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4W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啓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精選17篇)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

在上六年級的《太陽系》這一課時,我知道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太陽系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他們能說出太陽是恆星,能說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說出更多的知識。甚至有個別孩子在上這一單元之前就對我說這單元估計不用怎麼學就能全知道。但我知道大多數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尤其對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過本課教學,通過建模活動,使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並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在本課教學中,我先出示了一張太陽系的幻燈片,一個個星球都在上面,但都有一個個括號。這樣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在認識各個美麗的星球的同時去了解距太陽從近到遠的行星位置排列。從一個個星球的名稱從學生口中說出來,再借着部分已有孩子的認知層次,我再略補充一些。孩子們對於太陽系中的行星起了很大的興趣,尤其像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像天王星在自轉時是滾着前進等。在這樣的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層次,加上教師的引導性話語,大部分學生對於認識太陽系這部分知識學得更紮實,有效。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3

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實際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內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這一問題歸成一類型,那學生是非常容易掌握這類問題的解法的,並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決類似的問題。但學生對於“爲什麼要這樣解”或者說這些知識是怎樣產生、形成與發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缺少了這一過程,那就只培養了一班只會考試的學生。

1、鑽研教材,改造教材。比在工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對此並不陌生,他們對此已有一些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此課的關鍵應如何激活學生這些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因此,在備課時,我認真研讀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認真分析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覺得教材創設分糖果這個學習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對這個情境我們可以照搬應用,但是教材在創設這個情境時,一開始出現“幼兒園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現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給這兩個班,應該怎麼分才合理?”就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來分,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沒有多大作用,因爲大部分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不用操作就已經知道要按照大班與小班的人數的比來分。於是我把此設計刪除。課後,我覺得這樣的處理是正確的。學生的思維並沒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開拓。由此看來,我們老師要堅持這樣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師、學生是活的。教師只有根據自己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增強應用題教學的開放性,爲新知建構搭建平臺。開放性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有效途徑,應用題教學的開放性可體現在條件、問題、結論、呈現方式、解題策略等方面。本課教學設計試圖在呈現方式和解題策略兩方面有所探索。改變文字呈現方式, 從洗滌液的這個比中,你可以 獲得什麼信息? 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繫,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繫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要求學生"配製一杯600毫升的洗滌液,按照1:5的比配製,應該如何做?",從這個實際問題人手,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呈現方式的開放只是形式,解題策略的開放纔是本質。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再分析這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開放過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

3、迴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課程標準強調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學習數學知識目的是爲解決實際問題。我在本節課時,始終圍繞“解決問題”展開教學,在運用拓展階段,注意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意設計一道開放題:“某村民小組共有4戶人家賣土地,共得到補償金九十萬元,你們認爲該怎麼分?”其中的一個條件是開放的,讓學生提供學習材料並解決問題。有人認爲可以平均分,每戶得22.5萬元;有人認爲不合理,因爲每戶人家的人數不一定相等,所以應該按人口多少進行分配;還有人認爲應該按原有土地的面積來分配。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補充條件,按不同的分配標準去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加深了對“按比例分配”知識的理解,發展了思維,體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相結合。

通過本章節的教學,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並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比與求比值,但對分數與小數的比進行化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在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教學中,如果是已知兩個數量的比和兩個數量的和,這一類應用題,學生們基本上是會做的,但如果已知一個數量是多少,還知道兩個數量的比求另一個數量,有少部分學生還用上面的這種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數比是6:5,求女生,學生會錯誤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是36,長和寬的比是5:4,求長和寬或面積是多少,這一題計算錯誤特別多,大多數學生列成:長:36×[5÷(5+4)]寬:36×[4÷(5+4)]對這些容易出錯的題目,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練習。

困惑。第一,當學生沒有想出與教材中的幾種解題策列時,老師有沒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如果要介紹,那麼又該不該組織學生從這些方法中討論出最優的解題策列?還是直接引導學生去尋找最優的方法?第二,像這樣的按比例分配的問題,要不要歸納出他的解題方法?如果說沒必要,但是這對於學習相對困難的學生是很難掌握的。第三,其實,按比例分配就是平均分,都是把總量按總份數平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數去取,即歸一法。但爲什麼還要說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種特殊方法?只不過是我們所說的平均分,取走的份數相同而已。

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效果會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時,要給學生髮表自己觀點的、想法的時間,並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就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的效率就會更好。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4

