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6W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1

《一個蘋果》這篇課文,課文記敘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中,儘管乾渴得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志願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這是一篇情感性很濃的課文。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達到共鳴。在教學中具體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一、注重了一個“情”字

主要運用了“激情引趣,渲染情感”的階梯性閱讀教學方法。

就是在教學中實現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情感逐步昇華,水到渠成。

二、突出了一個“巧”字

教學中,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誰該吃這個蘋果?”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具體描寫深入研究,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又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牽一髮而動全身”,由這一問題輻射全篇,體現了巧妙。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副板書:“他渴呀!他應該吃這個蘋果,但是……”並圍繞這個問題巧妙地貫穿了全文,同時讓學生情感逐步地昇華,深深地體會了戰友間階級友愛的情感。

三、注重了一個“法”字

在教學中,我注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了邊讀書、邊畫、邊批註的讀書方法;教給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課文的方法等,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

四、體現了一個“諧”字

在教學中,做到了欣賞學生,運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後進學生,如開始的腦筋彎彎繞遊戲,對讀得慢學生的尊重等,真正地做到了師生關係的民主和諧。

不足:

儘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說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爲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說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是出示效果會更好。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對於學生來說,我今天的開場白無非是特別的,導入時我直接將手上那個紅通通的蘋果往桌上一放,讓學生說說你所想,一番笑談之後於課題《一個蘋果》隨即出現在黑板上。

這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中,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事情,歌頌了志願軍戰士互相關懷體貼的階級友情。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能力,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能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文章的主線,或內容主線,或情感主線,通過反覆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而 《一個蘋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個蘋果》的教學中,我以先整體瞭解內容、感知情感,再走進文本,在文章的字裏行間去挖掘情感並體驗情感爲教學思路,設計了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的模式。總體上看,有以下幾點值得肯定。

1.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在交流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情感認識。

2.通過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課堂成爲多元互動的過程。

3.教學引導中及時點撥學習方法,寓教於“無意”之中,讓學生輕鬆掌握讀書的方法。

儘管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讓文本說話做得還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對蘋果的描寫是引導學生理解連長需要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好機會,我沒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文本來體會效果會更好。

2、時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爲這篇課文寫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學生對當時的環境可以說一無所知,上課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嶺資料對學生全盤托出,雖然學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這些資料放在蘋果在戰士們手中轉了一圈,又回到連長手中,再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是出示效果會更好。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本課的三個子目:“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勝利進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全部都是課標中要求學生知道或瞭解的內容。故此,三部分內容的活動設計都必須體現其重要的有效性。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結識黃埔人”小活動

在課堂上,把黃埔軍校的部分師生名單呈現在學生面前,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黨內比較重要的人物,或大衆耳熟能詳的人物。學生通過直接的瞭解,就能夠得出黃埔軍校在歷史的卓越地位和對歷史的貢獻。

二、“北伐勝利進軍”——“軍情觀察室”活動

“軍情觀察室”是鳳凰衛視中文臺每逢週三的一檔軍事觀察節目。借用它的名字就是爲了直接的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的興趣。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被假設成爲北伐軍的指揮人員,參與北伐戰略的總決策,讓學生們自己去設計北伐的順序。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能夠學習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讀圖識圖能力,而且,也順便學習了一些戰爭常識。

三、“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找政府”活動

這是一個幫助學生打破慣性思維的活動。假設教師不提醒學生,學生就會習慣性認爲,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政府,而忽視了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歷史產物。通過“找政府”活動,讓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細緻觀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講的是茅以升爺爺小時候的一則小故事。通過寫少年茅以升對走馬燈奧祕的探求,告訴我們,茅以升爺爺少年時代就很會觀察,並且喜歡在觀察中思考、探求科學道理。

在講這篇課文之前我向同學們推薦課外書《 蘋果爲什麼變紅了》和《聰明的小高斯》等課外讀物,引起學生對學習本則故事的興趣。

第二天我上課之前讓同學們講課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學習課文,同學們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說說茅以升小時候是怎樣的孩子。難點是:對走馬燈的構造及走馬燈轉動的原理的認識。生字教學抓住多音字“轉”和“旋”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查字典理解字義並組詞。從課後反饋的信息看主要錯誤有“蠟”字“蟲”字旁寫爲“火”字旁。“形”與“型”在組詞時分辨不清楚。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我引導同學們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的孩子在幹什麼,是怎樣的神態,自由說,再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引導學生按“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進行分析。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比較好,大家都動起來,分散精力的同學少。在朗讀指導時,重點指導多音字“轉”在不同句子中反覆出現的不同讀音。

因本篇課文淺顯易懂,接近學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學生也理解得好,課後問答基本能敘述清楚,真正讓我領會到:“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是在探究中發展的,對這一失誤有兩個方面值得思考:

一、 教師要珍視學生“偏頗性”的觀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開放的課堂注重學生個性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時會出現偏頗,甚至錯誤,而這種理解往往是學生的心裏話,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教師應該適當引導,找準產生偏頗錯誤的癥結,再將問題還給學生,調動他們查尋資料,作積極思考,從而更深入更全面更準確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這種啓發思維探究的過程是極爲珍貴的。如果教師不進行有效引導,久而久之,封住學生的口,凝固學生的腦,扼殺學生的思維。

