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4W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並沒有那麼複雜。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過程無需太複雜。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拿到一篇課文,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通過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或是讓學生獲得什麼,於是在解讀了課文之後,我將教學目標定爲如下: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瞭解感嘆號的作用,體會說話人的心情;3、讀懂寓言故事,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似乎,對於這樣一篇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樣的目標表述也太過累贅了。對目標再加工,有了這樣的表述: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2、明白各有所長、各有千秋的道理。或許,修改過後的表述沒有那麼的“圓潤”,但是於我,是更明確了本堂課的目標,簡言之,一讀文二明理。而目標二能夠順利達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一的達成效果。所以,“讀”成了本堂課的唯一中心目標。

朗讀,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同時,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反思這一課,我在朗讀的形式上,主要採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問題來引領。設計一:自由讀1-3小結,思考:(1)第一次比試誰的本領大呢?(2)太陽和風分別有什麼本領呢?設計二:再讀1-3小節,在比試的過程中,他們是怎樣說的呢?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朗讀,提高朗讀的效果。這些並不是深奧的問題,不需要學 生過多的去思考,完全是服務於我的教學目標——“讀”,只要學生認真去讀了,便可以找到答案。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採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即“小組彙報角色分工情況”,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然而,由於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沒有讀“透”。如太陽說:“誰能脫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最後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遺憾。

等待學生,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小組學習不再流於形式。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爲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特別是小組活動,常常是爲了活動而活動,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這一次的課堂,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朗讀時,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我甚至告訴自己,再等一會,再給學生一點時間。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小組朗讀時,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在接着的小組表演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足夠的時間,孩子們有了個性閱讀的空間,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最後,“噓,讓我們一起來看書上39頁的插圖,一起來聽聽太陽和風在說些什麼呢?”生一:“太陽說:‘風先生,你真棒。’,風說:‘太陽先生,你也很棒。’”生二:“太陽說:‘風先生,你可真厲害!’,風說:‘太陽先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這個時候,教師已不需要過多的表述了,孩子們已然悟出了課文的理。

學文明理,無需太複雜。明確了教學的目標,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的表現,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2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爲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課文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性變化.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朗讀體驗.

本課寫因爲風和太陽“都說自己的本領大”,誰也不服誰,只好比試比試。究竟誰的本領大,我引導學生抓住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讀一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導讀第一次比本領--------誰能脫下孩子的外衣時,先引導學生讀好風說的“那還不容易”和太陽說的“看我的吧”,體會他們自以爲是、麻木輕視他人的神態。接下來我引讀風的做法與結果:“‘呼呼’地吹起來”;“誰知孩子將外衣裹得更緊了”。“誰知”一詞,表現其結果出乎風的意料。再引讀太陽的做法與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脫了下來”。不難看出,太陽“脫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導讀第二次比本領------

誰能讓船走得快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一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之後的洋洋得意,不把風放在眼裏的傲慢自大的神態。“可是”、“越強”、“越是熱得難受”、“驚訝”等詞表現出其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還暗示了太陽在比賽中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反覆讀,好好體會。而讀“風推着帆,帆帶着船,像箭一樣飛快地前進”這句話時,語速快些,讓人感覺到船伕“高興”,風也“高興”,與太陽的做法的結果形成對比。

在此基礎上,再去指導朗讀、討論,學生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語言的生動活潑,從而一步步感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完《誰的本領大》第二課時,寥寥幾筆匆匆記下了最直接的感受。但總覺得表達的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靜下心來細細思量,又或許是我想表達的東西也並沒有那麼複雜。正如指導孩子學習課文,明白“各有所長”的道理一樣,過程無需太複雜。

拿到一篇課文,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通過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或是讓學生獲得什麼,於是在解讀了課文之後,我將教學目標定爲如下: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瞭解感嘆號的作用,體會說話人的心情;3、讀懂寓言故事,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要正確看待自己,看待別人。似乎,對於這樣一篇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樣的目標表述也太過累贅了。對目標再加工,有了這樣的表述: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2、明白各有所長、各有千秋的道理。或許,修改過後的表述沒有那麼的“圓潤”,但是於我,是更明確了本堂課的目標,簡言之,一讀文二明理。而目標二能夠順利達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一的達成效果。所以,“讀”成了本堂課的唯一中心目標。

