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1W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爲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爲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爲什麼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爲什麼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啓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爲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爲什麼朱德同志和毛澤東同志會師了?2、紅軍爲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爲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5、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爲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爲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親親愛愛一家人》這是一節語言課,主要是讓幼兒認識海馬,瞭解海馬爸爸"生孩子"的有趣故事。在我剛拿出圖片還沒來得及說話,小朋友就喊出這是海馬。認識海馬這一環節我就一帶而過,因爲大家都認識了。小海馬是爸爸生還是媽媽生的?這樣的問題實在出人意料,可以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第二環節欣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中來解決這個問題。上課時,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海馬跟我們人剛好相反,我們是媽媽生的,它是爸爸生的。"在第三環節時,通過故事,讓幼兒感受海洋生物的親子之愛,引發幼兒的感想。在最後一環節中,聯繫生活經驗,幼兒說一說爸爸媽媽是怎樣關愛你的。通過這節課,幼兒體會到深刻的親子之愛。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都很大,能否正確劉黎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問題。知道學生朗讀和背誦時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指導學生先從看圖入手,揭示課題,並就題設疑:哪些句子寫葉公喜歡龍?結果怎麼樣?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課課文

。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寓意。在教學時,我注重先扶後放,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讀,再讓他們思考,學生在讀完後,都積極地進行思考,我發現他們個個都搶着回答問題,只是在回答的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還比較差,但是其他學生能及時地給予理更正。

教學時抓住動物的特點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見、有耐心。以導“說”、導“演”、導“讀”、導“疑”的過程來讓學生學習本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葉公見到真龍時,那種害怕的樣子。

在學習過程中,對這篇課文的內容,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啓發引導,展開討論。對葉公應有多元評價。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一個道理,讓學生以這個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使自己不會犯類似葉公這樣的錯誤。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採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詩歌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具體什麼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裏尋找證據,最後學生說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後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說不正確,最後我分析總結說,“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麼,說明從大範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麼一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一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

“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一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緻。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撈鐵牛》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令我十分興奮的環節。

一、“老師,我有問題。”

當我出示課題後,學生的小手馬上舉起來,顯得十分激動。“你有什麼問題?”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們。有的問:“是誰從哪裏撈鐵牛呀?”有的問:“這是件很困難的事嗎?他是怎麼撈的?”有的問:“爲什麼要撈鐵牛呢?”我高興地說:“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如果我們再開動腦筋,通過自己讀書,不用老師講,我們都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真的嗎?”學生有點半信半疑。“當然是真的!你們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課堂頓時活躍而輕鬆起來。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看課件演示邊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課時,我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課文中懷丙明明說‘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可後面卻說‘把水裏的鐵牛拖上了岸。’這不是矛盾嗎?“我聽了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讓學生找到懷丙說的話,理解”送“的含義再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矛盾嗎?”有的學生似乎不知道怎樣回答,有的學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麼理解的?”我連忙追問。然後引導學生從第四自然段撈鐵牛的過程中找答案,最後學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爲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鐵牛拖上了岸,所以說是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的。

二、“老師,我有辦法。”

學生從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上鐵牛這件事中獲得了啓發,學生在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讚歎的同時,如何撞擊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這樣引導學生“除了懷丙的辦法之外,現在的你,還有什麼辦法嗎?”學生創新的思維一下被點燃了,紛紛舉起手說“我用起重機。”“我用吊車。”“我用直升飛機拉。”還有的學生說:“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橋,也用不着笨重的鐵牛。我們的橋樑建設者們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爲人類服務。如:建造水上房屋,讓水上汽車在水上行駛……“幾十雙眼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教師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有熱鬧起來,太美妙了!

課後反思:

下課後,我很激動,也想了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學生一提問我生怕浪費了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涉及到質疑問題總是放不開,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我想教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啓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不管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我都不指責、批評他們,而是加以鼓勵與引導,使他們充分享受參與的樂趣,讓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活躍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從心理學角度講,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放飛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本課教學中,學生大膽設想的撈鐵牛的方法以及他們想利用水的浮力爲人類服務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誇讚,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悅,創新的快樂!在這種想像思維的對話中,放飛了兒童的創造天性。

從這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充滿疑問的課堂,只有那種給足學生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變色龍》一課時,我知道這篇課文描寫的變色龍雖然學生平時不能見到,但作者的描寫動物的方法卻值得學生好好體會,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作者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的外形特點時,我首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第9小節,隨即讓學生在頭腦中或在畫面上形成變色龍外形的畫面,接着再與書本對照,從中得出結論:課文之所以能將變色龍寫得這麼生動,因爲能抓住動物的主要特徵。在學習變色龍的捕食特點時,也就是學習課文的第11節,這節以非洲工人的介紹爲主,寫了變色龍的眼睛的獨特之處,爲了幫助學生了解變色龍的這一生理特點,我採用了“強記”的方法來學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我邀請學生來扮演工人讀課文介紹這一節的內容,然後問學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瞭解變色龍的眼睛的特異功能。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說:“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爲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

