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反思總結(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5W

采薇反思總結 篇1

這次課有幾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采薇反思總結(精選12篇)

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 “不遑啓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註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啓”爲“跪”,“居”爲“坐”,怎麼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飢”的“載”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說明這個學生課後的複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

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後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說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裏,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采薇反思總結 篇2

本堂課將情感、價值之類豐富的人文目標具體融化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通過反覆的吟誦、品味、領悟,通過豐富的聯想、探究,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入剖析詩的人文內核,深刻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實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引導學生研習文本,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點撥得當,培養了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處:

《詩經》涉及到大量的文學常識,又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所以我讓學生課前預習,收集《詩經》有關的文學知識、藝術特色以及有關難字詞這對培養學生自主討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時間限制,有些內容介紹得過於簡略

《采薇》向來以其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難以言說的詩情畫意、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詩中那真實複雜的矛盾情感———對強敵賊寇的憤恨與對故園親人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明媚樂景中的哀傷與陰晦哀景中的喜悅,都給人以無窮的想像與回味,具有永恆的魅力課堂上我盡力引導學生去領略其豐富的內涵,但還是取捨欠當,有些倉促,不太到位。

采薇反思總結 篇3

關於預設和生成,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闡釋,我不多說。只說說我這課是怎麼處理的。教學設計是設計成老師提問的,但在上課時,發生了變化,在學生提完了字詞句的問題後,覺得學生的思維正活躍,就要求學生就詩歌內容進行提問。學生提了兩個問題,都很有代表性,一個是爲什麼以“采薇”爲標題(因爲詩歌的情感主要是思鄉),一個是前三章爲什麼與後三章開頭寫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終都是迴環往復的寫法)。我覺得學生提的這兩個問題恰好是我設計裏的內容。學生對這兩個問題展開了探討,注意到了詩歌中字詞的變化,有學生分析到了“作”“柔”“剛”與思鄉的聯繫。當然有學生想偏了,認爲“薇”是家鄉的特色菜,所以采薇來吃,是想借此來抒發思鄉情緒。顯然這個學生沒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鄉也不錯了。我補充說詩經許多篇目以開頭爲標題,比如《蒹葭》、《碩鼠》、《伐檀》、《關雎》等等,這首詩也如此。至於爲什麼後面不是迴環往復的結構了,我讓學生先分析了後面所寫的內容,都知道是描寫戰爭場面的,我就請學生進行情景想象,此時已經是戰場了,雙方都蓄勢待發,劍拔弩張,只等將帥一聲令下,就衝鋒殺敵了,如果此時突然有一個士兵彎着腰,邊走邊唱道“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可能嗎?采薇是打仗時做的事嗎?學生明白了場景的變化使得詩歌的敘述發生了變化,而且學生也明白了詩經中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是從頭至尾採用迴環往復的結構的,是可以有變化的。

采薇反思總結 篇4

這次課有幾個地方值得自己總結,一是古詩文字詞的解釋、積累,一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教古詩文時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古詩文感覺艱難,很難理解古詩文的字詞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現在還很茫然。上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就不懂的字詞句提出疑問,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比如 “不遑啓處”如何解釋,這句話雖然書上有註解,但這個學生不理解單獨解釋“啓”爲“跪”,“居”爲“坐”,怎麼合起來解釋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載渴載飢”的“載”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在講《氓》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字,“載笑載言”,這說明這個學生課後的複習和必要的知識整理沒有到位。

又比如“彼爾維何”的“維”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後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釋,而這兩句話是相似的結構,根據古文對應法則,“維”與“斯”意義相同,這說明這個學生還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車既駕”的“既”不知道理解,實際上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已經學過了,“既東封鄭”,到了這裏,學生又不知道遷移了。所以想到了韓軍老師提到的“舉三反一”,難道學習語文,學生真的只能是“舉三”才能“反一”嗎?這要耗損多少時間啊。但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幾次練習外,沒有更多的辦法。

采薇反思總結 篇5

魏豔紅老師執教的是湘教版新編教材三年級歌曲《多年以前》。這首歌曲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在課堂教學中,魏老師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下面我就對這一節課進行簡單評議,不到之處請在座的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一、教學中以故事貫穿教學始終,創設情景氛圍,牢牢把握住了三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

愛聽故事是國小低段孩子的共性,魏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採用故事的形式,把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故事情境中,使學習產生誘惑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唱故事——演故事等不同的情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感受和體驗音樂。並根據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創設了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樂此不彼地致力於唱歌教學。

