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W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

生物學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在學習中借鑑了別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通用19篇)

第一:我認爲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爲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爲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爲指導。

第三:作爲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作爲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爲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衆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爲“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2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爲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爲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僞。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說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4

廬山,我國江西省的一座名山,自古就以“奇秀甲天下”,唐朝大詩人李白在50多歲時來到這裏,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望廬山瀑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那長長的瀑布飛快地傾瀉而下,真讓人以爲那是銀河從九重天外落了下來。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人生識字憂患始。對於詩人來說,短短的十數個字中,包含了太多喜怒哀樂,情感糾葛。而我們這些後來人,只能在不斷地研讀中揣摩詩人或複雜、或激昂的情感,走進詩人,走進詩歌盛行的時代。

我在仔細研讀了教材之後,將目標設定爲: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教學難點定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麼,根據唐詩音韻和諧、用詞精煉的特點,我採用“分步朗讀、逐漸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從而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讀、讀準字音

本詩生字不多,但應提醒學生要讀準字音、還要讀準押韻的字。本詩押韻的字是“煙”“川”“天”,它們都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後鼻音。另外,“落”字讀Luò,“銀河”的銀讀yín。第三步就是要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這樣的安排,符合兒童好表現的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了民主、輕鬆、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讀、理解詞句

學生從上幼兒園起日積月累地背誦了許多古詩,關於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模糊而淺顯。《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讓學生在想象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此刻尤其重要。因此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鼓勵其他學生給予解答,當遇到困難時,再由我這個教師適時引導、指點,就這樣,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體會了“掛”字的妙不可言、“飛流直下”的氣勢磅礴,“銀河落九天”的驚天動地。在交流中激活學生的聯想,在質疑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互幫互助中想象畫面,領略文字的獨特魅力,感悟古詩的經典意境。

三讀、體會情感

在學生讀懂了詩句的基礎上,就要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自由讀,在讀中揣摩怎樣處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頓,怎樣表現詩句的情感;教師引導讀,在理解中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交流自己的感受。另外多媒體課件的出示,使學生雖身在教室,卻有如身臨其境、觀看瀑布的飛流直下壯觀場景,聆聽瀑布所發出的隆隆巨響,真切地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以致脫口而出“山河壯美”的感嘆!

廬山,一座千年屹立的山峯,因爲李白的到來而名垂千古;李白,一位視權貴如糞土的詩人,寄情山水而感嘆:“疑是銀河落九天”。但是,這份情,要通過誦讀表達出來,對於二年級的小孩子是有難度的。如何引領孩子們入情入境的朗讀,一直都困擾着我。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5

《柳樹醒了》是一首詩,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本課,通過對柳樹與春雷、春雨、春風、春燕這些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讓學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裏事物的變化,從而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第一課時,我主要是進行了生字、詞語、初讀課文的教學以及讓生寫“說、話、朋、友”四個字的教學。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朗讀課文和會寫“春、高”兩個字。根據以上教學重點,我進行了教學,得出瞭如下幾點體會:

一、課文開頭的生字詞語複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詞,而且通過“摘花”、“猜字謎”兩個小遊戲,讓學生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麗的美景的同時,更快地進入優美的教學情境,獲得身心的愉悅,巧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見,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進行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文的第二部分,通過圖片出示冬天裏沉睡的小柳樹,引導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設計新穎有趣,更能生動且形象地再現了課文的內容,給學生以感官上的認識。“請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你讀得美,這棵柳樹就會爲你睜開眼睛。”;“小柳樹有點醒了。”;“小柳樹聽了你們的動聽的朗讀聲,他終於醒了。”這些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進入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融入了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之中。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亮點所在。讀畫結合,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爲一體,使朗讀變成一種享受,也體現了學科間相互溝通這一教學思想。

三、拓展練習的效果也較好。“你們知道在春天裏除了小柳樹醒了,還有什麼醒了?”“你能不能也像書中的小詩人一樣爲這樣的事物編一句小詩呢?春天跟說話了,說着說着。”兩個拓展題目,是對文章內容的延伸,有利於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6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3課。故事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啓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第二課時複習,我設計了兩道選字填空題,讓學生進行同音異形、形似字的比較,並學會使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又讓學生體會到隱含的魯班的要發明“櫓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臺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利用倒敘、抓重點段

