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26K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作文評改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24篇)

在現實的作文教學中,許多老師一般都側重於“改”,而忽略“評”,這沒有把握住“評改”的基本內涵。實際上,“評改”是“評”和“改”兩個語素並列組合而成的詞語,二者不可偏頗。因此,作文之“評改”,不僅要從字詞、語法、邏輯的角度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之處,從內容、結構、表達等方面幫助學生修改不適當的地方,而且還要對學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評論與評價。同時,對學生在習作中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態度要進行適度地批評與糾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寫作態度與習慣,進一步掌握寫作方法,領悟寫作規律,提高寫作水平和書面表達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作文的評改一些看法。

一、認清本質,正確對待。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國小生作文是習作,是一項練筆活動,是書面表達的最基本訓練,而並不是藝術,不是文學創作,只要學生能正確地、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師要求每一個學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寫成國小生優秀作文是不現實的,因爲我們培養的不是國小語文教師,更不是培養作家和文學評論家。所以,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對孩子的文字評頭論足,更不能用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

我們在批評他們的作文時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力求保持學生作文的原意,絕不能用教師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路。因爲國小生的生活積累和語文知識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難免有些語言表達方面的不足,但那是無關緊要的,隨着他們語文知識的增長,孩子們自然會知道怎樣把他們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師對他們的作文要求過高過嚴只會實得其反,那很容易打擊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產生畏懼寫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只要學生寫的是真話,是自己心裏想說的話,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只要“其意義不謬誤”,“字句已通順”,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評大改,把學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爲我們評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導學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樣,及時有效。

作文評價與批改結果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採用分數、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用評語來表示;還可以採用多種評價形式進行綜合評價。平時我們常說的精批細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種認爲老師把學生的作文改得越細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師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採用精批細改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國小生作文均改成國小生優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現實的。因爲好的作文是很難一次成功的,學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漸進的,教師絕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長。

事實上,如果學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來後,教師都要經過十天半月的批改後才能進行評講,那時學生對自己當時是怎樣寫作的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等老師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發到他們手裏的時候,他們大多隻是瀏覽一下成績或評語而已,而對自己的習作連認真地看一遍的興趣都沒有了,即使老師把他們的作文改得再仔細,對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反而使老師的批改顯得勞而無功了。所以我們在評改他們的作文時,要儘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爭對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以有利於學生作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爲目的,靈活運用作文評價與評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能及時從本次作文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三、因人而異,以鼓勵爲主。

教師在評價、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作文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異、對症下藥,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作文必須“求精”,而對另一些學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萬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刀切”。教師評改作文時要把嚴格要求與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一分爲二的觀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戰略的眼光對學生作文進行公正的評價。我們在評價、批改作文時要學會用放大鏡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用顯微鏡去尋找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發現學生在作文中的進步,恰當地指出他們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漸進的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我們評價作文時要學會用一雙孩子的眼睛,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國小生作文。一個教師對孩子習作的賞識,絕對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鑑賞能力,而恰恰顯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鼓勵爲主的原則,在閱讀學生習作時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在評價孩子的習作時多一些欣賞和讚美,讓孩子產生對教師的信賴和親近,使他們打開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讓內心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讓剛剛嘗試用筆表達的孩子們在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讚美中,點燃對語文對文學的興趣,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讓學生覺得作文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而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主要還得靠學生自己,不只是老師單方面應該努力的事,所以,教師是絕不可能包辦代替得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在作文評價與批改中要讓學生從習作的被動地位轉向主動地位,努力讓學生從習作的實踐中去體會文章寫好以後要認真修改的道理,讓學生在修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作文比原來更通順了、更流暢了,從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學生對寫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寫作的興趣,進一步養成認真進行習作、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最終使學生成爲作文的真正主人。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形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合於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通過橫向溝通,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故事節選自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課文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幹超羣。教授本課時本人以新課改爲指導,做到了以下幾點:

