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1W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爲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在學第二段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裏,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着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爲孩子們的了。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爲是,讀書也很平淡。爲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着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衆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緻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2

上了《三亞落日》第一課時,在最初的設想時,我循規蹈矩,按照傳統的教學順序,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讀音、檢查課文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進入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一步一步,墨守成規,但是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將要過度到品讀第二段之前,我先出示中國行政地圖,讓學生對三亞的地理位置有大概瞭解,之後我又介紹了從網絡上搜集到的三亞資料(三亞氣候形成的原因),以一個疑問“這麼美繁榮地方,想身臨其境嗎?”帶着學生品讀第二自然段,在實施時,總感覺環節之間脫節了,雖然按照常規教學,第一課時也許就這麼上了,其實,《三亞落日》關鍵介紹了落日的神奇、美麗,但是如此奇特的落日和三亞這麼一個洋溢着濃濃熱帶風情的仙境又有必要的聯繫,我這樣處理教材,似乎將三亞和落日分開了,僅僅爲了一個教學目標,卻忽略了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許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三亞的美,但是他們卻體會不到在三亞這個特定的地方欣賞落日的獨特美,也許有時候打破常規,重組教材會有異想不到的收穫……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3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抒情文章,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三亞落日這一美妙絕倫的景象,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瞭解文章的結構,還精讀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一方面通過反覆吟誦,感悟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過賞析交流,體會比喻句和擬人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三個比喻句,體會三亞落日的美輪美奐,並在此基礎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除此之外,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的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溫和”時文中的近義詞“柔和”,理解“醉醺醺”時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碩大無朋”時可結合課文內容或查找工具書等方法。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我讓學生找出比喻句、擬人句,感悟三亞落日的美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優美。此外,練習用“先……然後……再……最後”把一件事按順序表達清楚。( 勵志天下 )

本節課研究的一個主題是“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一開課的時候,首先用一組三亞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再以一組落日的圖片,帶給學生一種視覺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第3、4自然段的時候,將自學邀請投在屏幕上,能使學生在自學時更加明確學習要求,從而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就比傳統意義上由教師口述,學生操作有效果。有時我們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記不住,最後,以《永遠的邀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總結昇華,讓學生回味無窮,繼續陶醉在美的藝術享受中。

課後,肖迪老師、信息部的老師們及我校的王虎校長、李定教導對我這節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肖老師對這節課的總體評價是:朗讀加強,練習穿插,圖片結合。她認爲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這個部分,我在引導時,僅侷限於第三自然段,其實還可以聯繫第四自然段中的“頑皮地蹦跳”等,這樣更能提醒文章的整體性;在學習“醉醺醺”這個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夠恰當,因爲“醉醺醺”是一種狀態,用圖不好解釋,而且圖釋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在出示的其中一張落日圖中,要處理下載時其中的字眼;在範讀“我瞪大雙眼”時,先用敘述的語氣,不要突然讀得高亢,這樣更能體現層次感;“生怕”這句話的情感是否串到結束語,放到總結中,把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感體現出來,深化主題;最後的總結句“哦!這就是三亞落日!”應該用一組聯繫性的圖片把三亞落日呈現出來。我校的王副校長建議,在學生自學時,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指導朗讀時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導學生複述落日的變化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說話,如果學生有困難再出示“先……然後……再……最後”這個句式引導。李定教導提出落日的美還更應該觸發學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輪美奐”這個詞通讀全文,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的美,還可以學生拓展想象,落日還會像什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的意見我虛心聽取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還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4

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

”,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麼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噹噹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說,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這樣,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另外,我還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說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5

《祁黃羊》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祁黃羊由於在多年征戰中,腿腳落下毛病,無法擔任“中軍尉”一職,便向晉悼公請辭,推薦他的殺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接替他,表現了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質。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有學生對此提出疑問,世上哪有如此巧事,祁黃羊推薦自己的殺父仇人擔當重任,剛好這個人就去世了,是不是祁故意的呢?他的根本用意在於推薦自己的兒子,而不落人口舌?面對學生的疑問,我頓時愣住,一堂課便草草結束。課後,我向我們吳校長請教,才弄清楚故事的原委。

原來祁黃羊薦賢的故事並非如課文中所寫。祁剛開始推薦解狐擔任另一職位,解狐做得很好,“國人皆稱善”,後來,祁黃羊再推薦祁午接替自己的中軍尉一職,他也做得很好,爲百姓所稱頌,從而,祁黃羊薦賢成爲千古美談。而我們的課文卻把這兩個故事結合起來了,以至於學生對祁黃羊的人品產生了質疑。

通過這片課文的教學,我知道了,作爲一名教師,並不能就教材而論教材,而應該滲透教材、拓展教材。作爲一名新教師,我需要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6

一、關於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我作如下設計。(1)、知識與能力:瞭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革命的過程;《權利法案》的頒佈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等基本史實。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英國革命的背景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的闡釋能力。