本節課一開始魏老師就扮演了一隻可愛的受傷的小鳥,通過與同學們的對話交流,學生一下子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這樣的情景教學一直貫穿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爲學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也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中以音樂性貫穿課堂始終,牢牢把握住了音樂課的本質特點。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啓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象和聯想。在這節課中,從師生之間的問候——小鳥對同學們的自白演唱——欣賞歌曲《多年以前》——歌曲《多年以前》的學習——音樂劇的表演,音樂無不貫穿其中,比如教師範唱時的優美歌聲,學生學唱時的認真投入,歌曲表演時的情感體驗,這些不同情緒的音樂交織在一起使課堂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更加豐滿完整,增添了音樂情趣,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采薇反思總結 篇6

《巴東三峽》選自語文版第一單元,是一篇遊記文章,遊記文章需要學生掌握理遊蹤,賞遊景,悟遊情。再有就是清楚明確三峽各個景點位置及特點。文中有好多提及歷史故事如劉皇叔託孤,孫夫人等,都大概介紹了下,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語言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主要掌握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主要運用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同時教師加以點撥,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既形象直觀地演示各峽特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發他們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2、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采薇反思總結 篇7

“教然後而知困。”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常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激發教師終身學習。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真實故事及點滴反思與體會。

片段(一)

一節歷史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爲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道題:蒐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同時提醒學生可以看教材,看課外書籍,查字典。教室裏一下子炸開了鍋,很多學生踊躍欲試。

學生甲:我看過《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書中記載:春秋時期,剛做國君的楚莊王胸無大志,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讓他猜個謎,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批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學生掌聲一片。

學生乙:春秋時期,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曾受到趙王的殷勤接待。重耳當時許諾若能回到晉國爲君,一旦晉趙交戰,晉軍將退避三舍以示報答。

……

我很滿意學生的表現,同時也注意到一向不愛作聲的學生乙犯了一個小錯誤:應該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趙王。但我不忍心潑冷水,也就鼓勵性地說了聲“你真不錯”,並未糾正他的錯誤。

反思:

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我總想着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着“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爲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讚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爲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請大膽地說“你錯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級歷史第1課《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國》一課時,爲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設計了一道題:由於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難,有人認爲它們是由“天外來客”所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爲什麼?學生立即饒有興趣地討論。過了一會兒,有位同學大膽地說:“我認爲它們不是天外來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爲書中寫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幾十萬人來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剛說完,很多同學都點頭表示贊同。但我發現一個同學卻搖了搖頭。我立即請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氣壯的說:“我認爲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爲書中的記載只是根據傳聞,並沒有得到證實;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難,在當時沒有任何機械的情況下,埃及人民是無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關於外星人的傳說,到底有沒有,至今未得到證實。”頓時,全班同學鴉雀無聲地望着我。

反思:

學生鴉雀無聲地望着我,就說明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當這種挑戰來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於我細心觀察並發現了搖頭的同學,使得這一環節更有意義,激活了學生思維。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不自覺地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總是考慮能否按課前準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需要、情感沒有真正地被重視。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多觀察、多思考,學生都在幹什麼,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更多地把關注點真正地放到學生身上。

我相信,對學生多一份關注,他會還你一個驚喜。

片段(三)

在縣研訓中心組織的“歷史新教材培訓”活動中,我上了一節研討課。教學內容是八年級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其間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爲了降低難度,我放了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是學生仍啓而不發,教室裏靜悄悄的。我想:壞了,冷場了。

反思:

下課後,我冷靜反思,學生啓而不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題目難度大,空洞,讓學生不知所措,束手無策。

在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時候學生成績不理想,有時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的,有時候學生與你擡槓……此時,老師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瞭解學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作爲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時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節歷史課,我給同學們介紹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講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時,突然有學生插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很惱火他打斷了我的話題,於是沒好氣地問:“你怎麼知道的?”他高興地指着牆壁說:“在那兒貼着呢,還有孔子的畫像。”我一時語塞,多好的教學資源,我怎麼就沒注意呢。

反思:

我應該感謝“插嘴”的同學,是他讓同學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學生插嘴是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它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擔心,或許是困惑,但更多的應該是欣喜與思考。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倡導寬鬆、融洽的教學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它不是“亂”,而是“活”,是新課程改革中一朵絢麗的浪花。當學生的“插嘴”具有挑戰性時,教師應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如何讓學生的“插嘴”變成一種學習資源,纔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爲其喝彩!

