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W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

在上三年級體育課《前滾翻》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在我演示了猴子滾動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滾翻時要團身的要領,但是在實際的練習中,依然有不少學生不能完成完整動作。關鍵的原因在於低頭的問題。於是,我讓兩個學生上前展示自己的動作,一位學生低頭團身,完成了動作;而另一位學生儘管團身很緊,可是由於低頭不夠,使得他的前額觸墊,怎麼也翻不過去。面對這樣的現象,很多的學生明白了低頭的要領,要後腦勺着地。但是明白了不代表能完成動作,我就引導學生利用準備活動時的“低頭看天”和“倒看人”遊戲,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後腦勺着地的要領,儘管有些學生團身不緊,但是一低頭還是可以翻滾過去。在這樣的初步體驗的基礎上,我嘗試讓學生滾翻以後能站起來。剛剛有些學生低頭能滾翻過去,但是由於團身不緊,無法很好的站起。學生明白了動作要領,在後來的練習中,自然而然的在滾翻中團身,力求在滾翻過後能站起。超過一半的學生能在滾翻後站起,還有部分學生就差一點點就成功,這時候,我又引導學生雙腳用力蹬地。我請兩個學生展示比較,動作快的學生很容易就滾翻過去,而動作慢的學生儘管滾翻過去了,但是站起來很艱難。我問翻得快的學生有什麼祕密?他說:“要用力翻,腳要用力蹬地。”通過對比引導,超過90%的學生利用低頭、團身、蹬地等動作要領,出色的掌握前滾翻的技巧。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在這節課上,我覺得我有兩個成功的地方。一是在技能教學上,我採用發現問題——對比分析——改進方法——成功的方法,學生對技能的掌握較出色。大部分學生通過體驗,或是觀察老師、同學的示範,逐步掌握低頭、團身、蹬地的要領,最後掌握前滾翻的技術要領,出色完成動作。在技能指導上,我充分強調要低頭、團身、蹬地等要領,

或通過動作比較,或通過動作演示,使學生理解動作要領,突破重點,克服難點,最後順利掌握前滾翻技術。

二是學生在自主練習時,我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比如一開始有的學生團身緊,但是滾翻不過去,我就引導學生要低頭。通過前面的準備活動“低頭看天”“倒看人”遊戲,使學生理解前滾翻中低頭的重要性,強調在前滾翻時要先低頭才能滾翻過去。在學生滾翻過去後不能順利站起時,又通過分析比較,讓學生理解要滾得快,雙腳就要用力蹬地。在練習時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學生對於動作的掌握就更容易。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2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新課標中對於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即通過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努力向新課標的要求靠近,讓我的課堂充滿語文味,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導入,誘發活力。

在上課伊始,播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帶給他們直觀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們朗讀水平的提高。

教 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包括自由的,齊讀,男女生合作讀,生個 讀等等,每種形式的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初次接觸課文時我選擇自由的,那麼孩子就不能齊讀,那樣會影響學生自己的理解。在讀書的過程中及時指導孩子在 發音,吐詞上的不足,傳授讀書方法,使學生的朗讀能夠不斷進步,喜歡朗讀,樂於朗讀。其中一種讀書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過語言引導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情境。 讓學生體會放風箏的快樂,輕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飛時的快樂和輕巧。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詞是很優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飛起”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優美的語言給學生創造一定氛圍,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 “蝴蝶在花園裏飛舞”、“花瓣裏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 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這樣孩子們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隱藏的感情。這樣的感情下,我讓孩子們再次讀課文。孩子麼們歡樂 輕鬆的感情溢於言表。

但是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在詞語“託”字教學中我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們通過動作模 仿,理解“託“是怎樣的,領悟作者用詞的謹慎,可是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我應在講解了”託“和”拿“的區別後讓孩子們模仿,然後再讓全班 帶動作讀,這樣效果纔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將字詞的教學落到實處,爲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 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 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爲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爲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 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爲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爲 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爲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 蘊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爲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 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 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爲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 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 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 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 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 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 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 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 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 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 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 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爲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 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 都哭了,爲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 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 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 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爲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 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 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爲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着、體驗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爲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4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我認爲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5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