朗讀,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理解與表達所需,同時,它又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反思這一課,我在朗讀的形式上,主要採用了自由讀和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問題來引領。設計一:自由讀1-3小結,思考:(1)第一次比試誰的本領大呢?(2)太陽和風分別有什麼本領呢?設計二:再讀1-3小節,在比試的過程中,他們是怎樣說的呢?在學生朗讀之前,教師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能夠有目的的去朗讀,提高朗讀的效果。這些並不是深奧的問題,不需要學 生過多的去思考,完全是服務於我的教學目標——“讀”,只要學生認真去讀了,便可以找到答案。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是採取小組朗讀的方式進行的。我在小組朗讀之前設計了一個小環節,即“小組彙報角色分工情況”,這主要是強化小組成員的分工意識,也讓小組的朗讀更具方向性。然而,由於我自身教學經驗的缺乏,有些地方還是沒有讀到位,沒有讀“透”。如太陽說:“誰能脫下那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到“太陽很自信”“太陽覺得自己肯定會贏”,我也相機出示了“胸有成竹”一詞。此處是課堂教學環節中自然產生的教育契機,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就能順勢把課堂學習氛圍催生成“熊熊烈火”,只可惜我在指導朗讀的時候還很不成熟,最後只留下了零星“火苗”,很是遺憾。

等待學生,給予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小組學習不再流於形式。回想以往的公開課上,爲了防止拖堂,我在某些教學環節上總是浮光掠影似的走了過場。特別是小組活動,常常是爲了活動而活動,它常常是課堂的一個“擺設”。這一次的課堂,我自己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朗讀時,在我將要喊停的時候,我甚至告訴自己,再等一會,再給學生一點時間。我給了學生“寬裕”的時間,學生也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小組朗讀時,孩子們的朗讀超出了我的預計。在接着的小組表演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決定。足夠的時間,孩子們有了個性閱讀的空間,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我們的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最後,“噓,讓我們一起來看書上39頁的插圖,一起來聽聽太陽和風在說些什麼呢?”生一:“太陽說:‘風先生,你真棒。’,風說:‘太陽先生,你也很棒。’”生二:“太陽說:‘風先生,你可真厲害!’,風說:‘太陽先生,你的本領也不小啊!’”……這個時候,教師已不需要過多的表述了,孩子們已然悟出了課文的理。

學文明理,無需太複雜。明確了教學的目標,把更多學習時間留給孩子們,他們的表現,是對課堂最好的評價。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筆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帶憂傷的文章。課文給我們以深深的啓示:雖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然“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導入。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快速奔跑,今天過去,還有明天,好像時間是永遠過不完的。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呢?相信同學在學完這篇課文之後你會有更多收穫。板書課題。邊讀邊思考: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出作者和時間賽跑的體會?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展開教學。

二、“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麼理解的:昨天永遠變成昨天,爸爸永遠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個人的親身體驗,感受就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爸爸像是給我說了一個謎。此時再次引導回讀這句話,從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時間的無情流逝,體會“可怕”的心情,進一步體會爸爸的話。最後引讀6-7段,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着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第三次深刻領會爸爸話裏的意味深長。從而也明白了“我”爲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5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着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係。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係後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爲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藉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後,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6

語文是一門內蘊豐富、審美趣味很強的學科,上好語文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閱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到了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整個課堂激情涌動,現擷取幾個片段,細品一二: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說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說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說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說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說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說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說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說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重點句,展開想象