1、教學中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爲此,我首先讓學生掌握好生字詞,然後再深入理解課文蘊涵的情感。

2、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要做打樁機:

在本課教學時,我重點選取了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來展開教學,以點帶面,進而加深了對全文資料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

教學時,主要經過學生自我的朗讀、默讀、分主角讀、分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整個教學中,主要以學生參與爲主。

但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讀書不夠。更多的時間是在回答問題,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讀,以讀悟情。

2、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形式單一且太少。新課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樣的評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3、課堂教學中某些教學環節的銜接與過渡不夠好,有時顯得牽強、突然。今後要在每個教學細節上仔細推敲。

總之,自我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進取進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爭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4

一向以來,人們國小英語教師的語言知識能力要求不高,認爲國小英語簡單,不需要太好的語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技能就可以了。其實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同樣英語作爲人們最廣泛的交際用語之一,更是隨着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那麼不但自己的語言知識很快陳舊落伍,誤人子弟,而且會被時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現代英語的變化,特別是口語方面的變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1、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更因爲國際互聯網的形成,人們之間的交際變得越來越簡捷。說話簡單快捷,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徵。現代英語在這方面的變化表現爲“一字多用”。

2、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英語詞彙急劇增加,並且我們發現,現代英語詞彙有相當一部分是取得新義的舊詞,如,“input”(輸入電子計算機的數據),“store”(電子計算機的儲存器),“drive”(計算機驅動器)等。

3、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也許是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影響日益強大的原因,美國英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以使用美語和發美國音爲時髦。

4、口語不斷侵入書面語。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有正式、非正式、書面語,口語,方言,俚語之分,然而當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5

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許多類似這樣的意外。面對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過分的言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該怎樣處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呵斥制止,是不加指責、悄然無聲地息事寧人,還是用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的與衆不同、還他們個體生命的發展權,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呢?答案應該是後者。

試想如果當時我一口否定了他們的這份感受,當堂批評文文的做法,那我們就無法看到他們心靈中的某些亮點,也無法以此爲契機,引導他們達到課文中表達的情感境界,甚至會傷害到文文幼小的心靈,給其善的一面抹上陰影。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於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作爲教師,我們應扯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用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說、大膽地去做。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6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7

1.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8

傳統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把學習僅僅侷限在書本上,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在這種學習觀念下,不僅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精神,而且會泯滅學生學習的興趣,最終影響學生的發展。

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既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生活相聯繫,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級的《色彩的情感聯想》一課,雖然學生對顏色並不陌生,但對色彩的調配和變化規律卻不瞭解,而且因爲學生第一次接觸水粉顏料,可以說對每一種物品和色彩都充滿了好奇,於是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自主實踐,探索發現。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裏都有哪些顏色 你喜歡哪些顏色 教室裏掛了很多漂亮的裝飾物,有綠色的葉子,紅色的國旗,黃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還有各種顏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的教室裏竟然有這麼多美麗的顏色,我又讓學生觀察外面自然界中還有哪些顏色,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也激發了學習色彩的興趣。我又適時提出問題:這些美麗的顏色能不能用顏料調出來呢 學生齊聲回答:能。我沒有急於出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調配顏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不斷地向同伴和老師展示自己的新發現,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體驗着學習的樂趣,並久久回味。看到學生這樣快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讓我們所謂權威的說教代替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索的自由,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教學的新境界。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內容是很豐富多彩的,過程中設計的環節不是很多,沒有多少懸念,是靠着內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自己的繪製,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圖案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因而,教與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裝飾方法是很實用的。而沒有比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了。

