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之歌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W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

本次上的是蘇教版四年級音樂課《豐收之歌》,我仔細分析了大綱,這堂課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聽、唱、跳、奏、演爲一體的綜合課程。我從中選擇了“跳”這項教學重點,讓學生很好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豐收的喜悅情緒,通過集體舞的學習培養他們相互協作的精神。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課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熟悉四年級學生現有的水平以及上音樂課的狀態,課上能夠按照我的教學思路沉着進行,學生表現的也很認真很積極,學習集體舞的熱情高漲,而且同學們完全放的開爭先恐後上臺表演,達到本堂課的高潮。總的來講,這堂課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是自己對這堂課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爲賽課的心情和平時上課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很好的放鬆融入到學生中去,沒有能全面的關注到學生的表現,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多動腦,多思考,儘快能在音樂課堂上游刃有餘。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2

《豐收之歌》是一首丹麥民歌,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一個音對應一個詞,利落豪爽的音樂風格、直爽而稍帶幽默的歌詞,就可以讓我們想起人們圍着篝火跳舞的熱鬧場面。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的樂曲。通過學唱歌曲,激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學跳集體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動意識。整首歌表現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的喜悅。《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爲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於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啓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爲主動。本節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歌曲而且也體驗了勞動的艱辛。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的認真,整節課的氣氛較好。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後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係。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班與班之間的差距是有的,有的甚至挺大,有的班級識譜,會打節奏,有的班級這兩者全不會,一切從新開始,因此,以後的任務還很重。我更要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提高專業水平,來適應這些學生。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3

《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聽賞、分析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爲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於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啓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爲主動。在教學中,我有如下體會:

一、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演唱、創編、表演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 現出真實情感的,只有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纔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自己找出演唱時的不足之處外,還讓他們自己拍擊節奏、創編各種形式的表演,讓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鼓勵學生產生自信。

二、注重平時積累

現今音樂課樂器進課堂,我校選擇了豎笛,本課我把豎笛用了進去,使學生的學習有了發揮之處,以便以後更認真、主動的學習。

三、不足之處

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後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係。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我以火車帶領學生去遊玩爲引子,引出每一個教學環節,包括髮聲練習、主題旋律的教學、歌曲新授的教學。這樣可以根據主題教學內容緊緊的抓住孩子們的心。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唱旋律的樂趣。歌曲反覆聆聽,加深孩子們對歌曲的印象,這樣孩子們在學唱的環節就能掌握的更快,同時在加入打擊樂器的伴奏,讓孩子掌握一定得伴奏方法,並且也豐富了孩子們的音樂內涵,舞蹈的加入,讓孩子們瞭解到人們經常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

不足之處:作爲教師的我課堂節奏掌握不好,細節地方不會及時處理,例如:在孩子出現了跳舞旋轉動作誇張的時候,不能及時制止,存在一定得安全隱患。提問的方式還是存在着提問的問題過大,孩子們不知從何回答。在這兩方面要注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積累,多記錄,希望自己能爲孩子們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讓我深感每個學生都是很棒的,因爲有了他們的創造,才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如此豐富多彩,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由“心動”到“行動”,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了同學間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開心、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審美愉快體驗,增強了他們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我的音樂教學變得更加輕鬆愉快。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6

每個個體都是存在差異性的,因而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教師需要尊重學的個體差異,讓他們有自己的體驗空間。比如課文的第二小節是鳥媽媽和小鳥相見後的一些場景。通過播放鳥鳴,想象一下,鳥媽媽和自己的寶寶終於見面了,它們之間會說點什麼,情景再現,同桌之間說一說,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體現自己的個性,從而讓課文的內容得到昇華,爲後面的“我”放小鳥的做好鋪墊。

課文的最後一小節,小鳥被放走了,會跟“我”說點什麼,再次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讓課文的主題得到深入,鳥類與人類是好朋友,引導學生認識保護鳥類的意思。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7