課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爲了能抓住重點我並沒有採用學生習慣的順序學習的思路。我採用倒敘的方法:

1、複習第一自然段後提出魯班最終有沒有想出好辦法,設計出省力的工具?這個工具叫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到課文的最後去找答案。並給這樣的答案:想出好辦法,這個工具叫“櫓板”。

2、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說(先……然後……再……)做等 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強調製作與創作的區別)。

3、我再提出魯班爲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三,通過表演、製作解讀文本,化難爲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說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

四,狠抓字詞,讀中感悟

朗讀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一開始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讀出老艄公的累,通過朗讀感受魯班在想辦法,通過朗讀感受魯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辦法,通過朗讀感受一個"嗬"字,體會老艄公搖櫓的輕鬆。

五,創設情境,線索清晰

全文抓住魯班的看——想——看——做展開,在講解文本中,我在每個小節的過渡時都抓住了這條線索,循循善誘,層層推進,最後到“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練習量的不足,沒有很好的鞏固過程。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7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本文通過講述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態,反增醜態的故事,告訴我們:追求美要先求真,不要盲從和跟風。爲了更好的教學本篇課文,我注意了一下幾點:

一、層層深入,探知寓意。

爲了讓學生更好明白本文的寓意,在此之前,我引導學生圍繞“同樣皺眉捧心,爲什麼一個醜、一個美呢?”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其主要原因:一是東施忽略了自身和西施本質上的差異;二是一個真、一個假。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確實是,回顧這節課,發覺還存在以下不足:1、生朗讀還不到位。2、對課文沒有進行大膽的拓展,如: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因此,今後還需在備課上下功夫,讓課堂少些缺憾。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8

一、抓住重點,整體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爲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配合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蘊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夕陽真美》時我緊扣文眼——“美”字做文章。複習舊知環節“美已生”:學生認讀着詞串,眼前彷彿就出現了夕陽西下時的美景,自然過渡到本課時的教學情境中“讀着這些詞語,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傍晚,爺爺和奶奶帶着我去看日落。於是,我們在天地間看到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導讀課文環節“美正濃”:我以“你從哪兒找到了美的感覺”這個問題貫穿始終。課文是按事物自身變化的規律來描寫夕陽的,我覺得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安排教學比較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就按夕陽“西斜——下沉——落山”的順序讓學生自主讀出文中優美的詞句加以品味。他們陶醉於課文中,對“夕陽真美”做了多元的解讀:夕陽真美,美在太陽自身的位置與臉蛋的變化之中;夕陽真美,美在西斜時柔和的餘暉、深藍的天空和壯麗的西山;夕陽真美,美在下沉時緩慢的步伐、漲紅的臉蛋、多彩的雲朵;夕陽真美,美在落山時變紅的臉兒、輕輕的腳步和燦爛的霞光;夕陽紅,映紅了爺爺的臉龐,夕陽美,美得令爺爺陶醉……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了“壯麗、連綿起伏”等關鍵詞句,體悟文中人物的心境,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與文中的“爺爺、奶奶和我”產生共鳴,學生在誦讀中領略到了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夕陽美。課外延伸環節“美猶存”:音樂聲中我展示了七色的彩虹、深秋的楓林、皚皚的雪景等自然風光圖,引導學生延續尋美的腳步,懷着一顆愛美的心,去發現、去欣賞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更多美的事物。

課堂上我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比如在背誦第2、3、4自然段時,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自然段背給大家聽,並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背誦,學生於是學得更加主動,讀得更加投入了。在背誦課文出示的掛圖,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背誦自然、流暢而不費力,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從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貌的神態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確被這麼美的夕陽所吸引了。( 勵志天下 )

在教學中,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的地方:

1、備教材不足。我在挖掘雲的顏色的時候,學生說到了綠色的雲、藍色的雲,我沒有糾正學生。只要還是我不知道雲在陽光的照耀下是不可能出現這兩種顏色的。

2、對學生的訓練不夠紮實。我設計了一個句式訓練,被“夕陽染紅的雲,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還好幾個學生說像兔子、羊啊什麼的,我沒有進一步訓練孩子的句式,我應該再追問一句“什麼樣的……”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0

一、設計意圖與目標:小班幼兒對鮮豔的色彩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幼兒興奮、驚奇,孩子們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設計了“彩色世界”這一主題。

經過深入鑽研和再三推敲,結合我班幼兒實際,我們將主題目標定爲:通過活動,使幼兒在彩色世界中初步感受周圍環境的絢麗色彩,體驗色彩及其變化帶來的樂趣。認識幾種常見的顏色,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二、活動準備與環境創設:

主題進行前,我們利用家教園地、板報通知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溝通和聯繫。請家長利用週末時間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廣場、公園、動物園、去觀察五彩世界,讓幼兒感受自然美和色彩美。並請家長協助蒐集了大量色彩的資料(圖片、玩具、圖書、光盤),擴充幼兒的知識經驗。

世界是五顏六色的,也是精彩紛呈的。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要靠日常的薰陶。首先,我們爲幼兒感受美和表現色彩創造了良好條件,精心爲幼兒設置了多個區域。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綠綠的大樹,黃黃的房頂,組成了後牆美麗的畫卷,色彩的美麗深深的吸引着孩子們的眼球。在主題進行中,我們將玩具櫃包裝成“色彩展示區”,把幼兒認爲最漂亮的圖片、實物等分類展示,以供幼兒欣賞討論,並請幼兒互相介紹。在“美工區”,我們爲幼兒提供了多種材料(各種顏色的彩筆、油畫棒、橡皮泥、彩紙若干)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作。另外,我們將活動室中的“觀察角”臨時更改成“英語角”,將關於英語顏色的卡片張貼在英語角牆壁上,並投放了色彩鮮明的玩具圖片,孩子們特別感興趣。“益智角”裏的彩色木珠,彩色拼圖,彩色積木等使動手操作變成了一種樂趣,幼兒還可以自由欣賞。

三、活動設計與分析:

在主題中,我們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如《好吃的紅色蔬果》、《花被子》、《顏色寶寶對對碰》、《小兔找太陽》、《誰最漂亮》、《會變的顏色》、《好看的花》、《貪心的變色龍》、《五顏六色的飲料》、《小小糕點師》、《彩色商店》、《綵帶飄起來》等,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和周圍環境,引導幼兒發現色彩無處不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現美。

記得在故事“小兔找太陽”的分段講述中,孩子們聽得專心致志。時而安靜思考,時而熱情發言。最後,當小兔找到太陽時,小朋友都高興的拍起了小手。然而最令他們激動的還是去戶外尋找太陽,剛一出教室門,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仰起腦袋望穿天空,爭搶着去找天上的太陽。在看到太陽的那一刻,他們還會學着小兔子異口同聲的說:“太陽是紅紅的,圓圓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又請小朋友戴上太陽鏡去觀察天空,他們驚奇的喊着:“太陽變成綠色了!”“老師,我看到太陽變成橘黃色啦!”“不,太陽變成黑色的了,哈哈,真有意思!”趁熱打鐵,我組織孩子們繪畫太陽。不出我所料,孩子們的作品豐富多彩,五顏六色,效果出奇的好。

在《會變的顏色中》中,孩子們在玩玩做做中知道了三原色和配色的結果。活動開始我們發給每位幼兒一張紅色紙和一支黃色的彩筆,請幼兒自由操作和混色。孩子們積極的探索着,可是,少數幼兒雖然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顏色的變化,但是變化的效果實在是不夠明顯。於是,我們立即放棄了這種操作,改用了顏料水混合實驗法。每組投放了了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一盤紅色顏料,一盤黃色的顏料等,由他們合作進行實驗。所有的小朋友立即驚喜的看到了魔術般的變化。我們還用兒歌的語言進行了小結:“紅黃兩個手拉手,變成橙色變橘子……”實驗和兒歌的結合,使活動達到了高潮。每個孩子都充滿了成就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四、活動不足與反思:

在本主題中,我們班的孩子對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識了紅、黃、藍、綠、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體驗到了色彩變化帶來的快樂,並能大膽創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但是也存在着許多不足與反思之處。如在美工區角中,教師可大膽投放木屑、宣紙、手絹、牙刷、墨汁等材料,指導幼兒練習嘗試木屑畫、拓印、滴染等,提高幼兒藝術技能和表現力。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師應及時將幼兒的介紹及對顏色的認識記錄下來,作爲活動的資料進行展示,供幼兒觀察和欣賞。另外,如果有條件能提供麪糰、顏料供幼兒操作,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並生成新的活動,效果會更深入和顯著。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我們會將“綱要”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使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瞭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採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祕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裏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說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着雪山冰川和鬱郁蒼蒼的原始林海”、“大峽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2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通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爲“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

但是後來我想,雖然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同時也注意到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先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可是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們讀得並非是聲請並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們是否可以在引導之後,孩子們自學練讀之前,我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是否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哪些地方怎樣讀纔會讀得更好?這樣設計,既可以不挫傷後進生自信心,又可以這些孩子一個模範學習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激發全體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再一次跟文本深入對話,改進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點詞句的朗讀。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3

《天火之謎》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爲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裏冒着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總結如下。

一.善磨關鍵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 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着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於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爲紮實。

二.精研重點段。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後,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麼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容。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爲本。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麼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着,是自由交流: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麼用處,是怎麼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苟。實驗結果是什麼?哪裏看出?讀最後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爲什麼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三.延伸文本。在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蒐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要求學生課後進一步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蒐集關於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築物的等等,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瞭解富蘭克林,瞭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祕。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瞭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對話、重朗讀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 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爲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何必這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學生自讀後,教師檢查學生自讀的情況。提出問題、組織討論的方式進行檢測:陶罐和鐵罐是怎樣對待對方的?讓學生找出對話部分,反覆讀,根據課文對陶罐、鐵罐語言、神態的具體描寫,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鐵罐傲慢、蠻橫無禮;陶罐的謙虛、友善、寬容。

二、以對比、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對話時,採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陶罐和鐵罐不同品格。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在這裏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後,依然惦記着曾經對自己並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5

在《草地夜行》這節課的教學之後,我進行了積極思考和課後反思,在這裏我想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和自己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1,進入文本,激發情感。

在教學中,老師在設計方面首先要做到新穎。例如:在《草地夜行》教學中,執教老師可通過“小紅軍爲什麼由一步一捱到最後鼓足勇氣向前方走去的前後行軍的不同”的話題,引起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激發了他們想表達情感的急切慾望。我想這樣的效果要比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要好,這樣可爲學生語言表達的情感做好充分地準備。可這節課中自己做的還不到位。還需在平時多聽課,多在設計新穎上下功夫。

2,恰當點撥和引導,完善語言表達。

在教學中老師設計有效話題,引導學生根據文本語言進行回答,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老師恰到好處地層層深入地提出一些要求和恰當的點撥。在學生表達完以後,讓學生再對照文本語言的要求,想想自己的表達用詞是否恰當,細節是否注意,能不能表達得再具體,生動些,促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完善,更合乎要求。這一環節的實施在課堂中取得效果很明顯。

在這次教學實踐之後,設計方面還有待我提高,能做到把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6

《永遠的白衣戰士》是篇新課文,而這個單元的四篇文章其實就有三篇是新的。非典型肺炎老師們都不會忘記,四年級的孩子應該說也不會忘記,因爲那次兩個月的戰爭太可怕了,那場戰爭全國人民都動起來……

