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兒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9W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再來回顧自己的課堂,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

1、在理解“數不清”這個詞語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的情景,即我在黑板上先畫了一朵雲,然後在雲底下畫大小雨點,學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數了起來,最後我用點代替雨點兒在黑板上快速地點點,學生數不過來時,我再引出:“雨點兒多得數都”學生很自然地接上來“數不清”。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詞語。接着我又進行適當地創高,讓學生聯繫生活說一說,還有什麼是數不清的,效果就出來了。

2、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認爲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更好地生成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問:“如果你是雨點兒,你會做什麼?”,在品讀課文時,我又問:“如果你是花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什麼?”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們在學習課文中,合理想象,多向探究,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學生在說到如果自己是雨點兒時,有的說“我要到黃土高原去,讓那裏的山坡不再是黃色的,讓那裏變成綠色的世界”;有的說“我要到北方去,因爲書上說北方經常有沙塵暴,我去了可以減輕乾旱”;有的說“要是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到農民伯伯的莊稼地裏去澆灌禾苗”……誰說一年級的孩子還太小不懂事,他們的話卻真的讓人感動。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

李商隱一曲《錦瑟》以其神祕之美傾倒了多少讀者,問時也難倒多少專家和學者。正如金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所說一篇《錦瑟》解人難。

詩無達詁也就是說,由於多解而無定解。然而,李商隱寫《錦瑟》如同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一樣,自有其原創的唯一確定的本旨。關於《錦瑟》的本旨,歷來衆說紛紜,一般認爲是“晚年抒寫自己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筆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此作一番探祕。

先說錦瑟一聯。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註》中說雅瑟三十氣弦,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日寶瑟,繪文如錦者日錦瑟。(《周禮樂器圖》)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 (《漢書·郊祀志》)據此, 這裏的錦瑟有多重含義。第一,錦瑟是繪文如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時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間現時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氣)弦的瑟。因爲五卡弦的錦瑟音色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而詩人所詠則爲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錦瑟 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德美卻難爲世用。無端 也有多重含義:一是怨人——怎麼好端端的五十弦錦瑟不用,卻用二十五(氣)弦的?二是怨己——誰讓你是五十弦的錦瑟呀,如果裂成兩半,不就可以爲世所用了嗎?然而詩人還是不肯把自己裂爲兩半.一弦一柱思華年有生以來 (以往的年華) ,始終懷瑜握瑾,緊緊抱住這五十弦的錦瑟不放。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面對瑟,觸物生情(抑或看見、想起錦瑟的典故靈感 來) ,引出一個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個“怨”字。——“無端”兩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詩人內心的幽怨與堅守。由此可見,五十弦的錦瑟興中有比,是該詩的核心意象,詩人用它自比,感嘆自己德才兼美而不爲世用。而思字則爲全詩之線索,統領全篇:憶以往,思現在,待將來。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滄海明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兩聯承首聯無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繼續展開,抒寫了心中的矛盾與抉擇,徘徊與堅守。——也曾想(迷) 像莊生那樣超脫塵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襬脫不了像望帝那樣堅守春心直至泣血“託杜鵲”。 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對高尚人格的追求與堅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這裏,蝴蝶是自由快樂的象徵,杜鵲是堅貞痛苦的化身。曉夢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時代的美好理想,既與下句殘酷的人生現實構成強烈的對比,又突出了自己執著堅守理想的痛苦。兩解均通。滄海遺珠之悲常常襲來,而暖玉生煙之喜卻蓋而勝之。在這裏,詩人又以滄海遺珠和藍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藍田之玉雖被埋沒,但它們的光影寶氣總是掩蓋不住的。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與月的圓缺無關。 《李斯柬逐客書》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語。《史記·龜策列傳》則說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李白在《齊有倜儻生》(《古風》其九)中也有過此典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開光耀。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善澹盪人,拂衣可同調。詩中的魯連是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畫策, 而不肯仕宦任職,持高尚氣節。遊於趙國,恰遇秦軍已經擊敗趙軍四十萬,又圍趙都邯鄲,魏國大將新垣衍欲令趙尊秦爲帝。魯仲連以利害說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終於擊退秦軍。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賜千金,亦不受,飄然離去。《戰國策•趙策》、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與魯仲連不同的是,李商隱這顆明月之珠始終未能出海。詩人把明月珠有淚寫成月明珠有淚是爲與下句日暖玉生煙對仗而倒裝。詩人遺憾於被埋沒的社會現實卻不甘於被埋沒,堅信自己像藍田之玉,雖近不可見而遠或見之,期待後人發現珍惜。(這是追憶)一一於是,巧妙地過渡到尾聯收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回到現實,寄望將來)待字表希 望,可是或許能有之意,不是反問。如果要反問,改用豈待不是更好?詩人用可待而不用 豈待,正表現了充分的自信。詩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擇,徘徊中有堅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鵲是幻想出世和堅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滄海遺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煙之自慰之矛盾的形象化。(這兩句也可合爲一體解:我像滄海之遺珠、藍田之美玉,不爲人知,不爲世用,然而卻輝映滄海,氣暖藍田。)而最後一聯則反映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我的這一生抉擇與堅守,將來可待成追憶(理想) ,只是當時(現實)巳惘然(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欣賞)。換句話說,儘管現世的人們對我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後來的人們遲早總會追憶而理解的。在後三聯的三對矛盾中,望帝春心託杜鵲、 藍田日暖玉生煙和此情可待成追憶始終是 矛盾的主要方面。當然,可待作豈可解亦通,但同樣透露出企盼與祈求: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人能追憶我的這一份情感與執著,可是現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將來? 這樣解釋,同樣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憶和豈待””追憶的矛盾,只是由樂觀變爲悲觀罷了。

