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1W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17篇)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啓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爲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爲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爲什麼東亞能成爲世界最爲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爲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爲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爲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爲,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爲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爲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爲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啓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爲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爲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爲什麼東亞能成爲世界最爲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爲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爲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爲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爲,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爲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爲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爲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3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爲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爲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4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爲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爲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篇五:高三地理教學反思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啓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爲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爲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爲什麼東亞能成爲世界最爲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爲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爲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爲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爲,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爲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爲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爲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5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爲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爲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篇五:高三地理教學反思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啓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爲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爲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爲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爲什麼東亞能成爲世界最爲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爲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爲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爲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爲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爲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爲,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爲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爲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爲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6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劉麗靜老師在“森林資源”一課中以好大一棵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和情緒體驗,激發起他們對森林資源內在聯繫的認知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學習的認知情境和氛圍,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並促進智能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講解到位,屏幕的景觀吸引學生探索森林資源的奧妙,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師指導下找出教材的重點。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拓展了教材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觀摩,瞭解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學生如何成爲真正的主體,怎樣實現主體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取決於把舞臺讓給學生,還在與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和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還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在創造中學會創造。同時,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關係,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思考,見解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大腦並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蘊藏着豐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跟學生一起走進新課程。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7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說呢?""你認爲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年級(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着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思索、去探索。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8

第一對學生一定要嚴格要求。對學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課,不管是哪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必須認真聽。現在我感覺絕對不能放縱學生,不能讓學生以地理是副科爲藉口而不認真學或者甚至是違反紀律干擾我的教學。現在七年級3個班,我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樣的要求:上課必須認真聽講,作好筆記和我佈置的作業,積極思考問題。當他們有分神,做小動作,甚至講小話時,我都馬上上前提醒,如屢次犯錯則施之以措辭嚴厲的批評,再輔之以叫起來讀地理課文和閱讀資料,我覺得這樣對他們有好處,且他們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和關心。如果他們不聽課,看其他與地理無關的書籍時,我都是當場繳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上地理課時看其他書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麼地不喜歡地理,多麼地學不進地理,地理課都不是耍課,都不是可學可不學的課,要打好基礎,老師一律對其他書的沒收是要他們有一個好的開始,要他們在七年級對地理知識就有最基本的瞭解,否則以後學習地理知識是如何的艱難。我跟他們講,現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難,總結原因大多是讀國中時根本就沒怎麼認真學地理,或是根本就沒學過地理,因此七年級就必須學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轍。對學生唯有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真正地尊重這位老師,這是我的真實體會。不管學生有多麼的不情願,有多麼的反感和抵制老師的批評和教誨,老師都不能害怕心虛或是心軟,尤其是新老師,一定要度過這一關,對學生要嚴而又嚴。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學生對某一科有興趣,課堂上不該有的“活動”就會少許多,對老師的關注和對知識的渴求就要多許多。國中時期要求我們要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課儘量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舉一反三,不時抽學生回答問題,或是發表看法,形式新穎活潑,不拘一格。沙區國中地理教學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動題多,有利於發揮學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講述活動題時都是抽學生來回答,或是闡述觀點和意見。在啓發學生思路的時候我是不拘一格,儘管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也覺得理所當然,要讓學生的大腦活動起來總比壓抑好,學生有表現自己的天性和慾望,老師要儘量滿足,有時候我還組織學生辯論,儘管有些學生給出的答案另類,我都是鼓勵他們回答。當然對少數故意大聲吼叫,有意擾亂課堂正常教學秩序的學生則要另當別論。我還建議學生多到新華書店去轉轉,關於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識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學生地理百科知識》和《華夏人文地理》等雜誌可以多去看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經久不衰。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圖冊》是學生必須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我還帶有一些有趣的圖片,有時候電視報紙上有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如20__年暑假重慶的乾旱問題,重慶大學城最終落戶虎溪鎮的原因,修建三峽水庫的利弊分析問題等等。記得上“地圖”這一節時,爲了讓學生能對在地圖上如何判別方向有深刻的認識,我讓全班同學畫出學校的簡圖,圖上可有指向標,註記和文字說明,很多學生都欣然完成任務。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爲《教學大綱》是針對具有一般知識能力基礎的學生,且具有良好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量身打造的,對於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和基礎特差且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差的學生來說,要靈活處理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具體的教學方法之間關係的問題了。比如在講述《俄羅斯》這一節時對有的班級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摩爾曼斯克港爲何是個終年不凍港?而有的班級我只是告訴他們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終年不凍港。對於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漏洞百出,可以說全班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正確了,但我還是給他們鼓勵,表揚他們的思考精神。摩爾曼斯克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在北極圈以北,屬於極地氣候,按理來說摩爾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長時間是冰封的,但我們同時也從報紙上,電視上得知俄羅斯經常在巴倫支海舉行軍事演習,他們演習的軍艦就停靠在摩爾曼斯克港,有時候冬季也在演習,爲何?學生認爲正是因爲極地氣候,所以終年不凍;還有的認爲摩爾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凍。我引導他們看地圖,在結合上學期所學的氣候洋流問題,告訴他們海水終年不凍,關鍵是水溫,氣候是影響水溫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洋流呢,這裏有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來,終年不凍就順理成章了。還有課本第78頁的活動題,題目要求說出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以及氣候不同的成因,對某些學生我只要求答第一問,而另外一些我要求兩問都答,尤其第二問難度較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第一問都能回答準確,只有少部分學生誤以爲-48℃比-17℃要高。很明顯上揚斯克冬季氣溫比莫斯科低許多,而夏季則與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來說上揚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導學生總結上揚斯克又幹又冷,那裏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屬於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俄羅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問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地理位置來分析。首先讓他們看《地理地圖冊》第39頁,就氣候來說,上揚斯克屬於極地氣候,所以又幹又冷,且冬夏氣溫相差大,莫斯科爲溫暖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上揚斯克位於東西伯利亞山地,海拔較高,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所以更加劇了兩地的氣候差異。第三地理位置,上揚斯克緯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個寒極,寒冷氣流對其影響大過莫斯科,而莫斯科雖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但受盛行西風影響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氣溫不過於太低,因此雖聖彼得堡比莫斯科緯度更高,也曾作過俄羅斯的。