在課堂中我學習運用一些有親和力的語言、動作來活躍課堂的氣氛,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完本課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在第一次上課時,雖然學生都能按照教師的意圖進行學習,作業也完成得很好,但我總感覺課堂上少了些什麼。課後反思發現,問題源於教師本身,一是教師的課堂氣氛調控沒有到位,教師的語言、神態均缺乏激勵性。二是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因此課堂氣氛就比較緊張、沉悶,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夠主動,似乎在給教師“牽”着走。在繼續進行教學時,我運用瞭如:舉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聲送給善於表達的他、你的理解連老師都自嘆不如(豎起大拇指)、讓我們更關注還沒有發言的同學……等激勵性的語言和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因此整個教學過程是在友好的、積極的氛圍中進行,特別是聽音樂畫情感這一環節,學生的熱情更是達到了極至,他們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盡情發泄着自己的情感。從他們的臉上和作業中都流露出對學習的喜悅之情。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9

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們高興地看到,很多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意識已發生了改變,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也在日益發生着變化。

然而,目前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還是在課的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注重最大限度的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力倡導“質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聽課中卻發現小語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

1、對文本主旨的把握問題

教學中要擺好整體把握與局部解讀的關係,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如《陶罐和鐵罐》一課,教師引導學習了陶罐和鐵罐對話之後,問學生:“你喜歡陶罐和鐵罐?

老師緊接着告訴學生: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從本單元的訓練重點來看,是讓學生懂得怎樣看問題和想問題,文中有個小泡泡,是這樣問的: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允許學生從多方面去談自己閱讀中的感想和啓示。而且本課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謙虛和落後”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煉都是教師解讀文本中要關注的問題。何況這是第一課時,課文還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還沒有講完,完全沒有必要在這裏揭示課文的主旨,從這個教學環節來看,我覺得教師問題的指向性有所偏頗,對文本主旨缺乏整體把握。教師該怎麼問學生,如何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呈現問題,都需要進行精心預設,都應該是認真細讀文本之後進行的。

文本細讀,不光需要微觀層面的細膩地讀,也需要中觀層面、宏觀層面的細讀,這三者應該成爲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鑽研教師時,既要有字詞方面微觀的細讀,還要有對文章結構方面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宏觀的閱讀。

2、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瞭解,也是讓學生對作者如何佈局謀篇有個清晰的認識,初步感知文章的結構特點,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長城》一課爲例,有一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說說長城給你的印象?

本應該在學生表述完之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結構出來了,上課的思路也呈現了。可是老師在學生說了“我覺得長城很長”之後馬上就進入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學習。

《孔子拜師》一課、《清澈的湖水》一課,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學習生字詞後就直接進入了第一小節的學習。

《珍珠鳥》一課,自由讀文後,讓學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鳥是怎樣的?

緊接着就從書中找出寫珍珠鳥小的句子。然後瞭解珍珠鳥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樣的教學設計,40分鐘裏所關注的都是珍珠鳥,始終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本所表現的主題“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沒有着落。

如果在導入之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圍繞“課文寫了什麼”進行自由閱讀。學生可能會說:“課文寫了珍珠鳥很小、很膽小、很可愛、……”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看出學生讀出的還是局部,沒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是就此打住,馬上進入下一個點的學習,而是應該及時地給與引導。

教師此時可以這樣導:“是呀,課文寫了珍珠鳥的小、可愛等,那除了寫珍珠鳥,還寫了誰呢?

生:還寫了作者“我”。

師:那寫了他們之間的什麼事情呢?你能將兩者聯繫起來說一說嗎?

生:寫了珍珠鳥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護下漸漸膽大,告訴我們……

師: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麼寫珍珠鳥的?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

教師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懂得閱讀一篇文章之後,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間發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本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中顯現出來,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閱讀能力、概括能力就是這樣的引導下逐漸形成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小語文大綱》中明確要求學生學會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師們非常關注文章的結構,一般一堂課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脈絡之後進行精講的。但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卻漸漸淡化甚至丟失了這種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意識。其實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從整體入手,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精讀課文之後再回歸整體的傳統教學,依然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語文教師不應丟棄。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第一節前滾翻教學覺得學生技術掌握不好,我意識到這是由於翻滾時沒有含胸,沒有低頭而產生的。於是就結合教學難點,運用簡單的物理演示法來啓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質的變化。我找來一個籃球和一塊長方形木塊,分別用力推藍球和木塊,組織學生觀察結果,反覆幾次,我問:“爲什麼籃球會向前滾動而木塊不會呢?”學生深思後紛紛舉手回答。

