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2W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1

袁宏道的文章,清新而富有靈氣,其中的景物描寫蘊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解放和張揚的個性。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教授這篇文章,我感受頗深,總結教學反思如下:

1、自己動手,蒐集資料:

爲了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瞭解,我課前多方面收集有關作者簡介和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封建時代,並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本篇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

2、重視文言實詞

作爲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學生要特別重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給他們着重強調“之”字和一些詞類活用字的用法

3、重視表達與能力:訓練學生的語感和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賞析與提高

和學生共同分析寫景作文的妙處,學習之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2

《滿井遊記》是文言文單元的一篇遊記本文描寫了早春二月作者遊覽京郊滿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遊時喜悅的心情,既做到傳山水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說是遊記的典範本文文字簡練,描寫生動,尤其是獨特的比喻,更爲文章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

本文教學我採取讓學生在第一課時自讀課文並解釋課文、朗讀課文等內容;在第二課時分析課文,如: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是採用什麼方法來寫的?景物有哪些特點?等內容,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自主分析課文的方法

關於文言文的教學,我個人認爲既要選擇性地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要有所創新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讀、議、析在讀中訓練語感,培養語感後來議,在議中析,逐層深入

有關文中的“山、水”的描寫,作者用了兩個精妙的比喻,但這兩個比喻較難懂我請同學聯繫他們在物理課上所學的“光的反射”知識來分析“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這個比喻句,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順理成章 我在上課過程中能夠自如地引導學生,且與學生深入交談,學生又能夠有自己的不同見解並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把作業佈置給學生,這又體現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民主性。

我個人認爲這堂課的亮點,在於教學設計上有講究,其最爲突出的特點有三個:

第一,突現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是語文教學內容中最爲重要的積累之一。成塊成段成篇的語言材料的讀背識記,對學生尤爲重要,因爲它們是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本設計從教學內容看,指導學生讀背課文是語言積累,指導學生清理課文中的四字寫景詞語是語言積累,讓學生回憶、聯想原來學過的內容,集聚精美的詞語板塊,也是語言積累。全課教學要點突出,教學內容豐滿。

第二,巧妙利用課文。本設計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將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牽引出大量的寫景詞語。這裏面有一個重要的課文因素就是:《滿井遊記》是全套教材中最後一篇文言寫景文,它又有很多寫景的四字短語,利用它來進行遷移,進行牽引,既有利於上新課,又有利於複習;既有利於“知新”,又有利於“溫故”;既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又有充足的課中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非本課莫屬。

第三,鋪設美感氛圍。從內在的教學美感看,這個教學設計有着明晰的層次之美。全課的教學由兩個大的層次構成,兩大層之中又各有小層,甚至於分解在第一大層中的朗讀訓練都有層層遞進的訓練要求。從外在的教學美感看,課文教學在重要的環節處注意突出“美”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如請同學們在評析的基礎之上用帶“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紹課文內容,如指導學生大量聚集寫景的精美詞語等。

在這節課上,我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在“議”的這個環節當中,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結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透徹,生成的問題並不多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這些細節的,繼續努力探索教學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3

袁宏道的滿井遊記爲我們展現了京郊初春的迷人景色。課文學完了,同學們都被其優美的景緻陶醉了,總覺得餘味未盡。我想,如果能換個方式展現或宣傳此美景,啓不是既能鞏固課文知識有能鍛鍊學生潛力的一舉兩得之美事?

冥思苦想之後,廣告給了我靈感。對,給滿井設計一則廣告----“假如你是滿井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廣告設計師,請你爲滿井設計一則廣告,招攬更多的遊客。”鼓勵學生富有創意的表達,如海報,有書有畫;電視廣告,有情景或對白;曲藝形式,有說有唱……

同學們興趣大增,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

效果甚佳,其中不乏佳作,現錄幾則,以饗大家----

電視廣告:

1.一位大學生第二十四次被女友拋棄後,大哭

2.他決定上吊,但他放棄了,因爲他怕喘不上氣

3.他決定跳樓,但他放棄了,因爲他怕高

4.他決定吃安眠藥,但他放棄了,因爲他怕苦

5.他決定用刀刺進自我的胸膛,但他放棄了,因爲他怕痛

6.他決定觸電,但此時卻停電了

7.……

8.他決定投滿井,但他又放棄了,因爲他被滿井的美麗景色吸引了

9.他又開始了第二十五次戀愛

10.他把女友帶到了滿井,徜徉其間……

怎樣樣,滿井的魅力夠大吧!