白衣戰士葉欣的事,對於我們老師來說不陌生,對於學生來說,可能早已經忘記,甚至是不知道。今年好多報刊在討論教材選文問題,金庸的小說、劉翔進入教材引起了社會廣泛的反思,反對的人非常多,其實蘇教版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蘇教版是先行動再說話。其實印象非常深刻,葉欣的事蹟全國人民知道後,以鳳凰語文中就有許多網友轉載了許多文章,並有老師說應該把這一內容放入教材,這種放入教材的呼聲當時還是非常強烈的,應該說蘇教版主編把葉欣選進來與鳳凰語文當時的討論還是有關的。事實上,如果老師能夠活用教材的話,當時就可以教。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沒有這麼做。研究這種現象,我爲中國教育中的這種現象起名爲“資源信息冷漠症”。非典的時候已經 過去了,現在才學雖然時代性還是很強,但現在的學遠遠感不上當時那種氣氛。

非典宣佈結束後,很快國家搞了個表彰會,葉欣就是被表彰的,在表彰會上,中央電視臺現場轉播了她的動人事蹟,我們還知道葉欣獲得了白衣天使南丁格爾獎,後來圍繞葉欣的事蹟還創作了一部電視劇,再後來,廣東還專門給她建立一個紀念館……想到這一些,我覺得引領學生學這篇文章教學方法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讓學生自由閱讀,到葉欣網站中自由閱讀。

自由閱讀,其實就是引導學生主動佔有信息,這對於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一課的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把學生帶到網絡室,搜索葉欣的信息,然後引導他們直接走進葉欣紀念館,一字一字認真地閱讀這裏面的每一個內容。

有了上面的閱讀,在來學這篇紀實文學就簡單了,就會更有情了,就能更好的理解這篇文章了。就能用上自己的話解釋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着“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就能明白這位英雄真的了不起。當時,我們有多少人被感動,今天同樣會有更多的人被感動。

學到這一步,應該說學生得到了許多,下一步怎麼辦?其實這正是水到渠成之時,我們應該讓學生拿起筆來寫葉欣,寫心中的這位白衣天使,在網上給她送上鮮花,送上一文祝福。激勵學生寫着,並且打印出來,然後把自己選的花與自己寫的文章一起貼在網站上,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愛這位天使英雄,我認爲這種方法最好。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7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因此,我教學本詩時,緊緊抓住了詩中的“看”“盡”“望”三字進行品讀、想象、拓展,從而感悟詩中的內涵。

一、緊扣“看”字,想畫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學習“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這兩句詩時,我緊扣“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相機引出牛郎織女的故事。教學伊始,我問“讀了前兩句詩,你看見了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話開了,有的說我看見了滿天的繁星,有的說我看見了半彎的月亮,有的說我看見了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這時我相機出示了“碧霄”圖,讓學生認真的觀察,進一步感受這美麗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繁星璀璨、白如紗帶的銀河更在於那美麗動人的傳說牽動着一顆顆善良人們的心,最後我結合動畫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渡河橋”的意象感受“鵲橋”美。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緩慢而又深情地移動着,萬里星空盡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兒和星空同樣澄碧如洗的美妙時刻,人們一顆一顆地細數着漫天星辰,搜尋着牽牛織女星,搜尋着那條閃爍着奇異光彩的鵲橋。

二、穿過“盡”字,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並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鵲橋相會,那地上的人們在幹什麼呢?”我以此句過渡,引導學生學習後兩句詩。“透過這兩句詩,你似乎又看見了什麼畫面呢?”有的說,我似乎看見了:家家戶戶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戶戶的姑娘都出來了,這是何等的熱鬧與壯觀啊!有的說,我看見了姑娘們在着對月穿針;也有的說,我看見了她們穿的紅絲線很多條。這時我相機抓住“幾萬條”“盡”等,讓學生具體體會紅絲線的多,體會姑娘們的一雙巧手。藉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紅絲線從七孔或九孔針穿過去,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可見少女們心中的願望又是多麼的強烈啊!因此,試着換位思考,讓學生漸入詩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詩情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引導學生領悟詩的表達內涵這一環節,我巧妙地拓展課外知識,爲後面的理解做鋪墊。如,“無數條的紅絲線都穿完了,這是爲什麼呢?這裏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介紹織女。”通過介紹,學生了解到織女是一位聰明、美麗、善良、心靈手巧的人,有了這作鋪墊,學生馬上領悟到,人間的姑娘對月穿針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擁有“聰明、美麗、善良”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雙“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織的社會裏,如果你有一雙巧手,那你將會過上怎樣的生活呢?”沒錯,幸福的生活,是人們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這也是人們的共同願望。因此,纔出現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樣的畫面。

