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W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

在擔任整個國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學習了一些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我覺得,信息技術課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去了解計算機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計算機基本知識及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我認爲,在教學中要把計算機作爲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他們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以下就我對國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作一淺談: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通用13篇)

一、課堂演示,講解爲主

近年來,大多數學校都陸續建成了新的電腦室,同時配備了幾十臺多媒體電腦,從而形成了一個功能較爲強大的多媒體網絡教室。我們教師在上課期間,可以藉助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廣播系統,對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作出適當的演示並加以詳細的講解,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授Windows98系統操作時,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上機實踐(當然上該節課前已安排學生進行預習),因爲各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在他們預習後自己再在無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看自己的自學能力有多強,從而證實自己的理論理解與實踐是否一致。然後我運用了“躍龍門”多媒體教學軟件,將正確的操作過程通過教師機演示給學生,並一邊進行適當講解,使學生們看到完整的操作過程。這樣做就進一步證實了學生們對自己預習後自行上機實踐是否全部正確。再讓學生們上機實踐一次,這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與學效果。同時,爲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學,我又根據課程內容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製作有針對性的課件,使課程內容生動形象,變難爲易。

二、強化練習

學生要熟練使用計算機,僅靠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練習的方式要多種多樣,如課堂問答,上機操作,課內外作業演示等。在進行上機操作練習時,一般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內容。例如,在講完 “Word”軟件中的文字錄入及排版知識後,要求學生課後準備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節上課時使用Word軟件進行錄入、排版,並對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又如在講完IE瀏覽器的使用後,就讓每位學生運用IE瀏覽器瀏覽本市的網站和其他教育網站。這樣,每教學一項新內容,就及時讓學生進行定量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新課內容,熟練掌握操作要點,提高學習效果。

三、進行網絡教學

自從學校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出現,上級領導對培養學生的上網操作能力非常重視,因此,我們學校也少不了增加上網這項功能。 在計算機教學中,網絡爲學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信息知識環境。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獲得豐富的信息知識。我們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從網上下載學習軟件,收集各類學習網站以及學習資源,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培養了他們的信息收集、處理、吸收能力;讓學生在節日時,發送電子郵件給親戚同學問好、祝福;讓學生在因特網上閱讀新聞、參加各網站的BBS、收發電子郵件等。採取各種方式設計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四、採用任務驅動教學

“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逐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爲學生營造一個建構知識、

寓學於實踐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裏,充滿興趣愉快地進行學習,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網的教學中,我可以分爲這樣幾個大任務:在因特網上瀏覽信息、在因特網上查找信息、從因特網上下載信息、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閱讀網絡新聞、參加BBS、在因特網上進行實時交流等等。對於“在因特網上收發電子郵件”這個大任務又可以分爲:寫信與發信、收信與讀信、回信與轉信、信件的分類和整理、訂閱電子雜誌、加入郵件討論組等子任務;針對“寫信與發信”這個子任務,又可以劃分爲:寫信、發信、在信中夾一張照片、發送一個或多個文件、發送一段錄音、發送一個影像、把同一個文件發送給多個接收者、成批發送信件等子任務。

五、實現分組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在計算機上機操作時,學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一一解答操作,不僅教師感到忙碌、時間緊迫,而且還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分組教學可以避免諸多弊端,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根據上課班級學生人數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不要太多(控制 6--8名),每個小組有固定的機位並設兩名小組長,上課前先進行培訓。當本組同學遇到問題時,由小組長 充當小 老師進行輔導。當有些問題較難時,教師要鼓勵全組成員一起研究解決。如果處理得當,教師要及時表揚,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這樣一來能夠極大地激發小組成員的動手能力。如果小組解決不了,可由其它小組提出方案或由教師進行指導。