另外還有像“今生不到滿井遊,枉在世上走一遭”之短小精悍之作,也有傾情的訴說“朋友,到滿井來吧!那裏的水鏡子般清澈,令你神傾;那裏的山少女般秀美,令你陶醉;那裏的柳柔梢披風,令你遐想;那裏的麥田淺鬣寸許,令你充滿希望”,還有“竹板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誇,誇一誇滿井景色優美景色甚佳……”

透過這次作業,我深刻認識到指導作業需樹立動態的知識觀,開放的作業觀。教師憑藉開放的作業設計,辨證的傳授知識,靈活的運用知識,動態的呈現知識;學生憑藉開放的作業的完成,動態的理解知識,靈活的應用知識,融匯的深化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創新的實踐空間中,得到語言實踐的充分參與,語言思維的充分訓練,語言營養的充分吸收,使語言知識內化爲他們的語言庫存,轉化爲他們的語言潛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4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爲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爲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爲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爲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說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閱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纔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爲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爲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爲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爲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爲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爲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5

探究時,我們該怎樣“扶”和“放”?在學生探究時,過去我們往往“扶”得過多,容易出現打乒乓球式的“滿堂問”,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很小,更多的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新課程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於是我們又看到:老師在課堂上該講的不敢講,該引導的不引導,有時任憑學生信馬由繮,有時任憑學生無動於衷,探究流於形式。因此,在課堂上,我一方面保持足夠的耐心,耐心傾聽,耐心期待;另一方面,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及時“扶”他們一把。“扶”不是告訴,而是啓發和引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逐步到達了“真理的彼岸”, 作爲教師,要能夠從一定的高度認識教材,把握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6

《龍捲風》是一篇介紹奇特自然現象的說明文,本課教學以“體會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感受那令人談虎色變的恐怖”來貫穿全文的講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氣氛活躍。對於龍捲風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是生活在我們地區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因此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是非常少的,課前,我爲學生提供了有關龍捲風的視頻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龍捲風的感性認識。課上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學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寫陸龍捲和海龍捲形態特異、狂暴威猛的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大膽談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學生對龍捲風特異的形態和狂暴威猛的氣勢產生了深刻的體驗,朗讀也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思維導圖的運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節課並未對思維導圖的繪製方面過多指導,只是把它作爲對整堂課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總結,學生當堂思維梳理,準備繪製。經過課下檢查思維導圖,發現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條有理。

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雖然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沒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挖掘。比如寫陸龍捲肆虐後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進一步追問,引導深入理解,效果會更好。

2、時間分配不夠合理,臨近結束部分環節不夠緊湊,以致學生沒有了課上畫思維導圖的時間,還稍有拖堂。今後還要在時間把握上多加註意。

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是應該深鑽教材,認真研讀文本,根據文體的特徵上出課的味道來,同時教師要爲學生創設情境抓住主要的詞句,採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學生的生活聯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產生深刻地體驗。總之讓語文教學走向體驗和表達。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7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豔麗的畫卷。所謂“以詩傳情、以詩言志”,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翁,而是江南水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體會情感。我把詩詞中的景物都呈現在黑板上,這副畫成爲學生脫離課本進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誦關鍵詞,使學生邁出積累語言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把詞意說得很美,生動有詩意,我想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已在潛移默化中鍛鍊了。然後再聯繫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學生對課內外詩詞的積累,在教學中適時穿插相關詩句,豐富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學以致用。

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併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爲主體,自主合作,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使學生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同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十分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不僅“學會,還會學”!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8