綜觀全詩,詩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鵲、滄海遺珠和藍回美玉自比。這些意象都是悲與美的統一:被放逐被遺棄被埋沒是悲,春心不變珠光映輝美玉生煙是美。這三個意象從不同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擇、追求與堅守:杜鵲的意象側重於從生至死乃至死後始終堅持不渝,明珠的意象側重於暗夜生輝,給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側重於地底放熱,給世界以溫暖。結尾感嘆自己不僅不爲世用,甚至不爲世識,只能寄望於後世通過讀詩來追憶。一一待字爲全篇之“詩眼”。解讀《錦瑟》,只要把握了首聯的一個思字和尾聯的一個待字,詩的本旨就豁然開朗了。

又:《錦瑟》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閒居,不久病故。《錦瑟》在李義山詩集中,被人排在編年詩之末位,可見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編定的《玉模生詩集》中,卻又被置諸卷首。這種特殊的排列,爲我們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錦瑟》一詩是李商隱一生創作與追求的總結,也是讀解《玉溪生詩集》的一把鑰匙。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陝西省商縣西南有座商山,形勢險峻,風景秀美。據傳,秦朝末年,有高士東園公、期裏、夏黃公、締裏季四人避亂入山隱居,時人尊稱他們爲商山四陪。漢高祖劉邦聽說他們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攜帶重禮,想聘請他們進京做官,以輔佐朝政,但被婉辭拒絕。他們寧肯過清貧而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嘩嘩紫芝, 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李商隱的名與字(義山)不能不說與商山四隱的典故相關, 因而商山四皓的爲人也就不能不影響李商隱的人生,玉溪生之號就說明了這一點。且自《詩經•關雕》、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麗人格以來,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義在漢賦、 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中都有重要表現,成爲中國文學的傳統。以此而言,李商隱的愛情詩,尤其是那些以無題爲題的愛情詩,幾乎無一不隱寓其志,暗守其義,因而都不妨當作言志詩來讀。

李商隱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說植玉求歸,己輕於舊日;泣珠報惠,寧盡於茲辰? 據《長安志》記載蘭田山在長安縣東南子之十里,其山產玉,亦名玉山。李商隱及第前,曾在玉陽山修仙習業,著有《玉山》一首。該詩的開頭二句說:玉山高與閱風齊,王水清流不貯泥。李商隱以玉溪生爲號,正是以蘭田玉之高潔白策自愛的警銘。據《太平御覽•珍寶部二•珠下》引張華《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予主人。”唐人李順還有一首《鼓人歌》吟詠其事:“鮫人潛織水底居,側身上下隨游魚。輕綃文彩不可識,夜皮澄波連月色。有時寄宿來城市,海島青冥無極已。泣珠報恩君莫辭,今年相見明年期。始知萬族無不有,百尺深泉架戶脯。鳥沒空山誰復望,一望雲濤堪.白首。”李商隱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種玉之農夫;那麼,再進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隱的詩作了。人爲玉溪所生,則具珠玉之質,而具珠玉之質之人,所吐之詩亦當爲珠爲玉。兩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詩:可碎而不可污其貞潔,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3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4