六、實現課堂教學與其它課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可以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繫,不僅能使學生更紮實的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而且還能讓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有更完整的認識。 例如:我讓國中二年級學生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和上網技能,到因特網上查找文字、圖片、照片等資料,製作一個以 “環境保護”爲主題的PowerPoint幻燈片。學生們興致勃勃的查找有關環保資料,精心製作出一套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的幻燈片。這樣,讓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增長了課外知識,實現了與其它課程的整合,使學生親身體會到信息採集、處理、加工的全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實踐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於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作爲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各班要出手抄報展覽,我就提示學生可以利用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使用 Word20__軟件來製作更美觀的電子手抄報,然 後交給 老師打印出來,在校園內展出,學生積極性大大增強了,部分學生做出版面新穎、內容豐富的電子手抄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還讓學生利用“畫圖”軟件來出版班上的牆報。這些實際運用不僅有利於學生靈活掌握所學過的知識,還能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增強了信息意識。

八、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

記得在20__年五月,我到雲浮市教師進修學校參加課改學習,在學習期間,令我最深刻難忘的就是,廣東省信息技術科科長要志東同志說過一句話,她是這樣說的: “信息技術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一般不宜採用傳統的考試方式來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機操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她所說的正好與我所想的所做的一致。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所學內容不同,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方式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在教學“畫圖”軟件後,我採取了“作品展示,開放式評價”的方法,由其他學生一起來打分評價。在教學“寫字板”、“Word”一類的軟件後,採取“指定內容、單人考覈”的方法,先提出具體考試要求,並限定時間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學生使用“Word”軟件輸入一篇文章,規定排版要求,完成後上交到教師機,由教師當堂給分。

總之,信息技術學科由於其實踐性及應用性強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採取相應的、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纔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精神。以上是我在國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都運用過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必須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2

戲、上網聊天情有獨鍾,而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卻覺得“不好玩”。作爲一名國中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把課上得再好一點,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麼課,並且能在喜歡的情況下,學好這麼課,掌握這門課呢?

一、重視問題設計

課堂教學中,在導入新課、學習新知等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狀態是不同的,提問要注意時機,引導學生去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同一個問題,應善於從不同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運用條件的增設變化及結論的延伸和條件與結論的互換,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等方法設計出新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結構

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鑽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關注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教師也要做到少講,讓學生自學,做到精講多練,堅持“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結構,充分體現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導者、促進者的多重身份。

三、讓學生有成就感

課堂中多展示學生作品,利用成功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課堂上多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表揚鼓勵,會使學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從而對計算機學習產生更爲強烈的興趣。在伴隨着老師和同學們的讚美,這些同學都會沉浸在一種難以言喻的興奮之中。課堂中我讓每個同學都把作品上傳到局域網中,這樣,只要進入網上鄰居的同學都能看到,當看到有同學欣賞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會充滿成就感。用成功的體驗,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合適的方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論上得輕鬆風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實例,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儘量將枯燥的東西講解的生動形象一點,教師在講解時,可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的比喻,引用身邊的事件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可。比如我在上“信息無處不在”這塊內容時,通過舉例:校園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下課的信息,走過食堂時傳來的飯菜香傳遞給了我們可以吃飯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貼近生活的例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可以把理論課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讓學生感受到計算機世界的五彩繽紛。

作爲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根據環境,注重知識應用的綜合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摸索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3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爲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着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

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爲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爲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爲“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爲“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着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纔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着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着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4

我從備課開始就覺得:國小階段到七年級,我們就接觸過國畫。從一般技法表現講,難以體現中國畫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瑰寶之精髓。詩、書、畫溶爲一體,這纔是中國畫的真諦。是“國粹”“國學”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外國人歎爲觀止的,因此我認爲學生到八年級,理應對我們祖國的偉大傳統文化藝術有所領略。故我在這節課中多加了些課時,力求使學生了解“詩情畫意”,並初步運用所掌握的繪畫語言來依詩作《中國山水畫的意境》這一課集中地體現了我國文化藝術之精粹──“詩情畫意”。圍繞着“詩情畫意”就必須從詩與畫兩方面去帶領(引導)學生領略先人的丹青、墨寶,玩味着古曲、尋覓着佳句;追尋着古人“漸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詩情畫意”。這樣“全方位的” 品味與摹學,才能體味“江南才子”成就“詩情畫意”的暢快之情。

