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68K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14章《維持生物體內的平衡》中第一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向學生描述了血液系統的組成和形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學生對於所接觸的生物名詞是比較容易記憶的。例如:血液循環系統是由血管、心臟、血液組成的;血液分爲動脈血、靜脈血;心臟分爲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等等都是很容易記憶的。所以這些名稱的介紹就可以分配較少的時間,有利於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但是對學生來說,將生物名詞與生物體結構結合起來就比較抽象了,較難記憶。這就是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記住了,也是機械性地死記硬背,不能熟練的應用,且很容易混淆、忘記,而且還浪費了大量時間。剛纔還能說出的內容,過了一個問題後再問就已經不記得了,很容易混淆。比如:血液循環中血液的流向、流經的位置的名稱、學生都很容易混淆,還有的就是動脈血靜脈血的變化、變化的位置等等對於學生來說就更困難了。

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教學中學生對於器官的形態與名稱不能較好的結合,更別說是將那麼多的器官聯繫在一起了。但是經過一節課以後覺得學生對於文字的聯繫是很熟悉的,在過後的幾個班的教學中就對給爲學生用文字的形式來指導,通過改進,用文字代替器官的圖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將其中不同血液及其顏色的變化,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以示區分,將抽象化血液的變爲形象的顏色。例如:用紅色表示動脈血和表示流經的部位,用藍色來表示靜脈血和表示靜脈血流經的部位。以文字表達後再以掛圖結合文字讓學生理解記憶。這樣就能更好得更直觀地爲學生作出指導,也就能更好地讓學生髮揮其主體作用更好地掌握記憶更深刻,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在《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教學中發現中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錯的地方就是心臟的空間結構。例如:心臟可分爲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名稱很好記憶,就是不能把名稱和心臟的空間位置對應,怎樣處理呢?通過教學後的反思總結,覺得首先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後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義爲左,將自己的右手方向定義爲右。但是在觀察心臟的時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爲什麼呢?因爲人體的心臟圖描述的是一個正對着自己的人的心臟,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都將左手的位置定義爲左,右手的位置定義爲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結構圖混淆。應當改進爲指導學生觀察一個正面面對自己的人的心臟(比如就像是觀察教師的心臟),這樣這個人(如教師)的左手方向即定義爲左,將其的右手方向定義爲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臟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臟的右。因爲他是和自己相對的,所以學生自己的左就圖中的右。這樣左右就顯而易見了。

而上下的區分也有更好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有些房子在建的時候會建地下室吧!這樣就就很好辦了!地下室在地面的下方,房屋在地面的上方,對比地說就是心房像房屋一樣在上方,心室向地下室一樣在下方。即心房在心室的上方,心室在心房的下方,就像記憶房屋與地下室一樣。

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和容易將心臟的四個腔區分,並且很容易和心臟的結構圖結合在一起,且費時少還不容易遺忘,也就不會混淆出錯了!在過後的教學中應用於其他班的教學中發現學生能很容易的記憶和應用。

通過反思覺得不僅是這一節課我們應該這樣注意反思教學中不足之處,應當將這樣的指導方法推廣到其他的教學內容中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也應該這樣。及時地進行反思,將每一節課的不足之處改進,將汲取的反思應用到其他內容的教學中去。形成良性的循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演變式的指導方法,用我們身邊的事物與教學中的知識作對比,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從而達到直觀的教學,以學生爲主體,積極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的發展,促進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的成績和能力的提高。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2

通過本節課學習,學生能夠根據三種血管的特點區別人體血管的類型, 部分學生可以描述出心髒的結構和功能,對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能夠根據教材提供的血液循環的示意圖描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整個教學環節思路清晰,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 積極性,使學生對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識得以昇華。 教師教學準備充分,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及學習狀態分析比較到位,教學過程中能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每一課時都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利用模型和掛圖,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教師教學除了關注知識內容的傳授,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了觀察並分析三種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也有一定的認識,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描述人體血液循環途徑。

在這一節內容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反思和注意:

1、設計教法時能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心理狀態設置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和培養能力,但每課時設計的教法顯得雷同,留給學生動手的機會不多,使得部分學生不能自始至終關注學習,從而使學習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後的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自學,應設計有層次的、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使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學習,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態度。