通過知道學習較爲認真的學生看地圖,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後得出來的答案可以使他們印象更爲深刻,同時對實在對地理不敏感的學生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可以使他們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學到地理知識。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9

從2______年秋季開始,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嚐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悅,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談談自己前一階段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應該說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備課組教師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在每週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在一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爲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擬海陸熱力性質”、P50的探索“模擬水循環”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厄爾尼諾”、“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絡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閱覽室進行資料查找、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後,爲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瞭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須因教學內容、因學生實際等進行。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信息化趨勢明顯增強,而且我們學校又是寶安區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因此備課組要求每位教師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並應用於課堂,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備課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和實驗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選用不同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大力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突出各類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爲此,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了幾次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學期一開始,我們在每個班分組進行了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在學完第一章內容後,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我校的天象館與天文臺;國慶期間,我們組織了高一年級(上地理課的班級)學生地理小論文大賽等。

5.在學生作業設計、課堂測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們在每章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結(相當於作業),學習小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知識再現,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識歸納性質的表格或知識網絡,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一章內容後再回過頭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訓練,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基礎知識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與延伸,題型有選擇題或綜合題,一般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與反饋,主要是針對一章的教學讓學生提出相關的意見或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此外,我們還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強調在教學時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和社會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

二、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困惑與反思

一個多月的教學,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作爲教師,我們(其它學校教師也一樣)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大學聯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設備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如衝擊地震),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衆多的探索、閱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如教材P50“模擬水循環”的探索活動,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係”、P56的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後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爲此高一地理備課組經過認真研討,對後一階段的教學達成以下共識:

1.作爲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充分調動備課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後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2.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後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係主要包括:①過程與結果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並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爲依託、爲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關於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係,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採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轉”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纔是有效的;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普通高中教育作爲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爲都是錯誤的。

3.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後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爲實驗者,我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和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在現代教學中,我覺得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國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屏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並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一氣溫分佈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颱風雲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颱風及其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的看法並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污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爲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麼影響?學生思維被激活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顯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爲什麼只有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物存在? 爲什麼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爲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臺風? 爲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後,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後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求知的快樂,品味到成功的喜悅。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 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學生首次真正接觸中國地理。在七年級對世界地理概況的講解後,學生已經有相當基礎的地理知識,藉機我用猜謎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國。但學生基礎是參差不齊的,要使中國地理講的深入透徹,並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難度和要求。

我在設計導入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我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流程中,我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靠一靠,遊一遊,議一議”等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特別是講解衆多鄰國的時候,學生七嘴八舌亂哄哄的,我只注意到全員參與而忘了引導,致使在本節所花的時間太多,下課時間到了都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課後反思,作爲一名非專業的地理教師,我基本上擁有了 “硬件設備”,如:普通話,教態,板書等等。在“軟件設備”上,我還是有所欠缺,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及教學中國疆域四至時沒有點到位等等,許多細節沒有處理到位。今後我將努力學習,注重細節,力爭在地理教學上有一番成績。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一、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提問的功能

1。有效性提問的啓發與培養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類型多爲記憶型提問(如:什麼是季風),觀察型提問(如:找出地圖中裏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問(如:美國硅谷的區位條件有哪些),此三種提問類型均爲低層次提問類型,主要考查學生的書面知識記憶,以及學生觀察直觀材料的潛力,缺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應用型提問、探究型提問、評價型提問類型,無法鍛鍊學生分析、解決與評價地理事物的綜合性潛力,且提問的次數較多,隨意性較強,使得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提問普遍缺乏目的性與策略性。對此,有效性提問立足於地理教學目標,增設相關提問類型,重在啓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地理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

2。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方式與資料缺乏應有的設計,一方面是提問形式過於單調,趣味性不強,無法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問利用設疑吸引法、反詰提問法、層層遞進法、比較提問法等多樣提問方式,優化教學的趣味性與新穎性,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是問題設置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難以實現預期效果。有效性提問明確提問的發問點,包括預設導入提問、預設銜接點提問、預設圖樣提問、預設課後思考提問等各種提問策略,對應不一樣的教學需求,指導學生參與教學。

3。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有效性提問還具備教學的反饋與調節功能,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反饋主要存在於理答環節,在傳統地理教學提問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問題答案多於問題本身,忽視問題的探究性過程,且教學提問的主體以教師爲主,學生很少提出問題。有效性提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與拓展,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並認真傾聽,適時點撥,實現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調節功效是指教師提問爲教學建立的節奏性,傳統高中物理教學提問不重視提問的簡潔與準確,模糊性問題常常影響教學的連貫性,有效性提問重視教師的提問表達技術,旨在爲實現物理教學過程的流暢奠定語言基礎。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問策略

1。緊扣地理教學目標的多元提問類型。高中物理教學應立足於教學目標,利用多元提問類型啓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在提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爲例,可設置如“地球上淡水儲量佔多少”“、淡水主體有哪些”等概念性問題,對應知識性目標;透過地理圖表觀察,提取數據分析地理問題,對應樹立學生水資源保護觀念的情感性目標;透過設置“人類採取哪些措施緩解黃河斷流”等問題,對應方法性目標,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在提問類型方面,應多采用應用型提問(如:運用案例歸納放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評價型提問(如:你對我國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問(如:爲什麼市區的氣溫要比郊區高呢)等等,創設學生的問題情境,啓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潛力。