《牧場上的這家》是一首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的美國鄉村兒童歌曲。它給學生們勾勒出一副在美麗的牧場上,美國少年兒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畫面。本節課以聆聽音樂爲主,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歌(樂)曲的風格。上課伊始讓學生觀看配了美國鄉村音樂的美國鄉村畫面,讓學生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投入狀態。

爲了讓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美國鄉村音樂的曲式風格,在這節課上我結合教學內容以聆聽爲主題,在聆聽的基礎上感受,在感受基礎上表現,在表現的基礎上升華。設計了拓展這個環節,讓學生聆聽幾首不同節奏、表現不同內涵的美國鄉村歌曲。學生在聆聽的時候感受歌曲的節奏、速度、情感、演奏樂器、總結鄉村音樂的特點。最後讓學生再次演唱《牧場上的家》。在這裏,課堂教學從單純的師唱生學的模仿、記憶階段的灌輸式已經走向了以聆聽、感受爲主的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我和學生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一個是教師精簡了3個不同方向的簡筆畫嘴巴作爲示範,能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住|“大嘴怪”的“大嘴”,但在誇張上還不夠深入挖掘;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能讓低年級學生馬上進入教師預想的“助人爲樂”的思想上去,避免學生給大嘴怪加上破壞、作惡等不良特徵,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點與不足之處有:

1.整節課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組學習,讓學生會的自己解決,節約時間。

2.課上應該再加些大嘴怪的學生作業欣賞,不在多,是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避免最後作業千篇一律。

3.課堂節奏掌握的還稍有欠缺,可以請學生摒棄鉛筆,直接在作業紙上大膽的用勾線筆畫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顏色畫出(前提是學生在平時課上習慣直接繪畫)。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從中受到感染。課前佈置的查找資料任務完成得較好,學生們很積極地蒐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彙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於時間關係,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讓他們課後再互相傳閱資料,增長見識。從他們彙報情況可以知道,學生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一節課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課文的主要內容;修鐵路遇到的困難;鐵路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時,我主要是這麼做的:

一、以韓紅的《天路》導入,激發興趣

二、抓住行文線索,體會人物精神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反覆出現,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在教學時,先找出文中介紹“青藏鐵路”的句子,然後引出我外國人的評價和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說說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簡單,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繫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11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國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於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着重要意義,對於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後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麼?”“爲什麼?""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麼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麼?”“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麼?”

“有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麼嗎?你從哪裏讀出來的?”因爲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裏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裏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後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爲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後,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後,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裏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穫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願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爲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衆。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是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 通過太陽的東昇西落讓學生在操場上找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通過遊戲讓學生更好的分清東、南、西、北,並能和左、右手聯繫起來,很快地分辨這四個方向。說說校園裏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麼。

3、通過多種識圖練習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現出來,如學校、家、超市等,進行分辨方向和設計一些路線的練習,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雖說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因而我就緊緊抓住學生們的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了各種情境,設計各種疑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們看到熟悉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設計好的教學環境中去了。之後學生們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的知識,掌握了新本領。最後我又讓學生們指一指,認一認讓他們形成小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即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又獲得了數學經驗。

人們常說 “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處理遊覽野生動物園時,我設計了一個數學情境:“老師第一次來到這個動物園,對什麼地方也不熟悉,想找一個小導遊,誰願意幫助老師?學生們各個躍躍欲試的爭當這個小導遊,說我們第一站要去的是……”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面向東或西分辨左邊或右邊是哪面時出現的問題較多,不能很順利地確定北和南。因而在練習中還應該儘可能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多進行脫離平面圖確定位置的練習,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讓學生們在頭腦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東南西北的正確位置。

滿井遊記教學反思 篇13

在講這篇課文的同時我讓學生從複習字詞開始,通過“多想”質疑,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然後,通過多看圖片,讀句子,理解“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通過比較句子,理解書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與渴望。最後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每一幅圖,在邊欣賞邊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從而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情感體驗,爲情感的激發創造條件。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

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圖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出孩子們和他們心願一樣想去看看北京。無聲勝有聲,我想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裏生根發芽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