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6W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方面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精選14篇)

重新來到高一年段教學,讓我有了想要突破以往模式的慾望。第一年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措的,那麼經歷了兩年教學和一次會考後,我會有什麼不同了?我自信了,想改變,想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想知道不同教學的操作方式和效果會有什麼不同。爲了改善教法,我積極向有經驗的前輩學習,借鑑他們的教學成果和多年的經驗,從課堂的把握,語速、時間的安排,作業佈置,批改到平時的抽查,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力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時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並提出改善方法,如:上課時,語言不夠精煉,話過多,容易導致聽力疲勞,也容易聽力混淆,所以我應注意語言儘量簡練不過多重複,不過多解釋。學生不會太笨,只要有看書沒什麼大問題。重點集中在課堂的前半段時間,而把次要的知識點放後面,還可以穿插些幽默的片段和基礎練習。這些其實以前就有經常提,但總以爲課程內容較多,沒多少時間剩餘。而事實上,講多講少其實沒多大差別,學生在一定時間內能吸收的就那麼多,講多了也沒用,還不如把重點講清了,其他的略講,或練習時再講。語速放快,簡練,清楚了就可以了,也不用擔心剩太多時間,可多些課堂練習,讓學生學得輕鬆,他們才願意學,這纔是最重要的。作業佈置方面,題量不要太多,應適量刪減,留時間給預習作業。抽查方面,可利用每節課前十分鐘小測。利用本身的自習,在走動時,主動給學生解答疑問,提點方法等。如果要使教學更加行之有效,除了教學有度外,教師課外也需要做許多工作,如整合習題,提綱,,材料,課件等等,迴歸到最原始的一句話就是:勤能補拙。

二、自身學習方面

工作之餘,我也沒放鬆個人的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和教學研討學習,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不斷的閱讀教育教學著作。不斷擴寬知識面,爲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通過網絡學習,培訓交流等不斷 學習教育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組織教學。

回首這即將過去的一學期,收穫頗多,讓我倍感欣慰;但看到結果,差距仍然存在,又頗感路途漫漫,其修遠兮。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需要努力,希望下學期會有更大的進步。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2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1.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暑假新課程培訓活動,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2.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

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爲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 “模擬海陸熱力性質”、 “模擬水循環”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但實際課時較爲緊張,所以很多活動只能壓縮在課堂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3.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在教學時時時注意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

二、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爲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

2.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爲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3.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

4.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學生在應試的路上跑慣了,只知道解題、解題。面對在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新思路上學習,感到陌生不適應。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不同組之間進行答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引導的作用。對於實驗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可以嘗試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

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如地理成績可能不好的學生,但地圖繪得較好),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高一的學生年齡較小,多數學生才十五、六歲,所以要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學生共鳴。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作爲教師,在新課改試驗的第一年,我們要不斷的摸索,要勇於創新,不斷完善自己。作爲學生也應該明確自己的位置,懂得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擺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將要做什麼,這對於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3

