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K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

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我班的幼兒對色彩豔麗、精美的小飾物特別感興趣,比如髮夾、手錶等等。蝴蝶是幼兒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一種昆蟲,其色彩豔麗,深受幼兒的喜愛。《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活動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同時又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因此,我根據幼兒的興趣及生活經驗,設計了藝術活動《美麗的蝴蝶》,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欣賞蝴蝶,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的興趣爲切入點,讓幼兒充分地看、說、想、做,使幼兒的興趣大大激發,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作爲老師的我不急於追求結果,而是重視活動過程,爲幼兒提供發現、感受和創造美的機會,使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滿足和愉悅。

在活動中,我改變以往的美術教學模式,教師沒有進行示範,而是嘗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感受,自己去裝飾小飾物, 同時提供的材料有難、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及喜好,自己選擇裝飾材料,幼兒參與活動的非常興趣高。活動結束時,讓幼兒相互評價,教師參與評價,再次達到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應,同時也充分體現以幼兒爲活動的主體,讓幼兒自主評價,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

在活動中還存在了一些不足:1、教師的引導語言不夠清晰。2、幼兒的操作沒有交代清楚,出現了較髒、亂的現象。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2

《美麗的輪胎》是一堂以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大膽地爲輪胎裝飾上美麗的花紋爲目的一個大班美術教學活動。整個活動流程爲:情景導入——激幼兒創作興趣——提出要求,幼兒創作——延伸評價。

在新綱要新理念貫穿整個教育領域的現在,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展示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現就選材作一簡單的描述與分析。

由於我們班搞的是美術特色教學,而且從幼兒中班這個年齡階段來看,在成人的啓發下,喜歡注意和親近周圍環境中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容易產生愉悅的情緒。但我們平時的美術特色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以塗色練習爲主,裝飾畫技能性知識的教學和操作比較少。

在花鴨先生圖片的選用下,整個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使幼兒把自己作爲了情節中的一個角色,更增強了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多樣性材料的準備讓幼兒更能進行選擇和使用,在輪胎式樣的準備上,我考慮到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就選用了不同的兩種材料:圓凳和蛋糕盒托盤,讓幼兒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下進行選擇,既尊重了幼兒,也爲整個活動的時間調控埋下了伏筆。豐富的材料、合理的安排、美妙的音樂,讓幼兒在整個過程中都在美的氛圍中感受與表現,所以作品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反 思:

善於利用,滿足需求:教師要有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周遍的事物都要用眼去看,用腦去想,發現事物的不同面,善於對某些物體進行再次利用。還應該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夠有操作練習的機會,這是進行活動的先決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內心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爲強烈……教師需爲幼兒創設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只有教師給予了支持,才能爲幼兒的發展與提高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產生互動效果。

設置坡度,關注差異: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都不一樣,他們對於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表現程度都有所區別。在活動中如果利用一刀切的方法會使幼兒的發展受到限制,無法使每個孩子都有效的動起來。因此,在瞭解幼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注意幼兒間的個別差異,設置合理的坡度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夠有的放矢的進行活動。如果不顧及幼兒的實際水平,會造成幼兒消極、無趣的情況。因此,設置坡度,關注差異是讓幼兒更好提高的必須保證。

根據實際,力求創新:在關注到每位孩子的基礎上,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知道他們要的是怎樣的教學活動,教師不該一味的傳授自己想要傳授而不顧及到孩子的需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說,他們想要認識新的、不重複出現的東西,所以活動的新穎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考慮到孩子,尊重到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情況下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

教師不僅是孩子的老師,更應該是他們的同伴、朋友。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爲了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簡單體驗,更是爲了讓孩子在不斷的發展中奠定基礎。老師們,睜開雙眼,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通過我們的雙手,讓事物變得更加有價值,以此讓孩子的世界更加絢爛多彩。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3

設計思路: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是爲了讓幼兒具備初步的審美意識,挖掘和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大班的幼兒已積累了較多的美術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我選擇了用線描畫的手法裝飾花瓶,讓幼兒感知裝飾畫特有的藝術美,並以此來拓寬幼兒的創造思路,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

評析:

在這次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欣賞和操作交流,讓幼兒進一步學習用簡單的圖案和線條裝飾花瓶中的塊面。感知分割裝飾的特點,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並能自己創造設計一個花瓶。

活動一開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範後,再請個別幼兒上來嘗試分割花瓶塊面,孩子對裝飾畫就有了一些瞭解,再請孩子說出有哪些圖案和線條來裝飾的。孩子們在裝飾過程中興致很高,對於進行了裝飾,他們都想出了自己的裝飾方法,然後我又鼓勵他們要與別人不同的裝飾方法。來提高他們作畫的水平。