一、狠抓生字詞教學不鬆手

生字詞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六年級雖然是高年級,生字詞的教學不像低年級那樣繁瑣,但是,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作爲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來看待。

在平日教學中,每講一篇課文之前,都要求學生預習課文,預習時學生要將所預習的本課生字每字寫五遍上交,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看學生到底能把生字寫到什麼什麼程度,出錯錯在哪裏,這樣老師就掌握了學生書寫生字的第一手資料,講新課的時候就可以針對出錯多的生字重點指導書寫。這樣就把對問題的發現提前,爲解決問題留足了時間,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語文生字詞教學活動也不例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取決於複習的次數及每次複習所間隔的時間的長短,所以我在每教完一課都對學生進行聽寫,記錄學生出錯多的生字,每課過關,這次聽寫沒有過關的在此聽寫,直至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結束後以每單元爲單位進行聽寫,也是直到所有學生過關爲止。單元過關以後再把每一課聽寫時出錯多的生字聽寫一遍,加強鞏固,加深記憶。練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熟了,考試的時候就會像平時老師聽寫一樣輕鬆應對了。

二、從教材整體出發,扣住重點訓練項目,提高課堂效率。

國小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爲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5

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精神,而《牀頭上的標籤》是本單元拓展閱讀中的第一篇。說的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錯過了發現“溴”這個元素之後,痛定思痛,將錯誤的標籤貼在牀頭,從此後,更認真、更嚴謹地從事研究工作,最後終於成爲化學巨人的事。

課文的內容應該是比較好掌握的,所以教學時,把重點放在了寫法的分析和指導上。在歸納了文章大意,質疑、釋疑之後,讓孩子想一想,假如將下面一段話要放進文章中,文章的結構應該做何調整?

“李比希經常從黎明工作到黃昏,又從黃昏工作到黎明。他的僕人常常這樣抱怨說:‘您整天都在實驗室裏工作,使得我簡直沒有機會等您不在時打掃它。’”

孩子們反覆斟酌之後,張子欣說,應該放在第一自然段後面,而且文中的兩件事也應該調整順序,既:把“柏林藍”的內容與“溴”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換;而敖天翔則認爲,應該放在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後面,因爲有了“溴”的失敗,李比希才更加努力地工作了。兩方意見相持不下,胡睿捷又有不同看法,這兩個例子應該刪去一個。結論自然是刪去有關“溴”的內容,但還可以補充什麼內容呢?

一番猜測之後,胡睿捷不無遺憾地說:“可惜對李比希的事情瞭解得太少了,要不應該可以再加點事例。”於是,補充介紹了李比希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們看看可以加在文章的什麼地方。

最後的結果是,一篇本來是寫因爲工作的不嚴謹而錯失機會,最後改變工作態度的文章,變成了只有工作努力,耐心細緻才能成功的內容。人,還是那個人,因爲選擇材料的不同,因爲材料的編排順序不同,文章的主題就發生了變化。當然,孩子們也發現,這樣一來,文章的題目也應該相應的改變了。

課文只是個例子,目的是爲了讓孩子懂得從課文中習得寫法,今天的嘗試也算是一個詮釋吧。只是,如果課前讓孩子們雲蒐集一下李比希的事蹟,可能上起課來效果會更好。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6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7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積極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全員參與,熱情高漲。應當說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節課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以下幾處:

一、密切聯繫實際,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源於生活的需要。因此,本節課前,我讓孩子們去調查、瞭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現象,然後在課上討論彙報。學生展示了儲蓄卡、收支記帳本,談到了海拔高度、電梯升降、進球失球等正負數現象,使我由衷地敬佩,他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這一學習過程,我感到學生在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負數的來源”又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體驗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

二、有效開展探索,嘗試“跳一跳,摘果子”。

由於學生在溫度大小的比較上掌握得很輕鬆,學得興趣盎然,因此,雖然抽象數之間的比較教材沒有出現,我還是根據學生實際,藉助劉翔110米欄比賽中,悉尼30度、北京-10度、東京-6度、上海10度的城市溫度,所蘊藏的正、負數、進一步來理解生活中的負數。沒想到,通過學習,不僅能“知其所以然”,還由此會比較大小,

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當知識被遺忘時,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朝這個方向邁進、再邁進。雖然開始時學生還有些拘謹,但隨着教學的深入,孩子們越來越投入,開開心心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我也很開心。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8

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塗畫、比較、歸納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直觀導入