二、 教師要多讀書,才能讓教學之路更加寬暢

《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是多元的……”,《課標》也提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評價,對作品的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這就對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出較高要求,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教師要有能力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生活,發現文學精神,發現古代的人,通過文本的學習發現個性的人,如學習《記承天寺夜遊》發現蘇軾,學習《醉翁亭記》發現歐陽修,學習《滿井遊記》發現袁宏道,學習《五柳先生傳》發現陶淵明 ……教師只有博覽羣書,不斷研究教材,不斷吸收知識,才能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扇扇的智慧之窗,發現一些發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東西。

達到欣賞傳中人物的個性之美的目的。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由於時間原因,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挖掘還不夠,同時,對整個課堂生成性的、不曾預設的精彩缺乏有效調控。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從整體課堂效果看,學生演唱的表現力不錯,聲音的控制和協調能力較強,也比較熟練了。抒情和活躍兩種演唱情緒也能明顯地對比出來。但從整節課的分量和時間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複習鞏固階段一開始就離琴唱,導致暴露出了過多的毛病,給我心裏一個暗示:歌曲還沒學會,於是有意識地加重糾錯分量。其實鋼琴一彈,學生馬上跟上來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爲:

一、從此節課的進程看,離琴唱勢必會影響教學重點的把握,本課時的重點應是處理歌曲,而實際上這節課重點似乎還是糾錯,雖然也及時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緒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夠,學生真正操練的時間不足。

二、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現應儘量讓學生有成就感,得到審美的體驗,而不是故意讓他們“出洋相”,特意暴露缺點。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範唱、跟琴唱喚起他們心中已有的音樂經驗,節約複習鞏固時間,把精力放在歌曲處理排練上。

三、離琴唱一般在學會歌曲後,檢驗音準節奏及表現力時可用,或者進行無伴奏合唱時才採用的。此節課此處採用顯然都不合以上條件。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顯而易見,真有故意讓他們“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處離琴唱的確欠妥當。但是這樣設計,符合本人常態課的風格,我會經常在課堂上搞一些小測試、小研究。像這次,心裏實在很好奇: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到底會在學生心裏留下多少痕跡,會唱成什麼樣呢?結果正如我所料,儘管當時教得比較紮實,但時間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遺忘是學習的勁敵啊。一首再好聽再喜歡的歌曲,沒有經常唱唱,也只會留下支離破碎的痕跡。所以平時經常上一些複習課,舉行班級音樂會十分重要。音樂是不怕重複的,它是情感藝術,每一次唱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從這節課的設計初衷看,此處離琴唱並不合適,加大了糾錯的分量,影響教學重點的準確把握,課堂的完整性受影響。從教學研究和滿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讓他們亂一下也好,況且對他們也無大礙。還能給他們一個感覺:知識技能是很容易遺忘的,只有常溫習才能掌握得紮實。( 勵志天下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在閱讀對話時,爲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並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說,在教學時,我比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爲開放的教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裏,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

但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問學生一些問題時,學生並沒有像我所預設的那樣回答,我在引導他們時,顯得有所牽強,課堂上還沒能實現收放自如。還有,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狀況。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多聽課,多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哥哥的心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閱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爲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爲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爲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繫語境,探究詞句意蘊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裏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蘊。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裏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着自己敏銳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着……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本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爲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爲什麼說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繫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本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本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9

今年五月,我參加“雙優”課,講高一歷史“羅斯福新政”這一課,課標是列舉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若按教學三維目標又可分爲若干小點……不管從考試看或從其在歷史的影響看,這一課都算是很重要的一課。而我班同學歷史科基礎普遍較差,絕大多數同學對國中階段通史內容幾乎沒什麼印象,現在上課幾同於國中高中內容一起上,既要了解掌握最基礎概念、知識,又要進行相對深入的分析,還要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如何從班級實際出發,在45分鐘裏達成課標要求,讓學生記住重要的、基礎的知識,理解相關內容……我做了一點嘗試。

在講羅斯福新政五大方面措施的內容時,我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理解新政內容:

首先質疑思辨:羅斯福當選總統以後,用什麼藥方來救治病入膏肓的美國經濟?

有的學者認爲:“羅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擁有一個美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智囊團’並能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團裏有大學教授、社會工作者、工人活動家、律師、金融家等,正是這批智囊人物,成爲羅斯福做出決策時的主要思想來源。

角色扮演: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爲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

通過角色扮演既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的組織能力,我覺得這一點是最可取的。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爲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爲“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爲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爲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爲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鄉下人家是樸素的、自然的、淳樸的。庭院前紅瓜綠藤、庭院後的鮮花竹筍、自在的雞羣鴨羣、隨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常令我魂牽夢繞。喜歡親近大自然的那種滿懷欣喜的陶醉感覺。常去鄉下走走,會感覺煩惱和憂愁,無從生髮,滿心裏只有盪滌心肺的清新空氣。

迷戀鄉下的自然,崇拜人性的天真。我渴望,我的課堂也能給學生一種自然質樸的感覺。期待學生在聽課時,能感覺如同隨意漫步鄉間小道一樣愜意。

認真研讀了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課程標準以及教學參考用書後,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兩個目標:一、通過形式多樣的讀讓學生展開聯想,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二、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通過寫平凡的事物表現鄉村美景的方法。圍繞兩個教學目標,我開展了一系列明確指向目標的活動,讀寫結合。課堂中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討論氛圍,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讓我越上越有信心。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課堂上有所提高,整體感覺課堂實效性較強。

一個蘋果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說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着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爲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最後再拿去白紙照着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着字帖描”,什麼是“照着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