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爲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6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的瞭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只有開動腦筋思考,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畫楊桃 教後反思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作者先略寫了父親教導我畫畫要實事求是,接着具體細緻的敘述把楊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結果的思想方法。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了課文內容,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麼是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樹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了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學生從築路工人的行動中受到啓示,增強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掌握了本課生字詞。理解了小村莊過去和毀滅的原因,激發了熱愛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專列 教後反思

學習完本課,學生對本課的重點詞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你環境的意識。讓學生體會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的情誼。

翠鳥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學會了課本中的生字,能夠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驗到了翠鳥的美麗可愛,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 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麗積累了優美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荷花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學會了本課的生字詞,在欣賞荷花美麗的同時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古詩兩首 教後反思

本科結合古詩學習的特點,採用多種誦讀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 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燕子 教後反思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點,體會了文中精美的詞句,培養了善於觀察的好習慣。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7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的情懷。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難點在於憑藉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抒發自我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以讀促思,以演促讀再促思,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具體設置如下程序教學:

一、感知文本 引出“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讓學生用詞句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句積累,爲學習課文作了鋪墊;還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趕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別是和“海洋寶寶交朋友”的環節,既讓學生複習了詞語,訓練了學生的書寫習慣,又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強烈地閱讀課文的願望,可謂“一舉三得”。

二、與文本對話 緊扣“趣”,輻射全篇。

1、《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師生、生生和文本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仔細讀第2-4自然段,找出趕海的有趣場景,分別加上小標題,理清脈絡。

2、讀中交流:從那些地方看出這個場景的有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自瀆感悟能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導讀重點場景。捉海星部分先讓學生試讀,通句子比較。從“摸呀摸呀”,“嘿…!中體會到抓海星給我帶來的樂趣。導讀捉螃蟹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的專注神情與“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的鮮明對照,通過 “原來”使學生體會到螃蟹作最後掙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導讀“捏大蝦”時,讓學生品味比喻句的精當,通過朗讀想象大蝦大搖大擺神氣十足的樣子,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我“只一捏”便俘虜了“武將”的那種得勝時的喜悅心情。語文教學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字詞上,才體現出它和工具性。 4、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課堂即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寬鬆,愉悅,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可親近的大姐姐。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再品“趣”,整體迴歸。

師娓娓講述,把學生帶入情境:“我”滿載而歸,迎着柔和的海風,沐浴着夕陽的餘揮,踩着軟綿綿的沙灘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四、圍繞“趣”,課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語氣:“戰利品、武將”借代詞,“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滿載而歸”成語。這些詞語的恰當運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儘管全文場景描寫沒出現一個“趣”字。但我們讀後卻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讓我們學習這種寫法,說一說自己參加的最開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在這裏得到了印證。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8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教師 華秀毓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爲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爲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踏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0

《燕子》教學反思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爲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爲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裏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着,在陽光下,在校園裏,學生們盡情地尋找着燕子的足跡,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着孩子們因爲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着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古詩兩首》教學後記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觀著名於永正教學《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閱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爲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閱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啓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閱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導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爲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 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爲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爲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爲“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啓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說:“《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閱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說:“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 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說到: “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 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適當的“創新”

適當的“創新”或說“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爲“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敘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通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本”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纔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閱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

《珍珠泉》教學反思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 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爲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爲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爲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說什麼?”爲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爲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爲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說些什麼?作者說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爲此我爲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1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國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啓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打開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纔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2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爲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爲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爲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爲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 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裏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裏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爲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爲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3

《燕子》教學反思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麼優美的文字,多麼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爲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並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爲什麼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麼形象、這麼可愛,怎麼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裏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隻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着,在陽光下,在校園裏,學生們盡情地尋找着燕子的足跡,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着孩子們因爲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

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着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遊,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古詩兩首》教學後記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爲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爲求異,而爲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觀著名於永正教學《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質教育到全面貫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閱讀教學中我們欣喜的看到,課堂活起來了,個性突出來了,創新多起來了,這是新課標倡導“以人爲本”的教學觀的體現。但縱觀目前的閱讀教學案例不難發現人們對“課改”環境下教學還存在着一些誤區。前不久在我集團總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來我校送課,教學了三年級的《荷花》。教學中體現的深刻的教學思想,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寶貴的啓示。

