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W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2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特別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鳥爲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插圖、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着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爲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裏,爲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判斷,說出根據,不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3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青蛙爲什麼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捲成圓筒狀。然後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麼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爲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爲什麼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爲什麼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於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啓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薰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爲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麼想,怎麼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4

《識字四》選了三組成語,藉助成語識字、寫字,而成語對學生是初次見面,十分陌生、抽象。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成語的特點,培養收集成語的興趣,對學生終身學習尤爲重要。現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教學的三個環節談談。

一、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

教師:請看圖聽老師講《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講完後問:你聽了故事知道了什麼?

生1:青蛙坐在井裏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

生2:其實天無邊無際。

生3:因爲青蛙坐在井裏,所以看天很小,要是從井底出來就會看到無邊無際的天。

教師:孩子們都說對了,這隻青蛙在井底看天,目光這麼狡小,真是太可笑了,成語王國的趣事還有很多很多你們想聽嗎?

二、師生表演成語故事

課前我準備了“尺子”和“寸”的頭飾,並訓練了兩個同學表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成語故事。

教師:請欣賞成語故事表演。

尺子和寸帶上頭飾出場了。

尺子說:“嘿,寸啊!你看你那麼小,一點用處都沒有,比起我來,可差遠了!”

寸說:“尺子哥哥,是的,你的確比我長,可是在量極小的東西時,你的用處就不如我了;你是很長,可是量很長的距離時,你的用處就比不上你更長的東西了”。

學生:拍手鼓掌。

教師:大家都來當字典博士,看看該怎麼勸勸他們。

博士1:尺有優點,可以量較長的東西;也有缺點,量小的東西就不行了。

博士2:尺子有優點,但別瞧不起寸啊,你量極小的東西就要寸呢?博士3:你們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缺點,不能夠再吵了!

博士4:如果你們量長的東西用尺子,量短的東西用寸,相互配合取長補短不就更好了。

教師點撥:四個字典博士都有各自的見解,都勸了“尺”和“寸”,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誰來結合班上的實際談談?

生1:我們班的康勝霖不守紀律,但他書寫好。

生2:楊睿語文差,但舞跳得好。

生3:劉橋學習好,羅佳幹部當得好我呢畫畫,數學可好啦!

教師:孩子們爭先恐後結合班上的例子談得很多,我們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多向別人學習他好的地方。

教師:(出示: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成語故事的教學還有很多,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三、進入成語王國

這時學生興趣盎然,故事會推向高潮,大家在班內、小組內講了許多故事。

如:“亡羊補牢”、“盲人摸象”、“濫竽充數”、“守株待兔”、“畫蛇添足”“撥苗助長”。

【評析】

1、教者通過講故事,讓學生表演,激發了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2、兩個學生對成語故事的表演這樣寓活動於成語的理解中,對成語特點的理解難度大大降低,還讓學生懂得一些爲人處事的道理並能從中受到啓發,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成語王國趣事多,把收集資料、講成語故事推向高潮,增強了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力。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5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 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後一小節以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爲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孩子們的腦子裏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裏有着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裏裝着無數美好的願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美好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播下,我想不久一定有收穫的。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6

一、教學背景

《歡慶》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着“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這首詩展現了隆重、熱鬧的國慶場面,大部分詩句採用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國慶的熱鬧場面。篇幅短小,生字不多。但是低年級國小生對國慶節的來歷,意義並不瞭解,所以上課時候我通過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把學生帶入情景。我們班學生愛表演,好表現,樂於閱讀,所以在教學時主要採取以讀爲主,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設想和主要的教學活動

本課的重點是識字和有感情朗讀課文。我在識字教學時主要採取隨文識字,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原則,由文中的句子,到文中的詞語,最後到換環境識字,關注學生識字的過程和識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漢字具有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根據構字特徵,有多種識字方法,用熟字加偏旁組合記字,用形聲字特點記字,用聯想的方法記字,將熟字加加、減減、換一部分記字……但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也是難點。作爲教師不應只教給學生幾個字,而是讓學生掌握識字的規律,找到識字的方法。如本課的7個生字,其中5個很好記憶,但是“奏”和“曲”,學生的回答和我的預設大大的不同,“奏”我想的是減一減的方法,把以前學過的“湊”去掉兩點水就是“奏”。 “曲”字學生說得非常好,是我沒想到的。由此我想到了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善於發現,大膽創新,就會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識字規律,真正具備駕御漢字能力,打好語言基礎。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識字只有我們把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落實好,才能爲學生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朗讀課文時我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以讀爲主把朗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做到有層次、有目的性,針對詩歌的特色熟讀時採用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領讀,齊讀等,讓朗讀變得有滋有味,給每一個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去讀去感悟,感悟各族人民爲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體會歡樂、喜慶的氣氛。並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在指導背誦時,引導學生注意歸納總結自己的背誦方法。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使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這節課學生們的朗讀是充分的,絕大多數學生投入到了詩歌當中,注重藉助圖片引領學生想象。在全課結束之前,設計了對祖國媽媽說句祝福的話環節,目的是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上我還出示了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照片的當時的講話錄音,唯一遺憾的是播放錄音時效果不太好,學生笑了,我有些急躁了,這說明我還缺少教育機智。通過讓學生欣賞了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再次感受全國人民歡祝祖國生日時的激動和喜悅,我還利用課件展現了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色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課堂上主要採用同桌互讀,同桌之間討論的形式進行,在朗讀時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他人和自己。