2、針對本節課內容較多,學校具備的模型較少,如果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模型學習心臟的知識佔用時間過多,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我想在以後組織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不仿根據教材特點也設計成板塊式學習,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通過培訓每組小組長使組長可帶領本組組員利用課餘時間到實驗室觀察模型學習心臟的知識,真正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3

在複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章內容時,學生感到的難點是心臟的結構和血液的運輸。在複習這章前,我對學生做了細緻的瞭解。最容易混淆最易出錯的地方就是心臟的空間結構。例如:心臟可分爲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名稱很好記憶,就是不能把名稱和心臟的空間位置對應,怎樣處理呢?我覺首先必須指導學生分清楚上、下、左、右、前、後的概念。

例如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把自己的左手方向定義爲左,將自己的右手方向定義爲右。但是在觀察心臟的時候左右正好是相反的,爲什麼呢?因爲人體的心臟圖描述的是一個正對着自己的人的心臟,而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都將左手的位置定義爲左,右手的位置定義爲右,很容易和生物上的結構圖混淆。應當改進爲指導學生觀察一個正面面對自己的人的心臟(比如就像是觀察教師的心臟),這樣這個人(如教師)的左手方向即定義爲左,將其的右手方向定義爲右,所他的左手方的即心臟的左,右手方向即心臟的右。因爲他是和自己相對的,所以學生自己的左就圖中的右。這樣左右就顯而易見了。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4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爲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說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說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臺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5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於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說的話以後,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臺: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說── 一隻蟋蟀跳過來,他說── 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說──,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話。學生有了閱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啓,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於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爲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爲,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爲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麼,常常地爲他們帶去快樂。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6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爲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爲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爲,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爲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爲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爲爲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爲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爲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爲,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爲“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爲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爲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說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爲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說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7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師上了一堂公開課——《廬山的雲霧》,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這堂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爲本,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以讀促寫,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掌握寫作方法,產生寫作的慾望,做到讀寫結合。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積累和運用語言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雲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並通過事先收集的有關廬山雲霧的圖片資料,學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廬山雲霧的美。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後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課文是怎樣具體形象地寫出雲霧的特點的。如:發動學生小組討論,再組織交流,教師同時參與學生交流,做適當的點撥,使學生明白這段採用先總後分的方法,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生動形象的描述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臺畫簡筆畫,展示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大家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

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等語句加以文中的餓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象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首傳唱了五十多年的經典老歌。在教學中,如何使《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教學有新的突破,爲此,對歌曲的教學設計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規,做了一些嘗試: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科綜合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聯繫。從學生熟悉喜歡的北京名勝爲主線導入新課,體會盪舟湖面,快樂歌唱的情境,將學生帶入歌詞欣賞、瞭解創作背景中來,再對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進行介紹:是影片《祖國的花朵》插曲,作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一首優秀的二聲部童聲合唱歌曲,曾獲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評選一等獎,至今仍傳唱不衰。當我介紹到這首歌你們的爸爸、媽媽也許都會唱時,學生們十分佩服的眼神和表情到現在還在我的腦海中呈現。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歌曲產生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朗讀歌詞時,學生習慣了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但在這一課中我強調學生用有感情的聲音朗讀歌詞,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在歌曲的學唱中,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姿勢進行演唱,教會學生連貫而優美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9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着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通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課前蒐集資料,瞭解歷史。

這一類的課文,由於學生平時看見過昔日的圓明園的景象,所以在課前我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提前瞭解歷史,爲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工作。例如在教學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幾個自然段時,圓明園的瑰麗畢竟已經成爲過去,單憑讀課文讓學生在腦海裏想象這情景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就可以讓學生拿出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未來教室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理解。

教學時我運用校網站上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圖片,閱讀文字資料,直觀理解,更快,更好地來感知課文。例如:學生在理解對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文中找出關鍵句,再用課件展示出來反覆朗讀,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對圓明園的毀滅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

