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3W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爲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數據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數據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鉤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爲阻力,實驗的數據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裏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2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爲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爲一個教學點,標題爲“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爲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爲“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爲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爲什麼這裏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麪棍擀麪。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3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爲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爲一個教學點,標題爲“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爲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爲“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爲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爲什麼這裏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麪棍擀麪。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4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槓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槓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着,引導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最後,用槓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槓桿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什麼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槓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槓桿和非槓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爲,有三個組在往槓桿尺上掛鉤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於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槓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槓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鉤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於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於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後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後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槓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後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5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爲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爲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6

《小小的山村》是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四板塊第一課。《小小的山村》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寧靜、質樸的小山村,學生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山村的“小、美”的特點,以及帶給大家的無限快樂。對於習慣了城市喧囂的孩子們來說,這的確是個世外桃源,是他們心靈得以休憩和放鬆的地方。從課文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不加任何修飾最質樸的東西,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美,和作者那寬廣的胸懷和對自然美的嚮往之情。選編本文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鄉村,《小小的山村》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其他幾篇課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其餘幾篇分別是《鄉村裏的大花園》《我從山裏回》《窗外》,4篇課文通過不同的體裁,描寫了家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學習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以及通過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進一步體會20以內數的順序和數位意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首先情境引入。通過擺積木熟悉20以內數的組成;再接着是通過積木的增減,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第三是每次增減積木時寫出相應的算式,並問是怎樣算出得數的(用什麼方法算);最後是鞏固練習和總結。在整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並且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理解了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的算理,在練習中注重聯繫日常生活。但本節課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幾點:1、給學生準備的積木做的不夠細緻。一條是十,另外的是兩個一條的,在讓學生擺之前對學生解釋的不夠詳細,從而導致學生在擺積木的過程中,把兩個一組的也作爲一個來算。所以在另一個班上課時,在學生擺之前,先向學生說清楚這個問題,結果出現的問題較少;2、學生在擺積木,寫出算式後,我沒有讓學生到黑板前來再展示擺積木的過程,這能讓學生更加直觀理解算理。如果再上這課的話,這一步是不能少的。3、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放不開手腳,有牽着學生走的感覺。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8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能發現學生最深切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自主發現,在發現中自主創造。從教學時間的分配上看,講解時間明顯比保守教學所用的時間少了,而重點把時間放在學生嘗試和練習體驗上,充沛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知識性瞭解和情感體驗,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整個練習從易到難,由嘗試到發明的層次遞進十分清楚;突出練習內容更具發明性,練習方式也強調與人合作的要求;從個體示範到合作發明,體現從簡單到複雜、從模仿到發明的思維發展過程。嘗試練習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9

十幾年來的教學經驗在我心裏真正領悟了反思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

一、教學反思能使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意識,有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深入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謹慎的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課後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突破、超越自我、發展自我、建構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正因爲課後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徵,教師就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形成自已獨特的風格。

二、教學反思還能幫助教師迅速接收反饋信息,找出成功與不足,使課堂教學不斷優化成熟。首先,教師把教學過程中預先設想到的新穎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或者對偶發事件處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課後做好記錄。便於今後教學時借鑑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課堂教學總會有點滴疏漏、失誤之處。

三、教學反思能夠把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變成信息,暫時貯存、不斷積累,極大地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的教師已從教數年,但課堂教學的效果一直沒有達到最佳,這與不夠重視課後反思有直接的關係,作爲教師,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固然重要,但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教師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師纔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敲,具體地對於某一道數學題的解法、某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質疑,甚至某一個辯論回合展開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爲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

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總之,只有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纔會萌發多一點教學反思的靈感,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幫助自己不斷成長。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0

