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爲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爲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爲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爲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爲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爲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說,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爲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爲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說,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纔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繫。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說說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爲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岩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裏。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纔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纔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爲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着“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說,“結合有關語句,說說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爲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爲一節課的靈魂。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爲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說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爲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說說、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完了《詹天佑》,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1、 對教學模式的運用,要在“活” 字上下功夫。

學習課文時,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師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後通過美讀再次體味文章相結合。可分成這樣的三步:

第一步、自讀自悟

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的什麼事,作者重點想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直奔重點,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步、加強引導深入細緻感悟

當我們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討論。

我彷彿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塵,一陣又一陣地刮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們不顧這些,堅持在野外工作。我彷彿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到處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環境十分惡劣。是啊!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詹天佑堅定的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步伐。我彷彿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計算的身影。

剛開始時學生不能抓住重點把畫面說具體,着急時,我說讀了這些句子我彷彿看見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計算的身影。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的是詹天佑的堅定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腳步。

學生聽了彷彿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揹着經緯儀來到陡峭的懸崖旁進行定點、測繪;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不顧狂風怒號在山間勘測線路的身影……

第三步、美讀之中再體味,提升思想境界

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通過範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

片段1: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在讀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達的情感,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優秀品質的薰陶。

2、 在動手之中促感悟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先自己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再點名在黑板上畫圖。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以及爲什麼採用這種方法。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大多數學生畫出了“人字形”線路時,師生一起用一支中間是白色,兩端粉紅色的鉛筆代表火車和火車頭。讓鉛筆也就是兩端都有火車頭的火車在人字形的鐵路上走了一遭。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3.訓練形式的思維和寫作能力

以頒獎詞開頭,又以給詹天佑寫頒獎詞結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這兩點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挖掘多處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如指導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不僅應引導學生從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還要讓學生交流理解這樣讀的感受和爲什麼這樣讀。

2、在講開鑿隧道時,無論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還是中部鑿井法,既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又可以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爲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以後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內容,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4、教師的導的功能發揮不及時。在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的風采時,我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四、五、六節全面體會詹天佑的風采。教學時只有一個人談到人字形線路,我應藉此機會引導學生從人字形路線、開鑿隧道認識詹天佑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大多數學生大談特談詹天佑勘測線路,易給人造成第四節重複學習的印象。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8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這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爲了讓學生對春雨的美有所感悟,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正確讀文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再流利讀文,最後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別是指導朗讀這一環節,老師先配樂示範朗讀,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該如何讀好“沙沙響”、“丁零當啷”,再指名請學生朗讀,最後集體朗讀。在清脆悅耳的《春姑娘的歌聲》的配樂聲中,同學們顯得特別興奮,通過一次次地美讀,細細品味,漸漸地把作者的情感化爲自己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了。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這節課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爲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這一環節較爲倉促。另外,讓學生迴歸課文再讀時,忘了讓他們加上動作讀。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爲: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進一步探詢有效的反思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名反思型教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9

《比尾巴教學反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閱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閱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爲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教學反思喜悅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爲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0

經常有其他學科的老師羨慕地對我說:“你們美術課最好上了,讓學生畫一畫,玩一玩,一節課就結束了,輕鬆又愉快,學生又喜歡。”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趣味性的美術創作活動一直是最受學生喜愛的,他們總是對此樂此不疲。因爲在做做、玩玩、畫畫的同時沒有絲毫的壓力,能充分感受到進行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我們來下棋》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的伊始,我通過遊戲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是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和寫。通過教學,力求讓學生初步知道數位及數位意義,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學會並掌握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趣。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複習數數、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例4,探究幾十幾的讀法和寫法。讓孩子們用小棒擺數(教師報數,孩子們擺數),其中讓學生兩人一組擺出24根小棒,先說說它的組成,然後想一想,2捆(即20根)應擺在計數器的哪個數位上?4根呢?孩子們帶着這樣的疑問在計數器上撥珠表示24,邊撥珠邊敘述:2個十在十位上撥2顆珠,4個一在個位上撥4顆珠。這樣使學生通過感受具體的事物(小棒)到半具體半抽象的事物(計數器)到抽象的數這個過程,來學習100以內數的讀、寫。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對比,加深了他們對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教學讀法和寫法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在體驗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逐步學會自己掌握學習規律,並從中歸納知識,注意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擺小棒、撥珠、讀數,由直觀到抽象,增強學生數感。

在例5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已先撥珠再寫數,或直接看圖寫數。體會當個位上一個也沒有時,應用“0”佔位。加深了對數位意義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學中,通過在計數器上的十位撥珠邊撥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10個十,“10個十是100,在數器上還可以怎樣表示?”請他們表示100,他們想出一個新的數位——百位。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十進制計數法的基本原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方法,動手、動腦去讀數,寫數,從直觀到抽象,逐步感知十進制記數方法,加強對計數單位“個、十、百”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展,自主構建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和習慣。教師應儘量給學生“動”起來的機會,通過以“動”促思,以“說”促思,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這裏需要進一步的讓學生去說,撥出數並說一說它的組成。但是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到位。在這節課上,教學環節之間需要進一步聯繫密切,整節課在師生的互動上還有點欠缺,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2

