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

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爲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覆覆地看了又看,然後把教參反覆研究,接着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並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爲我對這課的內容已瞭然於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爲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於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覆,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迴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爲什麼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爲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爲,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麼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爲。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我這樣進行教學,滿滿四十分鐘也算是有張有弛。仔細思考,這課還需改進。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礎上,再把能體現“序”這種文體的語句從文中找一下,學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這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就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序”這種文體的定義了。

既然是作公開課,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點,但對於一些細節可能會考慮不周,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讓我成長的更高、更快、更強壯。謝謝大家!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2

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爲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覆覆地看了又看,然後把教參反覆研究,接着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並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爲我對這課的內容已瞭然於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爲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於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覆,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迴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爲什麼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爲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爲,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麼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爲。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我這樣進行教學,滿滿四十分鐘也算是有張有弛。仔細思考,這課還需改進。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礎上,再把能體現“序”這種文體的語句從文中找一下,學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這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就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序”這種文體的定義了。

既然是作公開課,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點,但對於一些細節可能會考慮不周,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讓我成長的更高、更快、更強壯。謝謝大家!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3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瞭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澱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爲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爲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爲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

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爲“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藉助富於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裏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爲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

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4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爲書法作品,歷來爲人推崇,被尊爲“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爲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爲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導學案完成情況比較差;也有我自己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爲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5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爲書法作品,歷來爲人推崇,被尊爲“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爲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爲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導學案完成情況比較差;也有我自己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爲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瞭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積澱有很大的作用。在這樣一種新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言文教學成爲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爲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爲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這種教學方法並不是不受學生歡迎,不少學生還很愛聽老師“侃”,但這種做法卻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捨本逐末”的尷尬。

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爲“文言文四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蘭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

《蘭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散文。文章寫景語言簡潔,議論語言深刻。作者藉助富於韻味的文言語言,極富魅力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生存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這節課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她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裏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一把重要的鑰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鑰匙。學生在誦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就能夠增加積累,就能夠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爲時間原因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

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還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文言文。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7

《荷花》是一篇狀物寫景的散文,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公園裏一池美麗多姿的荷花和“我”觀賞荷花時的細膩、真切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我在教學時圍繞“初聞花香──再賞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我在課中,力求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學習任務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裏,怎麼讀出荷葉的美來,寫荷葉與寫荷花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也調動了起來,可就是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導缺乏技巧,還是學生的語言顯得貧乏?與大師於永正老先生的課堂比起來,我的學生感悟總是的淺了許多。我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現在有了一點收穫,學生的積累顯得貧乏,因而課堂語言的表達也就顯得貧乏。而且學生的積累有了,但是學生的遷移不夠。因而要將閱讀充盈於整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的積累和學會運用。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8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於是着眼於此文,而因爲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迴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溫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麼我究竟要教什麼?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遊刃有餘地教。於是我就藉着《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於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總於有一天,當我拋開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於語文的感覺,屬於《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從文本出發。

“從學生自身出發”——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說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麼怎麼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着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麼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藉着《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麼怎麼把已經“氾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髮現人物,發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蘊,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佈局。並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於一堂課結束後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於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紅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豔,說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於如今學生大學聯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裏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着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9

對於《奇妙的克隆》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本節課的教學亮點可以總結爲——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課前討論,瞭解到今天上課所任教的班級——貴陽市第二十一中學八年級(1)班的學生比較特殊,有這樣一些現象: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學習習慣不好、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等等。首先,針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這個現象,我將教學計劃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原本設計一節課完成五個整體的學習目標,縮減爲三個整體的學習目標;哪怕是一個生字、生詞的理解,也決不讓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情況。其次,針對學習習慣不好這個現象,我採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教學策略來解決,尤其是學困生,在我給出相應的學習目標後,並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反而是在那裏無所事事;於是我巧妙地走到這類學困生面前,悄悄告訴他:“我第一個就選你來回答!”促使這類學困生不得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再次,針對自主創新理解能力較差這個現象,我再次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原本設計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讀、齊讀及幻燈片的圖片輔助來完成“理解‘換核卵’”這一學習目標;改爲通過教師講解,運用通俗的比喻(煎雞蛋換蛋黃),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學習目標。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去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是來源於我對說明文教學的思考——兩年前的“南明之春”與本次“市級優質課”我抽籤的課文都是說明文。而說明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爲了給學生說清楚一個事物(如:《奇妙的克隆》這一課中的“克隆”)或一個概念(如:《橋之美》這一課中的“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爲一體的橋才美”)。作爲學生,首要的學習目標就是弄清楚這個東西是什麼。只有在讀懂了作者講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後,纔能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去閱讀作者的文章,才能夠理解作者的對於說明方法的運用,才能夠更深層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詞講究、結構安排等等。所以,我寧可多花費一些時間,也一定要讓學生先弄清楚“是什麼”,再去討論“爲什麼”。如果,不顧學生的理解程度,就開始對文章進行深度挖掘、對學生進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勞,結果只會事倍功半,讓學生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喪失。這就是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計劃調整的目的。