第一對學生一定要嚴格要求。對學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課,不管是哪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必須認真聽。現在我感覺絕對不能放縱學生,不能讓學生以地理是副科爲藉口而不認真學或者甚至是違反紀律干擾我的教學。現在七年級3個班,我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樣的要求:上課必須認真聽講,作好筆記和我佈置的作業,積極思考問題。當他們有分神,做小動作,甚至講小話時,我都馬上上前提醒,如屢次犯錯則施之以措辭嚴厲的批評,再輔之以叫起來讀地理課文和閱讀資料,我覺得這樣對他們有好處,且他們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和關心。如果他們不聽課,看其他與地理無關的書籍時,我都是當場繳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上地理課時看其他書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麼地不喜歡地理,多麼地學不進地理,地理課都不是耍課,都不是可學可不學的課,要打好基礎,老師一律對其他書的沒收是要他們有一個好的開始,要他們在七年級對地理知識就有最基本的瞭解,否則以後學習地理知識是如何的艱難。我跟他們講,現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難,總結原因大多是讀國中時根本就沒怎麼認真學地理,或是根本就沒學過地理,因此七年級就必須學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轍。對學生唯有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真正地尊重這位老師,這是我的真實體會。不管學生有多麼的不情願,有多麼的反感和抵制老師的批評和教誨,老師都不能害怕心虛或是心軟,尤其是新老師,一定要度過這一關,對學生要嚴而又嚴。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學生對某一科有興趣,課堂上不該有的“活動”就會少許多,對老師的關注和對知識的渴求就要多許多。國中時期要求我們要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課儘量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舉一反三,不時抽學生回答問題,或是發表看法,形式新穎活潑,不拘一格。沙區國中地理教學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動題多,有利於發揮學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講述活動題時都是抽學生來回答,或是闡述觀點和意見。在啓發學生思路的時候我是不拘一格,儘管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也覺得理所當然,要讓學生的大腦活動起來總比壓抑好,學生有表現自己的天性和慾望,老師要儘量滿足,有時候我還組織學生辯論,儘管有些學生給出的答案另類,我都是鼓勵他們回答。當然對少數故意大聲吼叫,有意擾亂課堂正常教學秩序的學生則要另當別論。我還建議學生多到新華書店去轉轉,關於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識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學生地理百科知識》和《華夏人文地理》等雜誌可以多去看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經久不衰。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圖冊》是學生必須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我還帶有一些有趣的圖片,有時候電視報紙上有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如20__年暑假重慶的乾旱問題,重慶大學城最終落戶虎溪鎮的原因,修建三峽水庫的利弊分析問題等等。記得上“地圖”這一節時,爲了讓學生能對在地圖上如何判別方向有深刻的認識,我讓全班同學畫出學校的簡圖,圖上可有指向標,註記和文字說明,很多學生都欣然完成任務。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爲《教學大綱》是針對具有一般知識能力基礎的學生,且具有良好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量身打造的,對於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和基礎特差且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差的學生來說,要靈活處理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具體的教學方法之間關係的問題了。比如在講述《俄羅斯》這一節時對有的班級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摩爾曼斯克港爲何是個終年不凍港?而有的班級我只是告訴他們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終年不凍港。對於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漏洞百出,可以說全班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正確了,但我還是給他們鼓勵,表揚他們的思考精神。摩爾曼斯克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在北極圈以北,屬於極地氣候,按理來說摩爾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長時間是冰封的,但我們同時也從報紙上,電視上得知俄羅斯經常在巴倫支海舉行軍事演習,他們演習的軍艦就停靠在摩爾曼斯克港,有時候冬季也在演習,爲何?學生認爲正是因爲極地氣候,所以終年不凍;還有的認爲摩爾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凍。我引導他們看地圖,在結合上學期所學的氣候洋流問題,告訴他們海水終年不凍,關鍵是水溫,氣候是影響水溫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洋流呢,這裏有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來,終年不凍就順理成章了。還有課本第78頁的活動題,題目要求說出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以及氣候不同的成因,對某些學生我只要求答第一問,而另外一些我要求兩問都答,尤其第二問難度較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第一問都能回答準確,只有少部分學生誤以爲-48℃比-17℃要高。很明顯上揚斯克冬季氣溫比莫斯科低許多,而夏季則與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來說上揚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導學生總結上揚斯克又幹又冷,那裏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屬於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俄羅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問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地理位置來分析。首先讓他們看《地理地圖冊》第39頁,就氣候來說,上揚斯克屬於極地氣候,所以又幹又冷,且冬夏氣溫相差大,莫斯科爲溫暖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上揚斯克位於東西伯利亞山地,海拔較高,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所以更加劇了兩地的氣候差異。第三地理位置,上揚斯克緯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個寒極,寒冷氣流對其影響大過莫斯科,而莫斯科雖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但受盛行西風影響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氣溫不過於太低,因此雖聖彼得堡比莫斯科緯度更高,也曾作過俄羅斯的。