課堂的開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通過讀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然後提問:"初讀完課文,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這一問題的提出,旨在瞭解學生對課文初步感知的程度,從他們的回答中獲取信息,爲後面的教學作準備。這裏,也隨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讓學生對小興安嶺有了整體的印象。在落實生字新詞這一塊,我也有層次,有梯度地進行教學,學生學得好,學得有味,課堂氛圍濃厚。

通過課堂展示,讓我感受到了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課不僅僅需要老師能很好理解文本,瞭解學生,同時也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地積累教學經驗,豐富自己,這樣才能去豐富學生!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3

整個一堂課顯得鬆弛有度,學習目標基本達成。然而遺憾的是,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學生在探討問題的時候,我雖然適時地給予了點評和鼓勵,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的點評基本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歸納和複述式的。相對學生髮言的精彩,我的點評顯得軟弱無力,反思一下,這樣的點評,一定會讓學生興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散激揚。

2、在誦讀的時間上略顯不夠,導致當堂成誦有些不夠完善,原因是課前沒有認真指導好學生預習,沒能讓學生在課前對預習情況進行分組檢查或自查,對學生自覺性估計過高,致使少部分學生沒能把課文熟練地背誦下來。

總之,《大道之行也》本來是一篇比較枯燥難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下,比較圓滿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雖然還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後教學中,我一定會彌補本次教學上的不足,進一步創新教學,博衆家之所長,儘量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拓展,激勵他們的奇思妙想,並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4

本週我結束了《升和毫升》的教學,升和毫升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據我的調查孩子對升和毫升的瞭解也很粗淺。要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爲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講解本單元時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學生經過直觀的觀察才能初步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爲此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借來了量杯(3個)、量筒(1個)、滴管(1個)等等,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從家帶來一些飲料瓶用做觀察實驗。讓學生感受1毫升、10毫升、1000毫升有多少,以及通過操作得出升和毫升之間的關係:1升=1000毫升。

在課後我要求學生去超市做調查,第二天上課交流調查報告。要多看、多記、多總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哪些用毫升,用升作單位的包裝一般有多大,用毫升的呢?因爲課堂展示畢竟有侷限性,要讓孩子走到生活中去,最後他們學到的知識才能用於生活。

對於學生在練習中犯的錯誤也不能放過,要給予及時糾正。

總的來說,本單元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爲主體,通過動手操作來理解本節課所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情緒高漲,從學生的情緒來分析,學生也很喜歡這部分內容,所以收到的效果不錯。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5

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與說普通話相結合,爲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讓學生學會dtnl四個聲母,能讀準音,認清形;學習dtnl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我還加了一條,培養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又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年齡特點,重點抓學生的傾聽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dtnl時,我努力選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樂於被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學習拼音的飽滿熱情。

遊戲是孩子們快樂求知的源泉,本課的設計由摘蘋果遊戲開始,然後用編順口溜的方式進行本課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雖然在課堂中,有的學生有時的表現不盡人意,如紀律性較差,上課隨便說話,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等,但目前的課堂在我看來只能盡力而爲,從實際看,在學生眼裏,沒有紀律概念,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甚至我走到他面前他都不知道,我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見效。當然,這與方式方法關係甚大,怎樣想方設法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認真傾聽的好習慣,是我這一階段習慣培養的重點,因爲我認爲拼音學習就是一個從模仿到掌握方法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樂中求知,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6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快速地自由閱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爲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爲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爲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爲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爲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7

一、 聯繫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繫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踊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麪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羣羣鳥。學生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 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裏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着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麼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後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 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裏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說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裏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8

《I like dogs》是一節英語活動課,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初步認識單詞dog和cat並且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在課前我準備了背景圖,上面懸掛小狗和小貓圖卡,狗骨頭魚骨頭25份。我分爲四部分進行了教學,發現了一些問題,使我獲得一些體會。

整節課創設了一個去我家做客的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去學習,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我採用的是律動《Wheels on the bus》以及簡單的問好環節。

亮點:律動導入,符合了苗班孩子的一個最主要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唱唱跳跳的愉悅氛圍中開始今天的課程,而且這一首律動也是寶寶所熟悉喜愛的,更能調動寶寶在課堂的積極性。

接着新授單詞,通過播放狗叫、貓叫,唸咒語把我的兩個好朋友dog以及cat叫出來,扮演dog、cat等方法進行單詞的操練,使原本枯燥的單詞操練顯得有趣

亮點:幼兒對聲音,誇張的動作都比較感興趣,讓幼兒在多感官下刺激下進行新單詞的接收,而且唸咒語也不是單純的讀單詞,而是把讀單詞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是在叫喊小狗小貓,這樣會使單詞的朗讀更有感情,也不會讓幼兒覺得枯燥乏味。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9

教學成功之處:

1.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爲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師生共同蒐集資料、處理信息,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辯論和協商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從而加強STS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於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教學不足之處: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東北虎,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爲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0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爲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爲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纔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爲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爲主。我認爲,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爲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爲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