歸納學生的見解爲:籃球會向前滾動,由於籃球是圓形的,接觸地面比較小,所以很快向前滾動,而長方形木塊是接觸地面較多,有楞有角。所以很難向前滾動。接着我指出,我們學習前滾翻的動作要領跟籃球滾動一樣,把身體貼緊大腿和低頭。身體成籃球形姿勢。緊接着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並讓其作實地示範。通過結合示範練習與改進,學生對這項技術的掌握率達85%以上。

國小生的思維邏輯水平遠不及成年人,但他們的具體性思維高於抽象性思維,而且容易受到激發,所以,在啓發的藝術處理中,應儘量避免抽象性和單純的概念形式,要強調具體的演示,依靠直觀的手段啓發學生。當時我就發現雖然大部分學生前滾翻基本都能獨立完成,但大部分學生的肢體的動作(細節部分)做的普遍不怎麼到位:如蹲撐時沒有並立,滾翻過程中兩腿未能併攏,滾翻過程中呈現分腿、屈腿,團身不緊導致無法成蹲立等。

但當時只顧着讓學生完善低頭含胸動作而未能對這些進行及時的糾正。如果當時我先組織學生進行蹲撐前滾成並腿坐這個動作的練習,我想效果會更好。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特別是前滾翻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前滾翻技術,也逐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較好地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童話故事是國小生比較喜歡的,它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生在觀察情境圖時,看到小刺蝟扎走了許多果子,他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來,融入到了情境中,講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在學生注意力下降、身體疲勞時,我設計富有童趣的練習題,又一次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把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發展。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爲他們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練習1中“用你喜歡的方法算”;在解決“乘車”問題時,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3.關注數學的人文價值。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聖殿。“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對學生進行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懂禮貌的品德教育。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2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1.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2.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3.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爲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樣,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並鼓勵學生課後閱讀,繼續探究。

4.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3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教學中,我扣住 “思親”引導學生讀文,扣住“思親”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 引導學生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爲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抓“倍”這個字,引導學生從“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節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句話,扣住“更加”一詞,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長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通過“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昇華內心的情感。精美的語言和古人質樸的情懷在孩子們的心中積澱起來,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養。中國的文化是非常豐厚的,要讓我們的孩子覺得語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應該設計好教學語言。

整堂課,我的語言也儘可能體現語文味,以此來吸引學生。通過詩文結合,並充分、熟練地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平臺,引領學生出入於古詩詞與現代文兩個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時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誦讀,如:播放一首《思鄉曲》,我進行示範讀,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導學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現在,你就是王維,又會怎樣吟誦這首詩呢?”這樣,伴着《思鄉曲》,學生有着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加上有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澱,學生的動情誦讀水到渠成,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從而使學生一步步品出了詩韻。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4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這當然是件大好事。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衆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爲,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爲,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但絕不可拋棄!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爲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爲,真正的”以人爲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爲,我們要爲孩子的未來着想。那,纔是”以人爲本“最本質的含義。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5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啓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爲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的結論便是: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並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可是,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孩子自我識字的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趣味識字法

1、開課環節生動有趣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是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開課環節:“同學們,今天有幾個我們不認識的小客人來到我們身邊,你們願意跟他們交朋友嗎?”“願意!”在孩子們的大聲回答聲中我打開電腦教學軟件出示生字卡片並告訴他們:“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歡你們,如果你們能把它們記在腦子裏,它們就會很樂意地幫助你,成爲你今後學習的好幫手。”

