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反思總結(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我和學生一起領略了自然界中異彩紛呈的橋之美,也感受了人類巧奪天工的神奇和偉大,這是外在的、有形的“橋之美”;而那種內在的、無形的“橋之美”更是我們心中永開不敗的玫瑰!溝通、理解、信任、友愛等連接心與心的橋則必須用真情、青春、熱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設,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軀搭起的人橋,一如那《斑羚飛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設的彩虹橋,展現的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帶給我們的永遠是心靈深處的震撼。請學生說說這些“橋”。

橋之美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從有形的“橋之美”到無形的“橋之美”的拓展延伸,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我又通過多媒體展示了跨海大橋的效果圖,請大家發揮想象,描繪未來跨海大橋的雄姿。最後我還展示了自己拍攝的天寧寺周圍的一組橋圖片,引導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的審美方法,嘗試欣賞身邊的橋之美。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2

1、準確把握並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說明文相對其他文體來說比較枯燥,《橋之美》爲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在課文導入中,我從學生身邊的橋講起,又展示了課文作者即畫家吳冠中的畫——江蘇宜興蛟橋,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根據文本內容而畫的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並組織學生點評哪一幅畫好,好在哪裏,雖然準備倉促,但學生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爲觀衆的同學,這個環節結束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爲,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纔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自子自知。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採用了不同的朗讀形式重點研讀了課文的第四段,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並根據課文內容,用“_____橋之美,美在____”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之美。“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嫺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峯、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閒、自在之感……”聽一聽學生的回答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迴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於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於書本中的世界融爲一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效果不錯。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3

作爲一個語文老師,你所擔任的任務就是說文解字,透過文字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美,所以,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非常優美的,充滿激情的,站在講臺上的語文老師應該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個語言沒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師,憑什麼讓你的學生信服你呢?

一節優質課講下來,讓我明白不少東西,語文課應該永遠姓語,聽說讀寫永遠都應該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一切課外延伸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語文教學還需踏踏實實的,一點一滴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放鬆,踏踏實實的作。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基本功的紮實太重要了,我們不需要樣樣精通,但總的有一樣我們拿得出手,學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這麼多,我還是隻能告訴我自己:努力吧賀金霞,你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4

《生命生命》是中國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求生、磚縫冒苗、靜聽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於是,我設計了:創設情境,複習事例導入;自讀課文,專題研究;品讀課文,感悟語言;創設情境,理解生命真諦;課內拓展,昇華情感;配樂朗讀等幾個教學環節。

在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什麼困難?你會如何選擇?讓讓學生手撫胸前,靜靜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麼?這些話使學生設身處地爲種子擔憂,爲作者感動,同瓜苗一起抗爭,爲自己鮮活的生命而驚喜。這樣,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經水到渠成了。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5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是太少。《蘇州園林》是一篇美文,應讓學生多讀,在美讀的過程中領略蘇州園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時間來不及,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過於倉促。另外我還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蘇州園林的美。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和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但同樣的,給學生想和說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分析四個“講究”時,有些地方過於羅嗦;時間沒有分配合理,所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

3、這堂課作爲第一課時,也是本單元第一篇說明文,應該在上新課時將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做以回顧並且熟悉(上學期學過說明文的定義、說明文的分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文的結構),這樣也許效果會更好。

4、本來準備的是用多媒體上課,因爲這裏的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讓他們只是讀課文根本就不能有什麼收穫,想象不到園林到底是什麼樣的,所以只有通過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腦海中對此有個直觀的瞭解,這樣對上本課有很大的幫助。

5、拓展部分“以導遊的身份介紹蘇州園林的某一處景物”這一個題目對於本班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比較難,或許可以改成“選一處蘇州園林的景點來詳細介紹”會更好一些。

針對以上的情況,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認真的去克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養成自己對某事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能表達出來。應把課前預習落實到實處。在課堂上多深入、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6

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雖然有它的優點,也就是對於重難點的把握較準確,但是也帶來課堂氣氛沉悶,學習興趣不搞等反面影響,如何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多變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到樂學,養成良好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這堂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想一改過去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貫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這一理念早就瞭然於胸,但事實上,是否真正地把這一理念滲透融入到每一節課,實在需要靜心反思。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7

《泉城》,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本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寫作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形象地寫出濟南泉水的姿態各異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總分層次清楚,無論佈局謀篇,還是文字運用,都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教材。因此,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學習本課語言最有效的途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鼓勵質疑問難。教學第3至5自然段時,進行學法遷移,讓學生自讀感悟後,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彙報交流,通過引導學生品析描寫泉水流動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這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會學習的好辦法

《泉城》教學的實踐,更讓我感受到三步導學的精妙,一定要活學活用;感受到集體教研的重要,衆人划槳開大船;感受到反思的可貴,促進自己融匯貫通。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8

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爲“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9

新課程,課文越來越長,課數越來越多。在一片茫然時,吳雯嵐老師如送春風,確定了這學期新課程培訓的主題是“長文短教”。第一次聽到這個“長文短教”時,從字面理解就是,對於篇幅很長的課文,要採取緊縮政策,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