《大自然你好》是張海迪給小朋友的一封信,從文章中我們看到一個用愛支撐的生命,深深感受到了“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高高飛翔。”所蘊涵的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力量。

回信從“我”年曆到“佳洛特”和小狗在院中玩耍談起,我同院的小朋友逗着他可愛的小黃狗。例如:我像他這麼大的時候,有一雙能夠跳的腿,說不定比他玩得帶勁兒,對普通人來說是多麼平常的小事。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感受一下,對海迪姐姐這樣的殘疾人有個被禁錮的身軀,對自由的渴望。通過誦讀、品讀等多種方式。

從課文中寫海迪姐姐聽說小鷗去不了舅舅家深感同情,這將孩子與大自然阻隔了。父母給小鷗的關愛猶如病魔給海迪的羈絆。在教學課文時,讓學生體會張海迪姐姐翅膀斷了,但她的心是高高地飛翔,一雙渴望自由的眼睛在黑夜裏透過玻璃注視着高遠的天空,閃爍的星星,在與他們對話、交流。是作者內心的表白,是大自然給了她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是大自然給了她帶來生活的希望我們應該真誠地向大自然高喊一聲:“我熱愛生活,熱愛美麗的大自然。”

課文講完了,感覺好了很多,自己的狀態有了改善,孩子們也精神了很多,看來問題真的是在自己身上呀!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5

《我有一個小小的書櫥》這首詩歌以凝練、清新的語言,寫出了讀書的樂趣與意義,激勵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讀書。

經過文本細讀,我決定採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即以小主人公的朋友的身份做客、參觀小書櫥,從而使教學環節緊湊,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課前放手讓學生預習,學會生字、生詞,熟讀課文,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如上網查資料、詢問家長、讀書等)瞭解文中的故事,並簡單瞭解四大名著,爲教學活動作好鋪墊。教學時學生積極參與到做客、參觀這一情境中來,興趣異常高漲。在快樂中瞭解了詩歌內容,在朗誦中體會了詩人的感情。通過教學使學生領悟到了讀書的重要。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6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爲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我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

中國幫助非洲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人員去。其中有64人爲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節“造型.表現”領域中的中國國畫課。針對五年級的國小生對中國畫中的墨色、用彩、運筆都有了初步的掌握,對宣紙的特性也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根據各種動物不同的臉部特徵進行造型表現的,從而運用中國畫特有的表現方法,引發學生用國畫的形式進行創作的興趣。

本課設爲兩大頁面。第一頁面中展示了畫家黃永玉的作品《貓頭鷹》和一張6歲學生畫的貓頭鷹進行對比,主要是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認識到藝術作品與生活的關係。並且能夠讓學生們通過欣賞書中的作品,仔細觀察、體會、並發現畫中表現貓頭鷹臉部特徵的生動,是以濃、淡、幹、溼、焦的幾種運筆相結合的表現,在此還展出了畫貓臉的分佈圖,更進一步讓學生們能夠在仔細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發現其臉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徵來進行繪畫。第二頁面,展示了5張學生的作品和四種動物頭像圖片,這是爲了讓學生們先通過欣賞同齡學生的優秀作品,發現他們是如何表現動物的臉部特點,並用明快而活潑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畫面,以書中提供的動物圖片作爲素材,給予進一步參考、引發創作的情趣。

教學動物的臉教師反思範文二

《動物的臉》是一節集欣賞、創作於一體的五年級美術課,屬於中國畫教學。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學生通過欣賞中國畫畫家的繪畫作品,認識中國畫表現的特殊效果,理解畫家是怎樣用概括的筆墨表現各種動物的臉的,感悟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通過本課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培養學生使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工具,進行表現創作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能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大膽地表現動物的臉。

一般的國畫教學都以講解技法,臨摹寫生爲主, 程式化的教學再加上技法難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 會興趣漸失,創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創意和韻味。爲了能將這節課上成學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課,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強調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併力求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物世界》的片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學生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爲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經過討論和觀察,學生對一般動物的臉部特徵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並總結出了用筆、用色的規律。考慮到學生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爲了防止學生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學生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學生們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中國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學生創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學生對中國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更有益處。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8

