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64K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緻。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2、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給長城題詞時,有一學生說:“長城,你永遠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沒能抓住這一契機進行更深層次的引導,如果能繼續引申:“長城真的不會倒嗎?”接着介紹長城的破損情況,引發學生思考如何保護長城,效果會更好。

3、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應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它們的作用,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爲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爲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3

爲期兩週的教學賽講活動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回味。本次賽講活動中我們四年級語文講的是17《長城》。我的這節課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來我收穫了,從去年的《孔子拜師》到今年的《長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備一節閱讀教學課,知道了教學要抓中心句,中心詞,要抓重點詞語,《長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進而抓住中心詞“奇蹟”,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課文從三方面寫長城的奇蹟,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長城的長,長城像一條長龍,他不僅長,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體現長城的奇蹟。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長城的堅固,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20__多年,體現了他是奇蹟,第三自然段通過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是偉大的勞動任命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段段抓中心,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是我本節課的整體思路,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爲課堂上必要的補充資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每一課課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這個高度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先上來然後就是必要時的點撥,總結。在一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抓住關鍵詞語,而且關鍵詞語找出來就是爲了體會感情,最終達到將感情讀出來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朗讀要分層次,每一個關鍵詞,重點詞找出來都要通過朗讀的指導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長城》這課就是要通過朗讀讀出長城的氣勢,讀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艱難,讚頌他們的偉大。

所以每個關鍵詞語背後的感情一定要一個一個讓學讀出來,通過朗讀體會感情。上課時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課,老師的情感也會帶動教學氣氛,使學生深受感染,也會很好的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情感,這些也是通過這次活動總結到的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落實到實處。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重點詞句找出來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水過地皮溼,找出來就完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揭示了舊時代的年輕人已有所覺醒,但又爲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複雜心情。

文章創作於二十年代,在表達上與現代文章有所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文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而且大多數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適合朗讀,因而地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有些環節落實的較好,而有些地方還不盡人意。

首先,能較好地創設情境。上課伊始,引背《長歌行》,並讓學生談感受,激發學生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後出示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寫這篇文章前的一段話,讓學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歲時已經意識到時光悄然逝去而無所作爲,決心從今以後要珍惜時間,才寫下了這篇《匆匆》。最後播放《匆匆》 FLASH動畫的配樂範讀,形象的畫面,舒緩的音樂,低沉的語調,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奠定了整節課那種淡淡憂傷的基調,學生在這種基調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選用教學語言。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發,心靈地傾訴和思緒地流淌,語言都很美,而這篇散文尤爲突出。因而在課堂上,我所使用的語言也儘量與文本一致,與課堂基調相符。如:“讀了這句話,你聽到了作者在你耳邊的低低絮語了嗎?”“作者通過寫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將無聲無形的時間具體化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間它就在我們平凡的生活中,在一個又一個極普通的日子裏匆匆流逝了。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的腳步。”“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那麼你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能像作者這樣具體地揀拾起時間的足跡嗎?”……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我自認爲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說,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說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爲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爲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爲什麼而讀書?”教室裏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裏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報答父母,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說,讀書是爲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爲理想而讀書”爲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本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着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說:“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說:“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爲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爲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衆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裏,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爲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爲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爲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說:“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爲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爲‘馬路’?”周笑了笑,說:“這個呀,那是因爲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說,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爲開筆去學着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爲周從小心裏就裝着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爲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爲重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溫室裏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爲什麼會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說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說,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爲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本,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裏行間,給我們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閱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裏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裏,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爲所欲爲,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爲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着筆就是爲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爲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爲熟悉的,爲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爲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爲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爲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和以書本爲中心的局面。

作爲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瞭解,學生蒐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並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啓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着的作用。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7

《說說廣告》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練習5的口語交際內容。 通過這次“口語交際”的訓練,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自5月24日在全鎮上彙報課後,感受頗深:每上完一次課都有不同的收穫,是一種進步,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以下我就結合這一課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口語交際貴在創設情境。

這一節課,我選擇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廣告,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在每一環節中,我採用言語描述、聲情並茂的廣告短片、猜猜廣告等多種方法爲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參與慾望,激發學生表達熱情,使得學生“想說”。

二、口語交際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權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口語交際的課堂中教師要轉變角色,以一個學習者加入到學生的交際情境中,與學生平等對話。在課中我注意示範的作用,引導學生模仿說, 如:“你喜歡老師指的這個廣告嗎?”“你能模仿老師給的這些廣告自己設計嗎?”;到有創意、有個性地與老師交流,如:“這是我另外設計的廣告”;從而參與到主動與他人交流,如:拿着自己設計好的廣告請別人評。在這種師生、生生交流中達到雙向互動的教學效果。