第二,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所以與學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學生的參與面就相對較少。其次,對課件的修改不夠,出現了生字錯音、字幕跳行等現象。再次,教學進度的把握也不盡如人意,導致最後學生的拓展練習沒有時間來完全展開。

第三,針對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主觀上來說,我沒有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教學打磨,也沒有找機會與學生彼此熟悉,所以採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其次,從客觀上來說,由於抽籤號數過於靠前,所以準備時間相對較少,而且事先沒有考慮到遠程遙控(即“翻頁器”)的問題,所以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夠流暢。

以上不足,客觀原因方面,可以想辦法克服;主觀方面,尤其是對於學生的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採取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進行有針對性地預習,並通過一定的教學策略來檢查預習效果等等。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0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導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着”、“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內在的意義,文本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本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本的生命意義纔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着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着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通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纔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着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從而以讀促寫,形成作文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走進文本,拉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首先,我選用齊讀的形式來讓學生體驗“震耳欲聾”的感覺,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體會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體會母親的辛苦。我深知,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文中蘊含的母子深情卻不能忽略,有必要多讀多練。

文中表現母子感情至深的句子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教學時間自然不夠。兩者之間看起來是有些矛盾。如何化解這一矛盾?那就是突出朗讀訓練的重點句段,緊緊抓住三個“我的母親”和四個“立刻”這兩處作爲朗讀重點,其餘句段讀到、品到即可。通過對連續出現的三次“我的母親”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看清母親那疲憊瘦弱的形象,然後採用自由練讀、指名朗讀、評價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悟中有所得。抓住四個“立刻”這個句子,採用情境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母親爲了掙錢養家而爭分奪秒地工作。

整堂課,我力求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文本,觸摸文本,感受文字背後所隱藏着的這份母子深情!在學生情感融進文本時,適時加入“媽媽,我想對您說“的寫話訓練。因爲有了前面情感朗讀和媽媽關愛自己的故事做鋪墊,學生感情的閘門已經被打開,再加上動情的音樂做背景,學生寫作的慾望被自然地調動起來,寫幾句對母親說的話自然水到渠成,讀寫訓練連接順暢,同時在寫話過程中也向學生滲透寫文章要飽含真情的理念。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課程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將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學生明白自身的社會價值,逐步懂得,並學會爲社會服務和奉獻。

課文《我選我》正是通過描寫王寧自告奮勇選自己做勞動委員,爲大家服務的經過,通過樸實、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王寧小朋友美好的內心世界。爲了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感受王寧的美好心靈。教學活動,不但要保證學生的活動時間,還要保證學生自主活動內容設計的科學合理,以儘可能使學生能學會思考問題,理解教材、掌握方法、善於學習。而使學生善於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導”的過程和方法。在課文導入時,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理解課題“我選我”的意思,併爲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的理解的句式。“重點引讀”中的三個練習板塊,教師的“導”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爲目標,注重爲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練習設計中的幾種句式訓練,重在指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句子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表達習慣。在“導”的過程中,巧妙地啓發學生學會通過聯繫上下文,通過想象,捕捉語言信息,體會句子中隱含着的“潛臺詞”,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學習語言中創新。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稻草人》這課時,我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瞭解到六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課文中的稻草人、老婦人、麻雀、害蟲等角色讓學生進行表演,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纔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也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之中,充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