在課堂上,我抓住了三處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些什麼?“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隻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啓發想象,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什麼?第九自然段:“我看見了許多許多……”發揮想象,“我”還會看到什麼?讀了這篇課文的孩子們,我想沒有一個會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很快地,他們的興趣、想象力被激發,紛紛呈現精彩絕倫的回答。在創設這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以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我想,這樣要比把文章切成幾塊拋給學生好得多。當然,這想象是不能脫離文本的,在想象時,還要學生品味作者怎樣描寫,如何表達,你能不能學學作者,把自己的想象生動地說一說?這樣,也把體會各種修辭的妙處結合起來而不會顯得空洞了。這些想象自然而然地起到以讀悟情,以想品情,以情激情的作用。學生讀在其中、感在其中、悟在其中並樂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讀起來自 然就有“情”有“意”了。也許,這纔是孩子們眼中的“草蟲的村落”。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閱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7

《用心靈去傾聽》是一篇閱讀課文.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與問訊處工作人員蘇珊交往的過程.讚美了蘇珊用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幫助孩子的善良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請.

在教學本課時,讓每個學生明白傾聽的魅力之後,我進行了總結,對學生進行了談話教育,我們在生活當中需要傾聽,多傾聽別人的話,而在這些話中,你能聽到別人的傷心,別人的高興,甚至你在這些話中能悟出道理.這樣,你會少走一些歪路.同學們當你們在浪費食物的時候,請傾聽那些沒有填飽肚子的孩子的心聲;當你們在浪費水資源的時候;請你們用心靈去傾聽那些沒有水的國家的呼救聲;當你們在上課吵鬧的時候,請傾聽那些沒有書可以讀的孩子的聲音;當你們誤入歧途的時候,請想一想老師和父母對你的諄諄教誨;我們更要傾聽那“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嘮叨,也許你會覺得很煩人,但是這煩人的話卻對你有所幫助.同學們,當你失敗沮喪的時候,請你去傾聽一下那個成功者對摔倒了又爬起來的擲地有聲的慷慨陳詞吧!

通過談話讓學生知道傾聽的重要性。瞭解傾聽的含義。同學們,傾聽是很重要的,當別人向你傾訴煩惱時,儘管你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是你的傾聽卻能使他變得開心,讓他把不愉快的事情給說出來,能讓他心理開心一點.當同學在發言時,請安靜地聽他們說的話,這雖然不是一句名言,一句教育你的話,但這卻能夠幫助解決問題.同學們,其實傾聽不只是耳朵在聽,心靈也要傾聽,這樣,才明白真正的含義.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8

《東施效顰》是一篇寓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領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做到熟讀成誦。教學目標設計爲背誦全文、正確理解本文的寓意。在教學後,進行反思,發現一些問題。

在教學處理上,過於保守。本節課我還是把教學重點放在當堂背誦上。只重視了記憶性學習、理解性學習,忽視了創造性的學習。在教學中我沒有給學生營造表現個性想法的機會,也沒有放手,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我的控制下進行。沒有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的創新素質沒有得到鍛鍊與提高。在教學中我們卻實應該教學生自己去學,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去研究去探索,從而真正理解知識、把握運用規律,體驗道理,增長見識和才幹。講課是一種幫助方法,營造機會、提供信息也是一種幫助。該讓學生講時就讓學生講,該讓學生研究發表意見的時候就學生研究去說,老師要敢於放手、善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

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目標不夠重視,展示目標時間太短。備課時備學生備得少,分析學生分析少。

在今後工作中,多學習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理論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9

《我愛這土地》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寫的一首充滿真情與悲憤的愛國詩。

這首創作於抗戰初期的詩語言富有激情,主題也很有深度。但是它要面對的學生,都是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聾人學生,由於時代和生活環境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就是對教材上記述的那段歷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我決定要先將這首詩所涉及到的那段歷史向學生詳細的介紹一遍,已引起學生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對詩人的那種愛國之情能夠感同身受。

其實,在詳細講解了時代背景之後,我也沒有奢望學生真的能夠完全領會作者的心情,可以準確地分析這首詩。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來的講解非常順利。雖然在介紹時代背景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因爲學生對這段歷史簡直像是聞所未聞,連我國的建國日都不清楚。說實話,當時我有點暈。但是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意向時卻非常順利,學生分析的很準確,理解的很到位。