1、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範讀,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注重培養學生想象力。該文語言凝鍊,爲培養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啓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啓發學生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爲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0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教師如果能善於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情境,就能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更好地把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表現出來。在反饋第二自然段自學情況時,我善於創設情景並充分利用了課件,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積極性,使他們對句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描寫葡萄顏色多的這句話,我通過讓學生比較句子說說“五顏六色”與“五光十色”的不同,通過展示葡萄五光十色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五光十色”不僅表示顏色多,還表示新鮮、有光澤的意思,從而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和優美;最後一句描寫老鄉熱情好客的句子則通過創設情景,請學生說說老鄉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並通過表演把老鄉熱情好客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活化起來,這樣學生不僅領會了句子的感情還進行了口語交際訓練,能力得到了發展。

課文第三段介紹了葡萄乾的製作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觀看形象的圖片,自己提出疑問——晾房四壁爲什麼要留着許多小孔?再通過讀書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並通過讓學生看圖爲大家介紹葡萄乾的製作過程這一環節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讀懂了這一部分。學生學得是有滋有味.

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我們的家鄉山美水美人更美。讓我們走出教室,自己去觀察,自己去了解自己的家鄉吧!接着通過維吾爾老鄉的一封信,鼓勵學生用信的形式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1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老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聽着。等他倆讀完後,我再問其他學生:“這兩個人在幹嗎?”孩子們聯繫了之前學過的對話形式說出了這是在“對話”。

“一個問一個答,他們在幹什麼?”“採訪。”一個孩子馬上接上來了。“真好!那如果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呢,我們就叫它爲‘訪談錄’,這是我們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們平時在對話一樣,內容很簡單……”在學生認識這種文體之後,我再拋出問題“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爲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纔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2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這就提醒着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文字知識用於生活實踐當中,在生活的“大語文課堂”中去學習語言文字知識,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開展生活識字,從生活的各方各面進行深入學習,如食品的包裝袋、街頭的招牌、隨處可見的站臺的路牌、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自己家的春聯、自己家的街道名稱等,都能成爲學生生活識字的“學習庫”,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或者以“我是小小手”製作動物卡,然後把自己認識的課外生字寫在卡片上,全班進行一次展示或比賽,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從而滿足兒童對識字的渴望,繼續保持識字的熱情。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多多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爲培養學生髮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以上幾點僅是我個人粗陋的觀點,希望同行能給我多提供點更寶貴的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3

通過文本的學習,孩子需要從中汲取些什麼這是作爲教材使用者的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回顧過往,一直以來我們重視語言的積累,注重文字的品味,關注句段的咀嚼。將重點放在了文本細微處,放在了文字的積累上。隨着教學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僅僅滿足於此,而應該讓文本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閱讀和寫作爲學生騰飛插上雙翼。有了這樣的思考,這樣的認知,我在進行備課時開始關注讀寫結合點,本着一課一得的原則,在執教《北京的色彩》時,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品讀色彩,學習表達,遷移仿寫上。最後迴歸整體,發現課文開頭和結尾的特點,領略其前後照應寫法的妙處。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孩子“刪繁就簡”,力求達到“以讀促寫”。或許是孩子們剛剛進入六年級感覺很陌生,或許是孩子們還沒有習慣放飛想象,或許是孩子們還沒有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今天的課堂沒有達到我想象的效果。但是,我不氣餒。我會努力尋找契合點,讓我的教學更貼近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無論怎樣的嘗試,都有一個出發點,就是讓我們的閱讀教學爲寫作服務,讓孩子不懼表達,自由表達,暢快表達。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4

課文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裏接着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着朝陽,扇動着它那對彩色的翅膀讚揚了海島戰士建設海島、熱愛海島的高尚品德圍繞着本單元的主題和表達方法基於略讀課文的特點。

教學時引導學生繼續運用抓關鍵詞句體會情感的方法學生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發揮連接語的提示功能解決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爲什麼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後的感受在交流中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本文時,我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5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衛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纔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6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自讀課文,出自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楊修是歷史上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悲劇性的人物,本文探討的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課題,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本文的要義。

整個教學設計由六個環節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導入,介紹《三國》,並引用一首短詩導入課文,短詩: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併爲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文本解讀:討論:請以“楊修之死,過在……,是因爲……”(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 課後同學可蒐集補充材料,展開辯論 ! )6、拓展延伸:

根據對文章的感悟,自選角度,爲楊修的墓碑寫一句話:如:

1)大愚若智,聰明反被聰命誤。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7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裏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裏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裏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

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裏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爲很值得推介。

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爲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裏,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啓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8

《3的倍數的特徵》看似一節知識簡單的課,但從教學實際來看,是我想得過於簡單了,教師注重的不應該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更應該使學生站在跳板上學習數學,關注數學思維的發展 。

“3的倍數的特徵”屬於數論的範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有一定的難度。而2、5的倍數的特徵是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基礎。所以,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爲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徵”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徵”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橋之美反思總結 篇19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臥室,附屬房裏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纔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