追求意境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徵之一。山水畫的雄渾厚重,小橋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間雲霧繚繞,小路蜿蜒曲折,樓臺聳立,船帆點點...讓我們對畫家對故土的對大自然的眷戀,和癡情,帶給我們充滿情趣,有獨特意境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的追求。

本課要講清楚各個時代的畫家及作品的名稱、觀念和形態的共同點和差異是什麼?通過對山水畫構圖、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是怎樣表現意境的,同時初步瞭解詩、畫相互轉換的過程與典型例示。國中二年級的學生,表述水平有所加強,也會對作品產生自己的見解,如何吸引學生到這個境界中來,在本課中,我會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繪畫的對比、對國畫大師們作品的欣賞,展開積極的討論,並對學生講解有關本課的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實施過程中,立足於面向全體學生,拓展思維,倡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同時,我在課件中插入幾首古曲,幫助學生理解畫面意境。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通過節奏、旋律、音色完美的組合,能夠感染欣賞者。

總之,我認爲要想讓學生能真正“領略”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教師就必須“全方位”設計教案:即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5

詞彙是組成語言的最基本材料,掌握一定數量的詞是學好英語的基礎。詞彙教學是國小英語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詞彙教學方面,許多老師對詞彙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進行詞彙教學的方法簡單,缺少含金量,普遍存在重樂輕智的現象,這不利與學生對詞彙的有效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學不僅需要趣味,而且需要智慧。

單詞教學很容易變的枯燥乏味。國小在課堂上的有意注意時間維持不長,但是國小生喜歡遊戲,樂於參與,依據國小生的特點,教師在進行詞彙教學時要多管起下,激發興趣,培養情感,調動諸多非智力因素,以便提高學習效率。讓快樂與詞彙教學時相伴。遊戲、兒歌、表演等是國小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激發興趣,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和豐富的聯想。

1、經常用單詞遊戲介紹:Guessing game ,What’smissing? Quick response, Magic. Eyes. Listen and do draw clour…….猜謎,接龍,高低聲,傳話筒,木頭人,機器人 演雙簧,小小神槍手,“捉鬼”遊戲,寶物大搜尋等。

2、Rhyme 和Chant 以其韻律優美,節奏感強,易於記憶加倍,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歡迎。如:有位教師在教學Food and drink 時,就自遍了一個音樂,Hot dog 不是狗,bread bread 象熱狗。Chocolate 甜心頭,soft drink 很爽口 pie 的味道不錯嘛,sandwich 讓你吃個夠,rice rice在碗裏頭,milk mi;k 營養很豐富,吃飽喝足,Let’s go !學生們說的過程中完成了這節課的高潮,不僅如此,下課後,學生走出教室還口中唸唸有詞,使課堂有了生機,使學生有了激情,單詞伴隨着遊戲完成了一次美好的記憶。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6

衆所周知,傳統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把學習僅僅侷限在書本上,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在這種學習觀念下,不僅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精神,而且會泯滅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影響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予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課改後國中美術課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要積極爲學生創設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法,注重“用教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教師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組學習內容的呈現順序和方式,通過幾個連續的活動,創設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以學生的活動爲主線,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促進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方式的反思

我們應當根據教材和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美術課程標準告訴我們,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我們應當依據教材的提煉教材內容,抓住美術的根本,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認識。爲了達到實現教學目的,我們必須要找到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