我認爲,本次活動較好的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考慮幼兒年齡特點的同時也考慮到自身的優劣勢,在範例的運用下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也是爲了藉助自己的優勢彌補在言語方面的劣勢.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教學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例1的搭配問題,它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搭配問題教學反思。與二年級上冊教材相比,本冊教材內容更加系統和全面,突出用符號方法表示搭配結果。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主要通過簡單的搭配體現有關的組合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分析、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上述基本理念,在設計本課教學環節中,注重創設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即從課前聽《喜洋洋與灰太狼》引出美羊羊要去遊樂園玩需要爲自己精心挑選衣服的問題),設計一些趣味題型(如遊樂園中“兩人三足題、繪畫塗色題、拍照等”),既貫穿整節課,又讓學生在一種愉悅歡暢的氛圍中展開學習。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5

《草叢中》是湘版美術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在美術中涉及到造型表現領域,以線描的手法進行造型活動,通過觀察描繪小草的形態,並適當想象添畫。我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寫生,讓學生了解植物因種類、生長速度的不同而產生的高矮、強弱、粗細、大小、翻轉等形態變化。在一片草叢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後、遮擋穿插關係。教學由欣賞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四個環節組成,引導學生對單棵草、多棵草、和草叢特徵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觀察、記憶、想象的形式表現不同草的特點,用前後遮擋的方法畫出茂密的草。在課堂中,通過大量的圖片欣賞,引導學生體會畫家是如何用繪畫語言表達對草的主次關係、疏密關係,以及近大遠小的關係的處理。

另一方面,爲了培養同學們的團結協作能力,我把全班分成了四組,每一組有自己的一塊領地,在本組的領地內“種植”一塊草,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作業效果也特別好。

不過,教學中也留下不少遺憾,例如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線的疏密組織;用線處處都密,必然主次不分;用線處處都稀鬆,畫面必然空洞;用線有疏有密,畫面纔有節奏感。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6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開始新授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學生能很快地回答問題並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講讀時課文時,我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放風箏的過程。再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風箏多,學會按順序看圖。讓學生讀後找出能體現風箏多人多的詞。如人可真不少,三個一羣,倆個一夥有的有的等說明人多。各式各樣、有……有等說明風箏多。按順序觀察圖,排列出“蜻蜓“沒飛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風箏。然後讓學生默讀第三段。標出句序。畫一畫我和哥哥放風箏時,動作的詞語。在找出詞語之後,再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進行。

在這個環節,學生不會尋找動詞。哪些屬於動詞,生不理解。於是我讓學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動的詞語。在我的幫助下,學生能找出個別。再讓學生進行演示,由於之前有放風箏的經驗,學生在演示的時候,其他學生讀句子,演示的學生根據句式演示,比較到位。我再提問:那我們把放風箏的句子順序換一下可以嗎?我出示打亂順序的第三自然段,請生讀一讀,演一演。學生就能明白:這不能換,換了順序句子就讀不通了。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我自認爲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說,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說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爲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爲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爲什麼而讀書?”教室裏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裏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報答父母,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說,讀書是爲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爲理想而讀書”爲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本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着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說:“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說:“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爲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爲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衆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裏,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爲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爲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爲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說:“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爲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爲‘馬路’?”周笑了笑,說:“這個呀,那是因爲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說,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爲開筆去學着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爲周從小心裏就裝着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爲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爲重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溫室裏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爲什麼會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說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說,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爲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本,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裏行間,給我們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閱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裏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裏,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爲所欲爲,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爲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着筆就是爲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爲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爲熟悉的,爲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爲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爲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爲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8

《司馬光》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國小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發揮想象空間的內容太少,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會受到嚴重影響。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彌補會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這篇課文中,不僅蘊涵着思維發展的無限空間,而且還爲學生感受和體驗豐富多樣的情感提供了機會。我通過引導學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朗讀。如:自由讀、齊讀、賽讀、師生合作讀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在閱讀中會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變化。

作爲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教材蘊含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特地在課前安排了兩則腦筋急轉彎。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 爲了證明的聰明,都踊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儘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這閃爍着求異思維的火花,我們教師一定要讓它燃燒起來。倘若用批評、訓斥來澆滅它,簡直是一種犯罪。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9