通過知道學習較爲認真的學生看地圖,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後得出來的答案可以使他們印象更爲深刻,同時對實在對地理不敏感的學生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可以使他們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學到地理知識。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4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穫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着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着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講授《地理》第四冊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二節《中國的鐵路》談談自己的體會。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爲,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本學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原先我在講第二節《中國的鐵路》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製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後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啓發式,學生圍繞着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着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這其中還有太多的遺憾。爲次,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並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在徵得同學們的同意後又上了一次,課後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按方向變爲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幹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幹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幹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幹線;在上課前一星期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蒐集與其有關的旅遊信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遊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儘可能地指導和幫助。

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着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於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導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遊”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遊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遊員來爲我們導遊。”在我簡潔地導入新課之後,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後達成共識。然後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遊員,創設一種旅遊情景。在我的啓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遊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導遊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遊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幹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鬥志,他們的表現更爲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採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遊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遊竟猜”的遊戲,以引導大家思考並區別鐵路幹線。第四組的導遊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爲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後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幹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

檢測階段我佈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等。由於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爲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爲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

在這次地理課堂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討論,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着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着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爲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繫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爲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國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爲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爲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爲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爲主的教學方式,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爲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信息,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爲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爲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導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5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爲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爲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爲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爲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爲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爲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爲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爲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爲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和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6

地理圖冊是跟隨地理課本的配套教材,是對地理課本的補充。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一環,也是地理圖冊中最基本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好地理圖冊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地理圖冊中的地圖大都是跟隨課本教材的配套圖或者是對教材地圖的拓展和延伸,地理圖冊中運用形形色色的顏色繪製城的地圖使各種地理知識直觀形象化,增加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趣味性。既然地圖冊具備地理學習的優勢,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應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好地圖冊去獲取地理知識呢?

1. 學習新教材時注重對地圖冊的運用,教材中的地理知識一般都蘊藏於地圖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觀察地圖發掘這些地理知識。

2. 講授地理環境、地理要素的變化等複雜地理知識時,結合地圖冊,將抽象性的地理知識形象化。

3. 讓學生課下多讀地圖冊,通過看地圖回顧所學地理知識,根據圖去梳理知識,回顧知識,總結知識。

4. 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中地圖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鍛鍊學生通過地圖學習地理的能力。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於七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繫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啓發分析說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爲主體,師爲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導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時,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爲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通過播放視頻“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實例,或聯繫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爲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衆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爲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視頻和音頻文件,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 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爲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爲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 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總之,還是磨練的少,經驗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8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爲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爲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9

教後記 本節是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等已學過的知識。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徵;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互相聯繫,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一些方法。

在講授“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內容時,我主要從幾個基本概念入手,讓學生根據河流分佈圖中給出的主要河流,通過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讓學生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分析外流河的特點時,爲了讓學生更加透徹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按照教師的提示,給學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嶺——淮河一線爲界,分別分析南北兩側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徵與成因,學生通過分析圖和教材資料,採用對比的方法從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長短、含沙量的大小、結冰期的長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與成因,重點是強調學生要從已學知識中分析得出結論,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會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

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端正,課堂秩序井然,對知識的掌握總體較好,爲後面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本節課能夠在恰當環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尤其在結合身邊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學生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本節課內容得到昇華。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體會就是:採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動眼、動耳、動筆、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快樂學習,有效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爲和諧的生命課堂。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本節課又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仍不能從相關圖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加強訓練。同時作爲地理教師,我在語言的組織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基本功訓練,爭取更大的進步。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0

在現代教學中,我覺得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國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屏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並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一氣溫分佈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颱風雲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颱風及其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的看法並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污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爲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麼影響?學生思維被激活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顯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爲什麼只有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物存在? 爲什麼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爲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臺風? 爲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後,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後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求知的快樂,品味到成功的喜悅。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 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1

本週六上午我有幸聽了主任的一節展示課,下午又聆聽了專家們對我校的“三六智慧課堂”操作的建議,一天的聽課學習使我收穫很大,下面就聽課情況談點自己的感受。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符主任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意情境的創設,他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梯子下滑,從而引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的。最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也引出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所以通過這節課,我又一次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挑戰,渴望挑戰帶來的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突,因此,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爲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引他們走向成功。