2、自編順口溜降低難度

在集中的歸類識字中,單純的結構分析是孩子們很難接受的,爲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降低識字難度,我自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孩子識記。如學生難辨“密”和“蜜”,我這樣編:“密林長在山中,蜂蜜釀自蜂蟲。”通過順口溜中的下劃線,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區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國小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涼、冷、凍”以及“祝、福、祈、禱”,“襖、袖、褲、襪”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了“三點水旁”、“兩點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兩點水旁”表示與寒冷有關的意義;“衣字旁”表示與衣着有關的意義,“示字旁”表示與禮儀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兩組漢字了。

三、遊戲法

國小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比較小,能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很短暫。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作遊戲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漢字中結構比較複雜的合體字分成幾個部件做成小卡片讓孩子們自己拿着,然後我說出一個新學的合體字,讓孩子們找出組成這些字的各個部件。比如我說胳膊的“膊”,孩子們便自覺地拿出“月”、“甫”、“寸”三個部件組成胳膊的“膊”,這就是找朋友的遊戲。

四、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法

如果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使學生信息反覆量增大、信息存儲期加長,識字效果就會更好。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了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的方法。首先,我將新學的漢字放在相應的兒歌或簡單的故事當中,讓孩子們多讀多練,使學生大腦對這些漢字產生反覆刺激,達到不斷強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環記憶的方法,讓新學的漢字每間隔一段時間重複出現一次,使學生有規律地反覆識記所學過的生字,這樣學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會大大地提高。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反思對於教師來說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和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位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可能和內在動力;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提升教學經驗,並將其昇華爲實踐智慧。那麼,如何通過教師的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成長過程中該如何進行反思呢?

1、思想和認識上要做好準備;

2、不斷積累具體經驗;

3、認真分析和討論問題所在;

4、積極驗證,這樣才能使教學反思活動更加順暢地延續和循環。

一、反思教學經驗

回顧從教十二年,我對課堂教學這門綜合性的複雜藝術感觸最深的一條是:既要教書育人,又要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知識當然重要,知識就是力量;但還有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那就是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有三個層次:一是知道教什麼,傳授書本知識。二是知道怎樣去教,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進行課堂授課。三是知道爲什麼這樣去教,做到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要符合什麼樣的理念和原則,有很強的目的性,培養了學生什麼的能力,是學生獲得了什麼樣的體驗和經歷。我的課堂教學也經歷了這樣三個層次。經常反思讓我覺得每天都在成長,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發。

我的課堂教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一是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追求真理。這不等於傳統的教育方法與理念不好,相反,我更是認真實踐傳統外語教學中一些秀做法。而對於較爲流行的一些做法更要認真探索,用好其中的核心理念,向他人虛心學習。還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會分析判斷,不保守,也不要盲從。

二是切實樹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的觀念。從理念到教學行爲上努力實現“自主、互助、高效”學習型課堂。

三是大量閱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書者,更要大量讀書。從教育理論方面的專着,到英語教育期刊;從高等教育專業書籍,到教育語專業書籍、期刊、報紙;從各類人文學書籍,到各類大小教育報刊等等都要廣泛涉獵。

四是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每種語言都有自己固定的表達習慣,要想讓自己的英語能夠說得出,學的知識用得上,就要按照目標語的表達結構和習慣去思考,去表達。從一開始簡單的語言結構、功能項目開始培養,並且要高度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多創造更爲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練習。

五是要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如何去培養?首先是拓寬知識領域。必須要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留出更多的時間攝取課外知識。其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潛能。把學生當成認識的主體,並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的境地,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與創造慾望。最後,要激勵探索求異思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引導學生經常關個角度看問題;另方面,引導學生廣泛聯想,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再方面,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發現探索新問題。

二、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的國小英語教學從整體上來看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着一個質量和效益的問題。具體來說:

1、有些學生在國小階段已經形成了較爲嚴重的兩極分化;

