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3W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爲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爲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爲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爲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爲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說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

讓事實來說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殊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 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對於“蒲公英的夢”應該進行更深刻的挖掘,這樣才能和後來“蒲公英的不快樂”進行對比。相信自己,一切會更好。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3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願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4

《蒲公英的夢》是一篇科學童話,它通過童話體裁和故事中鮮活的形象,向人們介紹了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尤其對兒童來說有着很強的可讀性,並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爲了落實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初步瞭解文章的敘述順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理清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二、以讀爲本,自讀自悟。這篇文章題目叫《蒲公英的夢》,我就從夢入手,讓學生找出蒲公英做了一個怎樣的夢。帶着美好的憧憬把夢的內容讀一讀。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蒲公英爲什麼會做這樣的夢?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他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是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使蒲公英產生了強烈的期盼——能生活在美好的環境中,因而“夢由心生”。

三、品詞析句,落實語言訓練。這篇課文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的不快樂,像“哎”、“哈”、“啊”這樣的語氣詞充分體現了她的心情,我讓學生仔細品讀,體會其情感。又如: 像“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樣的好詞很多,教學時,我都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多形式的朗讀,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們始終興趣高漲,一節課下來,他們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爲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5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我非常重視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

在 教學《蒲公英的夢》一文時,我要求學生按照“動口朗讀,熟悉課文;動心朗讀,體會課文;動情朗讀,品析課文”的三讀法,入情入境,反覆朗讀。在後來的分角 色朗讀中,學生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很快地進入角色,進入課文的情景,將自己轉換成了蒲公英,滿臉憂鬱地輕輕嘆息,面帶愁容地訴說:“椰子樹伯伯,明天 我就要開花了,可是我擔心……”當讀到“哈,開花了!真的開花了!”時,我感覺學生的一張張笑臉就像是一朵朵盛開的蒲公英;而椰子樹伯伯就像是一位慈祥和 藹的長者,耐心而又親切地安慰着蒲公英……

我覺得,這樣的朗讀訓練,不但能使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 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從感知到領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也悅納 了作者“要加強環保”的意識。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爲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爲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爲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爲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爲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說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7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8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爲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爲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爲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9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爲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爲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在教學過 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爲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 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 “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爲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 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2、以讀爲本,自讀自悟。

採取分角色等多種方 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 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 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等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 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爲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 來說話是最好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 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 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了環保意識。

4、品詞品句,練習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中,重點練習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我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效果不錯。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0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爲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爲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在教學過 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爲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 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爲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 “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爲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 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2、以讀爲本,自讀自悟。

採取分角色等多種方 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 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 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等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 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爲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 來說話是最好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 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 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了環保意識。

4、品詞品句,練習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中,重點練習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我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效果不錯。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爲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爲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爲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說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2

爲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後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爲: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後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麼多種組成,怎麼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後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於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說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麼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爲什麼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3

《泉城》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國小課改最高年級的一篇課文。自課改以來,就嘗試着用新理念來講授課文,就是這樣,我每備一節課,就先在組內進行教研、備課,課授完後大家還要在一起研討,就是這樣,上完每一節課,我從中受益非淺。

本節課從選課到兩次授課,在組內經歷了無數次的研討,對於在課堂上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爲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掌握寫作方法而選了本課,在學生一邊欣賞祖國美景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寓教於樂。

起初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爲此主任張老師、本組組長王軼羣老師、屈鑫麗老師、王紅梅老師等,我們經常在一起進行教研、說課,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通過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品味生字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景色的感情。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4

《登岳陽樓》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體現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與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其寫景雄偉壯闊,寫身世孤苦淒涼,抒情卻心憂天下。所以這首詩自然要精講。但我又不願跟一般老師那樣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詩的標題也只反映了其寫作地點,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沒有以題解入手。我當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第一步,學生閱讀註釋與練習冊上的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然後抽查學生記憶情況以及從中攝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據背景入手設問,哪幾句詩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樣?第三步,要求學生思考,身世如此悽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與詩中哪幾句詩相照應相襯托?爲什麼?這幾句詩的意境如何,哪幾個字煉得好?作點分析。第五步,詩歌首聯“昔聞”“今上”相對,有人說是“喜初登也”,有人說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種說法?聯繫全詩分析。第六步,先介紹杜甫“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要求學生講講它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第七步,學生自讀自主欣賞部分的詩歌,然後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討論。

但今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作了些調整。在學生了解了背景之後,先讓學生自讀,然後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學生說,老師是作點撥)。然後讓學生思考本詩景與情的關係,且要他們置身詩境,描繪本詩的景物特徵,以及抒情特徵。後面幾步則與設計的一樣。作這樣的調整是考慮班上學生的程度,爲了讓他們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歌。我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只是,我對第六步還有些疑慮,我把這首詩分析得這麼深,不知學生能否理解,從今天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還是能理解的。當我把“沉鬱頓挫”藝術風格的特點講清楚後,有一部分能夠明白它在本詩是如何體現的,而且能聯繫具體詩句來分析。還有一點就是,跟中學生講這麼深的問題合不合適。如果從大學聯考的角度來說,可能沒有必要,但從提高學生鑑賞能力來說,我卻覺得很有必要。最起碼讓他們在學了杜甫的詩歌之後,能他的藝術風格特點有了初步的瞭解。這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5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啓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24÷X =6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6

上課前,我就擔心,這篇小詩這麼有詩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融入詩的感情。但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上課聽得很認真。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徵,學完字詞之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盛開的紫丁香,幫助孩子們理解小詩。

上第三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在什麼時候會疲倦?孩子們都紛紛想到了老師的辛勞,最後,我小結,只要小朋友們上課專心,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老師就不覺得疲倦了。孩子們似乎聽懂了,上課都格外地專心。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又香又甜的夢?孩子們都紛紛猜想,一位學生說:“老師一定夢到了我們長大以後的樣子。”我接話:“對呀,老師夢到你們長大後成了科學家、醫生等等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一位學生說:“老師夢到了我們班成了文明班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又是純真的。如果我能建議孩子們讓老師做一個又香又甜的夢,讀第五小節,我閉上眼睛,做一睡覺姿勢,我想孩子們也許能讀得更專注,更真誠。

但是,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覺得以後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你喜歡哪一段,就站起來表演朗讀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欣賞,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有快慢、有輕重、有節奏,像音樂那種朗讀。

二、重視老師的率先示範

老師率先範讀時,好像聽音樂一樣,請學生欣賞。然後請學生當我的小老師,說說老師是怎麼讀的?哪裏讀得好?爲什麼要這樣讀?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種榮譽,在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接受語知和語感。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着。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着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一、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 ,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二、改進措施

1、“讀木蘭”這個環節要加強,加強朗讀。

2、“譯木蘭”要加強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

3、學生寫感想時出現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應予以指導,保持漢語純潔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