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4W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爲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精選19篇)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爲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

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2

一切教學設計都是爲了學生,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教師的帶動下主動地學習,自主地探究,成爲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當學生真正進入主體角色後,他們所爆發出來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能是難以估量的。這樣的課堂上,師生和-諧地融爲一體,學生學得開心而輕鬆,教師教得愉快而順利,如此便能持久維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信息技術課長期以來之所以大力提倡和採勸任務驅動法”,就是因爲它的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化解爲一個個具體而有趣的任務,學生通過努力並不難實現,以此導入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慾望即直接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如學習在電腦中新建文件夾,我們可以用中文名稱命名(如學生姓名),學生就十分感興趣,通過學習還能消除他們對電腦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夾的神祕感與畏懼感。又如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等諸多學習內容,老師都可以事先展示準備好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垂涎”一番,進而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實現他們的願望。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3

在課堂上我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爲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蘊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4

今天上了葡萄溝的第一課時。經過上次師徒開課《小鹿的玫瑰花》,師傅向我提出平時的課要儘量落到實處,紮紮實實地上。因此在設計《葡萄溝》的時候,我也力圖能夠讓課上得紮實、樸實,把文本中的各個語言點敲實、挖透。我認爲我的教學設計在這些方面落實了語言文字教學:

1、對於課題的挖掘。先出示“葡萄”兩個字,讓學生認讀,指導輕讀音。讓學生觀察這兩字的相同點。題目中,“溝”是需要掌握並書寫的生字,因此我讓學生組詞,還在課件中打出“勾”、“鉤”讓學生組詞區分。

2、字詞教學,採用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交*教學的方法,既重視課堂效率,又重視課堂教學的情景性。在讀課文之前,我先給學生讀生字卡片和屏幕上的生詞。隨後,在課文教學中再對於出現的生詞進行隨文教學,希望通過反覆呈現的方式讓學生鞏固生字詞,同時在文本中學習字詞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意義。

3、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時候,待學生反覆朗讀段落後,出示課後的“按課文內容填空”一題,讓學生看着填空題嘗試背誦第二自然段。我發現,學生在前面的不斷有感情朗讀段落之後,很快便能夠看着提示背誦了,這是不是也無形中滲透了“熟讀成誦”的學習方法呢?

但是,雖然我在備課時動腦筋想了這些教學環節,使我的課堂更加實在。可是對於課堂及時生成的教學點,我卻不能夠及時捕捉。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5

昨天我們組織開展了社會活動《四大發明》。這一活動旨在讓幼兒瞭解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知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的名稱及其作用。

活動中我先從最簡單的指南針入手,讓幼兒先尋找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再出示實物指南針讓幼兒觀察,知道指南針的最大特點就是爲人民指明方向,瞭解指南針能對旅行者帶來便捷。隨後引出中國古代的其他發明。火藥對幼兒來說不是很陌生,因爲他們知道手槍和大炮,在討論這些常見武器子彈的製造上幼兒也能理解。但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幼兒來說有些難,爲此我從名稱入手,把這兩種發明分別介紹爲"造紙的技術"和"印刷的技術"(前幾天幼兒對"印刷"現象有所瞭解)。爲了讓幼兒瞭解造紙術,我向孩子們現場演示了造紙的技術,沒有樹皮、樹葉和布料纖維,我用餐巾紙代替,把餐巾紙撕成小碎片,活水攪拌,再將紙漿攤平,晾乾。通過演示,孩子們親眼看到了造紙的幾個基本過程:搗碎--活水攪拌--攤平--晾乾。演示的過程幼兒非常感興趣,目不轉睛地盯着我的每個動作,還時不時發出讚歎的聲音。印刷術較難演示,我們就從刻印章入手,通過刻印章的原理聯想到印刷。活動後幼兒對造紙術還在討論紛紛,有很多孩子用手按一按,摸一摸我演示的作品,他們對紙可以製造感到驚奇。反思這個活動,我如果在現場運用樹皮、樹葉、布料纖維作爲造紙的原料讓幼兒觀看的話,孩子們更能和古代人們的生活產生聯繫,這樣的記憶效果也會更好。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6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着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後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着冷靜、捨己爲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爲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說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08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並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後,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