2、有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令人擔憂的惡性學習模式,把外語課當作知識課去揹着學;

3、語音教學不到位,學生對連讀、爆破音,強讀、弱讀了解很少,通常是逐詞讀或說,不敢大方地開口讀、說英語;

4、嚴重的漢語思維表達,學了六年還是缺少必要的系統的英語結構,不會用英語進行簡單地思維;

5、按照字母順序去背單詞,缺少必要的聽其音,想起形;看其形,讀其音的基本常識;

6、過分注重單詞教學,對句子、短篇教學關注不夠。設想今後要以句子爲最小語言單位進行教學。

7、對學生的書寫要求不規範。不少學生對字母大小寫、單詞、句子、標點符號的書寫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8、多媒體進入課堂極大地方便了教學,但是它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沒有充分認識到位,並很好地克服。

三、教學設想

能夠正視問題的存在,就是向着解決它邁出了一大步。對於今後的課堂教學我有着諸多的感想和一些實實在在的設想:

1、全社會尊重教師,作爲老師更應該自尊自勵,努力成爲無愧於黨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社會和學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的尊重。努力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2、不斷內化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理念運用到位,有效指導課堂教學,這不是一句空話。

3、杜絕“裝潢”的課堂。一切教學設計從學生出發,如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讓孩子們學到最多的知識;電教手段充分發揮其優勢,恰當運用;教學理念百家爭鳴,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彰顯其魅力;課堂教學不一味地趕時髦,追潮流,而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

4、紮紮實實細化“自主、互助”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精神實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課堂學習觀念:用好課堂學時間,學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有效與人合作,形成有效的請教、幫教的意識。

5、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作爲老師一方,盡最大努力以正確的教學理念和態度,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去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正確儘快全面提高英語素養。

6、正確處理好多媒體的使用問題。有了多媒體不等於就能上好一節課,唯有爲我所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使用多媒體課件越多不等於教學效果越好。普及了多媒體不等於要取消教材、黑板和粉筆。請人代做多媒體可件不等於多媒體真正走入課堂。多媒體技術含量高的可件不等於課堂上最實用的課件。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7

隊列隊形教學資料比較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老師若要活躍課堂氣氛,有必須的難度。個性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總是練着練着就厭煩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以至於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隊列隊形教學中,我把遊戲與隊列隊形相結合,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例如:體育教師教隊列前,提前佈置“任務”,教授後要指定的某些學生展示隊列動作。在這種“善意”的壓力下,全體學生會全神貫注地跟教師“學練”;根據學生潛力,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教學。例如:在進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學中,我嘗試過很多方法,不是練習次數多了,學生厭煩。就是方法不適合學生,總感覺教學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針對學生能分辨左右方向的狀況,引導學生從左右腳的交替時開始數數。此方法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使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踏步走、立定的動作方法。巧用評價和幽默,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練的動力,教師要學會打破常規的束縛,例如:在報數教學中,提出記得擺頭還原的重要性,並用幽默動作模仿出各個學生的動作,讓學生在歡笑中明白就應怎樣練習,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前所未有的好。

體育老師要關注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點滴小細節,不放過小細節,完善小細節,挑戰小細節,並在小細節中不斷成熟!

透過以上實踐,我覺得: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體育教學中,務必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出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樂學的情境十分重要。創設一個讓學生喜歡的情境十分重要,這能夠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效果自然就好。關鍵是學生還學得很快樂。它能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動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它能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潛力,增強學生學好體育知識、技能的樂趣和自信心。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8