時描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單調的文字獨白很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此時的教學我靈活使用廣播教學手段,放手讓孩子們在校網站上自主查找相關的資料及圖片,一切想了解的內容很清晰出現在他們的電腦上,這裏的知識收穫自然顯得那麼的水到渠成,孩子們對圓明園昔日輝煌讚歎之

情溢於言表;而針對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只要抓住這些詞語,侵略者的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小練筆,抒發情感。

順勢而行,我播放了一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英法聯軍的野蠻和強盜行爲。在觀看完後,在學生滿腔憤怒時,讓學生拿起筆,寫一寫,“假入你此時正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讓學生由感而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課文結束時爲了教育學生不能忘記過去屈辱的歷史,記住寫在圓明園殘柱上的恥辱,讓學生理解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要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強大、繁榮的祖國,使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悲劇永遠不再重演。此時的情感自然達到高潮,文章的主題呈現出來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0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爲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纔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爲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爲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爲應採取“變靜態爲動態”的教學策略,並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爲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纔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 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着,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爲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爲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爲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爲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爲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爲都是可以的。於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爲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爲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並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着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於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並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爲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於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後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鬆、清楚。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1

我先從課題“第一次真好”引起,講人生中的第一次,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在記憶中搜索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在讀一讀第二段,讓學生去體會。接着過渡到下一個事例,學生讀段落,引導學生學習積累四字詞語。在引到學生讀圖書,再次引導學生讀中體會,積累詞語。順勢啓發學生讀中明白讀書帶來的好處,從讀中體會“率一次”讓我們的生命更精彩,在交流中讓學生切實明白多進行人生的第一次的好處,那學生就會真正地去讀書。

總覺得一篇課文的情感先入住學生頭腦,等待時間去消化體會,反反覆覆,以時間和空間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啓示,成爲自己的東西。我想,在教學中老師也未嘗不是一種體驗和提高。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2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悅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讓學生在遊戲中識字,認對字的可以把蘋果摘下來,摘到5個蘋果以上的能得到一張蘋果貼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最後的實踐活動中,我設計了兩個小活動:1、讓學生把學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2、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夥伴創新表演。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閱讀教學中。我大膽把時間放給學生,鼓勵進行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然後再進行小組展示讀,品讀對比句、評讀、賽讀。這樣,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則轉變角色,爲學生的更好學習鋪路架橋。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改正: 1、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有些不準確。2、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3、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

這節課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成敗關係重大。今後,我會沿着這條航線,在教改之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3

《我的小天地》是三年級上學期的第一節繪畫課,整個課堂的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1、你理解的“小天地”應該是怎樣的地方?

2、你擁有這樣的小天地嗎?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3、你準備怎樣改進或設計自己的小天地?

在學生們對這樣一個現實的或想象的空間有了一個大致印象後,我設計了一個小情景,幫助他們選擇構圖:學校要對各班教室佈置進行評比,需要每班上交一張最能顯示班級文化的照片,如果你有一部照相機,你覺得站在哪個角度,拍教室裏的哪一部分最好?從幾個班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們能恰當選擇畫面內容,畫出自己對的生活的感受。

我給學生提出了用油畫棒塗色的要求。爲此,我還專門利用近二十分鐘時間進行油畫棒塗色指導——主要是均勻、細緻的基本要求,以及顏色漸變的銜接處理。學生們從我的範畫對油畫棒塗色的效果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4

美點尋蹤環節,我引領學生髮現語言美和人情美,語言美主要從修辭和精彩的用詞角度挖掘。如“琅琅的讀書聲從後面追了上來”中“追”字之妙,擬聲詞“叭嗒”的表達效果;人情美尋蹤重點研讀回憶爺爺給李京京講故事及和妮兒摘桑果吃的畫面,感受親情和質樸的友情。並且適時齊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評價人物時,採取多層次評析,指出人物的優缺點,並從文中找出有力的依據,讓學生迴歸文本。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髮現了李京京的膽小自卑,“嚥了一口唾沫”的細節被他發現,我及時表揚,坐下後我發現他的眼神裏寫滿了喜悅。

課接近尾聲時,一些學生意猶未盡,我的內心也滿是喜悅。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就像是一個優秀的導演,總會給學生設計一些精彩,創設特別的情境,入境,入戲。成爲有智慧的教師,是我努力的方向。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5