一、重基礎,“寫字教學”貫穿始終

目前閱讀教學追求“個性”“創新”成了一股時髦的風,“寫字教學”常常被人們忽視,平時的教學中尚能在課尾提一提並佈置學抄寫默寫,但在“課改”研討課之類的閱讀教學中越來越成了麟毛鳳角了,生怕學生的“創新”的熱情,弘揚的個性受到它的破壞。在於老師的課上“寫字教學”不僅受到了重視,而且貫穿在整 個教學過程中。

如於老師在導入新課後即板書課題,他是這樣教學的,“請同學們一起看一下‘荷花’怎麼寫的”。隨即在黑板上書寫,“‘荷’字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何’字”。“現在我一起讀題目。”這樣的寫字教學一點不刻板又起到了識字的效果,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過程中的也是這樣。

於老師讓學生把課文中自己認爲用得好的詞語劃下來,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劃的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寫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字。於老師相機進行寫字指導。“這位同學‘冒’字寫得很好,很正確。對學生的好的寫字習慣給予表揚,激勵和引導學生注重寫字“‘冒’字的上部的兩橫不封口的不要寫成‘曰’字,隨後又書寫‘帽’字”,“這個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書寫‘目’)戴着一頂帽子(畫個半圓,再畫兩橫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爲帽子是布做的要加個‘巾’字 旁,這就成了一個‘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學法”即教會了學生識字,更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是真正的“爲學生終身發展服務”。課程最後於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書寫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點,並讓學生認真描紅才結束此課。

二、讀書要讀出“味”來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以“講解”爲主,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權利,現在的一些閱讀教學則因追求“創新”和“個性”而剝奪了學生“品讀”“體味”的機會。《荷花》的教學爲“呼喚回歸閱讀權”的閱讀教學留下了深刻的啓示。

教學中於老師介紹了葉聖陶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語言清淅流暢,平實淡雅,寫景狀物細緻優美,耐人尋味。然後說:“《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們要能讀出他的‘美味’來”。這給閱讀教學下了一個總的要求,然後又介紹方法說:“古人把讀書叫估‘煮書’(板書),書越‘煮’才越有‘味’”。在“煮書”過程中,於老師分三步走進行教學。首先是熟讀課文。“現在請大家認真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熟(板:熟讀)。”在讀書過程中於老師邊巡視邊指導讓學生讀進去,然後指名幾位同學讀文。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於老師要求學生再品讀課文。

“同學們,請你們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板:“品讀”),把你認爲寫得好的句子或語句劃出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劃得認真,再請你把自己體會的內容批註在旁邊。”這裏於老師提出更高要求,繼續“煮書”,深入“體味”。在“品讀“的過程中於老師讓學把一些好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當“品讀”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共同交流從劃出的詞語中“體味”到了什麼,並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體會到的東西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品讀”逐漸進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來越美了。如: 一個同學在課文第一部分劃出了“趕緊“這個詞,並說到: “我體會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時也好像‘聞’到了塘裏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極了。”(贏得了同學們一陣掌聲)。於老師繼續引導,“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讀出來嗎?”他試着讀到:“趕──緊──”(“趕”字讀得很急切,“緊”字則舒緩,讚美的讀出)。

於老師這時豎起了大姆指,然後又帶領大家讀了兩遍。此外於老師還引導學生“品讀”了“挨挨擠擠”、“冒”、“飽脹”、“翩翩起舞”等關鍵詞語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優美語句。在細細“品讀”讀出“味”之後,於老師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課文讀出“美味”來。(板“美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於老師給予指導,並範讀,如第四自然段要輕聲讀,用氣讀,帶着想象讀。通過於老師的引導學生不僅自己陶 醉在優美的文中,聽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適當的“創新”

適當的“創新”或說“創新”要適當。“創新”是好事,是課改倡導的核心,但在一些課堂上,常常一“創”不可收拾,沾邊的不沾邊,恰當不恰當的統統稱之爲“張揚的個性”,有“創新”。歸究其原因,這是沒有在紮實的基礎上追求“創新”,沒圍繞文章或字、詞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創新”。前面敘述中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在於老師教學中,學生通過“熟讀”“品讀”“美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了紮實充分的對話,創新思維非常活躍,產生的創新成果也與“文本”相貼切。