三、不同常規的教學創新

以往我在引導學生想象的時候都是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我朗讀課文,在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由我朗讀課文,學生欣賞畫面想象的環節。學生在我朗誦之後還送給我一片掌聲,我真的很激動。

四、存在的不足

上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上完後靜下心來反思,覺得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說識字教學環節,教學生字的時候學生掌握的不紮實,教學時沒有針對課文中的詞語搭配進行相應的練習等。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7

1、遵循語文教學的原則。從整體—部分—整體。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看課文插圖,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當學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後,我再引導學生快速閱讀,邊讀邊找文中寫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麗?當學生找出北京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麗地方後,我再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怎樣來把這些美麗的地方寫具體的。最後讓學生回顧全文,感受北京的美,從心底發出讚歎:北京真美呀!我們愛北京!我們愛祖國的首都!就這樣遵循從整體-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原則,也遵循了低年級學生對事物認識、瞭解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理解文本。我在執教本課時,重點引導安門廣場是北京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恢弘的氣魄。它是中華民族一路成長的見證。集歷史氛圍與現代氣息於一身。孩子們都知道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非常的莊嚴肅穆,但其場面到底是怎樣的?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很寬闊,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還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可是這紀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對於這些光憑老師的解說和學生的讀悟是很難讓學生真切感受其內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資源,通過播放萬衆矚目下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學生了解天安門的“莊嚴”;把天安門廣場與我們的學校作比較,讓學生感受其大;展示雄偉高大的“紀念碑”並讓學生知道其作用。讓學生對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後,再讓學生去讀文,這樣自然用情於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導,學生就會飽含深情地讀出對北京的讚美與熱愛。在此後的景點學習中,我採用了放手讓學生讀悟去理解課文。這樣不拘一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8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爲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裏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志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一隻只

”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踊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麪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羣羣鳥。學生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0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引導學生積極思索動手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總能發現一些新點子,讓我感動不已。例如:量線段的方法,可以從0刻度開始量,也可以從1、2、3等任何刻度開始量,而且計算的方法也是學生悟出來,並介紹給大家。在學生畫線段這個環節,讓學生用合適的工具畫一畫,並在畫的過程中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線段特徵的體驗,初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畫線段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這些不是我講的,而是學生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學生有了成功感,學習的勁頭自然就足了。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3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爲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認爲成功之處在於:第一,創設了讓學生主動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努力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角,把思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了求知慾。第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成爲主體,讓他自己去選擇畫線段的工具,給學生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提出問題,讓他自己去探索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嘗試去鍛鍊;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把學生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

當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課堂中教師的語言很重要,對學生進行用正確地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做的不夠,關注學困生的機會較少,只對他們進行了巡視和輔導,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較少等。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1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爲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線段;陌生是因爲線段是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我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中的主人公米奇和唐老鴨遇到的問題——“從米奇家到唐老鴨家有兩條路,走哪一條路近?”入手,讓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知識,從而體現數學的現實性,同時也增加了本節課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找到了生活的基點和興趣的源頭。

接着,通過三個層次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看。通過觀察,比較一根線隨手放在桌上和拉直後的樣子,引入線段,使學生初步感知“線段是直的”;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層次——找。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可以看成是線段的物體,進而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第三層次——折。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通過第二、三層次的找線段、折線段的活動,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四層次——畫。教學用直尺或其他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在教學中我還注重讓學生通過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引導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較好: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 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例如,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操作:用手捏住線段的兩端,然後把線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組織學生觀察比較,突出線段“直”的特點;接着在進一步從拉直的這線段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並畫出線段的圖形,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的特點。課堂上體現了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並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所構成的,一堂課的成敗,往往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上,反思教學中的細節,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水平。無論是成功的細節還是失敗的細節,都能給人以啓迪,在反思細節中獲得成長。