二、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

符主任的課件製作也十分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技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課題材料的蒐集上和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如花似錦,引人入勝,而且都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做到學數學用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形象直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

三、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

所有老師都知道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聽了符主任的這節課,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課堂教學不但要有準確的專業用語,讓學生聽懂理解知識,而且還要有豐富幽默的煽情語言,隨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互動環節引人入勝,氛圍融洽。

在數學教學中,符主任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把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尤其是在聽課過程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符主任教學方法的與衆不同,雖然是第一次給孩子上課,但我卻感受到他和孩子之間竟是如此的默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以學生間信譽心的交流。

以上是我聽課的幾點心得體會,我以後要把這次學習到的優秀經驗,用運到我們的“三六課堂”模式中去,讓自己的課堂也更加活躍,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2

地球運動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個教學難點,用了三個課時纔算基本完成,但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學生的接受能力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本節內容中,教學難點連續出現,如恆星日與太陽日,晨昏線與日界線、地方時與區時,晝半球與夜半球,冬至日與夏至日,極晝與極夜,黃赤交角與正午太陽高度、角速度與線速度等等,本節內容對學生能夠學好地理與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地理技能要求較多,如能畫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方向,能判斷晨線與昏線,能確定某地的地方時,能確定太陽直射位置,能進行區時的換算,能比較同一時刻不同地點的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能確定某地日出地方時與晝長(夜長)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下面着手

1、抓住本節的主線——日地關係與太陽直射點及其變化,如地球的繞日公轉過程中,由於繞日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其中一焦點中,造成一年中地球離太陽的位置有兩個特殊位置,近日點與遠日點,地球自轉時選取的參考點不同,造成太陽日與恆星日兩個自轉週期。由於某一時刻,只能有一點看到太陽位置最高,該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爲12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其直射特定緯線,對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影響很大,例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該半球白晝時間長,直射點所在半球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直射點位於迴歸線時正當該半球的白晝最長或最短的一天,直射點某緯線時。該地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在該日正午太陽高度從直射緯線向南北遞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也與白晝時間的漸變、迴歸線以南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的漸變,極圈內極晝極夜出現範圍的漸變有密切相關。

2、利用本節中相對的地理概念進行比較,能舉一反三,節省時間,如近日點與遠日點的公轉速度的比較,用“近快遠慢”來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在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北半球晝長夜短時,南半球晝短夜長,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達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線與昏線的判斷方法剛好相反

3、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理解本節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設置適當的不同形式練習,着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地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地理計算能力

4、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突破本節中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係,晝夜長短變化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等教學難點,利用多媒體動畫等工具,直觀反映地球運動過程,化繁爲簡,啓發學生思維,並能解決教學容量多與課時不足的矛盾。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爲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爲此,我認爲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着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爲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爲主;從以講授爲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爲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

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纔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四、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五、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爲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國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絡、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高一地理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篇14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爲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穫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着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着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講授《地理》第四冊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二節《中國的鐵路》談談自己的體會。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爲,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本學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原先我在講第二節《中國的鐵路》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製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後我指着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啓發式,學生圍繞着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着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這其中還有太多的遺憾。爲次,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並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在徵得同學們的同意後又上了一次,課後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按方向變爲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幹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幹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幹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幹線;在上課前一星期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蒐集與其有關的旅遊信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遊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儘可能地指導和幫助。

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着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於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導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遊”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遊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遊員來爲我們導遊。”在我簡潔地導入新課之後,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後達成共識。然後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遊員,創設一種旅遊情景。在我的啓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遊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導遊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遊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幹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鬥志,他們的表現更爲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採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遊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遊竟猜”的遊戲,以引導大家思考並區別鐵路幹線。第四組的導遊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爲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後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幹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

檢測階段我佈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等。由於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爲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爲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

在這次地理課堂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討論,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着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着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爲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繫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爲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國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爲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爲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爲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爲主的教學方式,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爲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信息,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信息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信息,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爲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爲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導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