在往日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上,教學模式單一、死板,學生只是機械的翻譯,辛苦地背誦,缺乏與詩人、詩情的共鳴,無法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經過這次培訓,我有了新的認識,因此,上週在上《詞五首》時做了一些新的設計,希望有所突破。

一、重組閱讀,展開比較閱讀。

將五首詞作重新安排,按婉約派和豪放派分成兩部分教學。同時爲了避免多篇教學和比較閱讀容易變得零碎混亂的問題,我做了一些引導,比如,對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比較;三首愛國詞的朗讀處理;三位愛國者形象的體會,這樣讓學生既有明確的方向,又能自由發揮。

二、以讀帶品。

詩詞教學切忌只究詞句而忽略誦讀。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的大聲自由朗讀,想象畫面朗讀,教師的動情朗讀等多種誦讀方式,以讀帶品,儘可能讓學生讀出詩意,讀出詩情,讀出詩境。不過很多學生在朗讀時雖有感情,但處理方式稍顯單一,且個人誦讀時還比較害羞,放不開。( 勵志天下 www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8

這一課語言是很有特點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尤其是那種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細流娓娓道出。但在課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讀的感情和語氣語調很少涉及,致使對文章的味道和意蘊沒有充分挖掘出來。本節課上對“筷子頭一紮下去……”一句的讀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學生回答問題引用文本語言的時候,自己喪失了很多指導他們朗讀和體會作者感情的機會,一想到這一點,自己就不能原諒自己。 3、自己不夠大氣和從容。

06年下學期在本縣我去鄒平一中國中部送課的時候,上這一節課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學生表現精彩,教師調控課堂從容,感覺很舒服、愜意。但在這一節課,自己感覺自己心態沒有擺好,在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上暴露出很多問題:一是總想重複類似的課堂場景,當課堂情況變化時,缺少必要的引導和點撥。張偉忠老師談的對,課堂教學中沒有意外就沒有驚喜,意外出現的時候就是看教師的素質和功夫的時候!自己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變化,教學中缺少一種循循善誘和自然從容的氣質。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9

學生對課後三個問題的精彩交流,也是超乎我的預想的。尤其是第二處問題(第一課時:爲什麼凡卡給爺爺寫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第二課時:多數同學認爲凡卡受盡折磨、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但是有一個同學卻認爲凡卡很堅強,你認爲凡卡到底有沒有堅強?)的交流,具有“史無前例”的突破!多數孩子一開始都認爲凡卡的學徒生活“再也受不住了!”“我就要死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只看到凡卡悲慘遭遇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凡卡骨子裏還隱藏着堅強的另一面!不少人在可憐凡卡的同時,唾罵的是鞋店的老闆、老闆娘、幾個夥計,怪罪的是黑暗深重的資本主義社會。這課的教學,我沒有引導學生去同情凡卡,也沒有引導學生去唾罵和怪罪,學生的交流中已經蘊含這些了,我爲何還要再去強化這些呢!因爲這些都不能觸動我和學生的心絃,不能撞擊我和學生的心靈!

凡卡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始終保持着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始終堅信能夠回到爺爺身邊;在經受折磨和屈辱之後,凡卡頑強地挺過來了;雖然凡卡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甚至想到了死,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生存,他沒有自暴自棄!這就是凡卡的堅強!這就是震撼人心的堅強!我和學生被凡卡的堅強感動着,不斷地感動着……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0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衆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個感人的親情故事,講述了一個年僅10歲的男孩當得知與自己相依爲命的妹妹急需輸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時,在認爲輸血就會失去生命的情況下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並要與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讚揚了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與偉大。

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男孩的動作、神情、語言的句子,從重點詞句中讓學生去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去體會男孩的勇敢和對妹妹的無私的愛。這種愛要從字裏行間去品位,於是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引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情境,從而讀出感情,讀出體驗。男孩的這份愛是沉重的,這堂課下來,我覺得遺憾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夠。一堂課是否精彩,並不是看老師的教案設計得有多精彩,老師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學生的表現是否精彩。而我因爲怕時間不夠,在很多問題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說話的時間,便又進行下一個環節了。其實這裏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體驗,如果給足時間,相信他們的答案會是精彩的,感受也會更深,男孩的形象也會更鮮明。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話顯得太多。