《年月日》教學的重點是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重視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教學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原有的基礎。本課“年月日”的知識,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絕不是一張白紙,因此在導入新課時與學生交流了有關年月日的信息後再進行新課的教學,把知識蘊含於學生具體活動的經驗背景之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慾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透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約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記憶還能夠用拳頭法。在教學大小月之後,我安排了數學小遊戲:聽老師報月份,男女生分別起立,學生在遊戲中加深了對大月小月的記憶。

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備課時預設的不夠充分,以致課上出現的突發狀況應對不夠及時,解決繁冗。[由整理]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給予評價。

3、左拳記憶法在講授時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給學生會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節課練習較少,學生動筆的不多。應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0

《烏塔》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裏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 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再引導他們反覆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着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爲這是一個能夠開啓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着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裏,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爲夷。”俊潮反駁。

“我認爲課文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錦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着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啓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溫此語,倍感親切。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1

11月2日下午,我在鎮中國小執教了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材中的最後一篇課文——《孫中山破陋習》。本來應該在第一時間寫出這一課教學的得與失,但因家庭瑣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現在,倍感慚愧!

《孫中山破陋習》是一個歷史故事,課文以鮮活的文字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迫纏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全文共8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活潑能幹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寫孫中山的母親受封建習俗的影響,強行給孫中山的姐姐纏足,他的姐姐從此失去了歡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後,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首先廢除了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幹,纏足時和纏足後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字裏行間謳歌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寫孫中山與他媽媽之間的對話(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摯動人。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重點引領學生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讓學生想象姐姐當時承受的痛苦,以至於改變了姐姐活潑的個性。讓學生從姐姐的前後變化中體會封建陋習是多麼害人。另外,體會母親也是纏足陋習甚至更多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習的受害者,但他們像母親一樣對封建陋習盲從而無奈,而孫中山卻對封建陋習憎恨與抗爭,從對比中體會孫中山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大概過程如下:

複習時,先請學生就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聊聊孫中山的姐姐原來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學生們都覺得他的姐姐既活潑又能幹。我也興奮地問學生:“有這樣的姐姐朝夕相伴,我們高不高興呀?”學生們都喊:“高興”,我卻話鋒一轉:“但好景往往不長。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到相關的語句,你可以用筆畫下來。”學生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學生們的臉上充滿了疑問,我趁熱打鐵:“是什麼樣的一件事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在文中尋找着答案,一致認爲:是“纏足”讓姐姐發生了改變。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這段話:“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看見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學生齊讀後,我問:“你知道姐姐纏足時的感受嗎?”“姐姐爲什麼會痛苦地流淚呢?”引導學生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來體會姐姐所受,爲學生講解:“同學們,藍線畫的是我們正常人的腳型圖。纏足時,要先把本來直的5個腳指頭折斷,藏在腳底下,再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把它們捆綁在一起,好長時間都不能拿下來,直到最後長成這樣的形狀。”說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腳指頭這樣被折騰,痛嗎?”孩子難過地說:“痛!” “十指連心”呀!你能用聲音表現出這種痛苦嗎?”她讀得非常到位,另外幾個女孩子也讀得毫不遜色。

爲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纏足給姐姐造成的傷害,我又爲他們出示了一組被纏過的腳的圖片,並請學生說了自己的感受。學生 們只說出了“這些腳很小。”“這些腳小得還沒有我們的手掌大呢!”這些感受。我補充道:“我們把這些小腳稱作“三寸金蓮”,相當於十釐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學們的腳小得多?封建社會,女孩到了四、五歲左右就要被纏足。爲了使自己的腳不長大,她們有的在腳底下墊上錐子走路,有的墊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蟲子放在腳底,好讓自己的腳腐爛,不長肉。同學們,聽到這兒,你的感受又是什麼?”學生們聯繫自己以前受過的傷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針刺了一下、手或腳不小心被玻璃劃破了等,進一步體會到了纏足給古代女子帶來的傷害之深。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反應如何?”我又用這句話引出了孫中山母子的對話,問學生:“從孫中山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交流,學生們都體會到了孫中山的“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可是,他們是否也理解媽媽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語氣說:“奇怪!同是親人,弟弟是那麼的心疼姐姐,而媽媽卻還要堅持給姐姐纏足,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嗎?”很多學生都從“嘆了口氣、我也知道、可、會被人家笑”等詞體會到了媽媽也很心疼,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我難過地說:“‘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正因如此,母親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罪,也要讓她們纏足。孫中山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也知道纏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過這樣的痛苦。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媽媽的這種心情吧!”我相機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母子倆的對話,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傷的音樂響起,我說:“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被個故事深深地震憾,一個女孩子竟然失聲痛哭。我說:“纏足,帶走了姐姐燦爛如花的笑臉,也奪走了姐姐悅耳動聽的歌聲。正是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讓我們捧起書,齊讀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變給孫中山帶來的這份傷痛吧!”此刻,學生們怎會讀得不動情呢?