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討分析,培養學生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提取教材和老師教授教材中顯性、隱性知識依據史料,從具體史實出發,推導出相關結論,完成從“史實”到“史識”的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學習中,認識民主和專制鬥爭的殘酷性、複雜性和反覆性。通過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光榮革命”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適時的、有分地的妥協與讓步,是處理階級與階級、車與國、集團與集團之間關係的一種理想方式。通過對克倫威爾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傑出功績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感覺到目標的設計是備課過程中最難的一個環節,雖然上完這個內容,我還是捕捉不到本節內容的中心和靈魂。

2、教學過程的設計,我還是依據老辦法,以講述法爲主,原因之一是師生之間的瞭解不多,二是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記筆記的被動學習狀態,自主學習習慣沒有養成。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很難的。

二、關於教學效果

1、我是以複習舊課的方式導入的,在上第一個班的時候,我個別提問第一個同學“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她不暇思索便回答“記不得了”我再問第二個同學“人文主義的含義是什麼”他的回答跟第一個同學一樣。我讓他們翻課本,找出答案。這個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又由於開頭的不順暢,整節課氣氛一直都很沉悶,這是一大敗筆。

2、講革命爆發的原因時,議會與國王的關係學生不易理解,老師也沒有講清楚。

3、記得趙亞夫說過,“要關注歷史人物,要講得豐滿,有血有肉。”“以事帶人的理論再好,如果太重‘事’而太薄‘人’歷史教育的血肉也就流失了,留下來的骨架雖然可以支撐歷史教育,但已經沒有了流動的、鮮活的思想和感情。……這等歷史教育造就沒有頭腦的歷史捍衛者。本節內容的一個重要人物克倫威爾我沒有講好,只是簡單羅列其事實,再進行簡要評價,枯燥乏味,沒有血肉。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7

《春酒》是自讀課文,所以,它也肩負着以讀引讀、引思的任務。所以,在學習活動的最後,我安排了學生在對文本有着深入體驗的經過後,抒寫一個自己記憶中飽含濃濃鄉情和親情的與親人或朋友共享某種美食的情景。因爲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這也恰好運用上了“品春酒”環節中學生們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寫作方法的探究學習。於是,學生寫起來也會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達到教學目標與生成。最後,爲實現以讀引讀的目的,我列舉了幾篇同樣抒寫鄉情的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對比閱讀。獲得更多感受和啓發。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些不足,也讓我對這堂課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時會有一種缺失,在細節處理上不夠運籌帷幄,生成還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進入文章情境,帶着與目標相關的感情投入到講課當中。

3、通過課堂實踐,應更多地思考片斷練習與整體寫作的關係,學生寫作需要時間醞釀,知識到能力的遷移是一個過程,有時不可能立竿見影。

最後,我也希望能通過這堂課的設計,引發一些教學問題的探討。如散文教學的探討:哪些散文應該精讀,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閱讀?經典文字的內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從語言到文化是不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氛圍,去啓發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8

《囚歌》一詩濃縮着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與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接着提出質疑,讓小組討論交流體會兩個“自由”的不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因此,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悲壯,慷慨。整個課堂學生意味深長,情緒高漲,把自己當成葉挺,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還有一些遺憾,課堂評價語言單一,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語速較快,影響學生的理解。這節課引導學生較多,以後要在課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總結經驗,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9

語文是充滿詩意的,是最富文化內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那霎那間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不展現了語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每一處知識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們要用詩的語言去催發這含苞欲放的花朵,讓她們詩意地開放在孩子們的心裏。在《梅花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試圖從詩意語文上尋找突破口。

一、 吟詠梅花,詩化入題。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所以我有意識地選取了《詠梅》,這首詞中帶有偉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慾的品格。隨着詩畫同步欣賞吟誦,孩子們一下子被梅花的俏麗,被“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 個性閱讀,詩化語言。

文中每當讀到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些句子都是需要讓學生帶着感受來讀的,也只有這低緩,深情的句子才能讓學生在詩意的朗讀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顆赤子之心。

三、 鄉愁結題,詩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帶來的同樣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節課結束之際,隨着動情的配樂朗讀,孩子們對於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牽掛、眷戀之情感受頗深。我想,此時此刻,牽掛着祖國,愛着祖國的已經不僅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0

《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說它長得難看之後很感委屈,在媽媽的教育之下,通過自己沙漠旅行的親身體會,終於明白了自己並不難看,應該感到自豪纔對的緣由,揭示了判斷事物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辨證對待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教學時我運用圖示導讀,並且通過演一演來加深印象,讓學生感受到小駱駝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變化。

這篇課文很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因爲絕大部分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過委屈、自卑,怎樣去克服,怎樣對待別人的嘲笑,這篇童話則起到一個很好的啓發作用。所以,上本課時,我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憑藉課文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豐富、充實課文內容,深化、昇華課文的主題。學完故事後,我就結合課後練習,啓發學生想象:“沙漠旅行後,小駱駝又遇到小紅馬了,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小紅馬呢?”在討論中,讓學生品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並能改變原來不正確的看待問題的方法。