2。強化教學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應強化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設計,比如《工業地域的構成》,可採用設疑吸引法,“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可口可樂公司爲什麼不聚集在一齊?”引出工業分散課題;講解《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可加入中國玩具鴨與淘金熱的故事,以“中國玩具鴨怎樣在海水運動中到達英國”的設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發問點設計,發問點設計旨在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以新舊知識的銜接需求爲例,可透過預設銜接點提問來實現,比如,《人口的數量變化》,“我們已明白人口增長在不一樣歷史時期呈現不一樣特點,那麼在相同歷史時期的不一樣國家,人口增長又有哪些特點呢?”由此承上啓下,從時光變化教學自然過渡到空間變化教學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與訓練提問表達。高中地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教師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與訓練提問表達。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師應完成基於問題的“傾聽―――評價―――引導”過程。比如,教師提問“: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學生給出“交通與資源”的答案後,教師應用心評價:“很好,還有哪些其他條件?”引導學生探究遺漏的“水源”條件,再進一步追問:“爲什麼它會具備交通條件、資源條件、水源條件呢?”從而逐步深入教學進程。在訓練提問表達方面,教師則應力求語言的簡潔準確。比如圍繞地球公轉運動提問,教師應將諸如“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與赤道的關係”準確到“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以南還是以北”。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1、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動態的,所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這樣更直觀、更生動,也便於學生理解:(1)對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時間差異,利用動畫演示,很直觀地展現了不同地區,見到太陽的時間是存在差別的,特別是經度相差比較大的地區更是明顯。(2)用動畫演示,也很生動地展現了地球上因爲地軸傾斜的原因不同緯度地帶,不同的時間獲得的光熱不同,因此出現了四季交替的五帶劃分。這種動畫的演示,很受學生喜愛。但本人覺得,因爲兩分兩至和四季的變化,是個難點,在利用動畫的同時,還要輔以板圖,把動的圖還原成爲靜止的畫面,學生印象就比較深,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消化。

2、本節的教學重點,主要是以圖表的形式來突現,難點內容,是地理內在的規律性的知識,則以動畫的形式來解決,本人感覺這個設計,還未能最好地表現知識結構之間聯繫。特別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整個地球運動中的是同時進行的,是和諧的。感覺自己上課時未能很好體現地球的自轉存在於地球的公轉中,未能表現這兩個運動在太空中是同進行的。

3、在教學過程中,由於難點內容較多,需要教師講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還比較少,總希望把課堂交給學生,卻又總做不到,很困惑。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河流作爲預備年級的一節課,其重要性在於能夠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世界主要河流的分佈,以及幾條非常著名的河流,不僅瞭解世界大河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從情感上給學生以美的教育,認識到是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按照本來的教學設計,我是按部就班先學習河流的概況,再瞭解河流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但是之前在一個班級教學的時候我卻發現,這節課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上,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很難讓學生一上來就投入到老師的課堂教學裏,而是較被動地接受,並且從引入部分來說其實很難作到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河流的重要性,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後面幾個班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的教學方式。