再如,在教學到“有的還是花骨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時,於老師播放課件讓學生說說“花骨朵”是怎樣的,有的學生說:“含苞未放”、“含苞欲放”,還有的學生道:“含苞羞放”,這時於老師又豎起了大拇指誇她想得好,既貼切,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這樣“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多處,每一處都讓我感覺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這纔是課改體現的“創新教學”。

以上三點是筆者聽課後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於老師的課展示了教學藝術的無窮的魅力,表達他對閱讀教學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究體會。

《珍珠泉》教學反思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 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爲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爲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爲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說什麼?”爲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爲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爲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說些什麼?作者說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爲此我爲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4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 ,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5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 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 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 教學重點, 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 沒辦法輕視; 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 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 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 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 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 不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 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 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 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 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 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 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 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 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 32 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 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 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 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 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 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 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 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 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比如, 在教學第七組課文時, 深深的讓我體會到在教學生的時候, 也是給了我們一種方式去學習。教學這一組課文,讓孩子們體會關於 世界的人民之間,雖然有着地理的界限,但是,人們的友好的心靈是 相通的。 上這組課文的第一課 《太陽是大家的》 的時候, 結合着現實, 利比亞的戰爭,生靈塗炭,這詞是孩子們送出來的,是啊,現代的社 會不太平,期待着孩子們都能活在沒有硝煙的藍天下,孩子們對和平 的期待,能夠從他們的眼神中出來。後來,在那一課的反思中,我說 是不是過了點,現在再思考,對生命的重視,對和平的渴望,人與人 之間的信任略顯得重要。於是,在上第 28 課時,我慶幸對孩子們的 鋪墊。由日本的海嘯引出思考,在 72 小時的最佳救援時期,我們的 國家派出了這隻隊伍。今年是他們成立的第十年,這個十非同尋常。 放手讓孩子們去尋找他們棒的地方,細細品讀他們的行爲,生命與生 命之間,哪怕一點點的生命氣息存在,都不能放棄,這就是堅持,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所以, 一次次的引讀: 中國國際救援隊, 真棒時, 孩子們可以從心底裏感受對他們的敬佩。 當一張張幻燈片出來世界各 地的人們對中國這支救援隊的評價的時候, 孩子們的微笑綻放, 此時, 他們的心裏自豪的是:他們是中國人,我也是!最後的時候,我出示 了新華社的報道,是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十年活動列表,全世界,哪 裏有災難,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生命的戰士! 對這支隊伍, 從不認識, 到現在的略微熟悉, 在經歷備課上課後, 我也想說: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 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 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 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 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 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 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 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 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 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 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 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 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 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 ,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 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2 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 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 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 ,只 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 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 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 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 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 底蘊,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 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創教學的新天地。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6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寫字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7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學者,我認爲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着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爲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8

接觸三年級音樂教學已經過去6周時間了。現將諸多感觸寫下來,反思一下以利日後教學之用。

三年級國小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實施的口風琴進課堂活動進展順利。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也發現了這一級學生諸多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較差,課堂組織教學比四年級還要難一些。二是學生讀譜習慣不好,課堂上沒幾個孩子會唱譜,使得識譜教學成了難點。三是口風琴教學進展緩慢,很多孩子入門太難。四是學生對欣賞教學興趣不大。

針對以上情況以後教學將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在課堂上加強學生課堂紀律意識的培養。二是在平時唱歌教學中逐步滲透識譜和視唱教學。三是加大口風琴教學的力度,通過活動隊興趣小組等形式使得一部分同學先學會,然後帶動全體學生齊頭並進。

國小三年級體育教學反思 篇19

《風箏》一文是賈平凹先生寫的,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這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二篇課文,與其同組的是《古詩兩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以及單元練習。《風箏》一文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爲“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的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爲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在教學分析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同樣的情一起飛,讓孩子們披文入情,同時抓住重點詞句的體會,讓孩子們感悟,學會把事寫具體,把自己的情感變化描述清楚。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兩條線,一是課文寫了與風箏相關的幾件事(幾個情景),二是課文怎麼寫孩子的動作和心情的,通過兩條主線的品析,讓孩子感悟文本中的感情變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