最後,我還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自己以前因什麼原因自卑過,什麼時候又因什麼事讓自己“自豪”?也可以談談自己以前對什麼人、事嘲笑過?學了課文後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這樣層層深入,逐步讓學生認識到必須辨證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如果像小紅馬那樣,只看表象,不究實際,那就大錯特錯了。同時也讓學生都能建立自信,擡起頭來面對一切,只有讓自己感到自豪纔對。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1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兇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打開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纔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式學習,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還存在一定不足在:

1、我利用欣賞《誰是最可愛的人》朗誦片段導入本課,學生們聽的比較認真,但當我問到這段朗誦節選自那篇文章時大部分學生答不出來,他們沒有學過這篇文章,課前我瞭解學生情況不夠。

2、我分爲五個篇章去講述這一課,分爲決策篇、出征篇、勝利篇、現實篇和英雄篇五個篇章。

講述決策篇時設置的問題應結合課本再仔細推敲,提高設問的藝術性。

講述出征篇時我播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時的影片片段,沒有向學生充分說明這是後來拍攝的影片與當時狀況是不一樣的,脫離了歷史。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說一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說話訓練,然後指名說。

接 着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 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說:太陽在小朋友 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說: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說: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 上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着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裏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 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學完課文,我還讓孩子們同桌合作,一個做影子,一個做小孩,表演書本的內容。其他孩子邊看邊念課文。這似乎讓學習變成了遊戲,孩子們非常投入地準備,又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鞏固了課文。

思考:

1.教學內容如何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教學目的?

2.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質疑問難”能力,這個要求會不會過高?

教學這個課時後,我有如下體會

1、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如教學一開始,我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說說: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 友。“那麼,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嗎?”話音剛落,很多學生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說明了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 習興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這句話時,我說:“爲什麼不說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餵過小狗,小狗是怎麼跟你玩的?”親切 的家常話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 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不僅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 流的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讓同桌看圖互相討論: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嗎?從圖上哪兒看出來?在理解課文的重點句子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它是我 的好朋友”時,讓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同時,學生思維積 極,思路開闊,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3.自主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

主 動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爲,學生的疑點往往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一個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還是由孩子提出來, 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爲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生讀通了課文之後,讓學生想想:你 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更積極地去思考。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儘管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或者不是問題,但 也足以說明他們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已在思考,已經有了問題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於創設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繫的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見景生情,在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主動發展。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4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爲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爲,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說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說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5

在學習第10課《搭船的鳥》時,我和孩子們重點來學習了有關翠鳥的樣子和捕魚的段落. 我們都意猶未盡,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課有幾點是比較成功的:

1、學生課前蒐集資料,鍛鍊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對課文有了一些瞭解,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查找相關、瞭解知識,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長此以往來培養孩子們對不熟悉的知識的查找習慣。在此,也希望家長朋友陪同孩子走好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讀熟,課上才能很好地介紹給同學們.)

2、通過看圖,(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背誦

通過看圖片,大部分孩子們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翠鳥的樣子: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有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孩子記憶背誦,效果不錯。同時,也幫助孩子們理解着去記憶翠鳥的外貌特點,長久效果大大高於死記硬背。通過動詞(飛、衝、吞),使孩子們理解翠鳥捕魚之敏捷。

3、開動腦筋,發表看法

當你看到這樣一隻動作敏捷的捕魚小鳥時,你會對它說些什麼呢?好些孩子說出:翠鳥,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陽)希望自己能和翠鳥一起去捕魚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馬虎大王(春陽)說:"老師,我想提醒翠鳥吃魚時,別讓魚刺扎着了。”

但這節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學完課文後,應結合綜合訓練三中的學做資料卡片,讓學生從課文中提取整理信息製作資料卡。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6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7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爲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毛煜民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8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爲本,以讀爲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爲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9

學生對於太陽並不陌生,可是不同顏色的四個太陽,卻是學生見所未見的。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結合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適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抓住文章內容充滿童趣、語言簡潔、優美的特點,圍繞着“動腦筋,有創新”設計教學,積極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讀入手,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表達的能力。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於是,在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如在教學“金黃的太陽”一段時,我先請喜歡這一段課文的學生讀完此段後,讓學生說說“到了秋天,小畫家爲什麼把太陽畫成了金黃色?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秋日果園碩果累累,落葉飄飄”的景象。在邀請說話的情境中指導朗讀,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金黃的太陽”給人的喜悅、歡樂。又如在教學冬天“紅紅的太陽”時,我在充分讓學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情景後,藉助課件的演示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

七八歲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讓他們在想象中創造,在想象中積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利用準備的材料,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太陽,並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給誰?爲什麼要這麼畫?接着播放音樂“種太陽”。學生邊聽邊畫太陽,最後展示作品,發表想法和意見。此時,配樂畫面,表達交流,把美術、音樂和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想象力無疑插上了翅膀,學生們的眼亮了,語言也閃光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