“若是把老漢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7

富有兒童情趣,語言活潑、情節耐人尋味。講的是獅子大王想找一個動物接替他做“萬獸之王”,每個動物輪流當一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裏的新首領。貓頭鷹讓大家白天休息夜裏做事,小動物們叫苦連天。袋鼠要大家跳着走路,小動物們聽了直搖頭。可愛的小猴子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得到了大家的擁戴,成爲森林裏的新“萬獸之王”。

結合課程標準的理念、教材編寫的意圖以及學生髮展的實際,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抓關鍵詞感悟,以悟促讀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在教學本課時我以重點詞語爲抓手,例如:“神氣極了”、 “激動”、“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等,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深入與閱讀材料形成對話,同時藉助課件的直觀感受與語言描述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想象童話中

人物的神態、動作,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體會童話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得言得意”。

2、以學定教,巧計情境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作用,爲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巧計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適當的探究學習。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8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裏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根據這篇課文的內容和特點,我將本次的教學目標設爲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靈,體會“我”對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進一步領會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首先,我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按照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個中心問題,初步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從“我”的角度或者從殘疾青年的角度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前提下,我引導他們可以綜合時間的推移,人物的轉換以及情節的發展變化等因素來概括。

接着,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自己喜歡哪個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課本中對他(她)相關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深刻含義。這樣設計,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我並沒有讓學生按照我設計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研究探討。在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他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體會發現更多的東西。

然後,我提問:課題中說的那匹馬出現了嗎?在課文中這句話又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說的?又有何用意?這樣層層推進,抽絲剝繭,讓學生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線索下,體會殘疾青年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質。重點學習“有一天”發生的事,以“走進院子我看到了什麼” 爲題,讓學生組織討論,體會“我”當時的心情,充分感受殘疾青年的美好心靈,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後,我引導學生說說對其他人的印象,因爲課文不僅僅是展示了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閃光點。在教學本課時,我聯繫了本組口語交際的要求“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這個話題,在結尾處引導學生理解理解殘疾青年與妹妹說謊的原因,爲辯論做了準備。

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其中的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回味。所以,我覺得僅僅把它當做一篇略讀課文來講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設計我比較注重學生自主閱讀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達力的句子和語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達到對學生薰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由於銜接不怎麼緊密,是課文看上去有點散,節奏不夠緊。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學生中也不乏出現很多思想上的閃光點。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9

這節課我能抓住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點突出了識字和寫字的過程,並紮實有效。一類字的教學,我還是覺得老師自己在黑板上範寫、多次範寫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教學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越熟練,對在黑板上書寫就越來越生疏,孩子們被課件上的圖片、生字卡片“慣”得有些懶於動筆了。今天的課上,我反覆地在黑板上示範寫字,第一遍寫,要求孩子們仔細觀察老師的筆順、書寫每一筆的方法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遍寫是巡視了孩子們自己練習寫字發現了一些問題後逐一地改正他們的錯誤寫法和筆畫。但同時又有許多遺憾:沒有很好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很及時的評價,板書速度慢,教學中語言不夠豐富,情緒不夠飽滿,有的環節還浪費了時間。學生在課上打開書、翻書不出聲音,寫字時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但它們卻是反映一個班級是否建立起了嚴格有序的課堂常規的一個評價標準。

在課上,聽到我們班的同學放書霹靂啪啦的聲音,以及寫字時凳子扭動的聲音,我的心裏有說不出來的滋味。開學已經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期間,我也曾專門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在深入地反思後,我想:對於學生的常規訓練,絕非一次、兩次地專項訓練就可以初見成效的。“好習慣21天養成”,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也不應忽視這些細節,都說“細節決定成敗”,課設計得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狀態顯得特別的浮燥,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向身邊有經驗的教師學習,今後還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0