《夜歸鹿門歌》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即要教會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儘量構想詩人描繪的奇幻世界,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的新認識。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同時《夜歸鹿門歌》這首詩將山寺的鳴鐘、月照的鹿門、夜歸的世人、月、煙樹、巖扉、鬆徑等景物(意象)順次組合,於喧鬧的紅塵之外,另創出一個和諧的、寧靜幽美的隱逸勝境來,抒發了詩人歸隱後清閒淡素的情懷志趣,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典型的意象、獨特的意境、獨有的情感。

鑑於以上兩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先通過解題、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根據初步感知,以時間和地點爲分界概括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然後啓發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鬆自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自主欣賞王維的《歸嵩山作》效果很好。學生已基本掌握這種賞析方法,對詩歌意境情感領悟比較到位。

反思這節課,我再一次認識到,一節課一個重點即可,不宜貪多;對於詩歌,景物是核心,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需要改進的幾處:1、第一幅畫面賞析,忽略了“爭”的點撥。

2、最後兩句的賞析中,還應從知人論世層面略作探究。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9

《懷素寫字》介紹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對激勵學生髮憤學習,刻苦練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有着積極的影響,符合了一年級學生初學寫字的具體情況。緊緊圍繞“懷素寫字非常認真、練字十分刻苦”展開,一些句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點,對積累和運用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時,我抓住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如指導朗讀:“懷素寫字非常認真”這句,我首先問學生:能不能去掉“非常”,變成“懷素寫字認真”?學生說“不可以”之後又進行了一組換詞訓練,讓學生說一說還可以怎麼說,比如“懷素寫字很認真”,“懷素寫字特別認真”、“懷素寫字很認真”等,讓學生在換詞中體會到懷素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孩子,有了這樣的認識,再讓學生自己去讀一讀,體會一下,在指名朗讀時,孩子們的感情就自然出來了。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0

自我認識中,本課教學中的引導和課外延展做得比較好。對莊子思想的解讀有一定的獨到性。立足於文本又不侷限於文本。亮點在於把莊子的故事與其思想完美地連接起來,讓學生對莊子“逍遙遊”思想有了直接生動的感受和理解。並且用新時代的眼光解讀了莊子,探尋了他對現實世界的指導價值。課堂氣氛輕鬆,學生接收得比較好。教學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遙遊”的境界,並對莊子有了新的認識。既增加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如應該保證一些課堂交流時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大家對莊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見,特別是對莊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讀。這樣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加顯著。

這個問題我在課後也明確提了出來。所以在練習完成後,我又安排了一節輔導課,單獨把這一點教學內容補上,讓學生自由地對課文、對莊子思想進行討論交流,當然我也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我解答了學生對莊子思想的不少疑問。大家共同探討,效果的確不錯。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1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說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閱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悅,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爲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爲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2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於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塗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中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塗抹,畫出的物體不太規範,因此,幫助幼兒提高繪畫技能,使幼兒學會繪畫的手段,表現他們內心意圖是十分必要的,在小班教學的繪畫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於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塗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着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於教孩子畫些什麼,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爲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提高幼兒的這種興趣,如:爲幼兒提供各種繪畫工具、材料,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塗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二、認識繪畫工具及材料。

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隻用一種繪畫工具來做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因此每次作畫教師儘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水彩筆學畫畫,當孩子對水彩筆畫有一定的瞭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教師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油畫棒、棉籤、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3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

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說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4

《日月明》一課共有13個生字,其中11個生字是會意字,所編排的韻文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所以在備課時我最初認爲學習會很容易的。但在實際上課時,學生的表現距離我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細分析,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因爲本課都是一些會意字,在備課時認爲學生藉助韻文在讀書過程中就能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所以對於本課的生字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講解高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其次,在處理本課生字上與以往相比過於倉促,學生認讀時間短、形式單一,以至於拿出某個生字,還有部分學生不認識。

鑑於以上不足,再來教學這樣的會意字,我會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結合韻文讓學生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以“明”爲例,先引導學生了解“日”、“月”所表達的事物,再進一步引導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們都會發光,給人帶來光明,所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結合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意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樹上歇歇腳,就是“休”字。聯繫字義識記和分辨字形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引導,學生就能基本掌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就能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3、拓展延伸。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字符變得有意思起來,在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基本規律的同時,增強識記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這一課,學完文中的會意字,還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認識的、熟悉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學期開學學校就提倡各位老師要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提倡先學後教,預習先導,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課堂不可佔用過多的學生時間。如何落實這一要求呢,我也琢磨了好久,無論備課還是上課,如何向自己的課堂要效率,如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真的困擾了我好久。經過一個月的上課摸索,經過多次的觀摩同行的課堂教學,通過學校組織的同課異構研討,我終於有種如夢方醒的感覺,這中感覺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之後更爲明顯.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爲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爲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 課文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再現了他爲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如何讓學生輕鬆學習這篇課文呢。我在設計預習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深入地分析了教材,把重難點定位在通過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表情、動作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內心活動。