在認識線段後我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時,有一個孩子是這樣做的:“(指着鉛筆盒的邊說)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由於他指的鉛筆盒的邊角處是弧形的,按照線段的特徵線段必須是直的,顯然他所指出的線段並不準確。在這裏我並沒有直接對他的操作給予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孩子:“他指得對嗎?”下面的很多孩子都說對的。此時一個女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指的鉛筆盒的邊是彎的,不直,不能看成線段。”

此言一出,這位男同學也發現自己指得是有寫問題,同時大多數孩子也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第一個男同學指出的鉛筆盒的邊,的確,這條邊的兩端是彎的,把它看成線段,的確不夠準確。

這時我問“那在鉛筆盒的邊上能找到線段嗎?”這個問題出來,啓發了學生的心智,每位學生都積極的思考,尤其是剛纔那位指錯的孩子。通過思考,剛纔指得有誤的孩子說:“出從這裏到這裏可以看成線段。”(實際上他指出的是截取鉛筆盒的邊上直的那一部分)我便請他將兩隻手指定格在鉛筆盒邊的直的那部分上問其他孩子:“現在他兩指間的部分可以看成線段了嗎?”孩子們齊答:“可以。”

我又問那又是“爲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爲現在這條邊是直的”

提問:“他的兩指就是這條線段的——?”

學生回答:“兩個端點。”

這個教學細節我在課前是有所預想的,我考慮到學生在指線段的時候很有可能會指出鉛筆盒的邊,所以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準備的,首先在第一次學生有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否定他的對與錯,而是將評價的權利讓給其他學生,我認爲讓學生評價有助於讓孩子們都去反思這個孩子的答案,通過反思一個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們得到明確的認識,強化對線段特徵的理解,這樣通過自己反思得到的認識結果要比老師評價後給予的深刻得多。同時也可以營造一個民主、公平、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出課堂不再是一師與一生獨立對話的場所,應該是集體討論交流研究的地方。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2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

一、色彩美。

詩人展開語言的調色板,選用繽紛的色彩,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使它產生了誘人的魅力。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黃綠相間,白藍輝映,讀來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暢?

二、結構美。

這首詩巧妙地將數字運用於形象思維領域,既使詩在結構上渾然一體,又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神思馳騁的時空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簡短四句詩,點、線、面相互交織;遠、近、時、空彼此對照,構成了這首詩內在的結構美,耐人尋味。

三、意境美。

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峯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着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隻,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看了“二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的人還看了: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3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啓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4

《秋天的圖畫》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讚美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通過色彩的搭配,寥寥幾筆,便把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的喜悅心情描繪出來了。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在教學中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悅的心情。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爲”,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藉助語言來感受形象,使其領悟其中的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爲基本的方式,也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因爲朗讀既可以規範學生的口語,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教師引導恰當,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即使一千個學生便有一千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我們要用多種方法導“悟”,啓發學生看、畫、演、議、說,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5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是閱讀寫作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係到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強弱和寫作能力的強弱。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課堂作爲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應發揮積極的不可或缺的引導作用。由低段教材編排的“專題識字”可見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因此,識字教學設計要充分發揮按“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優勢,引導學生嘗試自讀課文,自主識字,並能通過同桌、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自主學習中,自我獲取知識,教師充當引導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閱讀中,在感悟中識字,積累識字方法,提高識字速度。在識字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保持主動學習的狀態,培養自主的識字能力,提高識字的效率和質量。

識字的學習過程一應該是一個綜合訓練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多種學習形式,如:認字與字的音、形、義融爲一體等方法;聯繫上下文語境加強字的辨析;根據生活經驗歸類識字等。同時充分利用多讀(指明讀、小組讀、男女讀、齊讀、導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識字,課堂的識字效率顯著。

從學生的反饋情況看,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興趣,增加課內外閱讀量,擴大識字量,這樣才真正將語文基本能力落到實處。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6

一,主要以“美爲切入點,讓學生找出文中“美的詞語。(第二句中,哪些詞語寫得很美?)

根據“金黃的“火紅的“金色的“紅紅的等表示顏色的詞語,複習鞏固一年級下學期複習時所學的其他表示顏色的詞語“黃澄澄“綠油油“金燦燦等。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同時,適當對學生講解文中動詞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動,具體《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但學生對動詞的使用效果不夠明確

二、爲什麼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生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對這個問題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們生活在大城市,對於農作物的生長,及農民的勞作不熟悉,沒有親身體驗的那種深刻感受。所以一時不能理解。

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本班的邱廷華不緊表達清晰,甚至連農作物從春到秋的生長,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紹了出來。

鑑於此,下次課前準備應該要求學生針對一種農作物,瞭解農民對它的培育過程。

二年級上冊12課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17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戶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纔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

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