九色鹿的美麗在課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寫得比較美,怎樣通過學生的朗讀傳遞一種美的感受呢?我引導學生抓住“潔白如雪”、“九種鮮豔的毛色”等詞進行指導朗讀。

在教學九色鹿痛斥調達的那段話時,好多學生讀不出味來,無法體會九色鹿的切齒之恨,因此我就設計了一些導語:“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呀!那調達回報她的究竟是什麼呢?”學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沒有回報他,竟然還出賣了九色鹿!”孩子們情緒一下子激昂起來,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

除了重視學生的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多次讓學生進行想象練說: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國王聽了之後的內心活動以及國王會如何懲罰調達等,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讓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豐富的體驗。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1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癡”,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爲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癡”。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癡”是癡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癡”行,初悟癡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癡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纔是“癡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癡”景,再悟癡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爲“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爲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爲“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癡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癡”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爲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2

《口技》一課,我嘗試運用辨讀式教學方法,它是以引導學生朗讀爲主要手段,通過從不同角度反覆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積累知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讀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讀;在領會中積累,在積累中記憶。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模式富於變化,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然而,我在本節課教學中收穫的卻是失敗,下面以部分教學片段爲例加以詮釋:

師:速讀全文,進行信息搜索,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生1:“以爲妙絕”和“羣響畢絕”中的“絕”意思一樣。

師:這一組詞中的“絕”是屬於一詞多義,而不是同義詞。

生2:“賓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對同義詞。

師:有哪位同學懂得這兩個詞的意思嗎?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漸漸”的意思。

師:可見,這兩個詞不是同義詞,請同學們繼續找……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直到下課的鐘聲敲響,全班居然沒有一位同學能找出一組同義詞,課堂氣氛煞是沉悶,因爲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生生互動,有的只是老師臨下課時的草草收場,有的只是學生呆坐那兒被動的聽。

課後,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爲,首先是讀得不夠,因爲沒有充分的朗讀,對課文很不熟悉,學生自然找不到同義詞,更談不上辨。第二,採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如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能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學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要進行辨讀時,纔有章可循,纔不會欲速則不達。

更深層次的思考,辨讀式教學在系統複習中,也許不失爲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因爲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學生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學生學起來有條理性、系統性,記得牢又記得全面。而在平時的新課教學,很難做到由朗讀帶辨析,更談不上由淺入深的知識積累。本節課辨析同義詞教學環節,學生連一組同義詞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議,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爲教師沒有讀懂這種教學方法的要領,是教師本身的教學思路有問題。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3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反思這節課的成敗,成功之處在以下幾點:

1.重視識字寫字教學,紮實地落實新課標。

新課標明確指出“識字教學應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

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教者採用多種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如:藉助拼音讀詞語——開火車讀生字——交流識字方法——認識多音字鞏固認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字義——引導書寫,互相評價等,這些活動環環相扣,整個教學活動充滿了生動活潑,紮實有效。

2.以讀爲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堂教學充分地體現了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並把讀通課文與讀好長句子和重點部分有機結合起來,指導到位,重點突出。教學中抓住“樂壞了”“他們再也看不到紙船和風箏了……”等語句,抓住矛盾,體驗情境,讓學生運用自讀、引讀、指名讀、加動作讀等方法,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

3.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語言文字訓練。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裏。我抓住這兩個音同意異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出示兩個句子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藉機引導“飄”帶風字旁和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和水有關,指漂在水裏,引起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好奇和熱愛,進行語文的薰陶。同時在教學的最後環節,通過設計讓學生說說“你想對小熊和松鼠說什麼?”這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得到鞏固。

4.互送祝福,昇華情感

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讓孩子們給自己的好朋友寫祝福,孩子們隨着音樂把祝福的話和小夥伴們分享,每個孩子都品嚐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悅心情,獲得了幸福。他們樂於展示自己,他們更懂得關愛別人,他們的個性健康地發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時候,還有不少學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動於他們能把我當成他們的好朋友。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爲完整的教學流程,不影響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寫字環節沒能充分落實。也因此時間分配不合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前鬆後緊。

2.對於學生的回答,傾聽的不夠仔細,遺漏了一些精彩的課堂生成,如在識記“句”,學生說到“詞”時,沒有引導學生髮現識記的特點。

二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4

我是懷着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說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爲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本和文本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爲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爲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纔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說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本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本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繫,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爲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爲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爲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爲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五十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本。在文本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爲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本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說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本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說,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說,不能大膽的說,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說的“到底是把文本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本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衆看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