這是對課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讀。在教學中,我用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所體驗的情感,同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了適時合理的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通過朗讀,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在學生們齊讀完二至七自然段後,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內容:“後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並進行了如下教學:

1、同學們,年幼的孫中山看到姐姐被纏足,心中充滿了對這一陋習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廢除陋習的決心。長大後,他排除萬難,終於破除了這一陋習。讓我們帶着敬佩,一起讀段話!(生齊讀)

2、這個陋習只是害了孫中山的姐姐一個人嗎?(指生說)

3、“殘害了中國婦女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呀,你終於被廢除了!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萬萬箇中國婦女聽到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學讀!( 女生齊讀) 

4、如果沒有孫中山,我們在座的女同學也許已被纏足;如果沒有孫中山,你們的奶奶、媽媽,包括施老師也許早已纏足。感謝孫中山!(齊讀)

5、這就是(師指課題,生讀:孫中山破陋習)

現在,你還想怎樣讀這個課題?(指生讀課題,生讀出了孫中山破陋習的偉大與了不起。)

6、(屏顯孫中山雕像)同學們,他就是孫中山。他遇事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這種可貴的精神,一定會長留我們心間!此時此刻,面對孫中山爺爺的雕像,你最想對孫爺爺說些什麼呢? (音樂,交流)

7、同學們,孫中山爺爺破除的是已在中華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習。可是,就在我們當今社會,我們的身邊卻還有如此多的陋習在等着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破除。(屏顯部分陋習)現在,你能當着孫中山爺爺的面表表決心嗎?(指生說)

8、作業

同學們,孫中山破陋習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震憾。課後,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習的行列中來,大家說好嗎?

以上就是我對《孫中山破陋習》第二課時教學的簡單回顧。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因爲只有學生入情了,才能悟情。雖然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並不是很差,但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最遺憾的就是考慮到課堂的時間分配,一些應該讓學生展開說的環節,如“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這一環節真的只是被我以“環節”的形式匆匆走了一個過場,學生的說話慾望還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下面環節的教學。

一節課下來,有得有失,敬請聽課的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活動一 我愛看的書

本活動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喜愛的書介紹給大家,如猜謎、看圖講故事、表演書中的情節故事等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培養看課外書的興趣。通過本活動的學習,孩子們興趣濃厚,踊躍介紹並學會了分享。

活動二 好書大家看

本活動開設了書展活動、新聞發佈會、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等一系列活動。活動中,學生之間互相借書看,體現了禮貌、友愛互助,看書氛圍濃厚。

活動三 好借好還

本活動是通過小組討論學習並用表演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書沒看完,怎樣做標記?

2、借的書該還了,可是還沒看完,怎麼辦?

3、怎樣做才能不把借來的書弄髒、弄破?

4、借書時,書的主人不在,怎麼辦?

5、借來的書,可以轉借給他人看嗎?

通過模擬表演,孩子們不僅知道了書沒看完可以用書籤等多種方法來做記號,書籤可以買,也可以親手製作,還知道了借書的規則。

活動四 愛書小故事

講魯迅等名人小時候愛惜書的故事,通過故事,讓學生明白書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要愛惜書。

通過以上活動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及讀書的樂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笛卡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我們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3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先引起我興趣的不是課文內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過去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一篇文章《竊讀記》,當時給我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們清楚地記得文中的一句話:“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曾經在同學們中間轟動一時。因此,作者林海音這個名字我們都還記憶猶新。

今天又讀到她的文章,不僅感到似曾相識,更有進一步瞭解她的慾望,想了解她的成長經歷、瞭解她的寫作風格。當課文插圖裏的小姑娘與《竊讀記》裏插圖中長得一樣時,我們感覺更親近了。課後資料袋的介紹,證實了我的想法──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也就是說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從網上如願以償地查到了《城南舊事》的資料。令我驚喜的是裏面的插曲《送別》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這篇課文,不如說是喜歡上了作者──林海音。

於是我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要讓學生藉助課文走進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舊事》:

1、明確“自傳體小說”這種體裁,介紹小說《城南舊事》中的幾個故事。學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與作者相近,產生了興趣,藉助於學生的好奇心,就勢給他們補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對這部書的喜愛之情。