一、深入研究教材

歌曲的旋律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排序遊戲解決,這充分抓住了孩子們的童心,使他們的學習情緒驟然高漲,並且這種新穎的學習方法,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輕鬆愉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二、如何理解音樂作品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國小階段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表現慾望。而音樂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孩子們的年齡還小,生活經驗很少,單憑老師的口頭講述,而沒有親自參與和體驗,讓他們來理解音樂作品是很難的。我在學生熟練掌握歌曲之後,加入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這樣,既幫助了他們理解歌曲,又符合了他們好奇、好動的心理。

不足: 在音樂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孩子聽、記、視唱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要運用較好的方式訓練學生演唱旋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只讓學生唱會歌。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1

師恩難忘》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一單元的閱讀課文。記敘了作家劉紹棠童年時代的啓蒙老師每講一課都要演繹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從小培養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引導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雖然作者從老師那裏獲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詩引申的一個小故事,但從這篇課文裏我們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殷殷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感情。

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語“娓娓動聽”、“身臨其境”、“引人入勝”……結合田老師把古詩改編成動人的故事來講課的經過,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老師是怎樣的“教學有方”——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不忘教導學生做人……使學生深入體味到老師的“恩”和對學生的愛。然後,在這樣的感情基礎上,帶着學生感受作者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點句子“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就顯得水到渠成,舉重若輕了!

教學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初步體會“師生”間情誼的珍貴,明白老師對自己教育時的良苦用心,從而懂得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回報老師的付出。課後,覺得自己在處理理解第一句話“我聽得入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時,所提問題的引導、針對性不夠強,因此學生在這一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較長的時間,以至於最後教學內容不能當堂完成,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講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蘊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說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臺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3

詞語作爲文章的基本單位,對詞語的學習、理解與運用,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而課文的重點詞,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抓住重點詞,既能統領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語文的閱讀訓練有了落腳點。

在欣賞四大名泉時,抓住理解 “涌”、“匯注”、“噴吐”、“冒”這幾個動詞,體會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聲喧騰”、趵突泉的“大、清、美”。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圖文對照等方式,進一步體會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感受泉城的魅力。尤其是在處理“涌”上更下功夫,學生在比較了“涌”和“冒”的不同後,我出現填空題:泉水從地下往上_____地涌。學生在反覆玩味中,領悟了涌的內涵。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4

1、本節課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課前通過充分的預習,課堂上將文本內容通過相聲、課本劇等多種形式表現得淋淋盡至,課堂完全由學生來支配,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課堂上學生活而不亂,緊張有序,不時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通過學生課堂上的交流展示可看出我校當前推行的 “自主預習、交流展示、當堂檢測”這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力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這樣的課堂調動了多數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的學習能力得以了提高。但發現少數學生課堂上幾乎沒有參與,如何調動這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也是我們課改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3、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積極主動的進行交流展示,整堂課同學們致力與緊張的智力活動。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演和學生較高的學習能力使觀課教師爲之震驚,學生的學習效果的確不錯。但這樣的課學生課前預習需多長時間,平時的每一堂課學生都這樣嗎?若是這樣,的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並且按減負後的課時分配,多數學科完不成教學任務。再比如:

(1)主課的課下預習,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部分學生被動參與,效果不佳。

(2)課堂堂還給了學生,教師缺少了將內容重講重敲的機會,心裏總不踏實,在當今的考試製度下怕影響成績,總懷疑自己敢不敢往下改。

(3)學科之間,教師之間改革的力度不同,對當前的課堂改革不能形成共識,有的甚至持反對的態度。

(4)學生面對面而坐,給不自覺的學生提供了說閒話的機會,課堂上老師也不容易統攬全班,部分學生、教師強烈要求坐位復原。面對課改中的衆多問題,望同行給予幫助和指導。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5

鑑於“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幾經思索,另起爐竈,教學時我有意側重於學法的指導和運用,像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一波三折等習作術語一一灌輸給學生,希望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結果一節課下來,課堂氣氛凝重,一點也沒有文本語言特有的風趣與幽默,學生學得很不輕鬆。略讀課文到底該怎麼上?忽左忽右怎麼行?!我該精講什麼,略去什麼?取捨如何把握?這篇課文應讓學生學到什麼?我再次走進教學的深谷,找不到出路。