三、口語交際要體現多元評價。

評價使認識昇華,評價熔傾聽、表達、就對於一爐,評價使情思飛揚,言語鮮活。在這一課中滲透着我對學生鼓勵性的肯定評價:“你能把別人看到的說出來了,真行!”“雖然你說得不夠流利,但你能大膽說,值得表揚!”肯定學生的發言,就能激發學生表達的自信,就能鼓勵學生主動與他人交流。一個肯定的點頭、微笑、撫摸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課中還伴隨着學生的多種評價,如:語言與掌聲。

四、口語交際要延伸拓展。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了一點與衆不同的新觀點,學生的創新意識將會得到發展,主動求新。再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所進行的口語交際向課處更廣闊的空間延伸與拓展,可以跟爸爸媽媽說,可以和好朋友說,自己另外設計其它廣告等。學以致用,讓口語交際真正走向生活。

教學是一門大學問,課課皆學問。嘗試一課,付諸辛勤的汗水,收穫點滴經驗。但我在教學中還有很多細節把握不好,需快馬加鞭,繼續求索。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8

這兩天一直在看“四月的紀念”的隨筆,深受啓發。看到他在教學《九色鹿》中遇到的困惑:“學生關於《九色鹿》中爭論‘調達有沒有錯’”。我也在問自己,爲什麼會這樣?我們期終試卷上的一填空也在我的腦中閃現:“本學期,我們認識了不少的人物,其中給你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因爲。有不少學生填:調達,因爲他是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小人。”當時並未留意,現在想想,我不禁問自己,學生怎麼會對調達如此印象深刻?我們的教材是要我們突出這個人物?還是利用他來反襯九色鹿?再讀教材,答案無疑是後者。那我們在教學時注意了這一點了嗎?

認真讀教材,再仔細思考,我發現我們在教學時顛倒了主次。我們有意無意地強調了調達這一形象,忽視了課文真正要表達的形象——九色鹿。

看課題:九色鹿。課題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並學習九色鹿的美麗與善良。即他纔是課文的“主角”,而調達只是一個用來烘托主角的“配角”。

課文第一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自然風景圖。由環境美來突出人物(九色鹿)美,教學時,我們以此爲重點,幫助學生品讀、理解了嗎?也許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九色鹿奮身救起調達不求回報體現了他不僅外表美,而且心靈美,他的語言、神情、心理我們讓學生去揣摩了嗎?而調達呢?也許是更容易讓學生來表演體會。於是我們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後者。再談“皇榜”,我們和學生共同研究調達的心理變化,於是調達在學生心中活了,而九色鹿則成了一個蒼白的“美麗、善良”的化身。

再看結尾,九色鹿義正嚴詞地痛斥調達,這語言是何等有力。在教學時,我們像演繹調達一樣去引導學生體會的嗎?我沒有,因爲按教學的規律,前面已經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體會了。不過顯然兩者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

這樣想想,學生出現上面的現象也就不足爲奇了,只是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孩子就是孩子,是非觀點在他們心中是模糊的,我們做老師的應儘可能多地從正面去引導、影響他們。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在傳統的美術活動中,我大都會採取讓孩子們看範例,讓他們進行臨摹作畫,或者是教師在黑板上講解示範,讓孩子們跟着老師來畫。這樣的做法往往是侷限了孩子們的創作與想象,而且太注重於幼兒的知識技能的傳授,跟現代的教育理念是違背的。

爲了更好地體現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行爲,我採取了引用古詩的詩句,讓每一句詩句作爲表現大白鵝的特徵,我發現這樣更易於讓幼兒接受。因爲孩子們只有在自己的體驗下才會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表現大白鵝的特徵。更何況我們的孩子是屬於城鎮的孩子,可真正近距離地觀察鵝的幼兒幾乎沒有,所以爲了幫助幼兒理解“蹼”是怎樣的,活動中我特意用紙剪了鵝的腳與雞的腳的形狀,讓幼兒直接地去比較雞腳與鵝腳的不同之處,並瞭解“蹼”的作用,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積累新的認知經驗。

在活動的最後我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評價方法,去說某某孩子的大白鵝有多好看、又有多像,而是把問題帶給孩子們:會游泳的動物而且長有蹼的動物還有誰呢?更是激發了幼兒對了解事物的探究心理,我想這正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的最好時機,因爲教育的最好時機只有在特定的時機下才會產生特定的效果。當我把孩子們的繪畫作品進行展示時,孩子們會不由自主地齊聲吟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種意境中來。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成功之處:

1.共享課程資源,樹立開放的課程觀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即“體驗課程”,師生同爲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所以,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師生共同蒐集資料、處理信息,課上共同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

2.充分體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地位 本節課把教學重點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行動上,這種行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個具體活動“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體現在課堂中。在師生辯論和協商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面向全體學生,給予了他們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