反思後則奮進。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采薇反思總結 篇8

教師的範唱和多種方式的練唱,教師的及時糾正和鼓勵都能使學生更快速的學唱和大膽的表現,使他們親身體驗京腔京韻韻的的風格魅力;學習簡單的京劇形體動作邊唱邊表演,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歌曲獨特風格的體驗等,都引發了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好奇心和興趣,使他們在好奇和興趣的驅使下,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

對於我來說,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課前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師本人都是一種提高和補充,讓我自己也熱愛起了京劇,但教學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1.學生最後的演唱效果還不是十分理想,例如:走音現象,節奏出現不穩定現象、情感不充分表現不夠理想等等,歌曲本身的難度是一方面的原因,學生在演唱方法和表現力方面的欠缺仍然是主要原因,今後要多加練習。2.教與學在互動方面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豐富一些。3.對於學生的引導可以再巧妙一些,老師講解的太多太細反爾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要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建議:1、上這課之前最好先學習有關京劇唱腔方面的知識或練唱,對於這首歌曲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2、臉譜的欣賞不要佔用太多時間,瀏覽性欣賞即可,以唱爲主,臉譜的知識可以放在課前預習或課後作業部分完成。3、教師的範唱比播放音頻視頻都更重要。

采薇反思總結 篇9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采薇反思總結 篇10

《趙州橋》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明瞭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本文第2、3自然段是重點。

這堂課上完,我認爲成功之處有:

1、設計課件務實。我在設計製作課件時,首先明確該課件應達到什麼目標,解決教學中的什麼問題力求美觀實用,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感受。

2、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思路清晰。開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後,首先出示學習目標,然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指導,力求完成每一個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生依據學習指導默讀課文,並用“----”畫出描寫趙州橋特點的詞語:雄偉、堅固、美觀,從而直奔重點段,並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體會出趙州橋雄偉、堅固,同時學習數字表達的方法和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並進行朗讀訓練,讀出趙州橋的雄偉,完成第二個學習目標。接着讓學生小聲讀課文,畫出描寫趙州橋美觀的句子,以不同形式讀課文,並要求學生背誦有關段落,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學習過渡段表達方法,完成第三個學習目標。爲了突出學習重點,一、四自然段以讀代講。

3、學習目標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圍繞課文學習重、難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瞭解趙州橋的特點,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3)積累語言。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重視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的語感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在指導朗讀第二、三小節時,通過找重點詞句,使學生體會到趙州橋的雄偉和美觀,並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表現出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遺憾之處。如:整堂課上下來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師生配合不夠默契,沒能讓讓每一位孩子真正地動起來。

采薇反思總結 篇11

在學習課文生字時,我跟以往一樣,用比一比,賽一賽的方式讓學生先複習生字詞,學生的自尊心強,好勝心更強。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字詞,發現規律,讓他們充分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低年級學生的記憶特點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學生熟記生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複。但是多次重複,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所以重複中必須有所變化,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

在朗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同桌討論,自行解決問題,“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是思維的火化,利用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在啓發學生領悟朗讀的語氣時,我隨機出現問題,讓學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來朗讀,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朗讀水平。當學生提出“老師和張爺爺爲什麼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時,在交流、朗讀的過程引導孩子練習說話:老師和張爺爺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 說話的訓練,一是有助於檢查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二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學生感悟課文後,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迴歸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隨便扔“失物”,在校園或公共場所有沒有看到別人亂扔“失物”,讓孩子們回憶在上次的春遊中,自己是怎麼做的,並且在讀文感悟中讓學生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爲,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從而培養學生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通過學習課文,同學們不但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感悟到了亂扔垃圾的不對,愛護環境衛生的可貴。但教學中也存在不足,沒有成功地突破難點。本課的難點在於對張爺爺的話、行爲及微笑的理解由於認知能尚淺,絕大多數學生對“丟東西”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有意地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

采薇反思總結 篇12

教師在現代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對於課堂過程的承轉起合,學生知識掌握的深淺都起着關鍵的作用。因此主導適度恰當就非常重要了,如學法上先對本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麼是傳統文化,爲什麼要繼承傳統文化,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主題脈絡把握。如對學生回答的點評必須及時到位、精煉樸實,像對傳統文化是包袱和財富之辯,對於學生的理論論證和實例說明加以評析,讓學生回答得到認可進而可激發其回答的積極性。如利用多媒體,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音像資料,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總之,教研發展離不開師生共進,教無止境,學無止境,研無止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