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熟讀課文,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而且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重點句子發散思維。這個表格看似簡單但是包涵了課文的重點,通過心理活動的揣摩,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

二、課堂凸顯以學生爲主體。

這篇課文的講解我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採取學生彙報的形式。讓學生找出在獻血前描寫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在這個環節我交給學生體會句子的方法是通過抓重點詞語進行體會。學生能很準確的找出阮恆的表現的句子,學生從自己找到的語句中自己感悟阮恆這個人的品質,揣摩他內心可能會想些什麼。找到重點句子都動情地讀,認真地品,而且重點詞語學生抓得都不錯。學生的想像力也是很豐富的,學生能把自己想象成阮恆捨身處地想。但是爲了朋友,如果我不給她輸血她就會死,我一定要救她,爲了朋友,我不能眼睜睜看着朋友死去。但是我好害怕啊……’”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而且課文的重點把握也非常的好。看着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互相交流,爭論。我作爲主辯方與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我故意說阮恆是膽小的孩子,不勇敢,我舉出了課文中的句子,孩子們跟我爭得面紅耳赤,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今天正是個有矛盾衝突的環節,因此我也因勢利導地用上了辯論。真理往往是越辯越明,在我和孩子們的辯論中孩子們掌握了文章的重點,認識了阮恆這個勇敢的孩子。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基於這一點我認爲每一篇語文課文都有訓練學生習作的素材,因此這篇課文的結尾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以阮恆的朋友的名義跟阮恆說幾句話。題目就是:阮恆我想對你說……學生在爭辯的情緒中自然有很多話想對阮恆說,因此他們此時都集中於對阮恆的說話的情境中。這一個環節看似不經意設計的,其實我是想了很久的,孩子們不是膚淺地對阮恆說幾句話,在孩子們的話語中看出孩子對真善美的崇尚,對奉獻的崇尚,對人物品格的再認識。如果我們的語文課都能夠堅持對學生寫話的訓練那麼我們的孩子的寫作能力一定提高很快。

存在不足: 這節課中也存在了一定的問題。由於辯論的時間有些長我爲孩子們沒有準備課外閱讀,時間也不足了,以後課上的時間還得壓縮,使課堂的節奏快些,孩子們得到多些。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6

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可以總結爲——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課前討論,瞭解到今天上課所任教的班級——貴陽市第二十一中學八年級(1)班的學生比較特殊,有這樣一些現象: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好、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等等。首先,針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這個現象,我將教學計劃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原本設計一節課完成五個整體的學習目標,縮減爲三個整體的學習目標;哪怕是一個生字、生詞的理解,也決不讓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其次,針對學習習慣不好這個現象,我採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策略來解決,尤其是學困生,在我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後,並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而是在那裏無所事事;於是我巧妙地走到這類學困生面前,悄悄告訴他:“我第一個就選你來回答!”促使這類學困生不得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再次,針對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這個現象,我再次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原本設計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讀、齊讀及幻燈片的圖片輔助來完成“理解‘換核卵’”這一學習目標;改爲通過教師講解,運用通俗的比喻(煎雞蛋換蛋黃),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學習目標。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是來源於我對說明文教學的思考——兩年前的“南明之春”與本次“市級優質課”我抽籤的課文都是說明文。而說明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爲了給學生說清楚一個事物(如:《奇妙的克隆》這一課中的“克隆”)或一個概念(如:《橋之美》這一課中的“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爲一體的橋才美”)。作爲學生,首要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楚這個東西是什麼。只有在讀懂了作者講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後,纔能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去閱讀作者的文章,才能夠理解作者的對於說明方法的運用,才能夠更深層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詞講究、結構安排等等。所以,我寧可多花費一些時間,也一定要讓學生先弄清楚“是什麼”,再去討論“爲什麼”。如果,不顧學生的理解程度,就開始對文章進行深度挖掘、對學生進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勞,結果只會事倍功半,讓學生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喪失。這就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計劃調整的目的。