要使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精神,爲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兒童所深深感動和理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和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我覺得本科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是:一是把握要求,設計教法。學生在接受學習任務前,我就明確宣佈:學習21課,要了解伽利略通過哪些步驟成功地得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個結論。由於要求明確,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我又針對本文的特點,別出心裁地把“習題訓練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以課後的習題爲綱,充分利用形象,創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二是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隨着教學內容的深入、變化,我時而發問,時而實物演示,時而板演圖示,時而自讀課文,時而分角色表演,時而鞏固練習,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充分

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愛學、樂學,情緒高昂,學習效率很高造具體生動場景的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1

本次教學中,我注意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過過“教師癮”,自己退而成爲指導者,組織者,聽評者,讓課堂教學充分走向民主和開放。如:請學生當小老師指導大家分析課文題目;向大家介紹課文裏的生字;用自己的話說說小柱子怎樣練絕招等。

學生在這樣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語文思維敏捷,興致高昂,爭當下次的小老師。別看學生的年齡小,卻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絕招。學生閱讀這篇課文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個性化的自由閱讀,很快能說出課文中小夥伴之間發生的趣事,並這些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紛紛發言,說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在熟讀並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自己的絕招。表演使學生大腦想象處於積極的興奮狀態,學習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如:張宇同學爲大家表演口技——學動物叫;林毅同學爲大家表演一筆畫等。在這種民主開放,別開生面的課堂教學中,臺上臺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教學效果良好。

當然由於本人對新課程學習還不夠,有許多精髓的內涵還領會不深,在教學中難免含有偏頗,請同行們給予指正。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2

爲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爲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巧設疑問理清文章思路。然後以朗讀指導爲主,按文章中信的內容、插敘的回憶內容、作者的敘述內容三部分品讀課文。

首先讀凡卡信的內容──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瞭解一個九歲孤兒小小的、並不過分的願望,從中體會凡卡爲什麼撕心裂肺地反覆請求爺爺帶他回鄉村裏去。再讀插敘的內容──走進凡卡的夢幻世界,瞭解凡卡的內心情感,嚮往鄉村快樂的生活,激發學生對凡卡更加強烈的同情心。然後讀作者的敘述內容,體會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匠心獨運的結構安排,體會文章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從而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同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童年,與凡卡對比,襯托凡卡的悲慘童年,激起對凡卡的同情,進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細閱讀信的內容的環節,用“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凡卡在城裏學徒生活的悲慘?”這一問題貫穿教學,指導學生仔細閱讀第8、10、15自然段,體會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在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通過對重點段落扣住詞句的分析,走進凡卡的現實生活,讀懂課文,體會情感,並通過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然後再讓學生思考“鄉村生活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讀插敘部分,談感受,聯繫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聖誕樹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憶中卻是那麼美好、快樂、有趣,這正更說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和痛苦。

通過讀和同學們自己的分析,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凡卡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裏他都沒有好日子過;無論到了哪裏他的命是運都悲慘的。既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採用的這種把鄉村的貧窮、無奈和城裏的悲慘、孤獨放在一起寫,讓人讀完之後更加同情、一目瞭然凡卡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寫法叫對比;同時還能夠從凡卡含淚帶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識地用農村生活來襯托城市生活的悲慘。領悟本課在表達方法上又兩個重要特點。

教學中還存在有些重點句子讀得少,學生體會不夠,教師不夠放手。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3

因爲平時在觀察高年級學生讀課外書時,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採取默讀。從某種角度講,國小生隨着識字量的增大,隨着年級的提高,隨着知識面的拓展,在閱讀書報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喜歡用默讀的方式。當然這種默讀還是無意識的,比如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要有意識地邊默讀邊思考,還需要教師的點撥。《凡卡》一課的教學是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如何默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作爲自己的伴侶。”課文還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爲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悟道的一些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爲侶”的好習慣。在上這節課前,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即讀通讀順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爲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纔有收益。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爲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閱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5