二、老師的感情不夠投入。這篇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着感動,儘管我也儘量通過我的過渡語言營造一種氛圍,但幾乎都是一個基調,該高亢的地方沒有高亢,該低沉的地方沒有低沉,沒有通過我的情緒感染到學生,所以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達到感情的共鳴。比如結尾的時候,我指着板書總結的那一段話,本來是很感染人的,如果我的語調高亢一點,一定會達到課堂的高潮,學生的情感體驗就會更深刻。

三、朗讀指導不到位。儘管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有些地方學生總讀不出感覺,這時我卻置之不理了,又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其實學生讀不好,老師完全可以範讀,這樣,學生才能慢慢學會朗讀的技巧,才能提高朗讀的水平。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摸索、磨礪、修煉,才能得以提高。而公開課就是一個煉爐,每上一次,就有一次的收穫。儘管遺憾很多,但感覺自己還是在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2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書,並和同年級的老師進行了一番認真的探討,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爲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爲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爲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說“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說“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說“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對這些進行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着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範,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着讀着,學生終於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3

課文開始,我用課文的語句引入,請會讀的學生朗讀,看看作者發現了什麼。這樣孩子閱讀課文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很快進入狀態。接着圍繞問題再讀,邊讀邊思考。三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四讀,讀出感情。

這樣整節課時時圍繞讀書做文章。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書中解決問題。

"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讀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多讀的目的在於將課堂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領會課文。本課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可安排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錄音或教師朗讀的薰陶。

2。自讀。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在學生自由讀前,要提出要求:(1)藉助拼音,仔細讀課文,不丟字,不加字。(2)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作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3)讀通課文後,標出自然段序號和畫出生字。對於課文中出現的難讀的字和較長的詞組,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如"炙"不少學生讀成"zi",等等。我都及時進行了糾正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去引導,我這時適時引導:花開放了你高興嗎這一段應帶着什麼樣的感情去讀進行了朗讀指導。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讀了課文,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最後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讓學生去讀。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親切活潑。我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引導孩子:"孩子們,這位植物學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設計的花鐘可真有趣,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書聲讓老師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最好的同學再比。讀完後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後,再進行背誦的練習。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

由於課文的結尾還可以讓學生有暇想的餘地和想象的空間,因此,我讓學生用寫續寫的方式嘗試展開想象的翅膀,幫文章編一個結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交上來的續寫結局可以是五花八門,有說作者長大以後,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見上殘疾青年,當面感激他,可惜從殘疾青年妹妹的口中,知道殘疾青年已經去世了,這給作者留下了不少的遺憾。有說作者學成歸來,重新來到故地,見到殘疾青年,給殘疾青年誠心的致謝,並想方設法改善殘疾青年的生活,使殘疾青年過上幸福的生活等。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5

《我愛這土地》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寫的一首充滿真情與悲憤的愛國詩。

這首創作於抗戰初期的詩語言富有激情,主題也很有深度。但是它要面對的學生,都是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聾人學生,由於時代和生活環境的原因,他們根本就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就是對教材上記述的那段歷史,也知之甚少。因此,我決定要先將這首詩所涉及到的那段歷史向學生詳細的介紹一遍,已引起學生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對詩人的那種愛國之情能夠感同身受。

其實,在詳細講解了時代背景之後,我也沒有奢望學生真的能夠完全領會作者的心情,可以準確地分析這首詩。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來的講解非常順利。雖然在介紹時代背景時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因爲學生對這段歷史簡直像是聞所未聞,連我國的建國日都不清楚。說實話,當時我有點暈。但是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意向時卻非常順利,學生分析的很準確,理解的很到位。

針對這堂課,我有了自己的一點體會。我覺得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時代背景這個問題。課文抒寫的內容,如果時代背景與學生相去甚遠,那麼教學前一定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瞭解相關歷史背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應該給學生放一下相關的短片,讓學生回到歷史當中,以作者的心境來品讀課文,理解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