第二,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所以與學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學生的參與面就相對較少。其次,對課件的修改不夠,出現了生字錯音、字幕跳行等現象。再次,教學進度的把握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最後學生的拓展練習沒有時間來完全展開。

第三,針對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主觀上來說,我沒有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學打磨,也沒有找機會與學生彼此熟悉,所以採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其次,從客觀上來說,由於抽籤號數過於靠前,所以準備時間相對較少,而且事先沒有考慮到遠程遙控(即“翻頁器”)的問題,所以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夠流暢。

以上不足,客觀原因方面,可以想辦法克服;主觀方面,尤其是對於學生的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採取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進行有針對性地預習,並通過一定的教學策略來檢查預習效果等等。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7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隻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後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引導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麼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爲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

二、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麼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覆思考應該怎麼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麼?(這一步落在哪裏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三、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四、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後只有個別學生說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麼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就會着急,這也可能與學生髮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今後還應注意耐心引導,有效地引導。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8

《我是什麼》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雲、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爲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雲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後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並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19

從這節課的準備來看,針對教學內容從課題的引入、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安排、知識的鞏固練習等多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通過課堂的實際實施感覺上也不是盡善盡美,還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師不能就這節課的知識而教這點知識,教師應該通觀教材,把握知識的脈絡體系,又要站在高於教材的位置統籌安排。這樣,教師才能靈活的把握課堂教學。而現在,教師缺乏的正是這一點,還是爲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設計的條條框框較多,多了一些穩重,少了一些靈活。而在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是數十名學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考慮問題的角度、方式要靈活的多、開放的多,有可能教師固定的設計會影響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從這一角度講,教師應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表現,靈活多樣的處理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活動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新教材在知識安排上,往往從實例引入,抽象出數學模型。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得出結論,並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如何學。因此,教學過程中,如何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至關重要,本節課,學生活動設計了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畫函數圖象理解一次函數圖象的形狀。二是兩點法畫一次函數的圖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與 k 、 b 符號的關係。在學生活動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互動性,提高學生活動的實效性。值得老師們探討。爲了達到上述目的,我結合每個活動,都給學生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強的程序和題目。如在活動一中,要求學生觀察圖象的形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在活動二中,強調兩點法(直線與座標軸的交點)畫直線。在活動三中,探究 k 、 b 符號與直線經過的象限與增減性的關係。學生目標明確,操作性強,受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的重點是由一次函數的解析式確定函數圖象,研究函數性質。由函數圖象的位置判斷解析式中 k 、 b 符號。體現了數學中非常重要地數形結合的思想。這段內容的教學,還是從學生活動出發,從具體的實例研究起,觀察圖象的位置和性質,在按照 k 、 b 的符號分類討論,使學生建立起數形之間的聯繫。還要找到數形間的結合點,明確 k 的符號決定直線的什麼位置, b 的符號又決定了什麼。爲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上設計了由解析式畫函數圖象的草圖,由草圖的位置判斷解析式中 k 、 b 的符號的練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節課我在練習的處理上,顯得比較薄弱。一是時間安排上有些前鬆後緊,二是題量、題型不是很全面。感覺練習不到位,學生知識落實情況不是很瞭解。這一環節,今後還應加強。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0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爲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涌出了一股清新的水流,並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短短的童話故事,蘊涵着深刻的道理。本課的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愛心對別人乃至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通過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水罐發生的幾次變化,於是我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尋求“這些神奇的變化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個問題。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之後,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在學生的眼前。然後引導學生挖掘埋藏在課文中的本質,獲得感悟。從小女孩爲生病的母親找水到回家途中把水分給小狗,再到自己嚥了嚥唾沫把水給了過路人這一系列舉動中,體會到小姑娘孝敬母親、愛護小動物、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以及母親讓水給女兒,也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最終使學生髮現母女倆這一切行爲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愛的教育。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透露出的那份廣博的愛心後,我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感受到了哪些愛?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說的都是同學之間借筆、借橡皮之類的事。於是我加以引導:“想想你身邊,還有哪些人在默默地奉獻愛?”這時,就有學生提到了:“下雨了,媽媽給我送傘。”“媽媽每天起得很早給我做早飯。”“有一次半夜裏我發燒,爸爸媽媽馬上送我到醫院,給我拿藥、倒水,整晚都陪在我身邊。”…….孩子們已感受到父母的愛了。