二、學生學習興趣的反思

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美術學習活動的反思

美術學習要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內涵, 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爲創作和欣賞兩類。儘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徵,但創作更傾向於外化,欣賞更偏重於內化。由於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這就要求課堂上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要設計學生的表現活動,這裏我們簡單的理解爲學生動手的能力表現。作業的設計和操作爲主要的體現方式。作業設計要考慮學生表現能力,難度的大小和學生的興趣程度直接影響作業效果,也就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作業表現得自信程度。爲了能更好的得到教學目的體現,我們應當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

四、教學評價的反思

1. 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係,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係。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在重視教師與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採用問卷形式,也可以採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

2.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因此光有一個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樑——即心靈的溝通。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通常在上課結束時,我會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來談自己在這堂課上的收穫;提出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討論下一堂課怎麼上,自己做哪些準備工作。給學生介入教學設計的機會。師生間交流對教學的想法,學生會覺得老師的備課中有自己的思路,帶着“這是我的課”的想法,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3. 教師應儘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 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製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 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範畫、參觀、訪問、旅遊,甚至故事、遊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對學生美術作業應採用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採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採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分析與鑑賞的能力。合理的評價可以建立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同時也傳遞給學生一種信息——公正、公平的評價方法。

總之,美術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學範疇的重要環節,我們應當根據教材和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找到符合美術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嚴格按照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美術授課的基本內容。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達到我們實現美術教學最終目的。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7

一、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使教學成爲一種自覺的實踐,是教學的前瞻性行爲,避免經驗主義。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於自己的經驗和現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師的教案與實際教學不相符,所謂“教案歸教案,教學歸教學”,其隨意性之大得驚人,這種現象在有一定教學經歷的教師中居多,這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和關注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說明了萬事萬物的不斷變化(微觀上),我們應以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憑經驗往往會忽視我們不斷變化的教學對象,正如教育學家羅傑斯說的,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較大的白鼠”(行爲主義觀點)與“較慢的計算機”(認知心理學觀點)。經驗誠可貴,而反思價更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應積極關注“主體”的發展變化,過去有句行話叫做“備課要備學生”,這句話既是經驗的總結,也說明了課前反思的一個道理。

二、課中反思

過去的體育教學往往忽視課中反思,比較重視教師的應急能力,所謂:“隨機應變”就行了,在新課標下人們發現,課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它的真正意義遠遠大於隨機應變。教學中進行反思,就是及時主動地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爲,時實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問題,修正教學策略,並以聯繫的發展變化的視角來觀察與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與處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慶市中國小體育課改實驗賽課》的一次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音樂突然放不起,這時觀衆臺上的氣氛也緊張起來,但這位教師稍作思考後,就自己放聲唱起來,學生也受到感染,師生共鳴,唱練合一,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的評委與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一案例說明了不僅僅是一種應變能力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反思行爲,是對進行中的課的不斷審視與思考的結果,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歌聲在體育練習中的感召力,體育教師所要具備的音樂素質的意義,以及學科整合的影子。當然,課中不斷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教學行爲,也會提高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

體育教學不像學科教學那樣學生對號入座,而是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內進行的,以學生的身體活動練習爲主,同一節課班級衆多,資源少,擾動因素多,差異表現於外,以及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處之不當,課堂教學就可能受到影響,或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教學管理、組織、策略、學生的身心等全面審視課堂,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有序進行,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作出判斷與應急處理,以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同時把課前的準備與課中的思考結合起來,修正與完善教學方案,讓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也是我們課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體育教學長期以來也強調課後小結,課後小結雖是反思的一種形式,但是課後反思與課後小結相比,在外延上要豐富得多,從概念的邏輯關係上講,課後反思與小結的關係應是一種“真包含關係”,小結侷限於本課的回顧與總結,而課後反思卻是從課前—課中—課後,實施全過程的審視、分析與總結,它體現了認識的全過程。一是審視分析教學計劃,課的設計,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得與失,它們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與態度,審視自己的行爲態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標要求,以及適應學生等,這對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爲態度,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爲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分析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反思行爲與後果,讓這兩個反思得到總結,達到較高的認識程度。因此,課後反思活動是一個再認識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認識的最高階段”,即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個階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們的經驗理論化的過程。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它爲教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和教學行爲,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然而教師只有把反思行爲變成一種自覺與衝動,一種行爲習慣,才能不斷髮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但是,要讓我們所有的體育教師把教學反思行爲變成一“自覺與衝動”的行動,可能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任重而道遠。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8