針對這堂課,我有了自己的一點體會。我覺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時代背景這個問題。課文抒寫的內容,如果時代背景與學生相去甚遠,那麼教學前一定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應該給學生放一下相關的短片,讓學生回到歷史當中,以作者的心境來品讀課文,理解課文。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教學了《金子》一課,覺得教學效果不錯。這篇課文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自己就沒有過多的去講解,而是敢於放手給學生,只是緊緊抓住幾個關鍵的詞語啓發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比如在種花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緊緊扣住“全部精力”來進行。 讓學生盡情放飛想象,體驗彼得爲照顧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教學時,爲了幫助他們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準備好的有關彼得辛勤勞作的填空,讓學生說一說,再補充些自己還想到彼得做了些什麼。說話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有的能按一天的順序描述彼得所付出的精力,有的按不同的氣候來描述,還有的按一年四季描述。在說話中,學生也巧妙地用上了在這之前積累的詞語,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較到位了。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說“我的金子在舞臺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說“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爲“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爲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1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體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課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富有啓發性。作者通過回憶自己8歲時的一次爬懸崖脫險的經歷,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化難爲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困難。閱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設計時從以下兩點着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纔有可能成爲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

3、閱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和中心後,對文章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探索。

這一設計的優點:學生的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角度的閱讀探索。這樣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缺點是學生的體驗不給深刻,生活閱歷少,解釋不到位。還的老師的引導。

二、 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方式策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的閱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爲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麼。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感悟體驗纔能有效實現。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裏的把握不準確。

3.由於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爲“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改進建議:

1.多給學生指導如何複述,抓住記敘的要素,抓住關鍵的詞語,關鍵的句子。

2.讓學生多讀課文,創設情境多角度理解,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角色朗讀。閱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

3.必需多鼓勵。

4.在學生交流之後,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閱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運用都很恰當。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讀、探究對人物的刻畫,感悟故事內涵。並通過小組合作研討、全班交流的方式,對人物進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不足的是學習語文沒有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沒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改進的建議:運用語言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着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提高。

通過這次培訓,我懂得了反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思然後知不足,知不足後思進”只有在反思中成長,在研究中發展,才能成爲一名新時期的合格的教師。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2

時光老人就有這樣的本事,他把一切新的變成了舊的,剛在嘴邊掛叨的新學期轉眼間就變成了舊學期,一年級的帽子也即將送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

回首這逝去的一年,我有頗多感慨:

一爲慶幸

爲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爲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裏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二爲欣慰

今年的一年級學生人數多。學生活潑好動,年幼無知,特別是男生人數又居多,真所謂七歲八歲狗都嫌,於是不遵守紀律之事反覆發生,真又所謂屢教屢犯,沒有記性。惱火之時,我也真想以暴制暴,來個武力鎮-壓。但我還是時常提醒自己溫習佛典中記載的這樣一個關於心靈選擇的故事:有位老禪師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時發現有個小偷正在光顧他家。老禪師初見之時起了些微嗔怒之意,想將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誨令他放棄了這個念頭,他選擇了仁慈與寬容:脫下身上的長袍,靜靜地候在門外,等小偷出來之時,老禪師對小偷說:您大老遠來看望我,可我實在窮,沒什麼好讓你拿的,就把這件長袍送你吧。說着便將長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驚慌,抓着長袍跑了。老禪師看着小偷遠去的背影,又看看頭上的明月,嘆了口氣:但願我能將這輪明月送給他,第二日,當老禪師打開門時,發現他的長袍整整齊齊疊放在門口,老禪師慶幸自己選擇了仁慈,說道:我終於送了一輪明月給他。一年級的孩子是無知的,有些事他並沒有判斷的是非標準,然而正是這樣,他更需要教師春風化雨,循循善誘。我告誡自己,我要有責任和耐心去等待,育人不是做速食餐,不是立竿見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有責任教會孩子選擇善良,放棄粗鄙;選擇誠實,放棄虛僞;選擇崇高,放棄低俗。正確的、美麗的選擇,不僅感化了他人,也美化了自我,所謂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孩子們在這樣教育氛圍中,漸漸學會了做人,也漸漸懂事。