《6、7減幾》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十幾減9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上,通過“小貓釣魚”這條情景主線把計算教學的內容有機地融爲一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解決的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以前在教學十幾減幾時,一般都是讓學生擺小棒或圓片,部分學生純粹依賴小棒算得數,久而久之,導致錯誤率高,正確率低。我針對低年級小朋友愛聽故事這一心理特點,利用學生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學生非常興奮,激發了學習興趣。創設情景,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減”“連減”“想加做減”的不同計算方法。“你認爲哪種方法可以讓貓弟弟學得快?”貓哥哥是怎樣很快算出答案的?“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其中一位學生領悟了減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脫口答出原因,體現了思維的靈活性。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衆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通過教師帶有表揚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19

國小英語是一門特殊的語言學科,要掌握好這門語言,不但要有習得這門語言的自然環境,而且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語言的社會性等特點進行教學。在長期的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創設寬鬆的課堂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我經過聽課,記錄,對自己的短期的教學經驗,做一個有感而發的反思。

追求英語課堂的假繁榮,忽視了英語課堂的本質——讓學生得到發展。 豐富多彩的活動只是圍繞着教材轉,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確,如今的很多國小英語課堂,尤其是公開課,花樣兒繁多,多媒體被廣泛應用於課堂,顯示了教師一定的設計水平和教學水平。但是,一堂課後,總沒有回味無窮的感覺,倒是想說:真累,總算完了。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前滾翻,因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如果教師一味的講解基本動作,強調練習要求,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本課教學時,我通過不同方式方法的引導激發,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1,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課的準備活動通過創設遊動物園的情景,以遊戲的形式代替了傳統的徒手操,學生在歡快的音樂中模仿動物走與跳過程中不僅很好的活動了身體各關節,還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模仿創造能力.在障礙接力比賽中,我創設了小猴子跨過小河,繞過大山,鑽山洞的進行摘果子比賽的遊戲,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使本課達到了高潮.

2,給學生一個自主創造學習和展示的機會.

在練習前滾翻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主體驗,嘗試前滾翻的動作,然後再請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示範,讓全體學生評價,最後才由老師講解示範動作.我讓學生聯想球體和正方體的滾動過程,並加以比較,使學生明白團身緊的重要性。這樣做不但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性和敢於展示自我的精神,而且使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前滾翻的動作技術要領.

3,在練習活動中懂得了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重要性.

"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包括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社會能力,所以,體育課上除了加強學生的身體鍛鍊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在前滾翻練習中,我要求每隊的小隊長擔任本隊的保護人員,保障滾翻同學的安全和幫助不能順利滾翻的同學完成動作;在障礙接力比賽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擺放小山,小河,山洞.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出謀獻策擺放,看怎樣擺放才能最快通過摘到果子.每個小組設計擺放的都不相同,在這過程中,使學生懂得了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重要性.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基本掌握前滾翻的動作方法,能合理運用正確的發力順序,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都得到了提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積極探究的意識進一步激活,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及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個教學過程完整流暢,運動強度和密度基本合理.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就是準備活動中脖子的活動不夠,導致個別學生翻完後脖子疼,這是我失誤的地方,今後的準備活動我一定會充分設計。

通過這節課,我自己也感受很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還需不斷的努力,應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身體條件,運動能力和興趣愛好,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體育學習和活動的成功感,使所有學生都取得進步和發展.每上一節公開課都應比上一次的有進步,這次的公開課,我覺得我的教態有了很大進步,能夠更自然更放鬆的帶領學生練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鍛鍊和提高自己,爭取下次的公開課有更大的進步。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1

記得上這一篇課文我準備得還比較充分,上課的前一天晚上鑽研教材到很晚。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一節課結束。在短短的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困難比較大,而且這篇課文比較長。怎麼辦?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精選教學內容!首先,我已經提前佈置學生預習了課文,把認識生字的問題解決掉,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其次,對教學內容要有取捨,不能面面俱到,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疑難所在取捨教學內容。