昨天有幸在靖城中學觀摩了幾位體育老師的體育課,受益匪淺,感想頗多,下面就談一談個人的觀點。

首先是劉雪萍老師的課,因爲沒有教案所以不是特別清楚課的名字,從課的內容看應該是竹竿舞。用橡皮筋代替了竹竿體現了老師 是動了很多腦筋的-橡皮筋可以降低難度、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不影響教學內容。整堂課的設計非常合理,課的流程非常流暢。語言精練,老師對課的掌控非常到位,個人認爲唯一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整堂課的氣氛稍微沉悶些,學生的積極性不是特別高。

其次是秦嶺老師的課,整堂課組織非常流暢,老師對學生和課堂的掌控非常到位。很好的利用場地和器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個人認爲在熱身階段時候個別動作學生彼此間距離稍顯擁擠。

最後一位是外地老師,通過觀看此老師的課,此老師的基本功過硬,能力非常強,語言精練、教態大方、對於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好。整堂課在音樂的伴奏下非常流暢、舒展、有節奏。只是在三十分鐘左右快速跑的時候強度稍大,學生好像有些吃力。

以上全是個人觀點,對課不對人,如有不當之處望見諒、指教。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9

在這個學期,我校教學教研模式發生巨大改變。一個大的背景是,我校展開全面的教學改革。教改是個摸索和探索的過程,因此,八年級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也在探索中前進。具體的收穫暫不評論。對於課改,我們有許多的感想和反思。

一、課改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課改要求以導學稿爲主要載體。教師課堂教學一定要求使用導學稿。所以,備課環節,除了以前備教案學案之外,還要設計導學稿。因爲設計所有年級所有班級,所以,導學稿設計要求所有政治課老師參與設計,提倡集體備課。每週所有政治教師要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討,共同分析,所以,工作量明顯加大。同時,課改要求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學”爲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作用是引導。這對教師的傳統教學習慣和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挑戰。所以,教師要不斷調整自我,提高自我。

二、小組合作學習和課堂教學秩序的和諧

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以來,馬上產生了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迅速提高。課堂裏,大家踊躍回答問題。課堂競爭激烈。小組之間競爭也非常激烈。但是,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傳統的課堂教學秩序遭到顛覆。所以,針對這種情況,需要一個制度來調整。實際教學中,我利用班主任的權威,建立了小組合作競爭的制度。防止課堂教學秩序過於隨意。從而避免出現“看起來熱熱鬧鬧,應用起來死翹翹”的尷尬局面。

三、小組合作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並不是總很和諧的。問題不斷出現。問題一:每個小組都是按成績的好、中、差搭配的。成績最好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小組的合作學習。但是,問題在於,使用導學稿的過程,實際上,許多差生並不積極去思考去合作交流,而是過度依賴好生去解決問題。最多就充當一個發言的傳聲筒而已。小組長也搞的好疲憊,不願意再擔任組長。問題二:雖然提倡小組合作和小組間競爭,但是,不是每個人競爭意識都很強,集體榮譽感也不強。固然小組內部有成員有榮譽感,但往往因爲某個人導致小組失利,小組內部矛盾出現,時間長了矛盾加劇,出現分裂。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

四、導學稿的使用和多媒體教學結合存在的問題

課堂教學使用導學稿,比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材的主要教學點都在導學稿中體現,學生是先解答再回答。但是,使用多媒體教學,主要是圖文音並茂,以吸引和促進教學。這就產生一個矛盾。多媒體教學怎麼和導學稿實現有效結合?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0