按照正常的學習順序,首先了解河流的概況,包括河流的源頭、注入的海洋。但總感覺這樣的順序對學生來說情感上首先沒有接納:什麼是河流?我們爲什麼要學習河流?河流對人類有什麼用處?並且如果一上來就告訴學生什麼是河流,學生的印象依然不深刻。所以,在處理這節課的順序上,我打破課本上的順序,把河流的概況放在後一步學習,首先學習河流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用處。“那麼什麼是河流呢?把這個問題作爲新課的引入部分,先讓學生說。事實證明這樣處理效果是好的,學生很積極地從生活中出發,聯繫生活中的河流來談。於是老師適時地引入河流的概念,學生有了新的見解,對河流概念的抽象描述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學習了河流的概念,再認識人與河流的辨證關係之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河流是怎樣的呢?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上海市黃浦江的圖片,並提出了5個問題:你知道這條河嗎?從哪裏來?流向哪裏去?它對周圍的居民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未來的命運會怎樣?看到圖片後學生的反映是強烈的,這條河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老師又及時地放了有關河流洪水暴漲引起的洪澇災害的視頻,學生很自然地聯繫河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並且學生們很積極地表示課後要繼續弄清楚這條河流的狀況。老師則這條河流作爲課後作業,一方面可以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後對身邊河流的實踐考察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接下來利用視頻資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亞馬孫河》、《尼羅河》,同學們學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師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順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課題,例如課後查找有關“尼羅河”“恆河”的資料,並分析“爲什麼說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分小組進行合作完成。通過課題“黃河”“黃浦江”的介紹討論得出河流爲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會孕育了文明。學生認識到河流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讀圖瞭解了內流河、外流河分類原因後。對其他的河流的分類採取了先展示分類結果後由學生解釋分類原因的教學方法。這樣設置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比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僅獲得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僅僅有了一個好的設計只是爲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提。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觀念將成爲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在河流一節的實際上課過程中深感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果斷,對於學生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由於擔心冷場所以沒有對一些問題及時提出給與指正。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予以改正。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地理圖冊是跟隨地理課本的配套教材,是對地理課本的補充。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一環,也是地理圖冊中最基本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好地理圖冊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地理圖冊中的地圖大都是跟隨課本教材的配套圖或者是對教材地圖的拓展和延伸,地理圖冊中運用形形色色的顏色繪製城的地圖使各種地理知識直觀形象化,增加了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趣味性。既然地圖冊具備地理學習的優勢,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應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好地圖冊去獲取地理知識呢?

1. 學習新教材時注重對地圖冊的運用,教材中的地理知識一般都蘊藏於地圖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觀察地圖發掘這些地理知識。

2. 講授地理環境、地理要素的變化等複雜地理知識時,結合地圖冊,將抽象性的地理知識形象化。

3. 讓學生課下多讀地圖冊,通過看地圖回顧所學地理知識,根據圖去梳理知識,回顧知識,總結知識。

4. 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中地圖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鍛鍊學生通過地圖學習地理的能力。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作爲高二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一年來,有收穫有失敗,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後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本學期承擔六個理科班的地理教學任務。對於理科班的學生,他們要面對的是下學期的會考。經過了解有將近三個班的同學本身在國中並沒有怎麼認真學習過地理,而我們高二又要整合國中地理的內容,這些原本是複習熟練的內容對他們就像是新課一樣。另一方面,有學習的願望但是沒有學習動力,自主性差。比如讓學生自主看書,並提出本節課所要達到的要求,有許多人書上是一片空白。要求學生看圖,並把一些重點的線描出來,他們茫然不知所措,需要老師一個個指導。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學中,要強化他們的基礎,多做練習。

高二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包括國中區域地理知識在內的高中地理選修一、二、三冊的學習與複習,也就是要學習三本新書,學習任務重。其中特別是區域地理最使人感到困惑和焦慮,因爲這是國中學過的知識,有些學生已經忘記,有些學生在綜合的掌握這些知識時就茫然不知所措了。而會考地理試題中涉及區域地理的內容還相當多。並且這部分知識非常細碎,這就要求學生學會看地圖,利用經緯網來鎖定位置,掌握地理特徵。知識不難但是識記量大,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識記。以往我在教學方式上,雖然注意到了學生的反應,但在學法指導上,仍以自己爲主,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雖然學生能比較多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我預先設定的路在走。同時我不敢放手,老是習慣包辦。如何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探究的空間更大,值得作進一步研究。2.要提高學生對課堂時間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義和看法,如何將導學案變成學生學習的資料,在學生活動的深度、廣度上做文章。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爲例,引導學生說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 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說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世界地圖,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快樂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 教學的效益。

在課前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藉助課件更好地瞭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課 前蒐集了一些有關大洲和大洋的資料,初步培養學生的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世界地理頻道”網站,給他們提供更好更多的資料空間。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不但紛紛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而且還對參加“世界地理之最“擂臺賽充滿興趣。我相信,這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探索之路纔剛剛開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