在教學中爲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一開始我就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塗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對長方形紙的塗色,很好的揭示這一道理。將抽象的算理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解決算理時,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化,從而啓發計算思維。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說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二、關注算理的推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

新知教學時我出示“1/2×1/3”猜一猜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義?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分數與整數的意義 看一看適合分數與分數相乘嗎?最後學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我想肯定有同學能夠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於是我接着要求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這個算式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也加深學生對“分數與分數相乘” 計算法則的理解。

當學生畫出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時,我問學生,從圖中你能看出“1/2×1/3”的結果嗎?學生一下子就說了結果1/6,然後我又出了幾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算式要求學生先畫圖再說出得數這樣經過幾次動手操作,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學法的滲透

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畫圖、摺紙、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樣在計算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9

(1)培優。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這個階段,基礎知識掌握得已經比較紮實,再加上覆習階段的枯燥乏味,往往會使這部分學生停滯不前,所以經常提供給他們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可以適當地擴大詞彙量、習慣用語,以不斷滿足他們求知的慾望。

(2)促中。這一部分學生屬於中間地段,可上可下,所以不容忽視。在複習階段,特別是課堂上,我會特別注意這一部分學生,讓他們多發言,使他們感覺到成功的喜悅,以激勵他們不斷往前衝。

(3)補差。在這最後的複習期間,教師們最“牽掛”的還是這一部分學生。他們的成績一般處於及格的邊緣地帶,甚至從未及格過。那麼如何才能讓這些學生順利“過河”呢?我打算這樣做:首先,要對他們降低要求,對基本的單詞、詞組進行“灌輸”,對其他學生,只要是書上出現過的單詞,無論幾會要求,均做四會考覈,但對這些學生,教材上要求四會的單詞才讓他們必須掌握,其他的只要知其意便可。接着,鼓勵學生要大聲讀課文,與家長密切配合,以便督促。

這是我對畢業班英語教學的一些想法。非常希望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能與大家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0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

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學校廣播電視臺對六年級的這一活動進行了全場攝像在全校播出了。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同學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1

生活中的負數這節課,我是以“負數的產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負數——認識正、負數——尋找生活中的正負數”這四個環節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的。我首先考慮到讓學生感知負數產生的必要性,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溫度爲切入點。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交流、比較、回報等知識建構的過程,來感知富庶的產生。通過幾個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從中掌握了正、負數的記法、讀法。

不足:

1、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富庶的產生是爲了表示更方便。

2、沒有爲以後學習數軸進行有效的滲透。

改進:

1、在讓學生體會負數的產生及溫度計中的負數時,還可以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負數的產生是爲了更方便於表示,人爲產生的一種數。

2、在觀察溫度計時,不僅可以讓學生髮現負數、0、正數的關係,還可以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感受到負數的大小,體會當溫度越來越往下時,溫度就越來越冷,離0越遠,負數就越來越小;反之,溫度越來越高,正數就越來越大,爲認識數軸提前滲透!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2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活動導學”的課題實驗的賽課,我選擇了《麋鹿》這篇課文,按照“活動單”的教學模式上了一節這節課。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單:1、複習檢查生字詞、多音字,課文段落等。2、自讀2-4自然段,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3、認真閱讀5-7自然段,完成表格,並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瞭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在教學課文第三部分“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範例填好這張表格。學生填好表格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熟悉的過程,而且,填表格這種方式也利於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發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個時期的生存情況,也有生存地點的不斷變化,所以說從這張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經歷的坎坷,漂泊不定,顛沛流離,這樣引導學生感受麋鹿經歷的傳奇也就較容易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很順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學生,覺得學生應該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表格的填寫,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己填,結果卻收到相反的效果,學生花了很多時間也沒能完成這張表格的填寫,以至於最後的拓展:介紹珍稀動物,寫好廣告用語匆匆完成。

另外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課堂氣氛沒有學其他課文時活躍,可能是說明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吧,也可能是學生看到有其他老師在聽課,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錯,不敢貿然舉手發言。不管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在課堂上踊躍舉手發言將會成爲我今後在課堂上的努力方向。

這一節課,雖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當我看到全班同學(包括那幾位差生)都能靜下心來參與到小組活動,我就覺得教學方向是對的,我將把這一教學實驗進行到底。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3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儘快入“戲”,於是我就以稻草人樂樂作爲一堂課開頭的素材,自然、新穎、形象、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後面的“好戲”順理成章。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瞭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臺上做好講解、示範,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紮-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範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並不混亂。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臺。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纔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4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於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後,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並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着學生走,只是爲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並且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後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5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爲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在徵詢他們意見的前提下,決定和六(1)班的孩子們一起展示我們閱讀的過程。

