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9W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

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2

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3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4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爲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閱讀學習“閱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說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爲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說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爲何。爲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棱教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5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 …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爲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弔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後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昇華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裏有所提升,最後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裏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後,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後,過渡到“憑弔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後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6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7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 …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於課問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於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採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爲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後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弔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後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昇華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裏有所提升,最後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裏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後,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後,過渡到“憑弔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後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麼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8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衆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9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爲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閱讀學習“閱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說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爲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說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爲何。爲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棱教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0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衆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1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2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說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纔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說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 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纔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溫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說:“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說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說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說: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問題,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聯繫實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用數學,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例如:通過“試一試”“練一練”“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愉快、自由的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聯繫實際生活,將數學問題還原爲生活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成爲課堂學習活動的小主人;教師提出要求,指導活動,進行總結,也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電腦演示,清晰的展現相關知識點,能使學生感受深刻。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習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學中怎樣更好發掘學生潛力等方面還存在着不足。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努力改善,爭取做得更好!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一環節我處理的不好,課堂設計不流暢,沒有深入到課文中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的開始,由於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提供了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比較好的輔助作用。但是選取的畫面不夠清晰和代表性。

儘管提前預習,儘管詞彙不多,但是檢查預習的時候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後要加大對預習的檢查力度。學生的快速閱讀是有了,但是沒有抓住穩重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點的詞彙,重點的語句。這方面的訓練要不斷加強,不段實踐。語文課不是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以後才能學以致用,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閱讀的時間也不夠,語文課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品味其中的含義。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屏風這種古老藝術的魅力。以後要加強語文課堂的藝術性,最起碼要優點語文味。

這堂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感知,有體驗,但是線條比較模糊,思路並不清晰以後要增加訓練情趣,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5

圍繞“作者想象豐富、感受獨特,說一說你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個主要問題,讓學生體悟課文,思考揣摩。如“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裏去。”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甲蟲夫妻在互相在傾訴些什麼呢?又如,“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着“龐然大物”爲什麼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麼?還有“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啓發學生思考:“我”還會看見些什麼?也許是市場裏,甲蟲們做買賣;公園裏,大甲蟲在教小甲蟲尋找食物……

有學生說,草蟲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個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其他昆蟲或小動物,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青蛙開演唱會”、“螞蟻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課文裏很多好詞好句都用上了,這就是學以致用吧!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6

本文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一、 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提問而“變”。

在教學《醜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醜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導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說:“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醜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醜小鴨以後的命運會如何?後來大家喜歡醜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說“想知道醜小鴨爲什麼這麼醜?”

有的說“醜小鴨爲什麼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說“醜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說“天鵝蛋爲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瞭解了醜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

當學生說到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醜小鴨爲什麼這麼醜哇?”學生說他的樣子醜,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

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說,他根本不是隻鴨子,是隻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醜小鴨顯然不是隻鴨子,那天鵝蛋爲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裏?”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說,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裏;有的同學說,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說,是因爲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

以學生爲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最後一頭戰象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蝴蝶的生長髮育過程,這也是一個難點,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一步一步地瞭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即卵--毛毛蟲--蛹--蝴蝶,這是蝴蝶媽媽告訴小蝴蝶的,教學這部分時,我試圖找一些蝴蝶生長過程的圖片,但沒有蒐集到,想自己制一個形象生動的Flash,可又沒有充足的時間,以至於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理解這部分內容。

最後,在學生分角色朗讀蝴蝶與毛毛蟲的幾次對話時,如果學生自己讀上敘述性語言,效果會更佳。在這節課結束時,如果我在把這篇課文的內容以提問的形式綜合一下,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感知,然後學生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離教學目標就會更近些。

總之,通過這次每人一課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雖然我講的課不是很成功,但我相信失敗是成功的開始,我堅信我會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熱門標籤