然而,只激發他們說父母之愛,我覺得還不夠。課文中的小女孩無論是對小狗,還是對媽媽,甚至是對陌生人都能夠獻上自己的一片愛心,這份愛是多麼的廣博。爲了讓學生們在學會感受愛之後,能自主地把愛延伸下去, 我出示了最後一個問題:平時你們付出過哪些愛?有的談到爲父母分做家務,有的講述曾經幫助陌生人的經歷,有的神氣十足地講述着愛護小動物的故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張張純淨的笑臉,一份份樸實的愛心,比鑽石更加光彩奪目,珍貴無比。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1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

讓事實來說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殊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 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對於“蒲公英的夢”應該進行更深刻的挖掘,這樣才能和後來“蒲公英的不快樂”進行對比。相信自己,一切會更好。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2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信息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着,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說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節,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期間我刻意安排一些學習困難生,讓他們反饋學習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就讓大家一起幫助糾正,這樣,有利於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紮實到位。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3

一、 教材地位

《立方根》八年級數學上學期《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第一課時的內容。立方根(1)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的有關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節從內容上看與上一節平方根的內容基本平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從知識的展開順序上看也基本相同,本節也是先從具體的計算出發歸納給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後討論立方與開立方的互逆關係,研究立方根的特徵。

二、 好的地方

1、本節課,我能很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駕馭整個課堂,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把整個課堂調動的比較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到前面展示自己,並且表現的很好,得到成功的體驗,這也給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對後面的學習更加積極,也更想表現自己。

2、本節課的課容量很大,在引導學生類比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自己歸納出立方根的概念,經過例1的教學,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通過兩個探究,得到立方根的性質和被開方數的取值範圍及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數有1、-1和0,在學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練習,完成了書中的課後練習和課後習題的1、2、3。

3、通過我在課堂上的觀察、瞭解,通過學生做練習的表現和做題情況,通過班主任老師對坐在後面的後進生的觀察反饋,知道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還是不錯的,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第二天我又問了一部分學生對《立方根(1)》這節課的學習感覺怎麼樣,都會嗎?學生也都反映都會,聽的挺清楚,覺得挺簡單的。後面的後進生做的練習也挺不錯的,寫的都對,上課還回答了好幾次問題,都說的挺棒的。

4、教學中我對例2的要求規定了三點:先讀出下列各式,說明表示的意義,再求值。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又強化了立方根的概念,最後完成求值,完成解答。從中也是給學生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強化讀題的重要性,要明確題意,才能求解。其實,這也是通過這段時間聽指導老師陸春老師的課學到的,要感謝陸老師。

5、在講明中a的取值範圍時,我是在得到立方根的性質:一個正數有一個正的立方根;一個負數有一個 負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之後,讓學生思考a的取值範圍是什麼,學生根據性質正數、負數和0都有立方根,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a的取值範圍,這樣很自然,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二、不足之處

1、教學中我總是以我的意識爲轉移,課堂上按着我設計好的路線行駛,不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把學生放出去,總是攥在自己的手裏,我覺得學生應該會的、容易的就少講,覺得不好理解的就多講,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把學生放出去,掌控好他們,最後再收回來。

2、教學中我受自己的意識影響,缺少原理性的東西,缺少對定義的挖掘,有些地方沒有抓住定義去進一步解釋,缺少讓學生思考,去想的時間過程,讓學生知道本質的東西有利於學生理解(我總覺得學生都會了就不用過多解釋了)。

3、教學中沒有把平方根的相關知識列出來,所以對於立方根和平方根的類比就不顯得充分、鮮明,我都是用語言來表述的,以後再上這節課時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會更好。

4、在教學中,對立方和開立方這一對互逆運算體現的不夠,應該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立方運算的結果是冪,開立方的結果是立方根。

三、疑惑的地方

教學中,我一直認爲,學生都會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說明、講解,我覺得學生都會的地方還要去給解釋,再講,是在浪費時間,學生也不想再聽(這是學生的意見)。

四、感受與思考:

1、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培育,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2、學生理解的效果,取決於教師根據學生的經驗,作出的恰當的啓發引導,以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包含主動性、過程性。

3、課堂難度和速度往往以中游學生爲標尺,如何培養優生、幫助後進生?怎樣去操作?特別是後進生人羣數量龐大,而且又要面對考試評比,課堂應當怎麼辦?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篇24

這篇課文,講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蘊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說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臺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