四、融入“情”字,誦詩文

培根說過:“讀詩使人靈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是啊,“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爲詩如鼓琴,易唱動聽。因此,融入我們的“情”讀出我們的味,共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呢!“帶着我們的喜悅、激動以及我們心中的美好願望再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吧?”於是學生躍躍欲試,聽得出他們是將自己的理解給讀出來了,他們不僅讀出了聲更讀出了情。這時,再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學生陶醉在古詩的意境中美美地誦讀古詩,豈不美哉!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如學習了《乞巧》這樣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我們可要求學生去找找其他有關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再讀讀,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怡情養性,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道理,從而共同感受祖國文化的魅力。

雖然,古詩語言精美,富有韻律,字字高度濃縮概括,行行蘊涵豐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古詩教學課不也可以同樣豐富、飽滿、生動嗎?讓我們共同期待——開闢一個嶄新的古詩教學天地!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8

《愛什麼顏色》是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是一首小詩。詩歌語言簡練,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教學這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通過師生接讀、男女分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使孩子們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我的心”,明白了“我的夢”,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時也在朗讀中無痕地記憶了詩歌。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在學完詩歌后,我還讓學生自由地討論交流自己喜愛的顏色及原因。在學生暢所欲言中相應指導,爲讀寫小詩做好鋪墊。在學生理解、體會詩歌內容意境的基礎上,我讓學生仿造本課詩歌再編一段。我指導學生在充分想象,充分“說”的基礎上再去“寫”,並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鮮活的事物去描繪。雖然學生的思維侷限在“金黃”,“白色”,“粉色”,“黑色”幾種顏色中,但發言充滿童趣和想象力,一首首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便誕生了。

我喜歡潔白的顏色,

因爲——雲朵是潔白的,

鴿子是潔白的,

將來,我要當一名醫生,

爲病人解除痛苦,

我穿的那身神聖的衣裳

也是潔白的。

我愛潔白的顏色,

因爲——白雲是潔白的,

雪花是潔白的,

我生活在農村,

我的心靈也是潔白的。

黒格爾曾說過:“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能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實、豐富,是一種生動的審美再創造。語文是科學的,是學生的思維之劍,那麼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想象,無疑是培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讓學生仿編小詩,既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仿寫,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許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語言,爲他們今後的構思提供材料和模式,從而打下比較紮實的寫作基礎。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教學反思 篇19

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一條線作者 講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讓學生通過讀、演、體會出玩得有趣,在這裏與作文相結合,讓學生體會作者又是怎麼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把這麼一件事描寫得有趣生動,這個環節學生能夠投入其中,在表演時學生的創造力沒有激發出來,除了課文反映的情境,學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小作者的發現,學生通過讀兩次不同的發現,體會到了仔細觀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有的學生還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趣事。

最後一段是總結,有的學生說最後一段“蒲公英成了我們最喜愛的一種花”說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間發生了很多事,他們產生了感情,所以特別喜愛。有的學生說:“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牀”說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是進步了不少。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技能.課堂上許多同學思維活躍,積極主動地閱讀理解,在討論中獨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共識.在相互切磋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這既是一種合作化學習,也是一重個性化閱讀.但在這次的閱讀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是聽他人言,面對問題低頭,膽怯,茫然……自己並沒有進入到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未上戰場之前,就懼敵於千里之外,定然不戰而敗,古時曹劌的擊鼓論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啓發.閱讀理解比較靈活,學生經驗不足,以至於處理問題的時候猶豫不決,心理一緊張,考慮不周全,思維一混亂,就會有不少的學生對於閱讀失去耐心與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於被動的狀態,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方法的運用必須由外到內逐步轉化,這種被動狀態對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是無益的.我們老師在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理解方法的同時,更應該不時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自信心,讓他們要有成功感.

以上是我通過這次閱讀教學所引發的一點不甚成熟的反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努力做好導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