三爲愧疚

當然,匆匆逝去的一年,有着太多的遺憾,許多美好的設想仍是設想。新課程的號角聲嘹亮又逼人。接手新的班級,曾打算開設許多活動:走進新課程家長彙報課、每週家長聽課日、我去書店(海)遊一遊、好書知多少、比比誰的手兒巧、在班級設立生物角然而,主觀的,客觀的,自身的,外環的,讓許多美好的設想都成了永久的遺憾

傳說中有一種荊棘鳥,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

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鳴唱,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爲代價!它的生命洋溢着義無反顧的絕美,它用生命蜿蜒成不朽的樂章。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輸給了那隻叫荊棘的鳥!我隱約聽見她對我的嘲笑之鳴

爲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爲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裏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這則教學片斷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聯繫自己的生活,讓學生將一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現今的環境作對比,在學生們的暢所欲言中,《捕蛇者說》這篇文言文與學生們拉近了距離。有了學習興趣後,生澀的文字不再是學習的障礙,學生在語文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其感恩的價值觀也得到了培養。

在以往的文言文學習中,教師總是習慣於一開始就把“精心”設計的問題拋出來,讓學生據此展開思考、刻意求答,這一做法使學生在學習中處於被動的地位,面對生澀的文言文更加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樂趣。而這一節課,我一改往日的教法,嘗試以“零提問”的導讀策略進行教學,在幫助學生讀懂課文的前提下,放手讓他們自己提問,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引導他們對課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並結合文本、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使枯燥的文言文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也能夠思維激發、靈性涌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到底怎麼教?展開“零提問”這種“此時無招勝有招”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得到興趣與快樂,這只是我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探索與小小成果,在此作爲引玉之磚,以求教於大家的指點。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4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的樂趣。”因此,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分角色表演,首先,由老師扮演大樹,找幾個較爲活躍的孩子做小鳥,來表演這首詩歌。然後請男孩子做大樹,女孩子做小鳥表演,最後男女小朋友交換角色表演。讓幼兒在遊戲情景中互相交往、互相合作。《綱要》還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還設計了仿編詩歌的環節,仿編詩歌是一種融思維、語言發展一體的創造性活動,在這中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我運用多種方法,把多個領域的知識相互滲透。整個活動中,我除了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外,還將社會方面的內容巧妙的滲透在其中,比如,讓幼兒瞭解了好朋友之間那種相互依存、友好的關係。增強了幼兒之間禮貌交往的意識,充分體驗到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幼兒自始至終沉浸在遊戲的情境中,通過仔細觀看和積極講述,幼兒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讓幼兒“有話可說”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幼兒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需要教師適時引導,這樣他們纔能有自己的語言本色,每個人才能從不同的角度說出他們自己想說的話。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5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課中,設計了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學生學習活動的主線,爲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比如:袋子裏裝的是5個紅球5個黃球,猜猜摸到哪種球。學生通過猜測,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可能性。這種結論的獲得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積極動腦研究所得的,這樣比起教師直接單純地給出一個結論要重要得多。在新課設計過程中,我做到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問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因此在課題引入後,,我就設計了一個抽獎遊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兩個抽獎箱,一個摸出的都是黃球,一個摸出的都不是黃球,學生對抽獎箱產生了“懷疑”,從而積累到關於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後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說一說,出示袋子裏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說一說袋子裏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麼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裏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着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裏應該放什麼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

3、注重思維拓展, 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瞭解世界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還培養了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執教的班級是二年級一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遊戲中探索,課堂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創設了父親節給父親選禮物遇到難題,最後用拋硬幣的方法來解決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學習趣味,提高學習興趣。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穫,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並激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有小部分孩子參與遊戲環節的機會較少,沒有關注到全體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意麪向全體,關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

誰的本領大的教學反思 篇16

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爲進。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爲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爲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二、導之以行,突破難點

文中的啓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臥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啓示,突破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