痛定思痛,破繭重生。經過兩次試教,經過同教研組老師的共同分析和探討,他們給我指明方向――“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即目標求簡明,過程求簡要,引導求簡練。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把本課教學定爲兩大板塊:聚焦文本內容,從細節描寫中感知“技藝高超”;聚焦表達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內心活動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設計,始終考慮學生的需要,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取捨,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些收穫,使我意識到:心裏有文本,眼裏有學生。這樣的教學設計應該是可行的、有效的。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6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爲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裏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7

1、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爲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啓發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2、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抓住了“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課堂時間不夠,前鬆後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看來上課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很長,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我想首先得讓同學們運用以前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快速地閱讀,迅速地捕捉文中所傳遞的信息。

第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既做到以學爲主,也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第三、精心處理教材,緊扣文章主線展開教學,教學線路清晰,重點突出。

這堂課,開篇與結束緊密相連,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給人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大段的老師的話語,看似說得有些過多,擠兌了學生學習的時間,但是使學生對閱讀的認識得到了昇華,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熱愛之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時間花的也是值得的。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19

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既能獨立、又能相互合作獲取知識;同時尊重學生,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是這節課力求體現的設計思想。因此,我的設計思路如下:

一、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現'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再創造出來。”因此,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我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在交流中對別人的思考方法或質疑,或欣賞;對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陳述,或反思。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發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啓迪,最終澄清辨明,總結出大、小月,決定平、閏年的方法等。讓他們品嚐到探索帶來的成功喜悅。

二、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本課從課題的引人到課後的練習,以及課中關於年、月、日小知識的補充,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齊,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悟學習數學的好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以致用,深化新知:

學生的數學潛力不僅僅在於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構成學習新知識的潛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注重聯繫實際,練習具搞笑味性、發展性、靈活性、開放性,進一步深化新知,到達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深刻。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課是講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下面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課堂效果以及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想如果在一節課的時間裏把性質和判定學完,那隻能是把本節課設計爲探究課,而對於性質與判定的應用只能放在下一節課,於是我把這節課設計爲探究課,把對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定理的探索作爲本節課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啓發探究式。爲了增加課堂密度和教學效果以及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運用幾何畫板和幻燈片製作了課件,以增加學生對角平分線上任意一點的理解。在學生探究角平分線的性質與判定時,我分別創設了情境,一是爲了給學生的探究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二是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並應用於實際。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對課堂的再認識

如果說一節課的課堂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根本,那麼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方式更是關鍵。這其中包括老師對課堂氣氛和學生 的把握,老師的教態是否大方得體,尤其有很多老師聽課的時候,還包括語言是否精煉,知識的邏輯感是否連貫,層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說本節課的課堂氣氛,不知是否是第一節課的緣故亦或是學生有點緊張,平時愛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太敢發言了,所以感覺課堂的氣氛還是有些沉悶。當然,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時,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在課上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知識。這是對任何一位老師的考驗。其次通過看自己的錄像,平時自己沒有在意的細節,包括自己在講臺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經意的手勢和說話的口頭語都暴露出來。感覺自己精心錘鍊的語言在錄像中仍有些羅嗦等等。總覺得自己上課時怎麼會留有那麼多的遺憾。再次對課堂所用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由於在開始的尺規作圖中浪費了一部分時間,當然這一環節時間的浪費與我講授尺規作圖的方式不夠合理是分不開的,以至於在後面所準備的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給人感覺這節課不夠完整。再就是課堂上安排的內容過多,也是導致前面所提問題的原因。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不應死板教條,而應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處的反思

通過看自己的錄像課,感覺自身的課堂教學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於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對課堂語言的錘鍊,不僅僅是表達清楚,更要言簡意賅,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應停留在口頭上,還要在實際操作時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實際教學中始終貫徹先學後教的模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個人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