一開始,簡單的一兩句話就切入到課文:清明節,我們緬懷先烈,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兩萬五千里長徵的途中,在過草地的時候,有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金色的魚鉤》。我讓學生跟我一起板書課題(目的是注意“鉤”的寫法);如何讀題目,哪個詞語應該讀重一點?學生有說“金色”,有的說是“魚鉤”,我讓他們試着讀一下,他們發現還是應該重讀“金色”。看到題目,你有什麼問題?有學生舉手問:“爲什麼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呢?”還有一個同學問:“爲什麼用‘金色的魚鉤’作爲題目呢?”我對他們敢於提出問題表示讚揚。隨後,進入初讀了解大意,提出自己困惑的階段。我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學生概括大意的積極性不是太高,舉手的僅一、兩個。下面讓學生提出自己閱讀中的困惑。有一兩個學生重複了剛出示題目時的問題,即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另外有兩個問題是對課文中句子的理解:1、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爲什麼有千斤重?2、還是這一節,最後一句“……最後這句話是嚴厲的,意思只有我知道。這個意思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讀書,然後小組合作學習解決掉。另外一個問題是:“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裏的還有沒吃乾淨,扔了怪可惜的……”這個最後的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一個學生認爲是語意未盡,另一個學生馬上反對,認爲是說話被打斷,因爲下文有我打斷說的話,應該是說話的省略。我當時都肯定了他們的觀點。但是現在想想,不應該是語意未盡,第二種觀點更有根據。學生的這幾個問題解決掉,時間只剩下4分鐘。我預設的幾個問題只好擱置起來,例如,課文是抓住老班長的什麼來表現他的精神的?把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深情地朗讀出來。……最後,我回到課文最後一節,結束了一堂課的教學。

我在反思,略讀課文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處理?是全部在課堂上解決,還是部分解決?如今天,把學生的全部問題放到課堂來解決,就出現自己預設的一些重要的教學內容被耽誤掉的情況。看來,要客觀看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對他們的問題進行梳理和歸併,對於個別的問題(遠離教學目標的)可以讓他們課外去解決。要把學生的問題和自己預設的問題整合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靈活的教學機智,這一點我還做得不夠需要進一步提高。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2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於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發展幫助很小,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後的收穫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

高效課堂教學必須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繫;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二、 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1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我就設計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用小石頭來引入課題,小石頭是學生們平常愛玩的小玩具。我讓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小遊戲都可以跟數學有關。

2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啓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 ,我就設計了老師去旅遊時看到猴子,編了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後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3

二年級的英語要求沒有寫這一項,所以我在聽說讀這幾個方面就要求比較高一點。二年級的孩子對英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單詞方面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於學習課文和比較有難度的課文故事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熟悉的知識比較有興趣,對陌生的知識顯得很排斥,而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是我目前給自己定的目標。第一個月的時間我教授了Unit1的內容,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和總結。

在教授Unit1的Text和Uncle Booky’s story time時,我選擇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Text是正文,我在教授時比較的仔細,採取了用手指着讀的方式,進行了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們熟悉課文,認識課文中的每一個句子。而在教授story的時候,首先我在帶讀的時,自己編了一些動作,把整個故事都用動作串聯起來。二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動手做動作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故事中有一些比較難的句子,比方說“wake up!”、“one for you,one for me”等,通過動作,學生普遍都掌握的很好,讓學生上臺表演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可以邊做動作,邊背了。在一個單元總結的時候,很多同學對story的熟練程度要遠遠大於Text。原因在於學生們對感興趣的東西往往掌握的更好。

一個月下來,對於二年級的英語教學,我覺得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習,在動作表演中熟悉課文,也許這樣會更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進行反思、總結,希望在日後的工作中能提高自己。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篇24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信息技術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信息技術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信息課,如何抓住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信息,體會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三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信息,讓學生感受信息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置了遊戲導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踊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信息,並且爲第二課時信息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說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置疑問“你能說出生活中的信息嗎?”指導學生說出身邊的信息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信息?”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三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說說你上學以來的信息。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信息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爲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說一說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脫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爲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信息,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着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無處不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