一個學期即將過去,回顧前一時期的音樂課教學,下面兩個方面體會較深。

作爲一名音樂教師,雖然音樂課並不涉及到升學考試,但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爲重要的。隨着學生學業的加重,音樂課在他們的眼中是副科,是學與不學都無關緊要的課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音樂知識都不能被很好地運用起來。這就對我們音樂老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更好的去設計一堂音樂課,才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達到課堂所追求的展示音樂魅力、愉悅學生身心、健康快樂爲本的教標。

一、學習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

作爲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還要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起始課上,我就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課堂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3、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如民歌、民間樂器、民間歌舞音樂、戲曲曲藝音樂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情感。

二、採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針對學生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充實課堂,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

2、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一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利用多媒體、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爲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麼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孩子們是開心的!快樂的!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們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感悟他們純真的心靈。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1

抓好體育課堂常規的組織教學。體育課堂常規是規範體育課必要條件,教師必須嚴格認真,堅持不懈地抓好體育課常規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隊、服裝、精神狀態、組織紀律、場地器材的佈置與收拾等常規訓練與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使學生變成自覺行動,以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抓好體育各階段組織教學。體育教育過程是由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組成的。由於四部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情緒各不相同。因此,教學中要靈活地組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忌出現先緊後鬆,龍頭蛇尾的不良現象。上課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布置好場地器材等,爲上課作好準備;上課開始時的組織教學特別重要,因爲體育課前,學生大部分在操場上進行各種活動,他所注意觀察的對象目標較多,思維比較活躍,注意力比較分散。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前,採用趣味遊戲。

如做反口令訓練遊戲,將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使他們興奮的情緒穩定下來:基本部分是體育中的重點部分,教師應力求做精講多練,語言生動,並不斷改變練習方法。如在聯繫中引入競爭性遊戲、不同形式的分組練習等,提高學生興趣。結束部分,學生情緒極易鬆懈,此時教師的組織教學更不能忽視,後採用一些調解情緒和恢復體力的放鬆性練習,保持學生興趣,如舞蹈放鬆,同時做好利用結束部分對課堂進行小結。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2

作爲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爲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啓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纔可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爲一名名師。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之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爲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國中信息技術課後反思 篇13

學生提的問題有時看似不着邊際,然而加以引導,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馬行空,教師在引導時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讀文本的根本。在新課程課堂上創新入魔是一種病態的課堂,不信請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諸如“創造性閱讀”、“補白式閱讀”、“故事新編式閱讀”等新形式。

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課程課堂上,老師扇情鼓動,學生十八般武藝用將出來應和,語文課堂成了一調味瓶,語文課也在創新外衣的掩蓋下被調成了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社會課,甚至法庭課,惟獨缺了語文這一味。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創新活動由於離開了文本而信馬由繮,學生只能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對語言進行涵泳和浸潤的機會。

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教師爲了達到創新效果,將《孔已己》課堂設計成道德法庭,孔已己爲原告,丁舉人爲被告,控辯雙方在“丁舉人是否是兇手”的問題上糾纏不休,爭得面紅耳赤,學生扮演的法官覺得雙方都有理而一籌莫展,最後靈機一動宣佈“本法官難斷這個案子”而草草收場。教師的這種脫離文本賴以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一味鼓勵學生追求所謂的“創新”,是對文本的一種褻瀆。

於是乎,有的學生讀《愚公移山》讀出了愚公真愚,因爲愚公不會靈活變通,不會採取科學方法;讀《皇帝的新裝》讀出了兩個騙子真聰明,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竟然暢通無阻,令人佩服;讀《背影》讀出了父親爲“我”買橘子時的爬站臺屬於違反交通規則。如此“解讀文本”,還美其名曰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實,創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說到底,都必須源於文本,再回到文本。脫了文本的創新,創新有多遠,離語文就有多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