是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障礙。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觀察: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發現影響不大,學生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有些杞人憂天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有些學生反映,內容十分枯燥與灰暗,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童話。針對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調整:安排有興趣的學生課下根據自己的想法畫一幅稻草人的圖畫,在做課件時加入水鄉稻田的圖片並且選擇可愛的稻草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將那個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園,引向淳樸的鄉土世界,給文章增添一些真氣。

第三個問題體現得非常明顯,許多學生反映難讀,不順嘴,這個問題比較棘手,在對學生做出解釋的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文章。儘量克服,並且可以鍛鍊學生的組織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7

語文學科尤其重視知識的積累,我曾多次告訴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記憶,課外不去大量閱讀,積累好詞佳句,是無法寫出的好的文章來的。優生爲什麼經常有玩的時間,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爲什麼呢?我想:學習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學習方法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老師重視了學法指導,學習效率將會大面積提高。首先,我要求優生小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班隊課中介紹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作業,認真複習,平時要學會思考找規律學習。最後臨睡前好好回顧當天所學,到雙休日再重新溫固知識。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的成語,都必須熟練背誦,當然,如果不願意背誦,還可以選擇反覆地抄寫。背誦或抄寫,可以自己選擇,目的只有一個,牢記於心。數學老師常說舉一反三,語文一科中有些題同樣如此,同一知識的測試,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平時加以訓練,學困生纔不會再考試中束手無策。如把轉述的話變成引用的話,那麼又怎麼把引用的話變成轉述的話呢?人稱代詞怎麼變化,意思纔不會變化,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語文教學因爲其學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爲工作量大,我感覺自己的閱讀還不夠,特別是理論書,下學期還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才能成爲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8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爲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爲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爲後來所提出的 “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 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着頭”,她說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說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裏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爲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9

愛因斯坦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因爲他有着巨大的科學成就,但細細讀過文本我發現,這篇文章並沒有花大量的筆墨來寫愛因斯坦的成就與貢獻,而是着重寫了他與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相處”的幾個生活片段,通過這些生活片段,我們倒不難看出他的這樣一些品格:友好、謙遜、寬容、坦蕩、和藹、童心、誠懇……當然還有不拘小節。而這些品質,平平常常的人,也會具有啊。褪去了“偉大”光環的愛因斯坦,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禮有趣,似乎更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呢!“像是從童話故事書裏走出來的”那個人,孩子們怎麼不喜歡呢?

但是,再想想,課本的編寫者精心編寫這篇課文,僅僅是爲了讓孩子們去認識一個“怎樣的愛因斯坦”嗎?僅僅是這樣的話,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精神、情感”層面得到了怎樣的提升呢?學生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於“感知人物”的層面,而是還應該感知一種處世的態度。

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細節,着力刻畫出了一個形象鮮明的愛因斯坦,展現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課文透過一個12歲的小姑娘的眼睛,讓我們走近了愛因斯坦。課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愛因斯坦這個人物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引導他們去品讀愛因斯坦的“偉大”與“平凡”,而這些就體現在課文的那些細節描寫中。因此,教學中,我還有目的地不斷促進學生抓住這些細節進行品讀,引導他們發現並思考。首先,引導學生從愛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寫中抓住關鍵詞語認識人物。再通過三次相遇中,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的描寫讓學生去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我並不僅僅滿足於學生流於文字表面的膚淺閱讀,而是通過學生的體會,反覆朗讀、表演,聯繫生活實際的思考等,讓他們有的放矢,最後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去領悟其精神內涵。在這樣的橫向解讀後,學生的體悟就有了載體,也就更容易體會到愛因斯坦“偉大”與“平凡”的真諦了。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0

一)、揭示導入新課

你的家鄉在哪兒?你喜歡嗎?想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

二)、初讀課文,劃出生字,並找找課文寫了哪些人的家鄉。

(讓學生根據拼音自讀課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初步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

)

學生讀後,找到了“濤濤的家鄉在海邊。山山的家鄉在山裏。平平的家鄉在平原。青青的家鄉在草原。京京的家鄉在城市。

”(課文的段落結構相似,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內容。學生的思維力有一定的發展。

)

三)、再讀課文,你喜歡誰的家鄉,找出來好好讀一讀,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學生非常高興,顯得興趣極高,但讓他說說爲什麼喜歡時,顯得有些詞不達意,或乾脆啞口無言。說明這個問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只讀了兩三遍,生活經驗不豐富,還不能深刻的理解課文,必須反覆朗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並結合課文插圖,全方位理解課文。指導朗讀重點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那麼……那麼……”這種句式,表達了小朋友喜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1

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學生在閱讀時會有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能在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國小語文課堂上,閱讀有多種存在的方式,從理解的程度看,可分爲精讀、略讀和瀏覽;從讀書的方法看,可分爲朗讀、默讀。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極有效的途徑。

《母雞》一課是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描寫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讚美了母雞的偉大,表達了對母愛的的讚揚。全文語言通俗流暢,內容淺顯易懂,但課文主旨又意蘊深遠。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讀,既是目標,又成爲了很有效的方法。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2

“師傅”來聽課,我自然要更加認真地準備課堂。這節課的準備從國慶節前便開始構思了,雖然網上教案與課件數不勝數,但我總是想別出心裁,講出點新意。我殫精竭慮,認真想構思、積極做課件,花費了巨大的心血。總體上來說,整個課堂原創的東西很多,我是比較滿意的。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說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做到熟讀課文,瞭解文中生字詞。

本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敘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後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鍊是最爲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這點令人欣慰!

課後,於老師認真地給我評點了課堂,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爲如下幾點:

一、課堂有新意,亮點多、容量大,學生髮言較爲積極。

二、對於學生的表現,教師應該大力肯定,不能吝嗇於自己的表揚。

三、容量大,有的地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是爲遺憾。

四、心靈吶喊這個環節與上一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以致顯得多餘。

五、要注重實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與鞏固。

謙虛使人進步,以後的課堂,我要努力備好課,爲教學成績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3

這節課我設置情境,注重朗讀的指導,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爲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爲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最後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讀的高潮掀起處的不是很多。教學中如果一節語文課能時不時掀起朗讀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後的教學中我將力爭做到。

3、課堂上我對孩子們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要知道孩子們是特別喜歡老師給予他成績的肯定。激勵性的語言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八年級上冊語文反思 篇14

《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的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得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