3.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通過“辯論和協商怎樣保護東北虎”的活動,使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從而加強STS的教育。在扮演、辯論和協商過程中,滲透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學生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加強參與意識,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到宣傳和付諸於行動上,使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教學不足之處: 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實際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也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非常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其知識廣度和深度具有侷限性,在學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異,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雖然通過具體、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討論了怎樣保護東北虎,但不可否認並不是全體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這也爲在當今基礎教育中我們扭轉“在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兩組數據,獨立寫成比例,再聯繫比的前項和後項的知識激趣:“我們學的比例中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請自學第43頁的內容。”學生自學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完成後進行反饋,並充分應用學生書寫的8組比例來強化內外項的知識。然後再進行激趣:“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分別算出它們的內項和(差、積、商)與它們的外項和(差、積、商),看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再隨便找幾個比例,看看這些比例中有沒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後得出比例的性質。

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表裏的生物》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 “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遺憾之處

學習第一自然段中的並列句式時,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部分學生對並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荷花》是一篇狀物寫景的散文,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公園裏一池美麗多姿的荷花和“我”觀賞荷花時的細膩、真切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我在教學時圍繞“初聞花香──再賞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我在課中,力求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學習任務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裏,怎麼讀出荷葉的美來,寫荷葉與寫荷花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也調動了起來,可就是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導缺乏技巧,還是學生的語言顯得貧乏?與大師於永正老先生的課堂比起來,我的學生感悟總是的淺了許多。我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現在有了一點收穫,學生的積累顯得貧乏,因而課堂語言的表達也就顯得貧乏。而且學生的積累有了,但是學生的遷移不夠。因而要將閱讀充盈於整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的積累和學會運用。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爲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一說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說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悅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說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爲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長城》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第一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三亞落日》,簡單反思如下:

一、教學環節簡單

1、導入課題部分,我採用了“愛老師,更愛語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國地圖,語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瞭解了“盧溝橋事變”走過了《煙臺的海》,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今天,我們去南海明珠——海南,飽覽《三亞落日》板書課題,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結構,齊讀課題。

2、學習課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閱讀四部曲”:一讀,生字詞;二讀,結構脈絡;三讀,理解感悟;四讀,領悟寫法。

一讀,生字詞。

學生速讀課文,看看自己預習時做的標記,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讀錯的;出示本課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錯的地方;聽寫生字,學生對照課本,交流出現問題的字。

二讀,結構脈絡。

瀏覽課文,說說每段寫什麼,是採用哪種方法來說的。第一段學生採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採用概括法,第五段總結全文。板書:真有詩意 熱帶風情 落日美景 讚歎落日 學生交流完,我順勢利導本文結構特點:開門見山,首尾照應。

三讀,品讀理解。

出示中心句,導入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兩句話的關係,引用關聯詞連接。抓住“美妙絕倫”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賞。 出示課件:三亞落日一會兒像,一會兒像,一會兒像。提示學生,速讀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後,進一步提示學生“默讀便於思索”,通過默讀,找出寫“快樂孩童”的句子,用括號標出來,寫“大紅燈籠”的用直線畫出來,寫“跳水員”的用曲線標出來。根據學生的交流,來品味句子,抓關鍵詞體會。交流像“快樂孩童”時學生抓住了“瀟瀟灑灑”來說的感受,我順勢讓學生通過肢體來感受“它歪着紅撲撲的臉蛋,毫無倦態,瀟瀟灑灑地從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濺出無數奪目的亮點。”交流“大紅燈籠”時,我出示句子對比,體會作者運用比喻的寫法,使句子更生動,學生談到了色彩、形狀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員”時,我讓學生聯繫到我國的跳水員傑出的表現“以輕快、敏捷的彈跳,再以一個悄然無聲、水波不驚的優美姿勢入了水”,來感受夕陽變化的絕妙。然後讓學生美美的品讀三四段。過渡到第二段的學習,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點寫景。

四讀,領悟寫法。

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事物寫得生動有趣,是本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點,也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是今天老師交給你們的金鑰匙。

3、拓展積累美句。

(1)這麼美的詞句,我們要積累起來,“朗讀便於記憶”把你認爲最美的句子或詞,記在腦中。

(2)學以致用。“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生活中,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美景,請你爲其配上美文。出示課件,夕陽(日出)的圖片,學生交流。提示學生,不僅可以本課所學的句子、詞,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有創意的去說。

4、總結作業。

出示課件:第一段話,到底三亞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遜色,請大家回去讀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學法引導,寫法指導。

這是我和學生們的常態課,沒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課堂教學,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導。首先是學法的引導。從字詞讀音方面,我教給學生“悄”讀音選擇,讓他們知道學習知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詞的理解除了可以採用聯繫上下文外,理解詞中的重點字就可以理解整個詞。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寫作方法也貫穿在學習課文始終,我都貫穿寫作方法的指導。從開始的結構,到後來的抓特徵寫事物,甚至這堂課的重點,體會作者如何把事物寫生動具體有趣。最後設計“學以致用”環節,就是爲了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活用學過的知識。

三、我的遺憾

整堂課,學生啓而不發,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沒有從內心深處感悟到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這跟我駕馭課堂的能力有關。所以說,課設計的再精彩,老師上得再生動,課堂的主人沒有調動起來,那就是失敗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