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雪反思(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8W

沁園春雪反思 篇1

上《沁園春·雪》這課時,我有點兒心虛,因爲有一個問題直到要上講臺了我也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教參上倒是講得振振有辭,但我覺得只是凌空蹈虛老調重談。而我自己已經有的一點兒領悟又很怪誕另類不符合常規。這種我在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狀態,我戲稱它爲閱讀的“懸崖狀態”──渴望有新的跨越但是腳下又沒有紮實的土地作爲根基。一切還需要靠課堂上即時的生成發展來佐證──無論是突破思維原點還是遭遇尷尬,我認爲只有課堂上孩子們的反應,纔有資格對此問題做出最後評判。

沁園春雪反思(通用5篇)

果然不出所料,對於我的在質疑方面已經“訓練有素”的孩子,這樣算不上深層次的問題休想逃過他們的眼睛。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新鮮,我們面臨的矛盾是:毛澤東對古代英雄們到底持什麼態度?  一貫的最簡單的講法當然是──惋惜。傳統的講授要求教師摳住關鍵詞“惜”、“略”、“稍”,來讓學生明白:毛澤東對古代英雄主要還是肯定的,至於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罷了。  這樣的解釋當然是很唯物主義的,體現了毛澤東他老人家一貫強調的思維作風:實事求是、一分爲二。

沁園春雪反思 篇2

如何把毛主席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壯志讀出來,是本科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對於既是領袖又是詩人的毛主席,本首詞在遣詞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細細品味之處,所以在設計上我也考慮到這一點。上完這節課,有得有失,先總結如下:一、

資料的運用爲了讓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讀本首詞,課前除了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我還特地在網上下載一段視頻,既有畫面又有朗讀。課上,先提出朗讀要求,讓學生自己試着朗讀,再交流、點評。

接着,讓大家看視頻,輕聲跟着朗讀,感受名家朗讀的語氣語調。然後試着自己讀,尋找差距,說說爲什麼那樣朗讀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後,再次使用這段視頻,讓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試着配上肢體語言進行更加盡興的朗讀。經過多番比較朗讀,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對詞的內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一、字詞賞析的指導在賞析字詞的時候,我注重先舉例,讓學生知道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然後讓學生模仿示例,劃出文中運用的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後全班交流,點評,總結方法。最後,佈置作業的時候,針對學生課上賞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讓學生由口頭化爲筆頭作業,檢測課上評講後掌握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培養筆頭表達能力。在作業批改中,再次發現問題,再做個別指導和強調。真正將字詞賞析落到實處。

二、詞句內容分析的零碎每次在賞析詩歌詞的時候,對了解內容的設計似乎總讓人頭疼,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一節課下來也有這種感覺。似乎內容講解完後,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壞了。原因何在呢?似乎問題提的過於零碎,總擔心分析的不細,就有了很多其實可以精簡一些卻沒精簡的問題。這樣,內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詞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壞掉了。以後在詩歌和詞的教學上,內容分析時要多思考問題設計,力爭問題明確精要。

三、優美畫面未能描述這是課後我非常後悔的一個環節,當時沒能想到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口頭或書面選擇一個認爲優美的畫面進行描述,實在是一大憾事。如果當時除了看視頻,再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進行描述,效果會更加好。一節課下來,有得有失,以後在課前還是要多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備學生,要大膽創新,不走老路,這樣纔會更有新意,更吸引學生,更有實效。

沁園春雪反思 篇3

《沁園春·雪》之所以最打動人之所在──因爲這是豪不掩飾的至情至性的創作!只有這樣解讀,毛澤東才能走下神壇,走進讀者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的解讀,《沁園春·雪》的文氣和文脈纔是貫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爲一。

範例五反思這節課,我認爲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學生的調動不盡人意。因爲是下午最後一節課錄課,考慮到學生的精神狀態可能不會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課之前,換上平時不愛穿的本裝,一走進教室,就聽到學生的一陣驚呼,加之平時與學生的關係比較融洽,我以爲學生會因此而亢奮,在教學過程中會有積極的表現。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並不盡人意。

我想除了因爲學生沒有見過這種架式有些膽怯外,可能還另外的原因:一是問題的設計,二是學生的活動設計。在設計問題時,我注意到儘可能只設計一些對學生體悟詩詞感情的問題,而且儘可能使問題指向明確,但在實踐中,有些學生的回答卻與我的問題相去甚遠,我想這也許是高估了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所致。在學生的活動設計上,設計得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思考或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2.學生誦讀指導不夠細緻和充分。在教學設計中,我是計劃通過關鍵字的品讀,讓學生領悟詩歌的感情,進而指導誦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未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例如在品讀上闋“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的滔滔”中的 “惟”和“頓”字時,品讀了作用情感,但沒有即時指出該如何讀。在品讀下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幾句中的“略”、“稍”、“只”幾個字的作用和蘊含的感情時,也沒有及時指出應該如何處理朗讀時的重音與語速等問題,使朗讀指導的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爲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改進:

1.進一步縮減教學內容,重點放在朗讀上,並將朗讀與關鍵詞的品味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問題設計上少提一些問題,也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從上闋說到下闋,而是將上下闋的品讀任務分配給各小組,由他們先品再讀,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的指導,我想這樣的話,品和讀會結合得更好,既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又能提高課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可以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讀先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進行品和讀的實踐,談朗讀處理,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提高,學生由於有了說的實踐,課堂發言可能也會積極和精準一些。

沁園春雪反思 篇4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說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爲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羣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爲“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爲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沁園春雪反思 篇5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上闋圍繞“爲什麼寫景產生了壯美的效果”一問展開,下闋則以對比爲支點,融評價歷史人物與理解“風流人物”內涵於一體。

2、鑑於作品作爲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文采 ”“風騷”等。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於人品”的論點定爲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鑑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鑑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

回顧備課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的立場是努力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爲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擷取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表達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啓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