新課標註重情感體驗,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既沒有嚴格地劃分文章段落層次,也沒有逐段進行講解。我以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爲開頭:“同學們,老師春節去雲南旅遊,你們猜,老師會帶些什麼東西呢?”學生紛紛舉手猜:相機、零食、撲克、mp3……我說:“同學們,你們猜的都對,除此之外,老師還帶了幾本《故事會》和《讀者》。

好了,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一個外來學生馬上舉手回答:“我會帶很多蛋糕,因爲我很喜歡吃蛋糕。”同學們熱情洋溢、爭先恐後地發言:釣魚竿、mp3、筆記本電腦、畫夾、撲克牌、口琴……並用充分的理由來說明爲什麼要帶這些東西。

沒想到的是平時兩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怯生生地舉手,一個說:“老師,我會帶幾本好看的漫畫書,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另一個同學說:“我會帶幾本作文選,因爲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我要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邊遊邊看幾篇好作文。”這兩個同學的回答引來了部分同學的竊笑:傻就是傻,出去旅遊還帶書。這時,我笑着說:“是嗎?他倆傻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走遍天下書爲侶》中英國的尤安?艾肯,看看出外旅遊帶書傻不傻?”

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爲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6

這一課的教學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課要忌花哨,重實效,簡簡單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課後我覺得課堂設計處理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細讀文本,瞭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設計的意圖在於通過抓住描寫兩個人物的語句,讓學生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當時是絕對的權威,而伽利略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授。在這一點上還給學生流了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蒐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並在班上交流。事實上,學生也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在學習中,對於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這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比較好,原本以爲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麼感興趣,但事實上,合理安排了教學步驟,學生對整個教學的思路也和清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三、說話練習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我設計說話題目是:伽利略試驗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說呢?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打開思路,而不僅僅只能說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的語句。比如,伽利略的學生會說什麼?那些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會說什麼?那些嘲笑過伽利略的人又會說什麼?這樣學生們富有創造性的回答就產生了。

課堂是沒有完美的。同樣,這一課的教學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認真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結論的時候,學生還是沒有很清楚地理解兩個推論的意思。課後,我想是自己操之過急了,這個推論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複雜,不容易理解,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思維上的混亂,教師期望學生能跟上自己上課的節奏,而不是去適應學生的程度。也許,多給學生點時間思考,多讓他們讀讀文本,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課想下來還是我說的較多,而學生說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學完成不了吧,這也是我在課堂中常常犯的錯誤,我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課堂上的主人,而老師只去引導就好。有時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也會出乎意料。”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7

爲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這節課上,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1、充分利用電化教學。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製作了幻燈片。內容包括孔子及《論語》的有關資料、重點要理解的句子、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背景音樂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難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營造課堂氣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佈置學生課前收集有關資料。

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學生各自收集有關孔子及《論語》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將信息進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的學習環節。在小組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自己就解決了。避免了重複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然,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8

問題導學,自主學習,師生互動,中外關聯。如“請同學們想一想,假想你是一位企業家,現在投資辦一個工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然後由學生逐個回答,最後由教師精講。此步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閱讀、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如“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麼?對我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這個問題中外關聯,也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既給中國帶來了災難,有客觀上促進這個近代化發展。本環節學讓在獨立思考中,學生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鍛鍊和提高,使教學雙邊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這就突出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但不管學生回答得怎樣,教師都要肯定學生的表現,學生貴在的是參與。

採用大量的圖片展示,讓學生能直觀的感知工業革命的成果,加深了記憶。表格圖例也很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的內容。本課講述線索鮮明。從工業革命的條件——進程——影響來講,進程又從棉紡織部門——動力蒸汽機——交通運輸發展來講,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效果明顯。

教師信息技術課反思 篇19

《橋》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生動,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2、多用於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3、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力。

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當、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與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