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4W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1

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爲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爲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爲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2

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3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爲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爲主,學生則是聽衆。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啓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爲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爲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4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持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爲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裏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羣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裏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號。上課時,同學們拿着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保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持哪一方,爲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爲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爲屈原以死抗爭,是爲了喚醒民衆,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爲“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爲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爲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爲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纔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爲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爲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着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着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爲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5

新一輪的國中新課程改革已於20__年在江西展開,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__至20__年教了一屆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爲經、學派爲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說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閱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爲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說,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爲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說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踊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爲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爲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爲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6

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 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爲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徐世慧和馬蕊琪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世慧和馬蕊琪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爲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爲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爲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爲的“包庇”,公佈於衆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7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持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爲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裏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羣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裏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號。上課時,同學們拿着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保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持哪一方,爲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爲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爲屈原以死抗爭,是爲了喚醒民衆,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爲“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爲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爲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爲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纔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爲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爲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着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着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爲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8

昨天上公開課,執教《貓》。感覺還是手忙腳亂,進行不完,一點也不輕鬆。

我想,或許是我設計的問題太多。四個問題需要四個小組來彙報。就是正常的話,也就是孩子們都能順利、切題彙報,加上其他孩子的補充評價至少也需要二十到二十五分鐘,稍微一耽擱就得三十分鐘了,加上課前的資料展示,是很難在三十五分鐘之內完成所有預計展示的。

所以設計的問題太多,這是失誤的原因之一。其實正如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一樣,課堂也不可能那麼完美,那麼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捨棄一部分,抓住重點進行。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那結果只能是殘缺。---這樣的教訓不是一次兩次了,所以要記住了,不可以再犯。

抓重點,讓課堂就像閒庭信步一樣。

老師們在評課中說是否可以不設計探究問題,讓孩子們自己自由地預習,自由地展示彙報。不要用既定的探究問題束縛了孩子們的思維,那樣孩子們纔會有奇光異彩。這不可否認,孩子們自己的想法纔是最珍貴的。但是我還是有些擔心,那樣的話豈不亂了套?該交流的可能會交流不到,不該交流的也許會滔滔不絕地沾滿了整個課堂,就像郭思樂教授的博客中引用的一個笑話“司馬光,你爲什麼砸缸”?一樣,豈不把老師急得暈倒……矛盾的生本啊!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9

《地球萬歲》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培養孩子四自能力,即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的能力。力求做到訓練到位、感悟到位、順利完成學習目標。但由於面面俱到,內容安排太多,使課堂過於形式化,教學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1、設計思路源自孩子的關注。

《地球萬歲》是一首十分優美的描寫地球的詩,它包含着對地球無私奉獻的讚美,更包含着對地球美好未來的企盼。對於這樣的詩歌,教師應善於創設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的朗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的美,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也是我當初設計《地球萬歲》這一課的初衷。但在學生預習此課時,我發現同學們對這首詩的興趣很高,他們自己提出的學習目標中注重的不僅僅是詩歌的韻律的美,而是對這首詩所描繪的地球的美好,地球所遭受的人爲破壞的現狀,及對未來地球的暢想投入極大的熱情,而極爲關注。之所以如此關注這些,我想,是因爲在他們通過查找資料、交流資料而得出的感悟。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這一點,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一組是展示精美的世界各地的風景圖片,讓學生盡情地欣賞、感受地球的美;第二組是人類破壞地球,使地球污濁不堪的圖片,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醜惡行徑。強烈地感受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2、順着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

在語文的學習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於文章理解都有自己的偏愛與獨特的視角。在整體感知完《地球萬歲》這一首詩後,我尊重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孩子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章瞭解地球,關注地球,探究地球。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在學生選定喜歡的篇章時,我就讓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彙報。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始終關注活動的進展,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暢想地球未來,對地球的未來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組認爲地球的未來是美好的,另一組認爲地球的未來是不美的。兩個小組的不同觀點,由此引起學生的討論,讓大家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讓學生由關注地球的現狀引起對地球未來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意識到肩負的綠色責任。爲了和平、自由、友誼和愛,我們要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反對貪婪,讓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讓地球充滿生機和活力。

由於對課題內涵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平時的訓練不夠到位,所以課堂教學不盡人意,在自定向這個環節,應該圍繞學習內容自主認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方法,應該挑明學習的過程。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10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爲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爲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12

這組教材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基礎,遵循着“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的原則進行設計,使學生在積極主動、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初步瞭解漢字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去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爲這是一種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師們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在學習本組教材之前學生們對這一學習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個單元由“有趣的漢字”與“我愛你,漢字”兩個綜合性主題學習活動組成。每個主題學習活動都是先提出活動建議,然後給出一組閱讀材料;這些主體閱讀材料之前都有一個“導語”,“導語”中主要提出學習任務,之後有一個結語,提出辦展覽、辦手抄報等成果展示和繼續探究的建議。從教材的編排結構中,我們能夠明確此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基本思路。

優秀歷史課教學反思 篇13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