結合備課中教學設計的四個方面,即:學法自動化;朗讀多樣化;理解多元化;問題焦點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爲,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當然,在巡視中過程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張娜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她那專業水準的朗讀,伴着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裏,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梅雨薇同學朗讀不夠完美時,我及時範讀,並讓她再讀,能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爲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爲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閱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沒有打斷他們的發言,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我指出了應該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於是,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談出了不同的體會,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馬”,幸運地是遇到了這麼好的“伯樂”;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此基礎上,我總結到:“我們作爲讀者,都爲文中的‘我’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這位老教授外表優雅,有藝術修養,有學者風範。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衆矚目的舞臺中央。王老師也希望六(1)班的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臺!”師生作爲共同的學習者,用豐富多元的理解構建了本課的精神家園。

四、着力使學生在質疑中明確主旨:

我備課一貫以學生的預習本上的問題作爲調查學生學情的重要憑據,也就是要摸清學生的閱讀起點、疑點。經過統計,本課書,學生共提了31個問題,在其中我篩選了4個有代表性的問題。2個直接融入備課,2個作爲課堂相機處理。這兩個問題便成爲了本課的焦點問題:①我爲什麼不揭穿這個謊言?②我爲什麼總會想起這個唯一的聽衆?使學生的閱讀逐漸深入,有了明確的方向,解決了他們真正不明白的問題。在課上對於第一個問題的研究還是較爲滿意的,但是,第二個問題由於教學時間的原因,挖掘不夠深入,成爲本課的遺憾。

縱觀本課閱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爲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衆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拖堂的問題一直是我的頑症,在40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可謂是“帶着鎖鏈跳舞”,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閱讀教學不斷進步。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6

作爲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7

《分數混合運算》是北師大版教材六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審定

前是五年級下冊教學內容,雖然移到六年級上學期,還是覺得放在分數乘、除法學習後進行綜合應用比較好,開學第一節課,我跳過第一單元《圓》,直奔第二單元《分數混合運算》,與五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本節課是整數混合運算的拓展,也是運用分數乘法和除法解決問題的綜合練習,一是讓學生體驗分數混合運算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但在計算策略上又和整數混合運算不同:分數乘除法混合運算可以將除法變成乘法後一次性同時約分,相對整數混個運算,學生更喜歡分數混合運算。

運用分數乘法除法解決問題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此之前,學生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倍”一樣都用乘法計算,而“已知一個數的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又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相同,既可以藉助方程解決,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解決。本節課是要“解決航模小組有多少人”?我們重點放在當學生充分理解情境所蘊含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後,讓學生分析解題思路上。帶着問題讀題、理解題意是我們的數學課堂常用的方法。老師給學生如下思考問題:航模小組的人數與氣象小組人數有直接關係嗎?要求航模小組多少人,能直接求出嗎?必須通過哪個小組人數“搭橋”?有了這三個問題作爲鋪墊,學生通過畫圖就能清楚看出:先要求出“攝影小組的人數”,才能解決“航模小組多少人”。“攝影小組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和“航模小組人數”之間的橋樑。

調到以往的知識積累,結合圖分析,學生基本能理解求“攝影小組的人數“和求”航模小組的人數“都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計算,在分步列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出綜合算式“12×1/3×3/4”並不困難。

爲了讓學生對用分數乘除法解決的問題有進一步認識,教師設計如下反向式練習:如果算式是“12÷1/3×3/4”,這道題該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探究,大部分小組學校能明白,關鍵是12×1/3和12÷1/3是不同的,導致這兩道算式不同之處是攝影小組人數和氣象小組人數的關係發生了改變,而只需要把“攝影小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的1/3”改成“氣象小組人數是攝影小組人數的1/3”。這一改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會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

爲了讓學生加深“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兩種數學模型的認識,我們給出“12÷1/3÷3/4”、“12×1/3÷3/4”等算式,讓學生在原來情境基礎上改變數量關係,變成不同例題,不僅發揮一道題最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分數乘除法數量關係的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加深,不至於對於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決停留在測測的層面上。

本節課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大部分學生能在短時間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老師感到很欣慰。

過了一個暑假,學生真的長大了,像畢業班的哥哥姐姐了。

真切希望新的學期每個孩子學習生活輕鬆愉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