《平平搭積木》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課文以小見大,從搭積木生髮開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啓發和教育作用。本課教學重點是認字和朗讀課文,要讓學生自讀自悟,懂得課文包含的道理。

課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導朗讀時,我這樣問: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樣和你說話的?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課堂紀律一時難以控制。的確,每位學生對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語的,有的奶奶的慢聲細語的。所以這樣的問題是沒有什麼可取性的。不如直接點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藹的,因此讀奶奶的話時應該慢一些,輕一些。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節約了時間。課堂節奏自然也快了起來。所以教師學習要求更加明確,提出的問題更加準確。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我試圖以“最後一間房子是給誰住”這個問題來引出孩子們對平平美好品質的認識和讚美,可當孩子們回答完“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後,有個學生沒經我的允許就發問了:“那全世界有那麼多沒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嗎?”我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不說話了。他吐吐舌頭閉了嘴,可我知道孩子們其實是很想知道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無奈我一時語塞,不知該怎麼解釋他們這個階段孩子們思維中會有的簡單和純真。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6

優點:一是研究性學習上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學生能夠充分的討論交流,並得出方法。在彙報的過程中,也能充分讓彙報的學生去說方法,沒彙報的學生去提出疑問,從而達成一致,再進行歸納總結。是在二是選取的例子比較吸引學生,用師傅的話說是有趣。三是選取的例子能夠容易理解,特別是新知拓展題設計比較巧妙,與例題銜接較好。

缺點:

1、在設計上還有待改進。例如複習部分,就以例題爲題。出示黃:藍=2:3,讓學生去說份數和轉化成的分數。在拓展新知上,放給學生去做。再進行拓展練習,例如已知黃色是60ml,求藍色;已知黃色60ml,求綠色,這樣就更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

2、在難點上還沒有突破,就是“將各部分的比轉化成分數”。應該藉助線段圖,這樣既一目瞭然學生又容易理解。

3、時間控制上,還是一樣的老毛病——拖拉。在學生彙報的時候學生都能說會說,但是自己還是老重複他們的話,又囉嗦又浪費時間,這個毛病一定要糾正過來呀。當然也因爲在複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沒有進行,這說明在教材鑽研上還不夠深,教法上不夠靈活,要多去鑽研教材。

3、評價上,雖然也有評價,但是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還是不夠的,如果長此以往學生就可能會沒有興趣上數學課了,所以在激勵方面還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語言表達還要加強。

師傅要求教學要“有趣、有效、有價值”,這“三有”要好好的去體會、研究並實踐。

生物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學反思 篇17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富有韻律感的詩歌。全詩語言生動形象,把自然知識蘊含文字當中,語言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

全詩共有五小節,第1節激發學生思考:植物用什麼方法傳播種子;第2、3、4節運用擬人的手法,分別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第5節鼓勵學生仔細觀察發現新知識。課文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科學道理蘊含其中,孩子們很容易被吸引,並且文中介紹的內容大多數的學生有一定的瞭解和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抓住詩歌內容充滿情趣的特點進行朗讀的指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在多讀且讀好上下功夫,進而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和其中蘊含的知識。還設計了在讀中感悟的環節,課上我借用動畫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知識、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總結這節課的教學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綏棱教育信息網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課題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中,引領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課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祕。這樣的引導,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到了文本中。

二、在質疑聲中探究知識。

初讀課文,讓學生標出小節,並找出該文章中寫了集中植物?這樣的設計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同時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訓練中也爲培養孩子們的質疑能力打下了基礎。

三、用讀、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爲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去感悟,並添加課外拓展,蒲公英娃娃飛到了哪裏?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爲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的讀、悟結合的方法,孩子們易於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練習也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不滿意的地方有:

一、在對本課進行生字講解時,沒有給學生太多自主學習的權利,在講組詞時,只是直接出示課件給出組詞,而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去主動組詞。

二、在對紛紛,四海爲家等一些詞語的講解時,講的太書面化,應該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講解,比如說造句,或者讓學生演示等講解方式。

綜上所述,在以後的講課過程中,好的教學方式要繼續發揚,不足的地方要加強學習,找到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