2、然後處理課文詳略分明。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

”藉此使學生又瞭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3、最後重點指導朗讀課文最後兩自然段。其一是讓學生感受作者優美厚實的語言表達;,其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其三是這些句子特別適合朗讀訓練的指導。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爲教學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前幾天 的語文課上,《窮人》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 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抓住這一主線,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感情朗讀,深入分析人物內心,此時感覺 學生的情感已融入到文章角色之中,我認爲已到了學生練筆的最佳時機,便不失時機地安排學生續寫漁夫一家今後的生活狀況,期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 正理解課文,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然而當學生的小練筆呈現在我眼前時,卻讓我大失所望,內容空洞、單一、學生的理解過於膚淺。我靜下 心來細細思考,發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啓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5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啓發和感受。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我用三節課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6

這節課學唱了歌曲《小螺號》,掌握了音樂知識:弱起小節、附點音符,以器樂進課堂爲主題而設計對歌曲的教學,思路是:預設情景,聆聽欣賞並體驗吹奏,接着是體驗小螺號從遠及近的聲音,最後引導學生先學習豎笛,有初步的音高和節奏感知,從而完整的演唱歌曲。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熟練了歌曲的吹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羣體意識。

本課有效地把器樂教學與唱歌、創造等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注重互動交流,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我、大膽表演,這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一大關鍵。音樂課程是活動性、實踐性最強的課程之一,只有密切聯繫生活,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才能開心地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學習信心,提高興趣。因此,教師注意挖掘課外資源,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藝術與生活的聯繫是十分必要的。

關於教學評價,有褒有貶,有讚揚有建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樣組織學習評價有利於學生音樂情感的體驗與交流,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發揚。

音樂課在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及合作精神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在本課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內容是合作性很強的,其中,合作創編、綜合表演等內容表現得十分突出。教學時,教師雖然合理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但沒有給學生明確責任,沒有給他們提供充分的體驗、創編、集體練習的時間,導致了部分小組的配合不夠默契、表演比較拘謹。這就意味着教學設計還有待優化。明確學生自己應負的責任,合理提供空間和時間,加強調控與指導等等,都得合理設計,達到最優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大程度地積極探索、緊密配合、大膽創編,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7

有學生在分析問題時,注意一個方面而對另一方面又沒有注意到。如豎直掛着一槓杆的下面吊着一物體,用一始終與槓桿垂直的力拉動槓桿,把物體從最低點提到水平位置,學生在分析時,只注意到了物體的重力和動力臂的變化情況(都沒有變化)而得出結論,動力的大小始終不變的錯誤答案,而沒有注意到阻力臂在這一過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據槓桿的平衡條件得出正確的答案是變大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除注意這幾點的教學要多舉例子,還應在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能力,如槓桿平衡條件,我們應分析的四個物體量,確定它們中的三個量的變化情況再來確定另一個物體量的變化,而不只是動力和阻力之間的關係或動力臂和阻力臂的關係。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及對數據分析得到規律,對他們來說不是很難。我在學生實驗後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槓桿平衡後在兩側的鉤碼上同時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力,使鉤碼向支點或遠離支點移動相同距離,槓桿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傾斜?從中找規律,進而得到了這一類平衡問題的解題方法,做到解一題,會多題。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8

鎮優質課我教學的是二年級校本課程《三字經》的“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部分。之所以選擇這幾句經文是因爲它對孩子而言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基礎上,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學習意識。

教學以展示學生喜歡的《三字經》小故事開始。這是對前面學過知識的複習,也是對接下來要學習的新課的導入。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設計教學以讀爲主,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同桌互相讀等多種新式,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在不斷閱讀中領悟經文所要傳達的一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在學生理解出現歧義時出示了動畫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興趣,保持學生的學習狀態,又能夠通過更直觀的影響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經文的意思。

學生在多讀多思考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孫敬,蘇秦,車胤,孫康四位古人所共有的精神,並能夠說出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勤學小故事,可以看出學生確實準備充分。對於沒有自主學習的同學,我又設計了推薦書目,讓學生的自學有所可依。推薦作業也二選一,既可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夠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方式,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課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多數是因爲我自身而言。比如靈活性差,一旦學生的思路脫離預設,作爲教師沒能儘快的設計應對辦法。教學效果還有待於提高,部分學生還不能得到背誦的水平。

大班美術教學反思 篇19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說:“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爲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爲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說:“那是因爲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爲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說“因爲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爲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說說這又說明什麼呢?”“這還是說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爲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說:“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